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脱贫纪有什么变化?

老婆 0 81

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脱贫纪有什么变化?,第1张

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脱贫纪有什么变化?
导读:贵州省贞丰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9镇3乡2街道,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人口42万。新年伊始,地处云贵高原北盘江畔的贞丰县,处处涌动着发展生机。尽管是寒冬,但阳光灿烂暖意融融。在极贫乡镇田间地头、在脱贫战场项目工地,干群

贵州省贞丰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9镇3乡2街道,总面积1511平方公里,人口42万。

新年伊始,地处云贵高原北盘江畔的贞丰县,处处涌动着发展生机。尽管是寒冬,但阳光灿烂暖意融融。在极贫乡镇田间地头、在脱贫战场项目工地,干群身影忙碌,工程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神奇山水、浪漫贞丰的广袤大地上,产业项目齐头并进,而这些项目中,全部与扶贫民生项目相关联,如:易地搬迁安置房、糯食加工基地、土布小镇文化产业、阳光田园综合体、组组通公路等。

贞丰纳马苗旋村寨(郭泽玉 摄)

搬出大山天地宽 舍去穷窝拔穷根

时下,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宽舍易地搬迁安置点,独具布依族民居特色的房屋建筑林立,潺潺的小溪流水穿行而过,小区里文体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栋楼的编号和每个单元的编号也很特别,如“纳秧”、“月亮田”、“水车田”、“螺蛳湾”等。

龙场镇组织委员唐银银告诉记者:这些编号的命名,都是根据搬迁到这里来的群众原来老家的地名来设计的,搬迁群众来了之后心里有一种归属感、一种情感的认同。而这个“宽舍”小区的命名,也是根据群众的智慧和意见来进行的,意思即他们搬迁来到这里,感觉到天宽、地宽、房子宽、心里也宽,感觉到搬迁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之间!

“搬出大山天地宽,舍去穷窝拔穷根。”唐银银告诉记者,宽舍安置点的建筑上面是居民住房,下面是门市店,搬迁群众来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进行创业和就业,做生意、当保安、当环卫,或到附近的园区去务工,解决村民们的生计问题,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龙场大地换新颜,春天常在阳光照;易地扶贫搬迁好,搬迁群众满意笑;搬出产业与倍增,搬出尊严和渴望;移民一搬天地宽,“五宽”社区用心造;新人新区新面貌,宽舍社区真热闹。”如今,宽舍社区山歌公约时常在搬迁群众中传唱。

2016年贞丰县建成易地搬迁住房3481套,搬迁入住3363户16207人,医保及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完成低保“农转城”230人,解决一户不少于一人就业和2225人随迁子女就学。2017年规划珉谷、者相、龙场3个安置点,新建住房3682套,完成住房主体1592套,年底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并启动搬迁;2018年全县新增搬迁对象1799户8456人,已完成搬迁对象信息及去向登记、安置点选址、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

贞丰者相镇董箐村宣传标语    

特色产业结硕果 农民增收谱新篇

糯食飘香、农家欢颜。贞丰县的糯米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约600年。当地群众利用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种植糯稻,产出的糯谷粒大饱满,蒸出的糯米饭甘甜清香,绵糯可口。糯食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偏爱的食物,无糯不欢,无糯不食,无糯不成席,尤其是当地的糯米饭、灰棕子、糕粑等,近年来,糯食传统风味香飘省内外,逐年走俏大市场,更是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风味成为特色,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选购。2016年10月,贞丰县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糯食之乡”称号。

按照“一县一业”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求,贞丰县2017年启动了糯食全生产链项目建设,打造巷诺糯食小镇。按照规划,糯食小镇将建成糯食及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冷库2万吨,冷藏运输车40辆,入驻约40家企业,将带动8000人以上就业,其中包括5000人以上贫困人口增收。目前,该项目建设镇如火如荼进行中。走进糯食小镇,有十几个布依族妇女正在包灰棕子。贵州巷诺旅游公司总经理杨平告诉记者,当地群众来糯食小镇包粽子,有的人一天能包600到700个,最多的一人一天能包1200个,包一个粽子的工价钱是02元,因此一个妇女在糯食小镇仅是包粽子,一天就有120—240元不等的收入。

2017年,贞丰县规划发展的糯米种植基地达2万亩,全县粽子的畅销则带动了3万头生猪养殖和1500亩板栗、1000亩粽粑叶种植。此外,贞丰县还建成了糯食文化产业园和贞丰糯食文化一条街,发展餐饮门店200家,完成产值5亿元,带动2万人就业,实现4000人脱贫。

贞丰土布小镇宣传栏之一(龚超 摄)

贞丰县通过招商贵州聚慧扶贫集团公司引资建设土布小镇,为易地搬迁解决就业100多人。根据搬迁妇女不同技术熟练程度及工作效率的不同。每月可获取报酬1800元至2300元不等。另外,该公司手工艺产品生产车间可分为刺绣培训、小饰品加工培训等,通过培训的妇女可以在该公司领取手工艺产品原材料回家加工。加工费用根据不同难度、不同款式、不同工序等给予加工费。加工费用由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熟练工人每天能获得60元至150元不等的报酬。

今年36岁的北盘江镇顶岸村村民周义敏在土布小镇做纺织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今年46岁的廖小胆原来是白层镇坡烂村人,通过扶贫易地移民搬迁到者相镇茶林堡小区安置点,由于她要照顾小孩,每天只能做几个小时的工,但她每个月也能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

贵州聚慧扶贫集团公司文化创意园区办公室主任杨蜜告诉记者,土布小镇还建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通过发展旅游业,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脱贫致富。

电子商务大发展 农业增收路子宽

在贵州大数据发展机遇下,贞丰县因势利导,农村电商迅速发展,基本实现83个村全覆盖。搭载电商发展快车,贞丰县各种农特产品很快因品质优良获得网友青睐,风靡网络市场。2016年8月,贞丰县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回乡创业,既能照顾家,又能到赚钱。”今年29岁的贵州山货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李奉霖告诉记者:他现在有3个网店、6个员工,销售收入年年翻番,他回贞丰开店至今刚好3年,由于之前有做电商的基础,2015年第一年就达到100多万元; 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2017年1月至今,卖贞丰糯米饭、灰棕子、糕粑等糯食销售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仅生姜一项就卖出3千多吨。2017年的销售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春节临近,李奉霖的公司员工格外忙碌起来,订单量大幅增加、打包成堆的货场准备外运。李奉霖说:贵州山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又将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冬日的阳光下,贞丰县龙场镇龙山阳光田园基地绿意盎然。据了解,该综合体通过招商已入驻三家企业发展并建立了三个园区,第一个是阳光菜园5000亩,主要种植有机绿色蔬菜;第二个是苗木园5000亩,主要为苗木花卉种植;第三个是茶园2万亩,主要发展清朝贡茶“贵州娘娘茶”。园区所覆盖的5个贫困村已实现“村社合一”,通过土地入股、涉农资金分红等方式年均实现135万元以上。所覆盖的贫困户782户3154人实现“五重收入”(土地流转、务工、相关补贴、入股分红、订单种植),贫困户收入最高的可得到28万元以上,最低的也可增收3180元。园区还解决了龙场镇2016年、2017年、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愿意从事农业种植群众200余人的就业问题,月均务工收入2100元以上。

62岁的龙场镇新童村村民郑明金,他家有2亩多的土地被流转到园区,除了得到流转费外,他本人现在在园区做浇水灌溉工作,每天有90元的收入,而且他还组织人到园区来干活,每天又有80元的收入,他现在的月收入达到了2800元。

而58岁的龙场镇新童村村民景先武,他家有5口人,有一亩地被流转到园区,景先武现在在园区做维护秩序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同样,55岁的龙场镇新童村村民聂家兵,他家有5个人,有15亩土地被流转到园区,聂家兵现在在园区做绿化工作,每天有100元的收入,他的妻子在园区种蔬菜,每天有70元的收入。

谈到土地被流转,景先武、郑明金、聂家兵都认为是一件好事,既能把土地利用好,又能给农民增加收入。而看到龙山阳光田园基地的所种植的蔬菜,当地群众感叹:种了一辈子的菜,没想到还能这么种,“高科技”真是厉害!

而在北盘江镇贵州富之源集团贞丰富之源农业公司生猪产业扶贫基地,该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13518” (即1个能人+30户贫困户+养殖500头猪=年收入18万元)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企业各方资源,带动农户,盘活土地、劳动力资源,解决传统养殖缺资金、技术及环保压力等问题,实现产业扶贫、生态循环、综合利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基础设施大跨越 助力发展上台阶

“今年,我们贞丰县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过两年,我们县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记者在贞丰县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话语。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刘文新到任后所抓的第一桩事就是“组组通”问题,这让黔西南州的干群很振奋。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通的不仅是道路,而且还是财富路、连心路、小康路、幸福路。

截至目前,贞丰已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客运。而为实现100%的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目标,为贞丰县各种经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该县确定了2017—2019年总体目标任务:硬化通组公路总里程4524公里,沟通293个村民组,覆盖农户22554户,总人口9529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398人。

宽阔的柏油公路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在贞丰县采访中的印象。公路通,带来的不仅仅是群众出行的方便,而且还有财富。

进步一小步。

1、贵州贫困原因分析

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山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劣势、土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足、人力人才短缺、农村发展能力弱等。

2、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多种扶贫政策来帮助贵州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医疗和扶贫金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问题,但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流失等原因,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3、贵州扶贫现状

贵州现在正处于脱贫攻坚的严峻时期,扶贫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贫困人口比例逐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众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近几年来,贵州通过推进旅游业、招商引资、产业扶贫等方式,逐渐加强经济实力,为社会稳定和贫困地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4、贵州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不断加快,贵州的贫困问题也将逐渐得到解决。未来,贵州将继续以产业扶贫为中心,引导农民致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贵州将继续加强旅游和生态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5、总结

贵州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理位置、资源匮乏和发展落后等原因,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发展问题。政府需要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发展,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坚定实施扶贫工作,促进更多人民群众逐步脱贫致富。同时,贵州也需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勇于探索新发展道路,发挥人力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同进步。

按户给予补贴的,而且精确扶贫并不包括建房补助。

国家对精准扶贫建房补助是按两个方面来补贴的,以陕西为例:

1、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面积上:各地搬迁群众建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以60、80、100平方米户型为主,最大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2、资金补助方面:采取集中安置方式的,建房人均补助25万元、旧宅基地腾退复垦人均奖励性补助1万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均补助2万元。

扩展资料:

关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问题

按照上级的规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在人均建筑面积不越过25㎡/人的情况下,可享受如下补助政策。

一是17182元/人的建房补助款(按扶贫系统锁定的人口数为准)。

二是附属设施建设补助款2万元/户。

三是5400元/户的水电设施安装费。建设方式分村民分散自建和集中修建两种方式。由于我镇没有联片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所以采取的是村民分散自建的方式。

补助款拨付方式是先建后补,在新建房屋符合“易地新建、不超面积、拆除旧房”的硬性标准前提下,经相关部门人员验收合格,办理拨款手续。

如果建房户资金有困难,可在建设启动后,按建房补助款的30%申请借支。

精准扶贫式婚姻一般是这样的,男友婚前贷款买房,写自己名字,然后向女孩喊话:“房子我们家已经买了,家底已掏空,你就负责装修吧。”个人看过下面这个事情,认为这种婚姻模式非常可悲。

去年8月,一个女孩准备和恋爱5年的男友结婚。男友在杭州买了一套婚房,这让女孩特别感动。于是,她拿出自己上班多年的所有积蓄,忙前忙后地跑装修,满脑子都是未来温馨小家的样子。

令人没想到,临近婚礼,男友突然劈腿、悔婚,嫌弃女孩没有本地户口。女孩心灰意冷,准备回到父母身边,便把装修和家电的发票整理了一下,列出一个25万的账单,希望男友归还。

然而,男友直接耍无赖:“我现在手里没钱,这样,家里你买的家具、家电,还有你装修的东西,你抽时间找人来拉走吧。”

贫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不足,他是一个复合原因导致的贫,有大部分人都把“贫”归罪于经济上的贫,所以有钱无德才是真正的贫,是彻底的贫。因此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谈扶贫只是一方面的扶持。作为从经济学的原理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精准扶贫,也就是精准调查好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影响经济收入不足的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准解决措施;

二是尊重经济规律,用好经济原理中的两只手,看得见的这只手不要乱抓,适合的去抓,抓的准抓的实才是好爪子,不然也是瞎折腾;看不见的这只手才是重要的手,一味的重生产,轻市场,轻营销最终也是瞎折腾;

三是扶贫人才是关键,扶贫的对象的经济素质才是关键,主观上不掌握一些经营知识,扶也只是在有人扶起时占着,一旦别人的手放了手,他也还是要倒下,甚至跌的更伤,扶贫重点在扶智;

四是防止急躁心理,致贫不是一天两天,致富同样也不是一天两就能致富;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同样需要从筹备的痛苦中走向成型,从成型中走向多次失败与成功,从多次的失败和成功中才逐渐走向成熟,从成熟中同样还要经受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急躁也是折腾的开始 ,急躁也就是导致有好多产业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这个昔日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个贫困县全部出列。累计实现脱贫923万人,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完成最大规模“脱贫迁徙”。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188万人约占全国搬迁人口的五分之一,共建成946个搬迁点、5439万套房屋。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2018年起,贵州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以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茶、食用菌、蔬菜等12大特色产业发展。据统计,仅2019年农业产业就带动全省11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贵州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累计投资4598亿元,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99万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彻底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