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给老师送礼物,学校不能进,该怎么办急?

老师 0 27

家长想给老师送礼物,学校不能进,该怎么办急?,第1张

家长想给老师送礼物,学校不能进,该怎么办急?
导读:孩子捎进去或者快递,或者约出来,一般学校门卫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让门卫接一下,确认你来找老师,也是可以进去的。教师:收不收礼都是负担,学校已经强调不许再送礼,家长费尽心思送礼为哪般?一位家长表示,尽管学校不让送,但是肯定还有家长送,人家送了

孩子捎进去或者快递,或者约出来,一般学校门卫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让门卫接一下,确认你来找老师,也是可以进去的。

教师:收不收礼都是负担,学校已经强调不许再送礼,家长费尽心思送礼为哪般?一位家长表示,尽管学校不让送,但是肯定还有家长送,人家送了咱不送,会显得咱们失礼。另一位家长说得更直接:“如果不送礼,我们怕老师会亏待孩子。”

扩展资料:

老师不会因为家长不送礼物而冷淡孩子。一些老师表示,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基本上不需要老师特别辅导;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老师会在他(她)的身上花更多的时间;有的学生虽然是后进生,可老师为了拉他(她)一把,不但要在学习上花很多心血进行辅导,还会时刻关心他(她)的生活和思想。

可能是老师对你失望了,办事不太好,你这没送下罢了,还让老师对你失望了,还不如一开始不送你呢。门卫送不下,你可以送超市里或者给门卫买盒烟,为啥要打电话,说放不下呢。现在你要是还要送,就要加点筹码了,不然老师收了没用了。

月饼(Moon Cake)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后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种类,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

社会反响极坏:家长送得痛苦,教师收得纠结!大家深陷于漩涡之中:不愿进去的,最后被迫进去;想出来的,刚挣扎了一下,又被拖了下去。

这是一个怪圈,也是一种与教育相悖的现象。

暑假过半,九月将至,教师节接踵而来,又到了一个让家长纠结、头痛的时间节点。

1教师节送礼怪象

走进送礼的怪圈,真实的情况是: 家长实在不想送,教师其实也不想收。

但现实是:很多家长迫不得已,不得不送,而且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送礼品、送购物卡、送红包……有送到学校门卫的,有送到教师家里的,有在教师回家的路上拦截的……而教师呢,又百般不愿意,收了,违规,不收又让家长难堪,严重者还跟你急,奇怪不?

2教师与家长的想法

近年来,关于教师收受家长礼物的报道一直不断,而整治工作也一直在路上,但为什么总是不能根绝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家长和老师的想法。

家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支持派:

1)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送上礼物是表达对教师的尊重;

3)本不想送,但大家都送,我不送,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孩子会被"穿小鞋"。

反对派: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不用送;

2)送多了,承担不起,送少了,拿不出手,反遭老师"惦记",干脆不送;

3) 我挣钱也不容易,况且现在有两个孩子,年年送,还活不活。

教师:95%的教师真心不想收礼

1)国家明文规定: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收受家长礼物,不仅违规,还可能丢了饭碗,划不来。

2)教师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有文化人的清高,不愿意将自己的心血付出跟家长的礼物挂钩;

3)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收了礼物就要"有所作为",这样不仅会给工作带来负担,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教育失衡,有违教育公平。

4)偷偷摸摸地收礼物,像做贼一样,从此有了心理包袱,还影响生活的幸福指数

……

3教师节来了,家长究竟送不送礼物,送什么?

我站在教师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内心看法。

1)先自我表白一番

从教26年,我一直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从未私自收过家长的礼金、礼品、宴请等任何形式的馈赠,为此也“得罪”了不少家长和个别老师。

但"心底无私天地宽",20多年来,我教书教得自在,生活过得坦然,虽然谈不上"学高为师",但自问也做到了"身正为范"。

2) 家长该不该送礼物

现在的社会,包括情感、道德在内的精神标的正在逐渐被物质化。人们在人情交往中,好像不"出点血",就感觉事情没做到位,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家长想给老师送点什么,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意思意思"的同时,我希望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

①"收买"老师,希望孩子得到更多关照

虽然今天的社会比较现实,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据调查了解,我身边的教师基本都反对家长送礼物,即便个别老师收了,也不会在心里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家长想以此希望老师给孩子"开小灶",几乎不可能,除非你送的礼物贵得吓人。

但贵得吓人的礼物,试问哪个老师敢收?如果有,那我敢肯定地告诉你,送了也是白送。如此胆大包天、以身试法的老师,你觉得还值得信任吗?孩子在他身上还能学到为人之道吗?

况且,老师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学生,根本不可能为了某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是职业道德和责任所不允许的。

所以,如果抱着这种功利心给老师送礼物,我劝你还是别送了。今天的中国不缺有钱人,你能送一,别人就能送十,浪费了血汗钱不说,没得玷污了教师的清名。

②尊重老师,真心实意想表达一份敬意

教师的辛苦,只有业内的老师才有切身感受。作为家长,感谢老师为孩子的付出,想借教师节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基、强盛之源,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其行为不仅能体现良好的国民素养,还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尊敬师长,感恩生命!

4 教师节送什么

既然教师节可以送礼物,那送什么好呢?贵了,承受不起,轻了,没面子、没作用。

其实,教师这个群体是最容易满足的,礼物勿须昂贵,也不用精细,暖心就行。

同事小张班上的东东同学家处农村,患有中度自闭症,平时不说话、不交流、不做事情,有时还莫名打同学,让家长苦恼不堪。

去年教师节,东东家长提着一大袋东西,和东东一起,一大早兴冲冲地来到小张所在办公室:"张老师,节日快乐!"说着,就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张老师。在同事们诧异的目光下,张老师尴尬地说:"谢谢你的祝福,心意我收到了,但东西我不能拿,国家有规定,请你理解!"

但家长仍然坚持:"东东在你的教育下,这一年来进步很大,我们一家人都感激不尽。况且,这是我跟孩子一起在树上摘的,请你一定要收下!"说完,他打开口袋,里面装了足足有五斤新鲜枣子。

这时,站在旁边的东东突然向张老师鞠了一躬:"老……师,节……日……快……乐!"当时,同事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还有比学生进步更有价值的礼物吗?张老师欣然收下了礼物,并把枣子与班上的所有同学和老师分享。

家长送礼物,关键是走心、暖心。 所送礼物应该跟教育有关,若偏离了教育轨迹的礼物,都是不合理的。至于送礼的内容和形式,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商量,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一张卡片——孩子自己制作或购买一张,写上自己的祝福语;

一篇文字——平时写字潦草的孩子,可以把对老师的感谢,工工整整地写出来,交给老师;

一份计划——无论学习好坏,孩子都可以把本学期的学习提高计划呈献给老师;

一个认识——引导孩子,想想老师为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回报老师,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

有家长可能会质疑:你说的这些礼物,没有一点"含金量",老师会喜欢吗?恰恰相反,这些礼物对老师来说,才是充满"含金量"的暖心礼物——因为老师虽是俗人,但也不是俗不可耐。

一名真正的教师,他内心装的都是学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无时不牵动着老师的心弦, 能真正能打动老师的,也唯有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5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如今,各地"校闹"事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让教师群体的形象受到极大的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一次次扰乱。可谁赢了呢? "校闹"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家长们与其纠结送什么礼物,还不如将“ 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送给老师,因为这两样才是老师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师节能送出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