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书目《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美)内容提要《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一个普通而义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雷夫·艾斯奎斯,
书目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作者
雷夫·艾斯奎斯(美)
内容
提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一个普通而义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雷夫老师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推荐
理由
《56号教室的奇迹》与《窗边的小豆豆》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两本关于教育的书。虽然是国外的教育,但许多内容是与国内的教育相通的。如果认真分析其中的相似与不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还可以找到教育体制中的不同,同时可以找到属于中国教师的特点。
我们常把“用心”只是理解为态度专注与否,并以此评判一个人事业上的得失。而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却不断告诉我们,有热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地做,才会充满力量,令人叹服。对于充满着教育理想和激情的老师或家长来说,怎样教育孩子才算用心,才能创造奇迹?请从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开始吧!
暑假来临,且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推荐的对他自己有影响的部分书目。这个暑假,也许你可以读一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者:孙隆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这本书比较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分析中国文化结构时谈到这样的观点:中国人的“个体”只是一个“身体化”的,而非“人格化”的,这个“身”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口饭吃”,至于人格什么的,是完完全全可以不要的。这倒是实情,我们挂在嘴边的不就是管他谁做呢,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是。于是,我们在许多时候信奉一个“忍”字,甚而至于还用“中庸之道”教训子孙和他人,久而久之我们就这样习惯了逆来顺受,有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这样冠冕堂皇地扼杀了孩子原本鲜活的生命,让他们早早地老成了!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作者者:凯文·凯利 著 东西文库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12月
这本书提到的“众包”和“群蜂思维”这两个概念,关于“众包”,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思维打包的时代。“群蜂思维”,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所熟悉的那个飞鸟成群结队,往一个方向飞行,分不清谁是领袖,但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魔力,使得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着某个方向共同飞去。所有的是群体动力,没有哪个可以裹挟它,有的只是它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有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当“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的时候,它“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如果我们认识到“众包”和“群蜂思维”对学校管理的价值,我们就可能慢慢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
《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者:雷蒙德·E卡拉汉 著 马焕灵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作者用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出现的效率崇拜的事实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所困惑的许多问题。作者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管理者们将自己视为企业管理者,或者按他们的说法,是‘学校经理’,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学者或者教育哲学家。”其实就是告诫我们,学校管理者应成为教育哲学家,而不是学校经理,因为“教育不是生意,学校亦非工厂”。我以为读完这本书,当有人再高调地宣布自己凭借所谓的“高效”而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时,乃至于推行种种教学妙方和模式时,我们或许才有能力透过历史和现实的重影,看得更为透彻,更为深刻。
《台湾教育的重建》
作者者:黄武雄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读《台湾教育的重建》如果能联系今日大陆的教育生态将“小班小校”与国内流行的千亩校园、万人大校相比较,或许就会发现,理想只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探寻一条新的道路,或许联系《第3选择》来读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
作者者:亨利·A吉鲁 著 朱红文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4月
作者提醒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那些制度空间、论坛和公共领域保持活力,支持和捍卫批判教育”,要“帮助学生获得自己作为个体和社会能动者的权力,参与那些由社会负责的社区项目和研究”。
更要帮助学生学会“直接面对来自格式各样的原教旨主义的威胁”。这让我想到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的所说的那句,“我们应该是能掌控自己教学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社会对我们的鄙视,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 校长的课程领导》
作者者:Allan AGlatthon 著 单文经 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年9月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说到底其核心工作就是对办学思想的领导,其根基又是对学校课程的领导,作为校长的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课程领导力。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读读这本书或许会有启发。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校长,但作者是把校长当作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看待的。
《十封信——写给胆敢做教师的人》
作者者:保罗·弗莱雷 著 熊婴 刘思云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2月
作者很明确地对胆敢做教师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让我们从学习开始。“学习既包括教员一方面的教授,也包括教员在此之前和过程中的学习,以及为将来育人做准备或为今日更好地教会再创造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或者人处于受教育之初的孩子的学习”。无论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我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身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就是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这不仅是职业的需要,更是自我生长的需要。很难想像一个不喜欢学习的教师,如何能让他的学生喜欢上学习。作者的另一本书《被压迫者教育学》也值得一读。
《乌合之众》
作者者:古斯塔夫·勒庞 著 冯克利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1月
勒庞在考察“法国公民中最野蛮的成员”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在正常环境下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
这样的情况在教育圈子里似乎更为明显,看看那些拜倒在山门下的普通教师,原本何尝不是善类狂热之下初心难保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是要在任何时候保持初心的意义所在。
群体的无意识为领袖和英雄们提供了可乘之机,振臂一呼,拥者千万,所谓“抱团取暖”也就成了蛊惑人心最好的丹方了。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不主张“傍大款”,立山头的原因所在。好玩一起玩玩,不好玩就不玩了。深处QQ群微信群中,淡然,警醒你才可以避免将精力耗费在不必要的拌嘴上。
《快思慢想》
作者者:康纳曼 著 洪兰 译
出版社:台北台湾天下文化
出版年:2012年10月
诺贝尔奖得主康纳曼(D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运作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人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很容易上当,它囿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难免因为错觉引导人们作出错误的选择。而这时候有意识的“系统2”会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它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不过,人们习惯了走捷径,而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每个人内心是两个“我”,一个是直觉的“我”,一个是理性的“我”,直觉的“我”凭直觉下判断,理性的“我”则会追问“果真如此吗”。批判性思维,强调的就是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糅合。
《大连接》
作者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詹姆斯·富勒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月
这本书主要阐述的是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随着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等智能随身设备,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展到可感应、可量化、可应用的阶段。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连接,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形成连接。此书可与克莱·舍基的《人人社会》参照阅读。
《教学伦理》
作者者:斯特赖克 著 洪成文 等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月
作者指出:“人是自由、平等的,因此人有权利获取同等的自由和受到同样的对待”,“人们是需要关注细节的,公开的批评和对话对于避免出现不关注细节的现象是很重要的”,“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谨慎,不能将我们的特殊性当着普遍性来看”。互联网时代,作为教师尤其需要读一点关于伦理方面的书籍,以避免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乌合之众心理的诱导。
《教学模式》
作者者:布鲁斯·乔伊斯 等 著 兰英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6月
作者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本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结合读读W·迪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希尔伯特·迈尔的《备课指南》、波帕姆的《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或许我们对专家们所说的教学模式会有另一种理解。
暑假即将来临,我为语文老师准备了一份暑假书单,希望大家喜欢:
1
书名:
课文可以这样读
作者:
曹刚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版
定价:3600元
内容梗概
《课文可以这样读》一书提供了六十余篇文本解读的案例,介绍了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该书所谈的“文本”主要指初中学生阅读的“课文”,所谈的“文本解读”主要是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及语言形式的把握。介绍这些方法旨在探讨如何依托这种文本解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语言表现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策略和习惯。这些来自于课堂实践的文本解读内容必能给广大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带来启发和帮助。
2
书名:
语文教学对话录
作者:
褚树荣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版
定价:3900元
内容梗概
这是一本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活跃着一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语文人。作为执教者,他们有的是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有些是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奉献了一个个卓具个性的课例,或是苦心孤诣的产物,或是集思广益的结晶,蕴藏着鲜活的“真相”和“规律”。 执教者和评课者在这里创设了对话与合作、交流与分享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形成了“对话的课堂”。对话意味着存在,有意义的对话,证明着存在的价值。期待更多的对话者参与其中,质疑、考辨、审问、批判,这样,课堂对话将是一场开放而蔓延的狂欢。
3
书名: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作者:
陈 军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版
定价:3900元
内容梗概
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30年从事语文教学,30年研读《论语》,他把《论语》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互相融合,互相对照,开拓了一条从教育学的角度读《论语》的新路,因此在古今中外众多的《论语》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文本,把数千年前的孔子与学生的问答还原成鲜活的教学对话,循波探源,寻绎中国教育精神的源头所在,同时又立足现代教育学,把当下课堂与《论语》对话作比较、印证,从而连接古今,发掘出了中国教育传统精神的当下意义。全书共十二章,如“人生”“诗性”“时习”“学友”“批判”“师境”,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论语》教育思想体系性解读。
4
书名:
语言小品
作者:
何伟渔
出版日期:
2015年11月版
定价:4300元
内容梗概
何伟渔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六十年,他十分关注社会各类语言现象,先后发表了长论短评300余篇,见于《语文学习》《语文建设》《咬文嚼字》等杂志。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通过对不同时代流行语的分析,形象地展示了生活百态和社会变迁;他还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教学规律,不少篇章回答和解决了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何伟渔教授的这些文章简明缜密,层层深入,严丝合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学术理趣。
5
书名: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作者:
詹 丹
出版日期:
2015年7月版
定价:3900元
内容梗概
本书聚焦中学语文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经典篇目,力图揭示体现于文本的种种对话,丰富了语文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积极理解。帮助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积累,需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需要尊重每个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詹老师的文本解读做到了以上要求,时而切中肯綮,让人恍然大悟;时而曲径通幽,让人豁然开朗。让一线语文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得到提升和改进。
6
书名: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沈建军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版
定价:3500元
内容梗概
本书在写作课课型的研究上有明显的突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课,而是从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三个维度切入写作课的内涵,以全程助写为指导思想,总结出微型写作课的六大基本课型。足以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7
书名:
课文作者谈课文
作者:
《语文学习》编辑部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版
定价:4800元
内容梗概
本书精选了语文教学品牌杂志《语文学习》“课文作者”专栏的文章。由入选全国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对所选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或偏重于文章的创作背景,或偏重于文章艺术特点的赏析,或偏重于文章内容的解读。这些文章,为广大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是广大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8
书名:
十位名师教《老王》
作者:
魏本亚 尹逊才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版
定价:3600元
内容梗概
本书精选国内知名的十位语文名师同上经典课文《老王》的案例,并请高校学者进行点评,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讨课文的教学艺术。
9
书名:
考信录
作者:
陆精康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版
定价:4600元
内容梗概
本书针对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重点难点,或解释疏证,或提出新见,考证严密,新意迭出,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各版本的所有篇目,为教学一线提供了难得的备课资料。
10
书名:
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
作者:
曹勇军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版
定价:3600元
内容梗概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国家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鲜事物,本书聚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方面进行示范和研讨,所选内容覆盖当前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鲁人版、粤教版等教材,为高中语文教师进行选修课教学提供了切实的指导。本书内容充满了新课程改革的气息,对改进和提高高中选修课教学能起到引领作用。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