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故事 短一点的!!

孩子 0 74

杨振宁的故事 短一点的!!,第1张

杨振宁的故事 短一点的!!
导读: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39年9月28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昆明。其后至1941年底,联大师生和其他昆明人一样,在“疲劳轰炸”下三天两头就要跑警报,有时一天要跑两次。1940年9月30日,日

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39年9月28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昆明。其后至1941年底,联大师生和其他昆明人一样,在“疲劳轰炸”下三天两头就要跑警报,有时一天要跑两次。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全家少得可怜的家当顷刻之间化为灰烬。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才免除了灾祸。可这次轰炸,对杨家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压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书,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其后,为躲避日机轰炸,他们全家搬到昆明西北郊十余公里外的龙院村惠家大院居住,且一住3年。惠家大院分前院和后院,前院租给联大的教授居住,后院惠家自己的人住。吴有训、杨武之、赵忠尧三家住在惠家大院一进大门左边顺门而建的房屋里。此屋为两层小楼,吴有训家住楼下,杨武之、赵忠尧两家住楼上,赵家楼下是厨房。杨、赵两家的住室间有一窄窄的过道,过道的地板上开有一个洞口,自此通过楼梯可到楼下。

母亲

“1926年,我4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三千多字。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写道。

母亲在杨振宁小的时候,就把智慧的方块字这个种子种入,让杨振宁永生不忘,他在自己60岁生日时出版的《杨振宁选集》一书的扉页上,工整而庄重地写下“献给母亲”四个大字,以此抒发他对母亲的深情。

可能有人会认为,不就是教个字嘛?

谁不会呀。

但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杨振宁的母亲是当时指腹为婚,是个典型的裹着小脚的妇女,结婚以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别说识字了。

那她是怎么教杨振宁的呢?

她一字字地学,然后一个个认真地教杨振宁。

杨振宁有这样的母亲,是他一辈子的福气,也难怪他会那么深情的写下“献给母亲”四个大字,以抒发对母亲的深情。

母亲晚年时候,杨振宁也多次将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照顾陪伴。

“这一切,也让晚年的母亲由衷地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1987年,杨老太太仙逝,享年91岁。她带着满足和欣慰悄然地走了。……

就在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那五年时间里,杨振宁的母亲带着杨振宁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艰难的岁月,使得杨振宁在他幼小的心灵就深深地爱着母亲,在他心目中,母亲是最伟大的。

在杨振宁看来,没有母亲的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杨振宁。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一直把母亲对他的爱铭记在心,而他对母亲那份爱更是深情而执着。”《杨振宁科研与爱情的故事》一书写道。

5岁那年,杨振宁的叔叔请来了一位老先生,教杨家的孩子们“读书”。

从此,杨振宁开始了读书生涯。

老先生教的是《龙文鞭影》,是中国旧时的启蒙读本,主要功能就是认字,开蒙。

其实这本《龙文鞭影》比我们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好,因为整本书都是四个字一句,每四个字就是一个历史故事。

可惜教书先生没有讲故事,而且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书先生在台上认真地教,孩子们认真朗读,已从母亲那里学会了三千多字的杨振宁自然很快就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了。

母亲边学边教,给孩提时候的杨振宁播下了智慧的种子,让他终身受益。

后来,尤其《龙文鞭影》时打下的功底,让杨振宁的国文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后面,读书对杨振宁来说是很不费劲儿的,谁让他有个好母亲,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他不像一般孩子觉得读书苦,而是相反,他生来就有极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感。

所以他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在运动方面他会溜冰、打冰球、打墙球和骑自行车。

基础好的他,是有充足时间做这些的!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能一般人觉得没什么,但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些科学家就因为只会科研,没其他兴趣爱好,结果逼出问题来,甚至想不开自杀。

杨振宁的科研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碰上困难的时候,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释放,还有就是文学功底不错的他(后文会讲),可以把实验过程和心得写下来,写着写着,也许就有灵感了。

从小教孩子识字,对一个人未来有好处,毕竟字是后面一切的基础。杨振宁的母亲做到了,而且做得比大多数母亲好。

后来杨家请教书先生来教,也是个明智的选择,毕竟自己没懂那么多知识,该让别人教,就让别人教。

现在,真正不认识字的父母很少,就算不认识杨振宁母亲也是榜样。

孩子在不断成长,当自己教不来或教不动,就该寻找外部的帮助,更何况现在可以选择的培训机构那么多。

只有父母不愿意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父亲

6岁那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回国(有的资料说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数学博士)。

同样,杨振宁也具有数学天赋,他的笔算和口算都是同学们中的佼佼者。

但遗憾的是杨振宁的动手能力一般,手工做得不太好。一次手工课上,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鸡”。

回家里给爸爸妈妈看,父母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

也许这,提前预示了后来杨振宁从事的是理论物理学研究,而不是和他的同乡、同学、同伴,后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样,从事应用物理学研究。

再后来,敏锐的杨武之觉察到儿子有不同寻常的观察力,开始以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他。

部分人小时候动手能力都不强,愿父母们和杨振宁父母一样,别为难孩子们,用智慧给他们正确地培养方式吧。

杨振宁在《父亲和我》一文中写道: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3O00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我英文字母。当然也教我一些算术和鸡兔问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夏商周等。

杨武之经常会跟杨振宁讲历史、科学,并且提到诺贝尔奖金。童年的杨振宁说他将来要得到诺贝尔奖。还好杨武之没有像一些父母,说不可能,甚至教训一顿。20年之后,杨振宁童年的话竟成事实。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令中国人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此次赴斯德哥尔摩,持用的还是当年留学出国时的中国护照。”《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故事》一书写道。

1934年秋,杨武之休假去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数学一年,这段时间杨振宁每星期帮母亲写信。

在信中有时还与父亲讨论代数或几何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的心得和体会。

在异国他乡的他,为杨振宁在数学方面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感到欣慰高兴。

对于儿子在数学方面的优异表现,杨武之当然早就知道。

如果换成一般的父母,这时会刻意在数学方面提早把微积分和解析几何教给杨振宁,他自然能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智慧的杨武之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选择拔苗助长。

“他深深明白,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比当什么天才儿童更重要。

杨武之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全面、稳固的基础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打好底子,以后要学什么、专攻什么,也是事半功倍和不会走弯路的。

所以,当所有人都劝他早早让儿子多念一些数学的时候,杨武之却反其道而行,在杨振宁初中一、初中二那两年的暑假,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丁则良先生。

丁则良是清华历史系雷海宗教授的得意弟子,他是专门来教杨振宁读《孟子》的。”《杨振宁科研与爱情的故事》一书写道。

杨武之这位数学博士,没有提早向儿子灌输一些数学方面的高深知识,而是让儿子学习诗、歌、词、赋,学习历史和古文等文学类的知识,这些在以后很难有时间认真学习的东西。

正如杨振宁后来回忆时所讲:

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地显示出来。

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

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很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

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孟子》是中国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必背的内容。已过古稀之年的杨振宁回忆道:“《孟子》里头有很多关于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

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整个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经过两个暑期的学习,杨振宁在初中阶段已可以背诵全部《孟子》,并在中国历史、包括学校课本没有教的上古史方面增加了不少知识。

杨振宁后来一再指出,这个阶段的学习确实对他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父亲杨武之书架上有很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他也多次去问父亲各种问题,他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只偶尔也给他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不揠苗助长,在父亲这里是一以贯之的。

“投考西南联大前,杨武之已开始为儿子讲解一些近代数学的基本观念和精神,让他读一些英文数学书籍,包括赫地的《纯粹数学》及贝尔的《数学人》,以及讨论群论、无限大等问题,令杨振宁在这一个时期对数学的兴趣和了解进一步提高。

数学是理论物理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工具。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数学基础训练,历年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

在西南联大里,不仅有像杨武之、姜立夫、江泽涵等中年数学家,而且拥有一批像陈省身、华罗庚等著名青年数学家。”《杨振宁科研与爱情的故事》书中写道。

华罗庚和杨武之有师生之谊。

这些都给了杨振宁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四十多年后,杨振宁在《杨振宁论文选集》中还写道:

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

也许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

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人文知识

杨振宁在物理学方向的成就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如果聆听他的演讲,阅读他的科学随笔,就会发现他在文、史、哲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

杨振宁弟弟杨振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初中的时候,无聊起来有时翻开大哥高中时的国文课本,记得在李白的《将进酒》长诗后面有他写的几个字‘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绝对!’

多年后我问他为何把王维的《渭城曲》的一句和李白的《将进酒》的一句凑在一起,他说那是父亲当年在安徽某小城的一个酒家看到的一副对联。”

可见,杨振宁文学不错,父亲对杨振宁的爱好和兴趣,影响颇深。

“至于文学方面,振宁在高小时期已经看了大量的章回演义小说。如《水讲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以至《七侠五义》《江湖奇侠传》等。

另外,杨振宁对图书馆的一些科普书也很感兴趣。这些科普书都是国外一些物理学家写的,国内有人将它们翻译成中文。

杨振宁把这些科普书的中译本从图书馆借出来,认真地阅读。

尽管有些内容他不能完全理解,但给了他很多的‘营养’,对他很有帮助。

杨振宁对书中所描述的科学上新的进展、许多奇妙的几乎不可置信的知识,产生了向往的感觉,这对他以后学物理都有一定的帮助。”《杨振宁科研与爱情的故事》一书写道。

杨振宁虽然在西南联合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但接受的是通才教育。

杨振宁后来回忆道:“我记得很清楚联大的大一国文是必修课,当时采用轮流教学法。每一位教授只讲一个到两个礼拜。

一般说来,轮流教学法的效果通常是很差的,会产生混乱的情况。

不过那时的教授阵容实在很强,轮流教学法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文史知识。

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王力先生等很多人。”

在这些老师的熏陶下,杨振宁打下了深厚的人文知识功底。

1999年的一天,杨振宁深情地说:“清华园是我儿时长大的地方。今天早晨起来,我从招待所的窗户看去,就是我念小学的学校。”

并且幽默地说:“我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人生走了一个圈。”

是啊!童年人生这多重要的时期!也许哪天我们老了,忘记了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一切事物,但童年终究是忘不了的。

理解童年,反思童年,懂童年,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杨振宁传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篇1

 杨振宁,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自此,清华园中8年的少年生活,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杨振宁曾回忆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既没有选择父亲专长的数学,也没有选择自己报考的化学,而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可见求学道路上,兴趣至关重要。

 出国留学,是杨振宁生命中的转折。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是艰辛的,寻师也是屡屡受挫。历经辛苦远赴美国,先是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寻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大失所望的扑了个空。随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求学于维格纳教授,却由于教授的休假再一次扑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联大的教授张文裕,在其指点下终于到芝加哥大学寻得名师,就是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师费米。

 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杨振宁的第一个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由于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的欠缺,虽然经过了20个月的实验工作,杨振宁还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实验论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杨振宁的这一志向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亲身动手进行实验的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杨振宁这20个月的实验工作也为他日后成为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础。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上各有所长。巧妙地结合应用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会使科研收效良多。这也正是杨振宁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震动了整个物理界,使得两个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这位科学家从小到大严谨的学习态度,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学理念,巧妙结合的科研方法,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索。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篇2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1999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80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50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比比皆是。现在9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有杨振宁的今天,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10年的丰硕成果,也没有中国理论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曾月说过带哲理性的一段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所爱的是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从这件事我们看到杨振宁率真的另一面。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杨振宁少年时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他们同在西南联大读书,又先后留美获博士学位,邓回国后转行从事领导“两弹”的研究工作,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杨、邓之间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友情故事,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无私的精神与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所以才能这样珍贵和弥久。

 1971年8月16日,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领导请他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他,是邓稼先写的,他在信中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1959年底以前得到过苏联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接信后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他追述当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场景……正如杨自己所说的那样,“稼先是我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走过的道路给我这样的启示:从事科学研究无需更多的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和成功的满足与快慰,我想: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样的道理。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篇3

 杨振宁在世界历史上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在现如今的科学界里面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被誉为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项。现在普通人对于他的印象主要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他在1957年的时候和李振道合作推翻了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条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有的人认为这会是世界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个方向就是他和翁帆的爱情故事,这件事情在当年可以说是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巨大轰动。甚至这件事情一直霸占很长时间的新闻头条。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普通大众对于他的关注竟然要远远超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更多的人应该将目光投向杨振宁先生获得的荣耀身上。杨振宁先生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荣耀,而且还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家里面和他自小接受的教育熏陶离不开关系,他的父亲是一位留学归来的著名学者并且还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教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度过了八年的时光,在成年之后更是在西南联大学过一段时间,最后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毅然选择了出国留学。在刚开始的阶段他处处碰壁,始终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导师。

 经过前辈的指点之后,他最后在芝加哥大学找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师。这开启了他真正的求学道路也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比较有趣的是,怕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历经20多个月的时间,但是实验确实失败的。虽然说实验失败了,可是却让他坚定了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为他的成功定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篇4

 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在34岁就获得诺贝尔,他一路经过风风雨雨走来的。先是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愿望,然后就是当上科学家,最后就真的获得诺贝尔奖了!原因是一九五七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所以才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从中学到的道理是要勇于尝试,才能有新发现。杨振宁竟就因报纸上只写了李政道的手搞,就终身心病!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50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样样都有。

 杨振宁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三个优点,

 1、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在他的人品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我们尊重他的科学成就,但是,更鄙视他的人品!

 2、现在国内的教授,无心学术,就知道泡女学生,甚至拿成绩相威胁,难道跟杨振宁不无关系吗?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