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要不要送回老家养?

孩子 0 39

有了孩子后,要不要送回老家养?,第1张

有了孩子后,要不要送回老家养?
导读: 因为工作等很多现实因素,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的问题,那么你会选择把孩子送回老家还是带在身边呢?为什么? 来自 丁香妈妈 App星球 的宝妈 @穷妈慧养娃 和大家讲述了她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的理由。 作为一名

因为工作等很多现实因素,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要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的问题,那么你会选择把孩子送回老家还是带在身边呢?为什么?

来自 丁香妈妈 App星球 的宝妈 @穷妈慧养娃 和大家讲述了她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的理由。

作为一名异地带娃的职场妈妈,我没有老人帮忙带娃,和老公也是周末夫妻,带娃对我来说困难重重,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坚定把娃带在身边。

其实,关于「要不要把娃放老家养」,我和先生前前后后讨论过好多次。毋庸置疑,把娃放老家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啦:省掉至少 2/3 的房租;省掉找靠谱阿姨的麻烦;省掉阿姨的费用;下班晚上有人帮带娃可以偷会懒逛街看场**;爷爷奶奶带娃安全更有保障;以及,一觉睡到大天亮 。

可是,为什么我们放着这么多好处,还是坚持自己带呢?我把我俩的思考过程总结成以下几点:

一、继续母乳喂养

这是最大的考量因素,如果放老家,我肯定没法坚持到现在(目前喂了 13 个月),我没有母乳执念,但我会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喂到 2 岁。没办法,母乳太优秀啦(趁机夸自己一把 ),光是提高娃免疫力和省钱这两点,就给足我动力。而且,谁让我太懒(懒得跑医院)又太穷呢 。

于是,月子里三次母婴分离都没中断我的母乳喂养计划,每次想到涨奶拎包奔跑在机场到处找母婴室的情景,甚是感慨,庆幸当时没有放弃,一不小心母乳喂养计划也完成了一大半啦。

在娃一周岁从奶粉(娃半岁后混合喂养)转为纯牛奶比较困难的时候,在阿姨「断母乳或许娃会更接受纯牛奶」的建议下,我依旧不为所动,愣是发明了很多办法,比如:

把番薯南瓜等带甜味的粗粮和鸡蛋碎混合加到奶里。

加了百香果和橘子的纯牛奶,娃很喜欢。

做奶冻撒肉松等黑暗料理;

在厚蛋烧里加奶酪;

把奶装到看不见颜色的吸管杯里;

二、随时关注娃的需求并满足

娃在身边的好处不仅可以随时见证他飞速发展的成就感,还在能随时随地观察他的需求,他喜欢什么食物、玩具,他的性格和敏感期等,并及时做出调整。

此外,我也可以根据他的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购买绘本与玩具,给予他必要的脑部刺激,帮助他更好度过敏感期。

上图是娃把椅子翻过来,装起了鞋子。

这些宝贵的信息,仅仅通过远程视频或每周每月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是无法获得的,就算可以获得也是不及时的,这些信息,是娃生命前三年脑部飞速发育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很明显,在学习能力、获取新知与实践上,较之公公婆婆,我和娃爸是更有优势的。

三、大城市 育儿 资源更丰富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我租房子的附近就有两个公园 + 四个地铁站 + 两所大学 + N 所三甲医院,不会开车的我随时能打到的士,看病玩耍都很方便。

周末遛娃的地方也很多,公园、大学图书馆田径场、幼儿园、若干亲子游泳馆、大卖场、艺术馆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上图是和娃看长隆野生动物园的黑天鹅。

平日买菜可以拼多多,下班路上直接拎走;京东下单第二天可达,太方便了。这些便捷甚至次日达的服务,其实拓展了我的能力半径。

而老家就不一样了,做个儿保单来回路途就至少一个半小时,这还是自个儿开车的情况。

一句话,大城市学习、医疗、玩乐等 育儿 资源更多。

上图是在生鱼洲参观袁隆平杂交水稻实验基地。

四、让老公参与 育儿

让老公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带娃,但如果放在老家,老公纵使乐意也没有机会带。带在身边就很棒了,虽然是周末夫妻,但老公在家我一般就会撒手不管,辅助做些卫生、做饭类的工作,外出就餐也尽量做甩手掌柜,创造更多机会让他带娃,让他在与娃观察、互动中掌握带娃技巧,体会当父亲的快乐。

平日里他也会经常盯着摄像头见证娃的成长,我也会通过视频、和一两句话描述等方式及时分享娃的成长点滴。

老公带娃看赛车,我负责逛街。

五、有益孩子心理 健康

长辈更容易继承传统的 育儿 观念:把娃管得死死的。我婆婆比较忙,虽说能力很强,但在兼顾工作、家务琐事、吃饭睡觉的情况下,分给娃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毕竟,她一天就只有 24 小时。

此时,最省时省事的方式一定是管控娃。

于是,能喂饭一定不培养自主进食,因为后者实在太繁琐了,单是每顿饭花更长时间和打扫洒落地上的饭粒就让人却步。

于是,很多玩具的玩法,能直接教一定不让他自个儿 探索 ,老人更多时候更重结果轻过程的,对他们来说,有一个好结果就够了,为什么要注重过程呢?

长此以往,一定会挫伤他试错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替代」娃的部分能力的生长,变得慵懒、依赖和娇气。

六、减少隔代 育儿 理念冲突

婆媳是一定会有「矛盾」的。因为,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教育背景等的截然不同一定导致三观有差异,因而,由此衍生出来的 育儿 理念也必定存在冲突。

虽然我婆婆非常开明且情商超级高,我们一起相处这么久从未说过我半句不是,但我俩还是会有 育儿 观念冲突。

比如,她一再认为「孩子要多喝汤,汤是有营养的」,我反复提醒了很多次,她还是坚持己见。

育儿 是多维度的,娃的衣食住行学玩可以拓展出成千上万个类似于「要不要喝汤」的场景,可以想象,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把更多精力浪费在知识的传递和认知同步上,这是不必要的耗费,分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分歧。

虽然带娃很辛苦,但能按着自己的认知操作,也是一种锻炼和成长啊。我一直觉得带娃挺有乐趣的,在于挑战很多,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观察和调整,在于可以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在于宝宝生命最宝贵的几年,我有幸能参与。

七、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想念

宝宝出生后照蓝光的那几天,每每午夜听到隔壁房传来的婴儿哭声,我就会想到和他在肚子里好几个月的互动,想起他出生时呆萌呆萌的模样,想念得慌。所以我很难想象把他放老家,一个月才能见一次的场景,一定很难受呢。

八、父母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可否认,如果交由父母带,尽管观念不一样,但他们也可以带得很好,因为他们会给予宝宝爱,这是娃成长最最重要的东西。

我不认为父母一定要帮忙带娃,我认为每个人在这一生都应该优先发展自己,这是我坚决支持先生趁年轻出去闯一闯却不小心导致了异地带娃的原因,当然,也是我现在乐在其中的原因。

对我来说,每天下班跟着娃玩,跟着丁妈学习 育儿 知识并践行,陪伴娃成长就是一种乐趣和幸福,虽然我有时连上洗手间的自由都没有 。

同理,爸妈奋斗了一辈子,难得身强力壮还有闲,应该享享清福,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带娃无疑可能占用他们做更多事情的时间。当然,如果他们未来不那么忙碌了,并且也喜欢带孙孙,我随时欢迎他们都来广州,哈哈。

写在最后: 「要不要放老家养」纯属个人选择,只要深思熟虑,确保宝宝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就都是值得尊重的。自己带娃也有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夫妻俩最宝贵的职场发展机会,反之,把娃放老家养也无需背负太多道德负担。

策划制作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第五个谎。  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第六个谎。  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第七个谎。  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第八个谎。  说完,在“谎言”里度过了一生的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  这是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的贴子 ,看完以后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了初中三年级的那个暑假。那天,我和母亲一起去街上卖菜,那天很热,走在太阳烤过的路上让人心里都想起火,将近中午的时候我早已是饥肠辘辘,看着母亲依然撕着沙哑的嗓音叫卖,我不禁埋怨起来,埋怨她因为一毛、两毛钱而与人家纠缠半天,以至于到了中午还有那么多的菜没有卖完。  后来母亲发现我的情绪不好,就问我是不是饿了,我说是的。然后我们就走到一个卖米酒的地方停了下来。我坐下以后,那位婆婆给我端了一碗米酒。我接过就开始吃起来。等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以后,发现母亲正拿着馒头慢慢地吃,碗里似乎还没吃多少,我便想把母亲碗里的米酒往我碗里倒点,当我准备端起母亲的碗时,我的手愣在了空中,因为母亲碗里的“饭”分明是一碗白开水!尽管在电视中我已无数次地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但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默默地走到一边,因为我怕母亲看到我的眼泪说我娇气。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可那一切仍如刚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 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几年了,母亲也老了。每当我走在街上或是坐在车上看到与我父母同龄的叔叔阿姨时,我的眼睛总是愣愣地盯着他们看。看到他们,我就想起了我的父母,这时,心里总是一片辛酸。看到他们颤巍的身体,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希望他们能够一生幸福安康!

文|秘籍君

这两天我在楼上邻居那里发现个怪事。

邻居家里的女主人开始上班了,她曾经跟我说过,孩子奶奶要过来帮忙带娃,奇怪的是我却看不到孩子奶奶。

每次我晚上下班回来,总会碰上他们夫妻俩带娃出去遛弯,身边却没有孩子奶奶。我以为老人带了一天觉得累,在家休息呢,但抬头看楼上窗口,他家也没见亮灯啊。

到了周末,不光晚上,白天里也见不着孩子奶奶。 这位老人就像“田螺姑娘”一般,莫名神隐了。

我这人好奇心重,一次没忍住就问了她。邻居笑呵呵地跟我解释一番,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城市里兴起了一种新型带娃方式。虽然还是老人帮带,但按照这种方式,一天下来老人没那么累。更重要的是小两口也挺知道感恩,而且还没什么婆媳矛盾。老中小三代人其乐融融。

这就是把带娃当成上下班一样,朝八晚六,周末休息的“打卡式”带娃。

李阿姨“打卡式带娃”的一天

根据邻居的描述,她家孩子奶奶李阿姨“打卡式带娃”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情形:

早上8点,夫妻俩要去上班,李阿姨就从自己家赶过来,接手孩子。

若是孩子还在睡觉,李阿姨会先准备好孩子的辅食,顺便自己做个早餐。当然,很多时候早餐她已经在自己家吃过了。

等孩子醒了,穿衣、洗漱加喂饭,李阿姨就领着孩子出去玩了。中午回来,简单给自己做个午饭,连带着孩子的辅食也给做好。给孩子喂了饭,再让孩子玩一会儿,就到了娃睡下午觉的时间。

这个时候是李阿姨最放松的时刻。孩子已经快2岁,一天只睡一次午觉,而且午觉时间很长,差不多要3个小时,睡醒就快5点。 这期间李阿姨不用干家务,只需要在孩子身边守着。刷刷手机,或者自己也睡会儿。

等孩子醒了,换换纸尿裤,吃点东西,再领着玩一玩,6点多孩子妈妈先下班,李阿姨把孩子交给儿媳,自己就回去了。至于晚餐,李阿姨一般会提前用电饭锅熬点粥,剩下的切菜炒菜,就是儿子儿媳的事了。

周末李阿姨不用来,因为儿子儿媳都是双休,两人带娃足够了。

“打卡式带娃”有什么好处?

①老人有休息时间,不算太累

像上班一样的打卡式带娃,最先解放的就是老人。带过孩子的都知道,有时候累垮自己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被孩子一天24小时黏着,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那种感觉简直要崩溃。

现在可以到点来到点走,晚上不必因娃频繁起来,可以安心睡到天亮,感觉不要太好。

②子女参与带娃,知道感恩

有些时候, 老人带娃却得不到子女的感激,是因为子女带娃少,体会不到其中的累。

现在老人“下班”和“过周末”后,带娃全是孩子爸妈的事,从中他们就会体会到带娃的不易,也学会了换位思考。

③不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好处

当然,不在同一屋檐下,好处更是多。不在同一空间,因孩子教养问题产生的矛盾就少。另外老人也不必早晚给小夫妻做饭,自己既省心,也不会因饮食习惯不同有争吵。

不过,这种新型带娃方式也有局限性。它只适合城市里小家和父母家离得比较近的情况。

农村一般是父母和儿子住在一起,小家大家不分开,“到点来到点走”就无从谈起。还有不少是父母在外工作,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也做不到这点。

话题讨论:你家是谁带娃?你喜欢自家的这种带娃方式吗?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 育儿 漫画文章作者。懂养育懂心理,也关注宝妈自我成长和家庭经营,力当妈妈们的贴心人。

欢迎关注 育儿 秘籍,你想了解的 育儿 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 健康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阿姨回来了:

阿姨走了一年,这天早上,她回来了。跟往常一样,她轻轻来叫醒我。我以为是做梦,但还是跳起来,搂着她亲。我的阿姨回来了,这是真的。

我3岁时,爷爷奶奶从老家给我找到这个阿姨。她是个农村寡妇,27岁时丈夫死了,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女儿中学毕业,可以出去当美容师,阿姨就来到我们家。

阿姨聪明能干,很会做饭,特别是家乡菜,尤其对我爸的胃口。我妈对这个阿姨满意极了,别人家用的都是小阿姨,我们家用了个中年阿姨,妈妈说她有生活经验,又能吃苦,心态又平和,比小阿姨强得多。她因为守寡,自己没有家,慢慢也就把我们家当成她的家,有时春节都不愿回老家。跟我们处久了,阿姨什么都说。原来她还生过一个孩子,因为又是女儿,生下来几天就被公婆逼着送给城里的没有子女的工人,准备继续再生个儿子,没想到丈夫就去世了。听她说,当时工人比农民富裕,但没多久,小女儿的继父母就下岗失业,贫病交加。那个小女儿后来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比跟在乡下寡母身边的大女儿还不如。大女儿很好,又聪明又勤快,嫁给个油漆匠,生了个女儿,还买了套房子。阿姨46岁就当上了外婆。但她没有说一定要让女儿生男孩,因为她一个人这么多年活下来,不用羡慕男人。但她又说:当女人好苦啊。她说起那些苦事的时候就会说:哎呀,我觉得这是命。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知道农家女的真实命运。

阿姨还会把他们家乡亲戚之间的纠纷、如何还赌债、如何外出打工、如何农转非、要不要买房子、如何买保险、如何跟村干部吵架的事都说给我妈听。这些我完全听不懂,但我妈听得懂,还会帮阿姨出主意。她们说这些时,就把我支走,其实我也懒得听,但我喜欢她俩在厨房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阿姨很节俭,很少买衣服,这样过了10年,阿姨存了不少钱,她急于回去,想再买一套房子给自己。北京的房子很贵,老家的房子相比起来,才二十分之一的价格。阿姨经常算账,如果买房子,需要多干几年,但现在回去好找老伴。我父母也劝她多干几年,多存点钱,不然欠债太多。结果是当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阿姨经常跟其他保姆讲她的这个打算,大家都说:你的命怎么这么好?都可以买房子了。

我妈教育我:看,人要勤快才能有出息。一个再穷再苦的阿姨,到城里干多少多少年,就可以买房了。

没想到,一件事情发生了。一天,家里只有阿姨一个人在做饭,突然缺了某种调料,她去超市买,以为很快能回来,结果这个超市没有,就奔下一个超市。但她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炉子没有关,家里着火了。

火最终被扑灭,没有酿成更大的灾害,但损失远远超过阿姨所能承担的。光是重新装修被损坏的屋子,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里,大家的脸色都不好看,人人都灰头土脸地呆在熏得发黑的房子里,心里很不痛快。

两个月后,房子重新装修好,阿姨便辞职回老家了。我妈说,我们没法要求阿姨承担这些损失,她赔不起,只好让她回去。

阿姨也说:这是我的命,我的命太苦了,我以为会好点。

阿姨走后的一年,我们家换了两三个保姆,但要么是做的饭菜不合我爸的胃口,要么是打扫卫生不符合我妈的标准。我也想阿姨,我想让她每天早上给我梳头,还想每天回来书包一扔,习惯地喊一声"阿姨"。我给阿姨写信,但从来没有接到过她的回信,我还给她发过短信,她也不回。但过年过节过生日的时候,阿姨会给我打电话,我就让父母去别的房间,不让他们听我和阿姨说什么。我虽然想她,却觉得她回去也好,她也有她的孩子和外孙女,她已经好多年没有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每次回去,都只是探亲。

现在,我的阿姨终于回来了。我的父母和我的阿姨,都能放下失火那场不愉快的回忆,我的父母,需要阿姨帮助料理生活,我的阿姨,需要继续工作来挣钱。她说,回家帮女儿带孩子做家务,跟在北京一样工作,却挣不着钱,不如还来我们家。

希望我的阿姨能在我家顺利地干到正式退休,如果她信命,就祝她有个更好的命运。

以上就是阿姨回来了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收藏

阿姨

如今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而很多年轻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人到了晚年之后,就不得不面对养老的问题。

可现实情况却是父母辛辛苦苦的把子女养大,但是子女为了生活在外工作忙忙碌碌,一年到头也盼望不了几次父母,更别提指望子女回到老家,在父母身边尽孝养老了。

那么,等你到了晚年会住在儿子儿媳家养老吗?我们来一起听听下面这几位老人的心里话,看看他们的晚年经历,或许给自己也有一定的启示。

1经常来看儿媳妇脸色,生活过得小心翼翼

刘姨今年60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年轻的时候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她一个人守寡辛辛苦苦的把儿子拉扯大,不仅供他读了大学,还为他在城里买房出了首付。

虽然说刘姨在农村一直住着几十年前的老房子,破烂烂的,但是看到儿子如今学业有成,有体面的工作,还可以自己娶了个儿媳妇,她打心底里很高兴。每隔一周,她都要把自家农村地里的菜,装了满满一三轮车,然后拉到城里儿子儿媳妇那里,给他们吃。

儿子有时候也很心疼她,说不让她往这边送,来来回回不方便,而且送的多也吃不完。但是刘姨就这么一个儿子,她认为自己做的这点儿事儿是应该的,得让儿子儿媳妇能生活的好,她就心满意足了。

天有不测风云,刘姨有天中午做饭的时候一下子晕倒在地,到了下午2点多邻居过来找她的时候才发现,然后慌慌忙忙的把她送到县城医院里,经过一番检查原来她突发脑中风。因为抢救不及时,加上她年龄也比较大,医生说她很难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现在刘姨的状况就是,左边身子基本上不能自由活动,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没有人扶着就可能摔倒。住院了十几天,医生说需要回家自己做康复,儿子怕她一个人在老家再出问题,于是接她到城里一起住。

因为儿媳妇身体不好,而且也在备孕中,所以儿子便让她在家里边修养,顺便照顾刘姨。

最开始的几天,婆媳俩相处的还是比较好,但是时间长了而且不就开始嫌弃刘姨。因为脑中风后遗症确实很难康复,最开始的时候留意想要上厕所都需要有人扶着,儿媳妇自然是很不高兴。

另外因为住的是高层,而刘姨每天都需要下楼跑小区里面走路进行锻炼身体,一天下来上上下下很多次,儿媳妇自然觉得很麻烦。

更重要的是,吃药花钱,更是惹得儿媳妇不高兴。刘姨现在正值难处,很多地方都需要儿媳妇帮忙,是一旦让儿媳妇帮忙的时候,她就没什么好脸色,刘姨心里很难受。

儿子在外工作,一天从早忙到晚,刘姨也不想麻烦他。于是刘姨就和儿子说自己住不惯城里的生活,而且家里的鸡鸭、还有猪都等着自己喂,菜地还在浇水,所以自己要回去。

儿子听了后很生气,觉得刘姨是在没事找事,好好在城里养身体就行,回老家干嘛?

刘姨心里有苦说不出,她只能装作很顽固的样子,逼着儿子把自己送回农村老家里。儿子很无奈,只能委托邻居经常到家看一下自己母亲,另外还给刘姨在院子里装了康复训练用的吊绳和扶手。

回到农村,刘姨这才能够顺顺畅畅地出口气。

给儿子做免费保姆还不落好

王阿姨今年58岁,已经退休两年了。

刚刚退休的时候,王阿姨休息了一个多月,然后觉得自己闲不下来,还是得去挣点钱,于是去给一家餐馆打扫卫生,工作也不累,每个月还能多挣个2000多块钱

退休第2年的时候,儿媳妇给自己生了个大胖孙子。王阿姨很高兴,拿出了5万块钱的继续给了儿媳妇作为奖励,儿媳妇很高兴的收下了,而且喊妈喊的非常亲。

然后王阿姨又找了一个月嫂照顾儿媳妇坐月子,这样一来儿媳妇也能够轻松一点,避免落下月子病,二来自己照顾儿媳妇的话,万一有照顾不周的地方那就很容易被埋怨。

过了一个月后,儿媳妇出了月子,然后给王阿姨打电话,说自己照顾孩子太累,想让她过来一起帮忙带孩子。

这就让王阿姨有点犯难了,因为她当初坐月子的时候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的,而且出了月子也是自己来哄小孩,还得给一家人做饭洗衣。她觉得儿媳妇有点娇气,更何况自己现在还在上班,如果去帮她带小孩,那么一年下来就要少挣两三万块钱,这可真不少!

思前想后,王阿姨还是决定去帮儿媳妇带孩子。

虽然儿媳妇说的是帮忙带,可是到了儿子家,基本上一整天都是王阿姨在带着孩子,俺儿媳妇的事躺在床上玩手机,只有孩子饿了的时候才把他抱过来喂奶。王阿姨心里边儿有点儿不高兴,但想想毕竟是自己的孙子,再难也就这两三年,忍忍就过去了,于是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这样过了大半年,有一天儿媳妇说要和闺蜜出去逛街,然后家里就只剩王阿姨和孙子。中午的时候,王阿姨正在做饭,孙子在床上睡醒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额头鼓了一个大包。

晚上儿媳妇回来后,看到这种情况,心疼的不得了,然后又不断的埋怨王阿姨没有把孩子照顾好。

王阿姨也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的照顾着孙子,但是因为摔了一下,就不断的被儿媳妇埋怨。但确实因为自己没要看照好孙子,所以被埋怨了也不能多说什么。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王阿姨和儿媳妇之间就照顾孙子这件事,发生过多次争吵,但每次都是王阿姨选择退步忍让。

到这一次孙子头上摔了个包,儿媳妇埋怨的太厉害了,连儿子都一起埋怨她,阿姨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不给他们哄了!

结语:人生到了晚年之后,本来应该颐养天年,但面对现实情况还是不得不低头。如果说儿子儿媳妇都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那么住在儿子家养老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倘若不是,那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养好身体单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