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

老婆 0 96

王昭君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第1张

王昭君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
导读:王昭君,又称王昭君公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称道的美丽传说。她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的女儿,出生于公元前52年。王昭君自小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女”。她的容貌被形容为“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风一声”,堪称绝世佳人。王昭君的传

王昭君,又称王昭君公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称道的美丽传说。她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的女儿,出生于公元前52年。王昭君自小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女”。她的容貌被形容为“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风一声”,堪称绝世佳人。

王昭君的传说

王昭君的美貌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决定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以维护汉匈两国的和平。王昭君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匈奴部落。在匈奴部落,王昭君以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获得了匈奴单于的宠爱。她努力学习匈奴的语言和文化,积极融入匈奴社会。

王昭君的使命

虽然王昭君在匈奴部落过得很幸福,但她始终怀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她深知自己嫁给匈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和平稳定。然而,她也渴望能够回到汉朝,与亲人团聚。于是,她开始了她的使命。

第一步:与匈奴单于商议

王昭君找到了匈奴单于,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匈奴单于虽然舍不得王昭君,但他也明白她的心愿。经过商议,匈奴单于同意让王昭君回到汉朝。

第二步:王昭君的离别

王昭君在离开匈奴部落前,向匈奴单于和其他亲人朋友告别。匈奴单于送给她许多贵重礼物,以表达对她的爱意和祝福。王昭君泪别亲人,踏上回乡的道路。

第三步:回到汉朝

王昭君回到汉朝后,受到了汉武帝的热烈欢迎。她的美貌和智慧再次征服了所有人。汉武帝对她格外宠爱,赐给她许多封号和贵重礼物。王昭君也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结尾

王昭君的美丽传说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更是内心的智慧和善良。王昭君以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成为了历史上令人敬仰的女性典范。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美丽和智慧的同时,也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王昭君的传说将永远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芒。

刘邦驾崩后,匈奴单于冒顿送来了“情书”,吕雉的回复尽显高明

汉朝初期,匈奴边患一直困扰着汉庭。在刘邦去世后,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给吕雉送来了一封类似于“情书”的书信,那么吕雉是如何应对呢?是答应冒顿还是一口回绝?其实吕雉的回复相当高明,究竟是怎么回复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

匈奴的发展壮大

大家知道秦朝的末期朝政混乱, 社会 动荡,整个秦王朝可以说是分崩离析的状态。这时候项羽和刘邦两位英雄崛起,展开了楚汉争霸的竞争。其实就在这两位豪杰开始拉锯战的时候,匈奴就在北方草原上悄悄发展壮大了。而匈奴的强大就和冒顿单于的上位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实中原和北方匈奴之间的对战 历史 十分悠久,在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大将军就曾经大败匈奴。到了秦朝,蒙恬将军率军北击,不仅收回了河套地区,还修筑了长城防御线,遭到驱逐的匈奴不敢来犯。不过局势在冒顿继位之后发生了改变。

冒顿虽是太子,不过不受自己父亲宠爱,被派往别的部族作为人质,差点被杀。他逃回以后就开始训练属于自己的军队,一支强大的只服从自己的队伍。后来冒顿杀了自己的父亲取而代之,开启了不断扩张的道路。

吕雉治理下的西汉

在匈奴发展壮大的时候西汉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不过刘邦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他驾崩之后,汉朝实际的掌权人是太后吕雉。吕雉的能干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帮助刘邦建立江山和后来的统治汉庭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刘邦去世的时候,经历过多年战乱的汉朝正处于休 养生 息的时期,国库空虚人丁稀少,一口气还没有喘过来。再加上匈奴和汉朝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以刘邦的失败告终,之后汉朝对于匈奴的态度一直都是“和亲”的妥协态度。

冒顿寄来“情书”,吕雉回复

于是在匈奴强盛大汉羸弱的背景状况之下,冒顿单于就给守寡的吕雉寄来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在《汉书》中有记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意思就是你看现在咱俩都是孤家寡人,不如凑一对,促成好事。

这封书信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封外交信函,那么如何回复就是一件事关国家的大事。在初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吕雉也是勃然大怒,当即就想要发兵攻打匈奴。不过幸好刘邦虽然去世,但是他给大汉留下了一群十分能干的贤臣。陈平、季布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劝阻了吕雉。

当然作为传统的古代女子,在丈夫去世之后守寡自居而不改嫁是一贯的做法,冒顿的书信显然是有些孟浪,也难怪吕雉看了要生气。不过细想下来,女子改嫁对匈奴来说其实是很平常的,当时的匈奴习俗哥哥去世嫂子下嫁弟弟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其实冒顿会写出这样的书信也有可能是真的想要和吕雉来一个和亲。

不过在刘邦去世之后,冒顿就来这么一出也有可能是对大汉新政权的一种试探,借机想要看看是否可以找机会出兵攻打大汉。所以面对不同可能的揣测,如何回复这封信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吕雉是这样回复的,首先感谢对方来信,继而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头发牙齿都掉了,不方便出门远行。要说这个回复着实高明,既不失礼貌,又化解了尴尬。所以据说冒顿在收到吕雉的回信之后也是对汉庭大加夸赞。一场看似无礼又带着刀兵之险的外交事件就这样谈笑之间化为了一场友好的往来。虽然后世对于吕雉的狠辣颇有微词,但是不得不说她对于汉朝政权的稳固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

兵者,国之重器,国本也。

一国之边防,更是器中之重。

“张小敬,不退。”

借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场景,边防战士们的伟大就是张小敬他们,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前线,其目的就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万里河山、土地上生活着的芸芸众生以及心中牵挂之人的微笑。

自秦汉步入封建社会以来,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内部争霸转换为如何在周边打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1、和亲

昔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征讨韩信(韩国王室韩信,非兵仙)时,在平城这个地方,被冒顿单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32万大军尽数被围。

危机时刻,还是陈平献计,用财宝贿赂冒顿老婆,让其给单于吹耳边风:“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汉书》记载:''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此战,给刘邦最大的教训就是,汉朝刚刚建立,没法和匈奴硬碰硬,于是他采取刘敬的建议,开始通过和亲稳定边防的策略。

和亲,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邻国外交态度由弱势,到强势,再到弱势,一种周期式循环的“弱势”阶段的外交策略。

2、秦汉统治者眼中的和亲与安邦

和亲,通常作为缓敌和安敌的策略使用,前者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用和亲换取和平,后者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想通过和亲表达天家恩赐,希望藩国乖乖听话的手段。

这种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便以盛行,比如我们熟知的“秦晋之好”,这类政治联姻的方式,便可以看作和亲政策的先例。

不过,使用和亲这一策略的,并不止汉王朝,匈奴一方,同样会使用和亲的方式寻找政治同盟。

当年,匈奴为了获得乌孙国,五十多万国民的支持,便通过和亲的方式去打动乌孙年迈的首领昆莫。

乌孙首领也是个狠人,脚踏“两只船”,同时娶了汉朝和匈奴国的公主,只不过汉公主为右夫人,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按他们的规矩,左夫人地位是比右夫人高一些的。

综上,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和亲是为了换取边关和平与寻找政治盟友的手段。

这种方式,只能算作对边防政策的补充,与之匹配的,还有以下五种方式。

3、边防

一、王子这个人质有东西

秦始皇和找荆轲刺杀他的燕太子丹,都曾在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两人年少时关系甚佳。

不过,当秦国的铁骑即将踏上燕国的国土时,燕太子丹和秦王这对朋友,就走向了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是燕国交给秦国的人质,其价值就是让秦国安心,表明:我们两国关系很好!

古代君王的子嗣众多,互派人质这种事情,跟政治联姻一样,都是国与国之间无声的战场。

在秦汉时期,都出现过联姻或者当人质的对象为自己国家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例子,比如可以培养别国的王子亲近自己,或是联姻的公主在教育下一代时,能够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

二、边防军

边军的作用,决定了两国外交时,谁占据主动性。

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不敢南下牧马、弯弓射箭。

窦宪出兵匈奴,大败匈奴王庭,俘虏匈奴太后,使北匈奴被迫逃离故土,远遁欧洲,还顺道灭了罗马帝国。

三、长城

有了一只强有力的队伍,剩下的就是制造最有利的地形。

古人打仗,认为胜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秦汉两朝对于加强长城的修建,非常用心。

四、烽火制度

烽火,是古代遇到重要战事时,用来传递情报所用的手段。

五、补给线

边防建设中,需要考虑到通讯、战斗、指挥、防御等等因素,但其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补给”问题。

边防的补给,不单单是人的补给,还要考虑到战马的吃喝。

如果单纯靠国家支援,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运输很麻烦,成本也很高。

为此,边防将领除了忙打仗,还要考虑边疆的经济建设问题。

但通常,边防地区都处于戈壁沙漠或者远离人群的山林中,这些地方生活环境都很差,一般没什么人愿意过去,怎么办呢?

总结下来,三条策略:移民实边、积粟输边、军队屯边。

移民实边,有主动移民和被动移民两种。

前者是通过免除赋税、开垦的土地私有等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发前往,后者有朝廷强制附近居民过去,还有我们在看古装剧中,见到统治者将犯事者家人发配边疆,就是去开发边疆的。

积粟输边,结合爵位制使用,效果甚佳,比如哪家农田增产,又想当官,当时没有科举,便只有郡里推荐。

没办法,得不到推荐名额的人,可以选择积粟输边,将自己家的粮食自费送到边疆,换取功劳,给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所谓种田也能当官,在当时不是虚言。

军队屯边,闲时种田,忙时打仗,为自己建设美好家园……

这些做法,可以有效解决运输粮食消耗过大的问题,满足了边军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

自古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在古代的华夏和西边的内地在和亲的道路可以说是越走越远。从胡人、匈奴、戎狄这么的部落,从华夏娶走美貌的有许多,可是却很少华夏娶匈奴的女人为老婆的。这是为何呢?

呼韩邪单于来的时候,还娶走了王昭君,这个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给匈奴带去了和平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等。

从这就已经看得匈奴人为什么要娶汉人为妻子了。匈奴人一直以来都是以草原为基础,进行游牧的农业,生产能力相比中原可以说相差甚远。而要从经商角度来看,中原人谁又愿意和贫穷的胡人做生意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游牧民族想从中原学习“知识”,娶汉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不但如此,匈奴和中原和亲,不管是汉人被动还是主动,对匈奴人来说,都不会亏。带去和平的同时,还能为部落延续血脉。再者说,中原女子相比较匈奴,多了一份温柔贤淑的小女子气息,是匈奴女人所不具备的,这倒是成了原因之一。

那既然中原和匈奴都有来往,为什么记载汉人娶胡人的却是很少呢?

这就有点像上一辈人见有人娶外国女子,感觉很奇怪一样。

还有一点,匈奴人对中原烧杀抢夺,给中原人造成的心灵“创伤”,给中原的印象很差,即使真的有很好的西域女子,男人迫于压力也不会迎娶的。所以历史上,对中原迎娶匈奴女子几乎没有几个。

刘邦被围困如何脱险的?史书上的解释可信吗?

汉七年,刘邦带兵围剿韩王信,结果被匈奴包围在平城白登山。

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点死在白登山。

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才逃出匈奴的包围圈。

对于这一事件,《汉书》陈平传是这样介绍的:“高帝采纳陈平的计策,派人游说匈奴冒顿单于老婆,才得以解围。高帝脱身以后,对陈平的计策秘而不宣,所以世上没有人知道它的内容。”

《汉书》匈奴传说得较为详细:“高帝派使者暗中送厚礼冒顿单于老婆。冒顿单于老婆对冒顿单于说,双方主帅不应相互对峙,现在我们即使得到汉朝的地盘,单于终究不能居住在这里。况且汉主有神灵保佑,单于要仔细考虑。冒顿单于之前与韩王信部下王黄、赵利等有约定,现在这两个人没有按约定时间赶来会合。冒顿单于怀疑这两人与汉人有阴谋,由此听信老婆的建议,放开一角,让刘邦得以逃命。”

《汉书》的这种解释可信吗?

山野老人以为这种解释不可信!

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刘邦的使者是如何接近匈奴单于老婆的?

史书说,匈奴人将刘邦的部队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汉军内外不能互相救济粮草。

既然如此,刘邦的使者是如何突破重围,见到单于老婆的?

再者,既然使者能突破重围,刘邦也可以化妆逃出匈奴的包围圈。

既然刘邦能逃出匈奴的包围圈,怎么会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另外,刘邦的使者又是如何见到冒顿单于老婆的,而且是带着厚礼见到冒顿单于老婆。

带着厚礼,走到冒顿单于老婆身边,怎么就没有被人发现?

二,《汉书》陈平传记载的内容与《汉书》匈奴记载的内容自相矛盾。

《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的这一计谋秘而不宣,没有人知道。

《汉书》匈奴传却记载很详细,告诉人们,使者带着厚礼见到冒顿单于老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既然是带着厚礼游说冒顿单于老婆,这无损于刘邦的人格,没有必要秘而不宣。

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

陈平建议刘邦化妆成女人,趁夜晚逃离荥阳城。

刘邦化妆成女人逃命,这样有损刘邦人格的计谋都大肆宣传,为何带着厚礼游说冒顿单于老婆要秘而不宣呢?

显然,这一次陈平的计谋对刘邦的人格有着莫大的侮辱,不然,没有不要秘而不宣!

三,匈奴冒顿单于是杀人魔王,连他父亲都杀,怎么会放过刘邦?

匈奴冒顿单于是靠阴谋杀害他父亲夺得单于地位的,这样一个连父亲都要毒杀的魔王,怎么会听信自己老婆的建议放走刘邦呢?

再者,以匈奴冒顿单于的狡诈,对自己老婆的建议难道就没有怀疑吗?

要知道,匈奴冒顿单于是个诡计多端的人物!

综上所述,史书上的解释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