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

老师 0 74

书房对联,第1张

书房对联
导读:书山难攀,以勤为伴。学海苦渡,唯乐作舟。上联:房半间 窗几扇 阁中乾坤数重 日月中藏 下联:茶一杯 书两本 笔下锦绣三千 上联:藏得下古往今来 终可破卷 下联:读不尽春夏秋冬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到此打个哈欠看个戏 下联:劳心苦劳力

书山难攀,以勤为伴。

学海苦渡,唯乐作舟。

上联:房半间 窗几扇 阁中乾坤数重

日月中藏

下联:茶一杯 书两本 笔下锦绣三千

上联:藏得下古往今来

终可破卷

下联:读不尽春夏秋冬

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到此打个哈欠看个戏

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就地伸个懒腰听段曲

上联:高山流水,丝竹之音相映;

下联:以琴会友,乐乐之情何欢!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读书可去稚气;学识可知世界

读书看报知天下,查古阅今做学问。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的立志名句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水,彭蠡烟,湘江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汇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邓石如手书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某游子联

2副卧室对联:

春满蚊帘帐,

香融绿翠床。

开窗明月白,

椅枕竹风清。

一心不为灰尘蔽,

半卧常如天地宽。

窗前草色亲竹席,

室外花香爱睡床。

2副书房对联:

文章千古事,

笔墨四时春。

一窗书卷气,

满室墨画香。

书从难解翻成悟,

文到无心始见奇。

一帘风雨王维画,

四壁云海杜甫诗。

这8个对联都是我本人原创,希望楼主能够满意。

民国元老、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先生曾有这样一副墨迹:

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

    关于这一副“ 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 chī 夷未了心 ”,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

    上联说——时代需要伊尹(辅佐商汤建立功业的重臣)这样的能人,我责无旁贷。我不仅自负才气,而且更勇于担当;

    下联说——即使最终像伍子胥一样惨遭诛戮,尸体被塞进“鸱chī夷”扔到江里,我也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此处的“鸱chī夷”,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

    这一段是说,伍子胥精忠报国,却落得自刎而死的悲惨下场。即使如此,吴王也不放过他,还要把他的尸体装入“ 鸱夷革 ”中,扔到江里。这里的“ 鸱夷革 ”,就是用动物皮革做的袋子。

    但是,细细琢磨此联文字,总觉得上述说法很难讲通——因为若说“ 鸱夷 ”是皮囊,那“ 脚底 ”则根本无法解释。

    经上网查询,“ 鸱夷 ”还有一解,指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范蠡。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范蠡 (传说带着美女西施)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

    从这一句可知,“ 鸱夷 ”是范蠡的曾用名。那下联中的“ 鸱夷 ”到底指的是不是范蠡呢?我们详细来剖析一下:

    首先,以范蠡对伊尹,名人对名人,这个很通。要说“ 鸱夷 ”是伍子胥,这很难讲得通。

    那“ 脚底 ”和“ 未了心 ”该如何解呢?经上网搜索,发现上海师范大学金德建教授有一文《章太炎先生赠田桐的对联》,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说明(原文见下图,载《浙江学刊》1987年03期)。

    大家看,墨迹中下款写明是己巳年,也就是1929年,先生时年61岁,正被国民党当局追捕。当时浙江余杭老家被查封,先生避难于上海租界。先生60岁生日时,曾赋诗曰: 蹉跎今六十,斯世谁为徒。……见说兴亡事,拏 ná 舟望五湖 。

    先生革命几十年,为民国抛头颅,洒热血,做过同盟会喉舌《民报》的主编,曾被誉为与孙中山、黄兴齐名的“辛亥三杰”。如今风烛残年,没做成养尊处优的革命元老,反而还得和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岂不痛哉?

    这个“ 拏舟望五湖 ”,就指上文《史记·货殖传》中的“ 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 ”。粤剧《西施》中有一幕“五湖泛舟”,说的就是这件事。先生60岁生日这么讲,正是愤慨无奈中的自嘲。

    这么说来,“ 脚底鸱夷未了心 ”就好理解了,意思应该是——我现在被当局打压、无所作为,别人看我闲散江湖,但我心里实有所不甘呀!

    墨迹中上款的“ 梓琴同志 ”,据金德建教授考证应为同盟会老会员田桐(字梓琴,1879-1930),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也该算是革命元老了。

    1929年时,田桐先生和国民党当局也合不来,与章太炎先生境遇很相似。田先生1930年就去世了,1929年章太炎先生书赠此联,须是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互相安慰的意味吧。

    说到这里,我们依着当年章太炎、田桐二位先生的心境,来完整理解一下“ 肩头伊尹谁能任?脚底鸱夷未了心 ”:

    时代需要伊尹那样的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我们都很惭愧呀,年老力衰,做不到了;现在整日无所事事,好像退隐江湖、吟风弄月,但谁又知道我心中的遗恨呢?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老而无能。两个垂垂老矣的民国元老,只能这样无奈感慨了。

    据金德建教授上文讲,其所见该联篆书墨迹刊于1981年10月9日《文汇报》的副刊上,上款为:“ 得白沙诗,书以示梓琴同志 ”。金先生考证,此“ 白沙 ”应为湖南人易白沙(1886-1921)。

    其实金先生这个说法是错的,该联出自明代大儒陈献章(广东新会县白沙里人,后世称白沙先生)的七律《次韵王叔毅弘行人见寄其一》,原诗如下(《四库全书》版本):

    驻屐花边听鸟音,青山何处想登临。

    肩头伊尹方能任,脚板鸱夷未了心。

    历历更宜观往古,炎炎何敢羡于今。

    相逢杯酒喜共醉,相忆诗情还自深。

    大家看,上图墨迹上款为“ 陈白沙诗 ”,金教授所见若为“ 得白沙诗 ”,那估计该是赝品了(当然,上图墨迹是否真迹也待考证)。

    上图墨迹中,章先生联句和白沙先生原诗有两字不同。这有可能是章先生看的是别的版本,也有可能是章先生记错或笔误,当然还有可能是章先生自己改动了两个字。

    从章太炎先生与田桐先生的境遇来看,“ 肩头伊尹谁能任 ”要比“ 肩头伊尹方能任 ”更恰当,因为“ 谁能任 ”是反问语气,既有舍我其谁的气概,也有志大才疏的谦逊,更有年迈力衰的无奈。就好像大坝高擎,蓄足了水位,攒足了势能。而“ 方能任 ”则语气平平,没有多大力道可言。

    至于“ 脚底 ”和“ 脚板 ”,则只是写法不同,意思并无高下轩轾。

    需要说明的是,金教授著此短文的时间为1986年,那时候根本没有网上查找资料的条件。想找白沙先生这首诗,或许还要亲自去几大藏书阁查阅《四库全书》。那样不仅耗费时日不说,或许客观条件还不允许呢(请假、远行、路费、《四库全书》是不是对外开放等等)?

    要说读书联,我最喜欢的是陆游先生的两句诗: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先生原诗为七律,诗题为《题老学庵壁》: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shàn茆máo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这幅好像是最纯粹的一副读书联了,上下联别的不讲、只说读书。没有任何世俗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读书本身乐趣――埋头钻到一大堆书中,一会穿越到古代、一会又回到现实;只见窗外一会黑(昏)了、一会又白(晓)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如痴如醉地消磨着。

    不过放翁先生诗中的“一窗昏晓送流年”,说的并不是读书,而是说自己日复一日,生活简单重复。只是这两句单独拿出来当作一副读书联后,你可以将之理解为“读起书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

    乾隆身边的大才子纪晓岚,一辈子嗜书如命,曾打趣说自己是“生死书丛一蠹鱼”,就像书中的蛀虫一样,钻到书里不愿出来。也很形象、很有画面感。

    晚清篆书大家杨沂孙(1812-1881)先生曾写过一副———“ 置身百尺楼上,放眼万卷书中 ”,读来令人豪情满怀、不能自已。

    先看上联“ 置身百尺楼上 ”。虽然现在“百米”以上的高楼多的是,但在古代,这“百尺楼”可算是超出尘世之外了,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了。李白也说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嘛!

    再看下联“ 放眼万卷书中 ”,其中“放眼”两字,笔力饱满,沉着痛快。单田芳老先生说评书时,要说大侠剑客功力深厚,常喜欢说“二目如灯”。大家想象一下,“放眼”好像就是这个感觉。两个眼睛就像两个探照灯一样,直要把万卷书中——字面上写出来的、字面后隐藏着的——统统给探照出来。

    说到“二目如灯”,我们再看清代文人张廷济(1768-1848)先生的“ 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 ”,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了,但一见到好书奇书,两眼还是会熠熠放光的!

    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谭延闿(1880-1930)先生,写过一副“ 坐据书城容跋扈,平分月地足相羊 ”,大笔如椽,很有气魄。

    大家看上联,“ 坐据书城容跋扈 ”,书房就是我的小宇宙,我的地盘我做主,千秋神游容独步,万卷古今任捭阖。“跋扈”两个字,把自己在书房“傲睨万物”、“不可一世”的情态写得惟妙惟肖。

    下联“ 平分月地足相羊 ”,意思大概是——月光温柔地洒落在大地上,我在月光下自由自在、逍遥徜徉。

    为啥说“平分月地”呢?因为月光照在大地上,富人不会多得一分,穷人也不会少得一分,不偏不倚,人人平等,所以说“平分”。正是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讲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而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不过是诗人为自己钟爱的扬州吹嘘罢了。

    下联中的“相羊”出自《离骚》,意为“徘徊、盘桓、徜徉”,说人话就是“没事随便溜达”。《离骚》中原句是这样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 相羊 。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说到这里偶然想到谭先生的湖南老乡曾写过一首《咏娃》: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既然下联说“平分”,那上联如改成“独踞”或许更好吧。

    清代皇族才子盛昱(1850-1899)写过一副“ 种竹如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语气虽然和缓,但也是大手笔、大气象——独处书房,环顾四周满架图书,就好像诸侯王检阅公卿士民一般神气。

    下面一副是近代教育家马相伯(1840-1939)先生墨迹,“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其语气不像前几副高调张扬,但平中见奇,言近旨远,意境很不一般。“百尺楼”、“放眼”、“跋扈”、“诸侯”等虽然气魄很大,但不免端着大架子, 非财大气粗是做不到的。季纶全中过进士,干过两浙盐运副使这样的肥差,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基础。谭延闿、盛昱等更是大富大贵,非一般读书人可比了。

    陶渊明先生写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副“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说皓月当空,绿荫正浓,就是拥挤的地铁上,嘈杂的商场里,哪里不是读书的净土?碎片时间都是宝,随时打开书本,随时进入状态,更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下读书人的基本功。

    当然,回家钻到小屋里就更好了。门一闭,你就——书山如海一身藏,管他冬夏与春秋,山中无四季、寒尽不知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只等“饭已OK,出来密西吧”——再把你拉回到现实世界。

    说到读书人的小屋,清代书画篆刻家黄易(1744-1802)先生写过一副“ 小屋如舟可容膝,异书为友得同心 ”,——房子小得和船一样,仅能把自己放进去。物质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呢?我有好书,有不一般的“异书”,像老朋友一样,大家一道迎昏晓、送流年,会心与共、其乐无穷。除此之外,夫复何求?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1890-1931)写过一副“ 自有琴书乐,而无车马喧 ”。这位袁公子名士派头十足,写的字也不落俗套。

(未完待续)

附:其它墨迹

    这一讲继续说“快意”。

    先看戴季陶(1890-1949)先生一副:

及时雷雨舒龙甲,得意春风快马蹄。

    上联“ 及时雷雨舒龙甲 ”,是说——久旱逢甘霖,真是太痛快了。你看,蛟龙们都在大雨中舒活鳞甲、起舞狂欢呢。

    下联“ 得意春风快马蹄 ”,化用的是孟郊考中进士后的那一首快意高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人云: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下面这几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一联就说了其中的两件。

    接着看郑孝胥(1860-1938)一副:

何异书鱼餐螙简,有如仙翮 hé 谢樊笼。

    上联“ 何异书鱼餐螙简 ”,是说——读书的快意,就像饥饿的书虫大口大口地猛啃竹简。

    下联“ 有如仙翮hé谢樊笼 ”,是说——自由的快意,就像久困的仙鹤振翅一跃告别樊笼。

    下面看高邕(1850-1921)先生一副:

抱琴卧花谈笑满席,吐奇献策风云动天。

    上联“ 抱琴卧花谈笑满席 ”,是说——有琴可抱,有花可眠,有酒可醉,有朋可欢,闲居之快意,莫过于此。

    下联“ 吐奇献策风云动天 ”,是说——陈言献策,声振庙廷,百官敛袂,天子动容,有为之快意,也莫过于此呀。

    接着看杨善深(1913-2004)先生一副: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这一副“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 书”,据说是明代大臣左光斗的书房联。意思是——进能纵横天下,提三尺剑以叱咤风云;退则怡养其身,于花鸟书卷里自在逍遥。

    下面看钱君陶(1906-1998)先生一副:

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足下青。

    这一副“ 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足下青 ”,眼界高了,境界自然也高了。  

    我心凌华岳,我志小蓬莱。何用勤拂拭?自不惹尘埃。    

    接着看张裕钊(1823-1894)先生一副: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

    上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这个有点吹牛了。南怀瑾先生曾提到过一首打油诗,和这个吹得有点像。

天下文章出浙江,浙江文章在余杭。

余杭文章数阿弟,阿弟跟我学文章。

    下联“ 一时贤士皆从其游 ”,这个是说——要不是我真牛的话,天下的聪明人怎么会争着投奔到我门下呢?这个是老师、学生一起夸了。

    孟子老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今天的学生要想夸老师,可以用用这副对联。不过,如果夸的不是语文老师,这个就有点不合适了,可以考虑这样改一下:

天下高才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    

    下面看王大炘xīn(1869-1924)先生一副:

抗首十年因玩世,冲冠一怒为交情。

    上联“ 抗首十年因玩世 ”,是说——我这个人呀,就是桀骜不驯,玩世不恭;

    下联“ 冲冠一怒为交情 ”,是说——但话又说回来,要是为了朋友的交情,我可以两肋插刀、万死不辞。

    这一副所说的,正是东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侠义”精神。这种精神只重道义、不管程序,即韩非所言“ 侠以武犯禁 ”也。

    广大老百姓对“侠义”精神的崇拜,往往源于正常行政司法体系的失效。东方的武侠与西方的骑士,本质上都差不多。一到太平盛世,“侠义”也就灭迹于无形了。

    接着再看钱君陶先生一副:

桃扇春风人按曲,蒲床秋雨客谈兵。

    这一联“ 桃扇春风人按曲,蒲床秋雨客谭兵 ”,是说——在融融春风中执扇观舞、击节听曲,在潇潇秋雨中纵横千载、谈史论兵,都是人生中难得的快事呀。

    下面看赵叔孺(1874-1945)先生一副:

手中书坠初酣枕,窗下灯残正剧棋。

    上联“ 手中书坠初酣枕 ”,是说——手里拿着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书也滑落到了地上。

    下联“ 窗下灯残正剧棋 ”,是说——夜来无事,呼客纹枰,茶烟悠悠,棋子丁丁。黑白落无常,宾主战方殷,红烛一点残欲尽,家童倚榻早昏昏。

    这一副出自陆游先生的七律《幽居书事》,原诗如下:

安命知天更不疑,幽居最爱早寒时。

手中书堕初酣枕,窗下灯残正剧棋。

鲜鲫每从溪女买,香菰时就钓船炊。

山阴清绝君须记,雪里骑驴未办诗。

    最后看吴昌硕(1844-1927)先生一副:

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

    这一副“ 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 ”,是说——心里乐得不行行了,任谁也没有我幸福。乐什么?我不告,谁要碰着谁知道。

    大家琢磨一下,这一副要是改成“ 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更无快活人 ”,是不是显得更加“快意”呢?

(说明:文中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康熙皇帝(1854-1722)有这样一副墨迹:

佳兴忽来诗能下酒,豪情一往剑可赠人。

    康熙皇帝这一联书法绝佳,墨迹右部有谢稚柳先生一列小字,评价颇高:

     清代以乾隆擅书著称,然论书法,康熙实在乾隆之上。此联尤为康熙精妙之笔,殊难得也。壮暮翁稚柳观,因题。

关于这一联的文辞,康熙皇帝款识中说是“ 集古人句 ”,但网上很难查到出处。

    有人讲这一联是从——“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化用来的,其上联说的是宋代苏舜钦“ 汉书下酒 ”的故事,下联出自南北朝时陶弘景的诗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么说,也有点道理。

    “ 汉书下酒 ”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北宋诗人苏舜钦(1008-1049)喜欢读史,也喜欢喝酒。有段时间住在岳父杜衍家,每天常要喝一斗酒(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升左右)。岳父有点想不通,就抽时间暗中观察。

    有天晚上,岳父发现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读到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袭击秦始皇车驾没有成功时,即拍案大叫:"惜乎!击之不中!"同时顺手端起一大杯酒、一饮而尽。随后读到张良对刘邦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大叫:"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端起一大杯酒、一饮而尽。杜衍见此情景,不觉笑道:"有如此下酒之物,喝上一斗酒也不算多呀。"

    好了,我们具体来看这一联。

    上联“ 佳兴忽来诗能下酒 ”,大意是——一时兴来,绝妙好辞脱口而出,那个痛快呀,不喝上几杯怎么能行呢?

    一般人需要牛肉、花生米下酒,像武松在景阳冈——“切二三斤熟牛肉来吃酒”;有些人需要花来下酒,像李白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 ”陆游的“ 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 ”;有些人需要书来下酒,像上面说到的苏舜钦;而有些人呢,什么也不要,诗催酒兴,酒助诗情,其中的乐趣,外人是很难体会的。

    下联“ 豪情一往剑可赠人 ”,大意是——英雄爱英雄,一见生豪情,我的这一把千金宝剑呀,就送您去建功立业吧。

    这一幅墨迹写于“康熙己亥”、也就是1719年,康熙时年66岁。大家看这笔力、这气势,真是不减当年哪。翻阅《清史稿》可知,这一年西南、西北均有用兵,康熙8月还外出打猎、直到10月才回北京。

一般人写“ 剑可赠人 ”,也就是送个礼物而已。可皇帝要是写“ 剑可赠人 ”,估计就不是送个礼物那么简单了。这里的“ 剑 ”,或许就是戏曲里常说的“尚方宝剑”,拿上这个,就有了“ 千军万马的指挥权 ”,就可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就可以“ 杀伐决断、便宜行事 ”。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收权还是授权,还真是一个大问题。但凡大有为之君,都善于、敢于充分授权,像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以及清代的康、雍、乾三帝,都是这样的。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既有有宏大的格局,又有超群的智慧,他们自信,自己赠出去的剑,只会去拓疆杀敌,而不会指向自己。

    古代国家开疆拓土是这样,现代企业发展壮大也差不多。不敢向员工放权授权的企业,肯定也不可能做大。吴伯凡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四五年前有一个朋友来找我说,听说你跟华为比较熟,能不能够引荐或者带我去参观一下华为?我的公司要全面开展向华为学习的运动。我说你不用去,你学不了。首先,你个人的股份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任正非在华为的股份只有125%,你差不多是他的50倍,等什么时候你的股份降到这个比例,再学华为也不迟。

    有句话讲:权聚于上,才散于下。大鹏展翅恨天低,大英雄都需要大自由。最高决策者的格局就是事业的天花板。天花板越高,需要授的权也就越多、越大;而授出的权越多、越大,也会反过来将天花板越顶越高,从而形成正向的、良性的循环。中国的华为、腾讯如此,美国的微软、谷歌也如此。而反过来呢,如果决策者只有三、五米高的格局,就像王伦容不下林冲、袁绍容不下田丰一样,又哪有什么事业和前途可言。

    再回到“ 剑可赠人 ”的康熙皇帝。别的不说了,就单纯看疆域吧:当我们行走在雪域高原的千里冰封、行走在北疆漠河的万里雪飘、行走在天山南北的戈壁大漠,我们又如何能忘记康、雍、乾三朝的丰功伟绩——集数千年文化智慧之大成,集多民族融合团结之大成,为中华民族锻造出如此广袤的锦绣江山!有此等煌煌格局、魏巍境界,那就只会愁“ 赠剑 ”之人不足,又哪里还会忐忑该不该“ 赠剑 ”呢?

附:其他墨迹

    我们再用几讲来说一说“治学”。前三讲先看看“治学方法”。

    这一讲只说赵之谦(1829-1884)先生一副:

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

    上联“ 别有狂言谢时望 ”,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已亥杂诗》(组诗)的第126首。该组诗共315首,已亥为1839年。原诗如下: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

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这首诗说的是东晋名士谢安。大家看谢安这个人,潇洒得很,在隐居与做官之间自由切换,游山玩水也不错,位高权重也不赖。他很重视后辈的教育培养,子侄们都很厉害,曾统军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统一北方的前秦,使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又延续了将近40年。

    这一首诗前两句“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 ”,意思是说:虽然子侄们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但我谢安不妨“矫情”一下、故意掩饰住自己的兴奋激动,为的就是让他们不要因胜而骄、妄谈兵事呀。

    关于这件事,流传最广的就是《世说新语》中的这一段: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而《晋书·谢安传》中的记载,则把谢安的“ 矫情 ”给描绘出来了: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大家看,在人前是“ 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小事一桩,算不得什么;在人后则成了“ 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太高兴了,不免得意忘形了,进门的时候,门槛把木屐的屐齿磕断了都没觉察到。

    “屐齿”是啥样子?大家可以看看下图(有点像女士高跟鞋的后跟)。

    大家看,这就是谢安的“ 镇物何妨一矫情 ”。

    接着看后两句“ 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意思是说:大家都希望我能为国分忧、担当重任,可惜我干不了。我的话可能有点轻狂,有点不近人情,希望大家不要见怪——我觉得隐居东山,朝夕与美女笙歌、青山绿水相伴,才是真正的生活呀。

    龚先生这一首诗,看似在说谢安,其实是在说自己,此乃古人托物言志、借人喻己之惯用手段也。原来先生在己亥年辞官归隐途中,遇到了一位沦落风尘的红颜知己,两人卿卿我我、共享了一段快乐时光(《己亥杂诗》中有30多首与此相关)。此等名士风流,和“蓄妓东山”的谢安也差不多嘛。

    下联“ 但开风气不为师 ”出自《已亥杂诗》的第104首,原诗如下: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 yǐ 齕 hé ,但开风气不为师。

    诗后原有诗人自注“ 予平生不蓄门弟子 ”

    先看前两句“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意思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王通的弟子,二人辅佐英主建立唐朝,生前官高爵显,死后名扬千秋。而他们的老师王通呢,则名卑位贱,终老乡野。

    接着看后两句“ 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 ”,这两句是作者在说自己——我自信有一件事不会让人说三道四,那就是:我不好为人师、不收门人弟子,我喜欢干前人没干过的事,给后人踩踩点、探探路。

    这里的“ 齮齕 ”,本意是“咬噬”,引申为“嚼舌头”、“说长道短”。

    回头整体看这一联,“ 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 ”,当这样集成一联的时候,上联的“狂言”指的就不是“ 东山妓即是苍生 ”、而成了“ 但开风气不为师 ”了。

    这一联的意思大致是:虽然我愧对大家的殷切期望,但我自信自己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必然可以破过往之窠臼、开时代之新风。

    在此联的小字款识中,赵之谦先生写到: 戏集龚仪部《己亥杂诗》,书之门壁,聊以解嘲。同治九年春三月,撝 (huī) 叔识。 由此可知,这是先生1870年42岁时的作品,正是其篆书成熟时期。因为是给自家门上贴的,所以使出了看家本领,写得极为精彩。

    赵之谦先生一生痴迷书画篆刻,尝自言“ 天七人三 ”,也就是自己的天分占70%。与稍早及同时代的大家相比,他认为邓石如是“天四人六”、包世臣是“天三人七”、吴熙载是“天一人九”。可见他自视天分有多高!

    有此等自信,先生当然惜时如金,用尽自己所有人力、去开辟上苍赋予的那七分天功。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那就收徒不如交友,交友更不如求师了。哪还有精力去指导培养后生晚辈呀?

    纵观先生一生,便是一直在师友的刺激下不断精进,终在书、画、篆刻等方面均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

    以书法论,先生为清代碑学披荆斩棘、开山拓径,其开创的魏碑行书,以北碑精悍雄强之血,注入南帖温柔俊秀之躯,古风不坠,新机重启,自辟新境界、新面目,下启康有为、于右任及近代魏碑书风。先生此处讲“ 但开风气不为师 ”,这真不是自谦自嘲,而是大大的自负了。

    说了这么多,那“ 但开风气不为师 ”和治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且看人类发展史,任何一个大学科、小领域的形成,都是由一个个敢开风气的大师一步步开创出来的。螃蟹和蜘蛛,总得先有人好奇去试吃一下吧。

    比如被称为“哲学史第一人”的古希腊大学者泰勒斯(公元前624-公元前547),他在西方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什么是万物本原 ”?他给出的答案是“ 万物皆源于水 ”。今天大家看这个答案,都会觉得幼稚可笑。 还有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他曾认为:“ 凡运动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 ”。今天大家都知道,这个“幼稚”的论断后来被牛顿给推翻了。

    虽然泰勒斯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提出并思考了这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的哲学、化学等学科就是在对“本原”思考的基础上诞生发展的;今天的物理学就是在对“运动”思考的基础上诞生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这些问题为原点,一步步开创出光辉灿烂的文明。这,就是“ 但开风气不为师 ”呀。

    再比如对飞机发明做出重要贡献的英国人凯利爵士(1773-1857),他曾经试图模仿鸟类的飞行,但在多次失败后他认识到此路不通。随后他另辟新径,经过大量的滑翔实验,写出了空气动力学名著《论空中航行》。凯利爵士在临终前,对于自己毕生积累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资料,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话:“ 给你,查看笔记的朋友!我已去了,愿你在这些涂鸦中寻找出智慧的火种。 ”150多年后的莱特兄弟,正是在凯利爵士的数据与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可控飞行的梦想。这,也是“ 但开风气不为师 ”呀。

  胡适先生也很喜欢这一句“ 但开风气不为师 ”,他的白话文新诗、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学术地位并不高,但他能开风气之先、也属不易。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但开风气不为师 ”在今天难免有点过时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模式,已经变成了“ 既开风气又为师 ”。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积累进步,科学最前沿、最顶端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一个小小的突破,往往都需要许多研究人员集体协作、长期努力。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团队,经验丰富的大师与思维活跃的新秀密切协作、“ 共开风气 ”,这样不仅有利于集思广益、攻坚克难,还更有利于研究接力与学术传承,最终推动科技事业的持续加速发展。

(说明:文中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知交和朋友是近义词,含义稍有不同。从文字起源上讲,“朋”似乎是连起来的两串玉,“友”则是两只手,“朋”和“友”合起来,意思大致是“一块相处”、“互相帮助”。人类社会早期,不管是农耕采集,还是狩猎战斗,最需要的是体力协作。经常在一块协作的人,就都是“朋友”。

    后来社会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专门的脑力劳动者,也就是孟子所说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对于“劳心者”来说,一般不需要体力上的协作,他们协作主要是交换思想、共享知识。这其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志同道合、知心交心。岳飞讲: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讲: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本讲的主题“知交”,就是这个意思。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资金在于流动,朋友在于走动。因此,朋友就得常常见见面、聊聊天。西泠名士陈鸿寿(1768-1822)曾写过这样一幅:“ 山中酒熟试留客,竹里日高时读书 ”——山里风景好,空气好,还有无污染的水果蔬菜,更可喜的是好酒刚刚酿熟、香气四溢——,好哥们呀,快来喝个痛快吧~

    陈公此联,辞翰俱佳,在其流传墨迹中也算是难得的珍品。

    说好要来,我就等你,座位都给你擦得干干净净的。山阴名士梁山舟(1723-1815)曾写过一幅——“ 坐因佳客常虚左,帘为春风半卷东 ”。此联写于“壬戌之秋”(1802年),正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时,梁公年届八旬,人书俱老,已臻化境。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不,日思夜想的好朋友终于来了———赶快请上座、斟好酒吧!“ 爱客快倾新酿酒,耽书贪趁未残灯 ”,何绍基(1799-1873)这一联,笔下生风,真写出画面感来了。

    好朋友常像春风一样,令人心旷神怡。《二程全书》中有这么一段:

    “ 朱公掞 (音“艳”) 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

    朱公掞(名光庭)是程颢(1032-1085)的弟子,听老师谈经论道、像沐浴在春风中一样舒服,成语“如沐春风”就是从这来的。大家看,能有春风一样的感觉,这不仅需要讲者善讲,还需要听者会听。否则的话,就难免一方对牛弹琴、一方如坐针毡了。

    所以说真正的好朋友,必定是互相深知的,说起话来总能体会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佛教中的“拈花微笑”,说的就是知己间的会心。这种“会心”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下面这一副“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就是这样的。

    酒越喝越高,兴越聊越浓,开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清代广东才子张维屏(1780-1859)这一幅——“ 鸟语新晴花放日,客谈旧事酒酣时 ”,一下又让人回到了难忘的从前。

    酒更能激发人的豪情——

     “大哥,这个你最清楚,要不是XXX,我一定会YYY的!”

    吹牛也好,抒怀也好,总之只要高兴就好。近代书法家王福厂ān(1879-1960)这一幅—— 杏花村馆酒旗风,好景何曾虚过;明月楼台箫鼓夜,壮怀谁与重论 。读来真令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当然,知己相逢,更多时候是——沏一壶清茶,静静地聊天。王文治这一联“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辞句平淡而意味醇厚,用笔也潇洒倜傥、摇曳多姿。

    过去的故事太多了,东拉西扯,往往漫无头绪,酸甜苦辣,时而击节共鸣。那些说不清的是非得失,就让它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去吧。何绍基这一幅“ 往昔甘辛皆共喻,中间得失颇难评 ”,是不是也说到你心坎里去了?   

    有好朋友能“共喻”,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或许只能发出“一生甘苦有谁知”的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