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描写丈夫给妻子画眉的古诗词?

老婆 0 82

有没有描写丈夫给妻子画眉的古诗词?,第1张

有没有描写丈夫给妻子画眉的古诗词?
导读: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宋代:欧阳修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译文:手持巴掌大小的龙形玉梳,用凤钗及金丝带把头发梳饰成髻。妻子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宋代: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译文:手持巴掌大小的龙形玉梳,用凤钗及金丝带把头发梳饰成髻。妻子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问道“眉色深浅合不合适宜?”她的纤手摆弄着笔管,长时间依偎在丈夫身边,试着描画刺绣的花样,却不知不觉耽搁了刺绣,笑着问丈夫:“鸳鸯二字怎么写?”

扩展资料:

这首词以雅俗相间的语言、富有动态性和形象性描写,凸现出一个温柔华俏、娇憨活泼、纯洁可爱的新婚**形象,表现了她的音容笑貌、心理活动,以及她与爱侣之间的一往情深。

在古代也有一个关于画眉的典故,即张敞画眉。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后来,张敞画眉成了一个成语,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曹操的妻子卞氏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虽然出身贫寒,是文艺工作者,但举止优雅,常被后人称道。卞夫人每次随军出征,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总要停下车,深情地问候别人,送些礼物表示心意,甚至送人,说:我母亲没活到这个时候,真可惜。

卞夫人知道曹操提倡节俭,不浪费,所以带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所到之处,她都不喜欢住在珠光宝气、珠光宝气、全是黑色家具的华丽房子里。为了省吃俭用,带头降低生活水平,他们吃的是粗粮和野菜,吃饭的器具一点也不豪华。

卞太太是个好女人。当曹操放弃董卓赐予的高官厚禄逃跑时,他的妻子卞氏被遗弃在洛阳城。听说曹操失踪了,家里人都散了。这时袁术又来找茬,说,曹操已经被杀了。只有边夫人很淡定:董卓太骄傲了,看不起我们这些小姑娘。另外,袁叔说我们老公被杀了。肯定是道听途说。我老公多聪明啊,肯定不会出事的。就这样,他们平静下来了。后来,在卞夫人和曹操的第一任妻子丁夫人的指挥下,他们有秩序地离开了洛阳。

卞夫人很聪明,曹操的外交也有关系。当年,曹操杀了太尉的儿子,就是因为这小子被迫放手,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的斗争。然而,杀死杨修后,曹操也感到内疚。毕竟,杨彪是三朝元老。在这种情况下,卞夫人自告奋勇为曹操解围。她满怀深情地给夫人袁写了一封信:

卞敦寿。你的门没有留下,你得到了一个好人的帮助。每一次深深的眷恋,都凝聚着感情。郎胜苗,一个有才华的人,一扇紧闭的大门,并没有宝藏。今之骚扰,屡有军招,股臂主簿近臣,征伐之计,事必尊。官方的金鼓节举行了,但当他被告知违反制度时,龚铭不耐烦了,所以他试图在外面游行。卞氏当时并不知道。他一听,心都抹在地上了,愣住了。他悲痛欲绝,感慨万千。夫人,如果你宽容,你会看到你的宽恕。所以一笼衣服,一百匹帛,百斤官宅,一乘高级轿车,一头牛,知道了其中的精妙,就达到了他们的预定目的,希望被接受。

事实上,曹操此时也写了一封信:

我操。以足下,共享海中大义,足下不离,以圣人辅佐。中国虽然比以前和平了,但并没有被境外破坏。今天,有一个大的军事征税,人们正在骚扰它。当我发出钟鼓之声,我要守主簿,第一步,贤子倚贵父,每次不在我身旁。就是你要直绳,你讨厌,说可以换。然后你转而宽大舒适,然后你还贷,耽误了你的第一步,让你的门累了,你就要受罚了。为父息哀,为楚哀,未必是福。今天我送你两个锦缎项圈和八根带银角的桃枝接下来的午餐很丰盛,就不往返了。

把这两封信放在一起看,曹操说他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杀了杨修。理由极其正当,冠冕堂皇,所以他不得不杀了她。卞氏代表她的丈夫补充了杀害杨修的具体原因。她虽然不忍,但也没办法,只好杀了她。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刚柔相济,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有人说:种坏庄稼需要一年,娶坏老婆需要一辈子。他还说:“贤妻良夫,少有不幸。的确,这是真的。看看曹操之所以能够有

雍正二年的十月,秋高气爽。

北京城的郊外来了一批声势浩大的车队,车队的最前面是一名骑着紫骝名马,身穿华服的朝廷大员,他就是雍正王朝时期的抚远大将军,官居朝廷太保,加封一等公爵的年羹尧

当时的北京城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朝廷和地方大员纷纷出城迎接,跪倒在道路两旁向这位皇帝面前的重臣行礼。

没想到,年羹尧面对如此多的高官大员在路边跪迎面无表情,连看都没有看上一眼,径直从他们中间走了过去。

就连前来迎接的皇室贵胄,年羹尧也不过是微微点头,满脸骄横之色。

在雍正皇帝的宠信之下,年羹尧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在面对皇帝时,年羹尧也肆无忌惮,史书云: “无人臣礼”。

风头无两的年羹尧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短短一年之后,他就从云顶狠狠地跌落下来。

雍正三年,朝廷议政大臣向皇帝上疏,列举了年羹尧92条大罪,其中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其他大小罪行不计其数。

很快,不可一世的年羹尧被抓捕下狱,短短十一天后,年羹尧在狱中被雍正赐死,一代权臣从此烟消云散。

作为朝廷重臣,年羹尧有着庞大的府邸和众多的妻儿家人,那么在他死后,雍正又是如何处理他的妻子和儿女的呢?

年羹尧引起雍正的不满早有预兆。

雍正二年十一月,时任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进京述职,受到雍正皇帝的接见。

君臣相见时,年羹尧自以为在之前的平叛战争中居功至伟,竟然当面向雍正邀功请赏。

雍正虽然答应了年羹尧的请求,却对近臣说道年羹尧“功高自悖”,对他的无礼行为产生了不满。

几个月前,年羹尧曾经弹劾朝廷官员蔡珽贪赃枉法,经过刑部审议,蔡珽原本已经被判“斩监候”。

但雍正却亲自召见了蔡珽,在这次会见中,蔡珽向雍正陈述了自己的冤屈,并揭发了年羹尧的种种不法行为。

这次召见过后,蔡珽从一名死囚犯摇身一变,被雍正提拔为左都御史,身列朝廷一品大员。

种种迹象都表明,年羹尧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但此时年羹尧本人却仍在西北执掌兵权,对自己的险境一无所知。

雍正三年正月,皇帝给几位地方大员伊都立和袁立相等人发去密旨,让他们与年羹尧保持距离,不要过分走近。

这些人都在朝廷做了十几年官,如何不明白皇帝的意思?他们纷纷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与年羹尧没有来往,当时的云贵总督高其倬还给皇上奏请,建议将年羹尧调离边陲,削去他的军权。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个时候,雍正已经成功分化了朝廷官员和年羹尧的关系,剩下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了。

一次节日中,身处西北的年羹尧向雍正上奏了一道贺章,里面把“朝乾夕惕”误写为了“夕惕朝乾”,雍正以此为借口,暗示朝廷官员上书弹劾,一连将年羹尧的官职降了十八级,罚他到杭州看守城门。

雍正三年九月份,看守了几个月城门的年羹尧在一道圣旨下被押往北京,迎接他的是长达三个月的刑部审判。

议政大臣罗列了年羹尧92条大罪,光是死罪就有十几条。年羹尧随即被捕下狱,短短十一天后,年羹尧在狱中被雍正赐死,一度位极人臣的年羹尧就这样如同流星一般陨灭了。

正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切。雍正当年对年羹尧的宠信无人能及,甚至连调动他手下的一个官员都要亲自询问他的意见。而如今,雍正却决意将年羹尧置之死地而后快。

那么,年羹尧死后他的家人下场如何,而这样一位风光一时的辅国重臣又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呢?

年羹尧祖上世代为官,在明朝时就深受朝廷重用。清兵入关后,年家因为出身遭到朝廷清洗,家族一度沦为奴隶。

但年羹尧的祖父年仲隆却是一个不世出的英才人物,他靠着参加科举硬是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不仅去除了奴籍,还成为了一位不大不小的地方官。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更是官运亨通,从一介秀才一直做到了刑部郎中,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年家从此彻底翻身,成为了北京城的世家大族。

年羹尧身犯92条大罪,被雍正赐死后,按照 历史 的发展不出意外的话,年家一定会被连根拔起,满门抄斩都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但人们想象中的局面并没有发生,除了家产被抄,年家被处死的人只有寥寥几个,全家上下一百七十多口人大部分都逃过了处斩的命运。这是皇帝的仁慈吗?

其实这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她是雍正皇帝身边的贵妃,一直深受皇帝的宠爱。年羹尧一案后,正是年贵妃在皇帝面前求情,保全了家族大多数人的性命。

对于如何处理年羹尧的家人,雍正一度十分苦恼,如果全部释放则难以立威,不能起到震慑朝臣的效果,但若满门抄斩,则不免引来臣民的非议,毕竟年家的妇女和小孩子们又有什么错呢?经过仔细考虑,雍正终于打定了主意。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已经退休,作为一名前朝老臣,雍正并没有过分为难他,只不过是革去了他的头衔和俸禄,让他在家闭门思过。

年羹尧的兄长年希尧也受到了皇帝的宽赦,只是免去官职了事,而且在短短一年之后,年希尧又官复原职,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

但年羹尧的儿子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根据史料记载,年羹尧一共有十一个儿子,但临死前只有年熙、年富、年斌等几个儿子年纪较大,其他的儿子都尚在襁褓之中。

年熙是年羹尧的长子,在康熙五十年就考中了举人,后来父亲年羹尧出钱为年熙捐了个“副使”的闲职,到了雍正年间,年熙已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雍正帝曾一度非常喜爱年羹尧的这个长子。年熙从小就身体虚弱,经常生病,雍正还特地找了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给年熙算了一卦。

算命先生给年熙的卦象是 “(年羹尧)命中言刑,克长子” ,意思是年羹尧将来会有刑法之事,会妨碍到长子年熙。

为了给年熙转运,雍正还亲自做主,把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做继子,还把他改了个名字叫“德柱”。

没想到,算命先生的预言不幸一一言中,年熙在年羹尧出事一年前就发病而亡,没有见到年家一夜败亡的惨状,也不知道这是年熙的幸运还是不幸。

次子年富是年羹尧儿子中下场最惨的一个。

年羹尧在西北掌握大权之时,年富是年羹尧当时唯一成年的儿子。

年富和年羹尧的性格十分相像,为人高调,不知收敛,但在年羹尧的庇护下仍然一路擢升,在年羹尧平叛论功之时,年富已经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职(男爵)。

后来,年富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为年羹尧出谋划策,成为了年羹尧的左膀右臂。

年羹尧最初被贬到杭州看守城门的几个月里,年富一直东奔西走,拜访各路官员,希望他们能上书求情,给年羹尧免罪。

但当时的朝廷百官自顾不暇,雍正要扳倒年羹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谁敢去捋皇帝的虎须?反而把年富的行径一一向雍正作了汇报。

朝堂无情,大抵如此。

雍正知道了年富的所作所为后十分恼怒,认为他“为伊父探听音信,且怨愤见于颜色”,暗中对他起了杀心。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亲自点名,也将年富处死。而年富也成了年羹尧众多儿子中唯一被判处死刑的一个。

年羹尧死后,雍正曾针对他的儿子下了一道圣旨,称 “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配广西云贵边境充军” ,而除了病死的长子年熙和处死的次子年富,十五岁以上的儿子就只剩下了年兴和年寿。

年羹尧的其他幼子都被祖父年遐龄和伯父年希尧收养,并没有被雍正赶尽杀绝。

就连被发配充军的年兴和年寿,也只不过在广西边境待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念起年羹尧当年平定边境叛乱的大功,又把在广西充军的年兴和年寿招了回来,同样交给祖父年遐龄照看。

由此可见,雍正并不是一个残忍好杀的皇帝,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封建王朝 历史 中,能够做到不多杀,不滥杀,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了。

那么年羹尧的妻子又是怎样的下场呢?

年羹尧一共有过两位正妻。

他的第一位妻子是纳兰氏,正是出于清朝大名鼎鼎的纳兰容若家族。

年羹尧青年时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与出身豪门的纳兰氏结合可谓门当户对,羡煞了当时整个京城。

但不幸的是,纳兰氏在两人婚后没多久就生了一场重病,因为医治无效去世了。

随后,年羹尧又娶了第二位妻子觉罗氏。

这位妻子的身世更是不简单,她的父亲是当时的辅国公苏燕,和当时的皇帝同属爱新觉罗一姓,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家贵胄。

年羹尧死后,雍正自然不可能为难这位同室宗亲,让她“遣还母家去”,此后觉罗氏便在娘家度过了余生, 历史 上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尧还有一个及笄的女儿。

年羹尧获罪之前,已经和山东孔家定下了一门亲事,准备把女儿嫁给孔毓圻的儿子,孔毓圻是孔子的第六十六代嫡长孙,有着显赫的身世背景,他的儿子也是当地有名的大才子,这本来是一门极为般配的婚事。

但在年羹尧被捕下狱后,孔家唯恐受到牵连,连夜派人退掉了这门亲事,从这以后,年羹尧的女儿虽然没有被降罪,却一直孤独终老,因为谁也不敢冒天地之大不韪去娶一个罪臣的女儿。

虽然年羹尧被列了92条大罪,按理说应是万死难恕,但雍正皇帝却对年羹尧的妻儿老小展现出了极大的仁慈,仅仅处死了他的次子年富。

在这其中,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不但极得雍正的宠爱,还给雍正生下了数个儿女,可谓宠极一时。而年羹尧的家人即是年妃的家人,雍正也不好对他们赶尽杀绝。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政治上的考量。年羹尧作为清朝重臣,在多次战争中领兵出征,镇压了各地的叛军,曾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如果对他的家人痛下杀手,不免会让其他臣子齿冷,生出唇亡齿寒之感。

最重要的因素则是雍正并非残暴好杀之人。虽然雍正经历了皇家惨烈的九子夺嫡之争,不但性格果决,必要时更是能不择手段,将异己坚决铲除。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朝廷的稳定。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雍正帝也有着他宽容仁慈的一面。

但辅佐年羹尧的一众官员却下场凄惨,他身边的谋士汪景祺、邹鲁等人都在年羹尧一案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狼狈为奸的作用,被雍正毫不犹豫地加以处死,另有一大批人被流放充军。 他们是这起案件的牺牲品,但却并不无辜。

如果你了解年羹尧最初是多么受到雍正的宠信和喜爱,就会对他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受忌被杀感到疑惑。

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就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朝堂重臣了。

康熙五十六年时,准格尔部入侵西藏杀掉了西藏的拉藏汗,对清朝的边境产生了重大威胁。

就在百官束手无策的时候,年羹尧给康熙上了一道奏折,不但提出了征兵备战的一系列建议,还主动请缨前往西藏平叛。

康熙为年羹尧的勇气打动,任命他为四川总督,而年羹尧也果然没让皇帝失望,在后来的平藏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参与夺位的十四皇子在陕西手握重兵,对还没有即位的雍正产生了重大威胁。

这时候又是年羹尧挺身而出,他在陕西总督的职位上控制了十四皇子的军队粮草,让十四皇子有兵而不能用,为雍正成功登基立下了重大功劳。

雍正即位后感念年羹尧的拥立之功,对他加以重赏,不但把“西路军粮饷及地方诸事”交给年羹尧管理,还封他为三等公爵,加太保衔。

雍正即位当年的九月份,青海省的厄鲁特部又发生了叛乱。对于刚刚登基,皇位尚且不稳的雍正来说,这是一件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大事,他急需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带兵出征,平定这次叛乱。

这时又是年羹尧挺身而出,他率领清兵亲上前线,在西宁一带与叛军交战。

双方经过四个月的大战,年羹尧将叛军彻底击溃。捷报传到北京后,雍正皇帝“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在后来的论功行赏中“评年为首功,加封一等公爵,赏赐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就连年羹尧的父亲兄弟,乃至家里的奴仆婢女都被皇上大加封赏,真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时的年大将军已经是威震朝廷,功盖天下了。在议事时,雍正每次下决定前都要询问年羹尧的意见,不仅号召大臣们向年羹尧学习,还经常把年羹尧拉到自己的寝宫密谈。

而在年羹尧的妹妹成为雍正的贵妃之后,君臣二人又成为了姑舅亲家,此时的年羹尧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皇亲国戚见了他都要笑脸相迎,丝毫不敢露出不敬之色。要知道,年羹尧可是汉族人,后来才改隶汉军“镶黄旗”,这在看重出身的清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正所谓 “阴阳之道,盛极必衰” ,年羹尧位极人臣的时候,就是他败亡之路的开始。

如果一个人正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还能时刻保持清醒和谦逊,那么这种人不是至圣,就是大贤。

显然,年羹尧不是这种人。

辉煌的功绩和皇帝的宠信逐渐冲昏了年羹尧的头脑,他一天天变得蛮横自大起来。

在给平级的将军通信时,他发去的函件不是表示地位相等的“咨文”,而是用的令谕。在陕西负责保家卫国的精英战士,被他当做自己的仪仗队和仆从一样使唤。

更耸人听闻的是,即便是朝廷钦封的蒙古诸王和前来劳军的中央大员,见到年羹尧时必须下跪,而他送给下属的物事则称为“赐”,接见部下时称为“引见”,要知道,这些都是臣子觐见皇帝时才会用到的礼节。

年羹尧虽然身处国家边境,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被有心之人告发给了皇帝。

雍正大为恼怒,身为臣子却用着皇帝的礼节,你年羹尧到底想干什么!

尽管如此,雍正还是念他立有大功,曾几次私下给他去信,忠告他收敛一点。没想到,年羹尧非但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即便在进京面见皇帝时,也大摇大摆地“箕踞而坐,无人臣礼”。

交横跋扈的年羹尧最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他在朝堂被日渐孤立,最后一朝下狱,曾经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最后落得了惨死狱中的可悲下场

从很大程度上讲,年羹尧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雍正皇帝并不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当年夺嫡之时,雍正的处境一度十分艰难,大部分都不看好他能最终取胜。

而在他登上皇位之后,当初追随他的那批人无一例外都受到了雍正的重用和赏赐。年羹尧既有拥立之功,又平定了边境之乱,本应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却日益骄纵,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这种下场正是他所应得的。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泱泱华夏人才辈出,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