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首先孩子吃饭特别慢,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说孩子是否生病,这些都是需要大人仔细观察的,同时它也属于一些细节。如果健康的宝宝吃饭特别慢,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时间观念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不
首先孩子吃饭特别慢,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说孩子是否生病,这些都是需要大人仔细观察的,同时它也属于一些细节。如果健康的宝宝吃饭特别慢,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时间观念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不懂得时间观念,正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这一点也不夸张。而孩子吃饭慢上学迟到,这些都是没有时间观念,其实孩子想的特别简单,早一点和晚一点都没有关系,长期以来就会形成各种恶习,如果作为父母不能够给出积极的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变得相当懒惰,一旦惰性形成,想连根拔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灌输时间观念,一旦观念形成,那么在孩子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认为吃饭的时候,不应该出现拖延。
2、奖励制度
其实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都是天性好动的,如果父母管教过于严厉,他们内心自然会排斥,虽然表面上没有反抗,可是内心深处,他们是拒绝父母的管教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要起到督促作用,同时还应该给出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制度,让孩子变得更有积极性,也就是说平时孩子喜欢的玩具,我们可以尽量买给他,只要孩子的拖延症有所改变,就应该给出相应的奖励。
这个办法相当实用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当这种时间观念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日后没有奖励,他们也依然会保持这个好习惯。所以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而父母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形成习惯,当做好这些之后,孩子拖延症就会得到改善。
胡老师还向记者坦言,自己班在吃饭方面,无论是速度还是食量,在全年级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如果比成绩就未必了。“我感觉吃饭快慢和孩子的成绩没必然联系,顶多和活动能力有关,我们班孩子就属于精力旺盛,活动能力很强,每次都能轻松赢得拔河比赛。”她解释说。
记者又随机调查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经常管午饭的班主任也赞同胡老师的观点。
各种“吃相”可看出名堂
四年级班主任陈美娟、一年级的胡老师都观察到,吃饭快慢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手脚麻利型:手脚麻利的孩子,吃饭都挺快的,做作业也快一点。可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粗心,所以作业和考试准确率不高;相反,有些孩子吃饭慢,做作业也磨唧,但部分动作慢的孩子,思维、反应并不慢,落笔稳,准确率高,成绩自然不差。
慢性子型家长平时不催促孩子干啥干啥,孩子做事自然也很坦然。像胡老师班里那个吃得最慢的小姑娘,就是典型的慢性子,不过做事蛮仔细的,所以功课不错。
注意力不集中型:在吃饭慢的孩子当中,唯一被老师们一致判定“需要努力”的,就是那些一边吃饭一边东张西望的娃。老师们表示,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吃饭慢,就说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这么点时间都会开小差,上课就更不用说了。而这类孩子小时候通常有个糟糕的习惯,吃饭时坐不住,大人要追在后面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吃饭吃得慢,书也读不好”有一定道理。
幼稚型还有一些孩子,家里一直大人喂饭,自己不会吃。有的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不会吃鱼虾,碰上这种菜,就吃得超慢。有的孩子吃饭,是数着饭粒吃。这点要请家长注意,不要忽视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每顿饭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
当然小朋友吃饭快慢和成绩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没有因果关系的。那到底是让他们快点吃好,还是慢慢吃好呢?
记者问了医生,从健康角度讲,大家似乎都对细嚼慢咽比较认可——细嚼慢咽有利于健康。同时,细嚼慢咽有利于保持体形,避免吃太多东西,很多小胖子的共同点就是狼吞虎咽,因为吃得太快而没有饱腹感,继续吃,结果越吃越胖了。当然也不能吃太慢了,太慢饭就会凉,当然也就谈不上健康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专家提醒,孩子每顿饭的时间不要少于20分钟。
“学校中午预留的40分钟午餐时间,多数孩子在20分钟左右吃完。一般不超过30分钟,我们不会刻意催孩子快点吃。比起速度,我们更在意吃饭专心不专心,这是注意力的问题;也很在意孩子是不是吃一口菜吃一口饭,这是为了确保营养均衡。”长江实验小学的老师建议“幼升小”的家长们,上小学前,要让孩子先学习吃饭。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