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提倡!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带这么多孩子每天操心费力,特别想借节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之情;有的家长则期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千方百计送礼;有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给老师送礼,“师者,仁心”,老师教导学生是职责所在,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提倡!
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带这么多孩子每天操心费力,特别想借节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之情;有的家长则期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千方百计送礼;有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给老师送礼,“师者,仁心”,老师教导学生是职责所在,没必要送礼,平时积极配合老师就很好。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做了十几年家长,这么多年做家长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给老师送礼没有必要,孩子成绩好坏跟这个真没有关系。
如果自家孩子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自觉好好学习,你不给老师送礼老师也会喜欢孩子;如果自家孩子各方面表现不好,你给老师送多少礼都改变不了孩子。
孩子有没有出息,取决于他自己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总是担心老师会将孩子区别对待,所以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重视,成绩会更出色。而实际上,孩子讨不讨老师的喜欢,成绩好不好,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家长决定不了,老师也决定不了,主动权在他自己手里。
孩子如果没有学习的动力,家长花很多钱给老师送礼,老师花很多时间给孩子补课,效果好不到哪里去。孩子有学习能动性,他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努力,家长只需要投入基本的支持就好了,没有必要讨好老师。
家长给老师送礼只是家长安抚自己焦虑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已,实际上孩子不一定喜欢。而且,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以下副作用:
孩子在学校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能轻易得到老师的关注,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和习惯,以后离开父母的庇护就很可能不会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长大不会处理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或者遇上个别不喜欢自己的老师会心情波动很大,以至于影响学习。
人都有惰性,孩子一旦知道有人给自己托底,很容易形成懈怠的心理,长此以往,会自然而然地事事依靠父母安排,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对成人之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有不利影响。
作为一名家长,我有个人观点或情感,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送礼物给老师的一般观点。
首先,送礼物给老师是一种表达感激和尊重的方式,可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谢和爱戴。在某些文化中,送礼物给老师是一种传统和习俗,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些礼物可以是简单的贺卡、小礼品或者是感谢信,它们都可以让老师感到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尊重。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送礼物给老师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问题。例如,如果学生或家长送过于昂贵或奢华的礼物,可能会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或反感。此外,如果老师接受礼物,可能会让人怀疑他们是否会因为礼物而给予学生更好的评价或特殊待遇,从而产生不公平性和偏见。
总的来说,送礼物给老师应该是出于真诚感激和尊重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待遇或利益。家长和学生应该以适当的、合理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给老师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最重要的是,任何形式的送礼都不应该违反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家长给老师送礼,很多时候并非出于感谢,而是有所企图或者迫于无奈。
在送礼的部分家长中,有些人是为了让老师对自己孩子多点照顾,就会千方百计在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时或者重大节假日的时候给老师送礼。
但也有部分家长并不是为了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照,而是担心其他家长都送了,如果不送就感觉自己没有面子,甚至担心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穿小鞋”。
其实,对于是否给老师送礼,我们不必太纠结。
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能够自理的孩子,完全无需通过送礼物来让孩子得到额外的照顾。
即使我们的孩子是一个自理能力不强的孩子,家长也希望在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让孩子开始学习自理,所以也无需通过礼物来让孩子得到老师过多的关照。
我是不赞成给老师送礼的,尤其是送卡送钱。
虽然送礼已成为这个功利社会的常态,也是人之常情,但我觉得教育领域相比其他领域,更有必要保持一方净土。
可能有人会有顾虑,其他家长都在给老师送礼,如果自己不送,老师可能会优先照顾送礼的孩子,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好。但从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情况来看,家长的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
女儿上幼儿园期间,我们从来没有给幼儿园的老师送过任何形式的礼。
但所有老师都很喜欢她,也从来没有给我们任何脸色看。
或许有家长会说,那是你们幸运,碰到了好老师。
但我要说的是,天底下的老师从本质上来说都应该是好老师,否则就不配做老师。
很多时候的送礼,其实都是家长送得心不甘、情不愿,而老师也是收得心不安、理不得。
家长要注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在生活中教孩子如何做人,这比等孩子长大了给老师送礼重要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送礼或许就是家长在赎过去的罪。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老师,从内心来讲,绝大多数人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尊重,并非收受家长的礼品和礼金等物质性的东西。
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这比给老师送礼更管用。
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孩子准时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等等。
毋庸置疑,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不看重物质。
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每个人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并不排除少数老师会因为不送礼,而给家长脸色看,或者给孩子“小鞋”穿。
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对家长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冲击。
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都具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承受老师的冷落。说到底,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只要做好我们自己,只要自己内心坚定,大可不必随波逐流,也不必计较有些老师的厚此薄彼。
给老师送礼,固然为了尊师,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可扪心自问,很多时候,不就是为了孩子不吃亏,才会如此讨好老师的吗?讨好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老师对孩子的“合法伤害”。
自从学者吴思发明了“合法伤害权”这个词后,很多人都知道官员手里掌握着或多或少的“合法伤害权”。其实,医生、老师、消防队员等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而拥有一定的合法伤害权,普通公民也可以因法律的规定而享有合法伤害权,典型的如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但医生、消防队员、教师或公民在行使的合法伤害权,一般均以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
老师对学生可以优待,也可以惩罚,可以给好脸色,也可以不给好脸色,反正老师可以有相对的自由裁量权来“管理”学生。前者是合法恩惠,后者是合法伤害。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优待与惩罚的区别就大了,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老师的合法伤害权本身其实并不大,但造成的后果可以很严重。这正是家长不得不小心谨慎的原因。
而且,家长很难抓住把柄说老师违规违法伤害了学生,甚至连违背师德恐怕也难以找到证据。家长为了孩子免于被伤害,而给老师送礼,既有普通的人情关系,更暗含着赎买老师合法伤害的权力。
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合法伤害毕竟不会大到要孩子命的程度,所以,家长给老师送礼一般不会一掷千金。但是,又不敢不送,因为如官员“谁送了钱我记不住,谁没送钱我记得住”那样,老师也可能心里想:谁送了礼我记不住,谁没送礼我记得住。在老师合法伤害权能直接伤害得到自己孩子的家长看来,最怕被老师记住没给他送钱,为了免于因没有送礼而被合法伤害,也要在特别的时节里拎着大包小包往老师家里送,表面上讲是人情来往,表达感恩,不如说是拿钱来消“权力之灾”。
这样说显得很残酷,但不管你承不承认,这就是事实。将给老师的送礼仅仅限定在人情关系上,而不是变成利害关系,才是纯洁师生关系的根本,这个确实需要制度上缩小老师合法伤害的空间,另外,就要靠高尚的师德。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