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4岁老人忠告:人到晚年,要想过得幸福快乐,请记住这四句话

孩子 0 53

一位74岁老人忠告:人到晚年,要想过得幸福快乐,请记住这四句话,第1张

一位74岁老人忠告:人到晚年,要想过得幸福快乐,请记住这四句话
导读: 说到晚年幸福,其实现在有很多老人有个错误的思想,就是他们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就是子女的错。 子女们忙着工作,少有回家,就说他们没良心;子女对生活各种挑剔和讲究,就说他们嫌弃自己;子女生活压力大,没给多少赡养费,就说他们不孝顺; 甚

说到晚年幸福,其实现在有很多老人有个错误的思想,就是他们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就是子女的错。

子女们忙着工作,少有回家,就说他们没良心;子女对生活各种挑剔和讲究,就说他们嫌弃自己;子女生活压力大,没给多少赡养费,就说他们不孝顺;

甚至只要自己有啥事,子女没及时回来或没帮上忙,就说子女不尽责,不感恩等等。总之,凡是让自己过得不好的原因,都要归咎于子女。

然而,这一切都是子女的错吗?其实,往往很多老人晚年过得不幸福,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一般会做人会明事理的老人,子女大多都会很孝顺,他们的晚年也自然过得很好;

而相反,那些嚣张跋扈、倚老卖老,不会做人做事的老人,子女都会避而远之,所以晚年过得不幸福,又怎能怪子女?

就像我楼下的一位74岁的何大爷,生养了两儿两女,家里很少有是非矛盾发生,各个子女纷纷对他非常孝顺,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四个子女都会拖家带口的,来家里聚餐,一大家子20是来号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景象,让不少左邻右舍的格外羡慕。

更让人意外的是,何大爷每月只有4000元退休金,一套房子,而老伴啥都没有,却还能让子女如此挂念和孝顺,这现象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很多人都想知道,何大爷到底是怎样做到家庭和谐,晚年幸福的!

为此,我也曾跟何大爷请教过这件事,而何大爷笑着对我说:我也没啥秘诀,就是 老人要想过得好,还得自身先做好,这样子女才会向老人看齐,所谓“大做样小学样”

不过要真说出点方法来,其实就是 人到晚年,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记住这四句话

人们常说,父母对孩子都是无私奉献的,孩子要什么,我们就得给什么;甚至有人还把这样给予,和养老挂上关系,认为只有尽量满足子女的需求,这样等我们老了,子女才会懂得“反哺”,才会孝顺和赡养我们!

其实,这种想法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子女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养育,给他们过上好的生活,这点没有错。但是等子女长大成人后,有了事业有了家庭,我们就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宠爱着他们了。我们要告诉子女,他们已经成年,想要什么,就要自己动手去获得,而不是一味向父母索取!

而我们也要学会自私一点,该给予该付出的,我们尽力而为。不要子女一有所求,我们就倾尽所有,什么都答应。要适当留存一些资源给自己,以备不时之需,换句话就是,给自己留好一条后路。

前几年,我的小儿子换新车,还少5万元,就来找我借钱,可我却拒绝了,我跟他说:“儿子,你换新车我不反对,但这5万元可是我和你妈的老本,动不得。如果都拿给你了,先不说你其他兄妹怎么看,就说以后我们有啥急需用钱时,你能一人承担吗?”

儿子听了,若有所思,也没再跟我要钱。其实那时候我和老伴的存了近20万元,虽然看似很多钱,给儿子5万元也不算什么,但是想到我们两口子都已年老,老伴也没有退休金,而这笔钱可以说就是我们未来应急的养老钱了,是万万动不得的!

有人说,子女多来,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是有人喜欢儿子,有人喜欢女儿,甚至人心都是偏移的,难免会对其中一些子女格外偏私。

的确如此,谁都不是圣人,谁也做不到真正的平等对待。不过我们注意的是,偏私哪一个子女,都不要大张旗鼓地表现出来,心底多点关心就可以了!

在我们家,四个子女的生活都不一样,大儿子读书少,是个打工的,到现在还住在小三房里;两个女儿生活一般般,都是普通上班族,而就小儿子比较好点,是公务员,有房有车。

但我从来不会嫌贫爱富,不会因为大儿子穷,就对他冷落,也不会因为小儿子富有,就对他热情;更不会因女儿们嫁得不好而嫌弃。我们也从来不会说谁比较孝顺,谁就没用,都是自己的孩子,孝顺多与少都看淡,不做对比。

如果对此斤斤计较,势必会影响子女之间的感情,从而让他们的心态失衡。其实很多时候,子女不孝顺,大多数都是父母的意见影响的。所以,我们老了就要保持好平等心,不要太偏私。

子女长大之后,渐渐会有家庭,也会有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也会拥有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作为老人,不要去过多干涉和左右他们的生活,也不要把自己的旧思想强加给他们,什么时候要这样做,什么又要那样做。

要知道,老人和年轻人是有代沟的,现在和过去的失误,也是有更新变化的。如果我们还是用自己的老观念,老思想,去跟子女理论个提议,那就会让子女讨厌,甚至仇恨。

其实说到底,就是我们老了,就要渐渐退出子女的生活圈。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子女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经历,我们就不要去插手了。

即使你看到他们有做错的地方,你在一旁悄悄提点一番就行,千万不要像“大师指教”一样,让子女难堪!

我退休后,就一直和老伴生活,即使子女要我们去他们家同住,我们也一一拒绝。因为我们知道,跟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时间久了,势必都会有矛盾发生,所以在自己还能自理的情况,就自己生活吧,这样也能控制自己少插手子女之事!

虽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有人会说“人越老地位越高”,所以子女后辈,就要对我们相当尊敬和孝顺!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倚老卖老、嚣张跋扈,不要觉得子女后辈对我们的孝顺,就是应该的、必须的!

要知道,人生来就平等,虽然后辈对待长辈,需要保持一份敬意,但这份敬意可不是我们骄傲的特权 。所以,面对子女的孝顺,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知足。不管孝顺的多与少,轻与重,都要对子女表示感谢。

毕竟谁也不能拿捏孝顺的量度,有些子女觉得给父母最好的陪伴,最实用的东西,就是孝顺;有些子女觉得给父母最贵重、最名牌的东西,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而这些其实都是孝顺,都是对我们很好的敬意,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在一些体验上不一样而已。

每次老大只会给我们两口子,送吃的、用的,很少会给我们一些钱财,而小儿子比较有钱,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几百块的零花钱,两个女儿呢,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给我们买一些衣服,或塞一点红包。

但我们都不会因为谁有钱给,谁没钱给,而嫌弃,而不高兴。反而都是开开心心地收下,并表示感谢。走的时候,还会热情满满地回礼回去。其实这样过程就是“礼尚往来”,对待客人、朋友、亲戚要这样,对待子女也一样可以!

我始终觉得“爱需要回应,才会长久”,而子女的孝顺也一样,我们有回应,他们才会有感觉,才会觉得孝顺是值得 。你们说对不对?

所以, 人到晚年,如果你能铭记这四句话,并努力做到,那么晚年自然就能过得幸福又快乐

89岁的老人,因为儿子去世太过伤心,导致他本人将这个残酷的事实给忘记了,所以每日都会拄着拐杖穿梭在大街小巷处寻找儿子的身影,嘴里还念叨着儿子的名字。这名老人的一举一动,让人看着莫名的感到心酸。虽然他因为伤心过度,或是因为本身就患有小脑萎缩的情况,故而将儿子去世的事给忘记了,但他对儿子的爱却始终没有褪色,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思念中变得更为醇厚。

据老人的女儿张女士表示,老人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两个月前老人的儿子死后,老人就很伤心。可能是太过于伤心了,导致老人忘记了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所以每天都会拄着拐杖到街上去找儿子。村民们有的时候看到老人,还会善意地帮助老人的家人圆谎,希望老人能够忘却这一段悲伤。毕竟老人的年纪很大了,如果情绪不稳定的话,大概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其实老人一遍又一遍在街头巷尾呼唤儿子的名字时,大概也能够从心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事情不同寻常。所以他有的时候遇到村民时,会问别人自家的儿子去哪儿了,问村民们有没有见到他儿子。村民们看到这样的老人也是很为难,在同情老人家的时候也顺带安慰老人,让老人家宽心。

看到老人佝偻的身影,还有他那真情实感的呼唤,相信大伙都对此感到伤心吧。对老人而言,每日上街找儿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也许这是他在潜意识里悼念儿子的方式,又或者是他在逃避儿子已经过世的事实。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实在是太大了,老人家一时接受不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希望老人能够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顾吧,这样能够才能够早点从伤痛中走出来。

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倒为此挺开心,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

  在家他很节俭,每顿最多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怎么劝他再吃都没用,他总是说:"留着下顿,吃多了白瞎。"偶尔放纵自己的是馋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早晨6点准时出车,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 

  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发高烧到39摄氏度的情况下,一边吞着退烧药片,一边蹬车,虚脱的汗水湿透了棉袄;更有不为人知的是,由于年事已高,冬天里他常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四处跑。 

  在你的心里想象这样一幕吧:一个瘦弱的老人,蹬着三轮车,穿着不规整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在师生的惊异目光里到大学去,从身上掏出厚厚的一角两角零币攒起来的钱递给学校领导说是要给困难学生捐钱,大学里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捐款,多是大企业。如今收到来自个人、而且是一个蹬三轮老人的捐款,每个人的表情从惊异木然到感动甚至是痛苦。 

  而这样的一幕老人坚持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 

  "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有书可以读",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瓣膜退行性病变,老年型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并有脑萎缩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这是老人病倒的最后,医生对他的诊断结果。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这是老人对在病房里对前去看望他的孩子们说的话 

  "三轮车、收音机、小黄莺",这是老人今年逝世时留下的最后的遗产。

  如果你还不曾为这些简单的话语动容,那么,还有一个数字请你记住,在这个老人逝世的时候他已经93岁了,从74岁的暮年开始至90高龄,他不曾有一天如其他老人那样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在大街上比一个壮年人还拼命的拉三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那些孩子,那些他毫不认识的孩子们有钱可以上学,可以在教室里安逸的上课。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耄髭之年还坚持二十载无怨无悔;关爱教育拿出很多前来助学的人也很多,常见于报端银屏。排出那些借捐助之名得慈善虚名的人之外,也有不少人真诚的拿出钱来捐给偏远的孩子,甚至有成千上万或者者比尔一样富可敌国的捐助。 

  然而,一个人有100元捐出10元,一个人有2元捐出1元,一个人是乞丐身无分文把乞讨得来的2毛钱分了1毛钱给另一个乞丐。这三人中谁比谁更让人感动呢?

  白芳礼老人,无疑就是第三者。那么真诚那么纯粹。 

  在老人的周围,反衬的是一帮尸位素餐酒囊饭袋碌碌无为的官员,还有那些富裕的却只图一己享乐不问天下穷困的有钱人们。这是责任和良知的最好体现。

善良的人们,请不要吝惜你的泪水,让我们在老人卑微的身影里俯下身去。老人是平凡的,甚至是可怜的。在媒体发现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他以一己之力捐资助学的情怀。这是怎样的一颗心阿,是怎样的默默无言却又光辉灿烂。 

  可是,老人今年却没有被评选上《感动中国》人物,当白岩松煽情的语调加上令人感动的音乐里,十个人物在光鲜华贵全国瞩目的颁奖舞台上展示他们曾经的付出让每一个观众感动落泪的时候,人们的良心却沉默的遗忘了这个已然离我们远去的老人。 

  还记得这并非第一次的落选,去年感动中国的提名里也有老人的名字,可是,今年延续去年相同的失落。 

  不知道大家的眼睛里这是怎样一个老人,至少在他为之奉献的津门,万千的百姓为他的离去而感动着悲伤着。

  这些年得到白芳礼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以及教育基金等单位达30家之多。老人捐钱从不图回报,许多得到他帮助的学生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他那一颗太阳的心!

而如此伟大可敬的老人两次被提名CCTV感动中国人物的提名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落选,让人感到CCTV是在真正的感动中国还是在做秀 !至于那些投票,在实际的操作里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一位老人、一辆三轮车、35万元捐款、300多名贫困学生……当人们将词组一一连线后,展现出来的是老人伴着坎坷、误解、坚持与慈爱的一生。他,就是白芳礼。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直到将近90岁高龄,然而,终于在那一天他感到了无奈。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整顿,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着转眼工夫被拆成一堆LJ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脚没劲了,以后还指望用什么挣钱给孩子们读书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有曼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曲线吗?你有能力站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让无数的少男少女对你产生浪漫朦胧的遐想么?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坐过宇宙飞船翱翔过宇宙吗?你享受过走下飞船后,那无边的花海和雷声鸣般的掌声吗?你只是一个小学都没上过的三轮车夫,怎能与我们的航天英雄相提并论?

白芳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你是一个国有大型医院的院长吗?你是一个在医疗界频频作出高姿态,仿佛圣人般能呼风唤雨的资产家么?你的唯一的财富只有那区区20几万,而且还散给了千千万的的贫寒学子。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CCTV感动中国的优美歌词让人为之无限憧憬和联想,但是在C C T V 的评委或者说在 C C T V后台的一些领导眼中,只有伟大的航天员,只有华丽的舞蹈家才能或者说才配感动中国。感动这个词和三轮车夫,社会底层人民和穷光蛋这几个词语是一点关系也沾不到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

当我们的社会高层已经习惯用"伟大"这个词语来衡量什么叫做感动,当我们的春节晚会已经开始只为上层人士服务,当从提问幼稚园孩子你将来想选择什么职业得到的回答是明星大老板的时候,这个社会的主流精神已经一丝丝的被急功近利和奢华浮躁所取代。

白芳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CCTV的感动中国评选又无情的把这微弱的希望扑灭。不,央视扑灭的不是白芳礼的个人荣誉的得失,已经远在天堂的老人不会再计较这些尘世的虚名,央视扑灭的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当无私和平凡已经不在,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评选已经过去,结果不能更改。还记得《南方周末》99年的新年献词里有这样的两段话: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老人二十年的支教生涯难道不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吗? 

  察看过去的纪录,《南风窗》评选白芳礼作为年度人物;在不少论坛里,也可以看见网友的追念;老人辞世后的追思会,有天津万人参加;南开大学的BBS里,有很多人在为老人鸣不平……有这么多人记得老人,也许也就足够了。《感动中国》又能说明什么呢?作为中央媒体,我只感觉到她日渐下降的权威,整个日渐庸俗的媒体圈除了娱乐大众就是愚弄大众,除此,还说什么呢? 

  只是但愿,在这个善于遗忘的社会里,白芳礼的故事不要被人轻易的淡忘,和那些记入历史的人物一样,永远的被我们记住,我们的国家,在一个角落里有这么善良的一位老人。 

  对于老人自己来讲,他的付出,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谁来回报有谁来关注。 荣誉,对他而言只是虚名浮云,毫无疑义。(虽然,也许包括他自己,都会对这种天真的善良不被承认而黯然。)

斯人已去,唯愿平安!纠缠于此的所有争论,已变得没有多少意义。

  在我的心里,老人是应该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因为老人深深的感动了我,还有我身边的很多人。

谭千秋、微尘、农民工……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个人情况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因素:

对孩子的发展: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感到不安或适应困难,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把孩子接回家可能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家庭情况:如果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照顾孩子,并且能够提供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关注,那么把孩子接回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父母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那么把孩子送回老家可能会更合适。

孩子的意愿:在做出决定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意愿。问问孩子他们更喜欢哪种选择,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做出决定。

总的来说,最好根据个人情况和孩子的需要做出决定。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适应良好,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那么把孩子接回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那么把孩子送回老家可能会更合适。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白芳礼老人生前照片(20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白芳礼事迹感动人心(20张)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 白芳礼

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 白芳礼

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 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 白芳礼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 白芳礼

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 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 白芳礼

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方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 白芳礼

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助学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方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尤其是九零后,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没有兄弟姐妹帮衬。在照顾孩子之余,也得走向社会赚钱养家,供养父母和孩子。梅梅(化名)是一个普通的九零后宝妈,夫妻在城市打工,因为经济的巨大压力,孩子没人照顾,去年趁着十一期间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让家里的老人照顾。

因为夫妻都忙于工作,很少能回家看望宝宝,爷爷奶奶也不懂得视频,所以每次都只能电话联系,本来打算春节回家,但是又遇到了特殊时期,算下来也已经大半年了,好不容易趁着五一放假,又请了2天假,准备回去去看孩子,没成想,刚刚到家看到三岁的儿子已经有五十斤之重,自己差点没认出来,梅梅肠子都悔青了,爷爷奶奶一味地喂宝宝吃食,夫妻差点和老人吵架,梅梅对老人说:“算了,还是我自己带吧!”最后夫妻还是决定把孩子自己身边,虽然苦了点,但是至少有父母陪伴,对孩子会更好!

为什么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父母的陪伴?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亲人的陪伴都无法替代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在3-6岁的时候,是性格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引导,非常不利于他们形成自信的性格,会变得非常自卑、胆小,而且这种心态还难以修复。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中长大,只有如此,孩子的性格才能健全,三观才能够健康。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带孩子去外面逛逛,去公园散步,也可以带孩子做做小游戏,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与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些亲子活动非常重要。

为了增进感情,爸爸妈妈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互动的两个小游戏。

一、影子游戏

这个是许多80后和90后小时候经常玩的小游戏,在灯下,通过手势的变化,将影子映在墙上。可以通过手势的变化,变出小兔子、小猫和小狗,灵动无比,而且还可以变出正在飞翔的小鸟,非常有趣。这个小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很大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能力,通过小游戏互动起来,孩子和爸爸妈妈也会没有距离感。孩子的思维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孩子会越来越聪明,发散思维更强!

二、传话游戏

如果您的宝宝三岁左右,可以多玩传声筒的游戏,妈妈告诉孩子一句话,让孩子传达给爸爸,妈妈怎么说,孩子就会跟着妈妈学,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对于宝宝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孩子向爸爸传达对了,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