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登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低谷

孩子 0 25

读书,不是为了登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低谷,第1张

读书,不是为了登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低谷
导读:文/洋气杂货店 01 最近一篇关于没有考大学的女孩文章上了热搜,评论里炸开了锅,分成了两大派。 一边是没有上大学的人摆出具体的例子证明上学没用:自己没上大学,工作打拼几年有房有车,而那些同龄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一无所有。 另一边是大学生的反击

文/洋气杂货店

01

最近一篇关于没有考大学的女孩文章上了热搜,评论里炸开了锅,分成了两大派。

一边是没有上大学的人摆出具体的例子证明上学没用:自己没上大学,工作打拼几年有房有车,而那些同龄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一无所有。

另一边是大学生的反击:所以上大学和没上大学的区别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觉得有房子有车就是人生终点人生赢家。

大学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文凭,工作经验迟早会有,而没有上大学的人永远不懂青春有多精彩。

在我看来,上大学的人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校园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的青春负责,多的是吃喝玩乐游戏韩剧,一边讽刺嘲笑别人,标榜自己文凭高,一边浪费青春。

02

上不上大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标准,不上大学并不能说明什么。

有的人严重偏科,注定考不上好的大学;有的人有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会呆板地按照所有人要走的路走下去;还有的人经济条件不允许,想上而上不起。

请不要嘲笑任何没有上大学的人,也许你轻轻松松走进来的大门是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03

我讨厌的是那些没有上学还看不起上学的人。

过年放假回家,总有一些人对我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迟早要嫁人生孩子的。

她们总会问我准备考研吗,我说没考虑,她们就滔滔不绝起来:就是,考什么研啊,女孩子太高学历不好找对象,考研再上几年就老了。

这个世界上,最看不起女性的首先是女性本身,她们把男性放在尊贵的位置上,自己放低姿态,等着男性来宠幸,衡量一个女性成功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嫁一个好男人。

更有一些打工多年的男生抽着烟跟我说:读书没用的,还不如早点挣钱来的实在,早晚都得嫁人。“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防止嫁给你这种人”,我生气的离开。

我们上大学读书并不是为了走上人生巅峰,只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迫谋生,哪怕有一天失业,我们也有自己的底线,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最近经常爆出女大学生裸贷、卖卵等新闻,在我看来,个别的例子并不能代表大学女生这一整个群体,我们身边多得是奋发向上,独立自信的女生,她们努力学习,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兼职,孝顺父母,不花男生的钱。

我相信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女生永远不会沦落到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和青春。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那些学习好,能力强,认真的男生更多的是喜欢简简单单又优秀的女生,而不是“妖艳贱货”。

04

大多数读书人是没多少钱的,也很难走上人生巅峰,古代也是,总有穷书生这一说法。

如果想要成为富翁,读书这条路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看看社会上那些有钱人,更多的商人、老板、艺人明星,而不是所谓的科学家、教师、作家。

当初北大才子撒贝宁和国际章谈恋爱,遭到女方母亲的阻拦,理由是两人酬劳相差太多,不配。

是啊,北大才子在央视做的再好,辛苦一年也比不上国际章一部**的酬劳,可谁又能说撒贝宁没有登上人生巅峰,过上无数人羡慕的生活?

章子怡确实有钱,多到我们普通老百姓无法想象,但有些人毕生追求的就是撒贝宁的人生,而不是国际章的人生。

我特别喜欢白岩松、柴静等人,她们不会缺钱,但也不是算很有钱的人,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实际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价值。

看了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白说》,被他们关注社会大众的责任心和更高的视野和远见所折服。在我心里,他们的光芒远远大于那些演技不行却天价报酬的明星。

05

那为什么还要读书?

作为一个女生,喜欢读书,读的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无聊时,她捧一本书悠然的坐一下午,安静恬美,和那些出口脏话骂街的女生是不一样的;

同样结婚生子,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不一样的,她会循循善诱,用道理和故事启迪孩子,而不是打打骂骂,粗鲁指使。

读书的女生是有气质的,在这个网络时代,无数网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气质却还是不能和董卿、刘亦菲刘诗诗相比的,漂亮的人很多,有气质的却很少。

真正读书的很少有人能登上顶峰,也很少有人会跌入低谷,因为曾经读过的书早已融进一个人的血液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会让她有能力过上不至于太糟糕的生活。

一份简单的教师工作挣不了多少钱,却会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焕发美丽:站在喜欢的讲台上,面对可爱的同学们,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那么多目光的注视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份坚持下去的动力。生

活是美好的,和年轻人在一起,自己也永葆青春。她们的工资确实不能和那些一月多少万的网红们相比,却活的那么自在,那么满足。

06

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没有什么权利去嘲笑别人。

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要拿出来标榜的事,喜欢读,就安静地去读,拿读书来炫耀的人,想必书也是白读了。

选择上大学,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可能,站的高一点,也就看的远一点了,看得远,人就不会团缩在一处小阴影里走不出来了。

书读的多了,人就不会跌入低估,哪怕最终大家一起老去,我们也是优雅地老去

(均选自《花瓣网》)

END

别傻了,这种父母绝对狠,婚姻不幸福导致心理变态,旧社会多得是,根本不稀罕你孝顺,基本是想省钱,没有儿女心,你只能自力更生,不要再存任何幻想,不要以为他们会怜悯你,否则你一辈子就真的可能成了废物!从你这标题就说明你傻,而且已经废掉一半了,自学考试,学手艺都能走,但想要成功肯定比别人要坎坷很多。已经输在起跑线了,破罐子破摔一辈子一定废掉,毫无疑问。

一个人,当你真正“缺钱”时,才会看清生活的真实面目你知道吗?一.当你缺一次钱,才能发觉借款很难!

“富有的日子不奇怪,可是没钱的日子确实难过。”——佚名安琪虽然不是哪些富二代,可是家中从来没让她缺过钱用,因而安琪几乎都没有为在今年的而苦恼。

直至毕业之后,安琪才体会到了生活的苦,创业失败后,安琪确定从好朋友借钱资金周转一下,这才发现,平常互称好朋友得人,没有一个想要把钱出借自身,安琪这才懂得,没钱的时候,借款确实很不容易。之后安琪下决心,再也不向别人借钱了,专心工作,由于借款的味道确实难受。

二.当你缺一次钱,才能明白自己不努力没有人会帮你。

“靠人不如靠己,这一世界上唯一可以陪着你一辈子的,只有你自己。”——佚名周彤在今年的二十出头,刚刚步入社会的她,没有实力也没有背景,可是周彤有一颗英勇拼搏的心。最初周彤要想自己做生意,开一个店面,但是家里没人看中自身,不愿意掏钱,爸爸妈妈局的女生就应当安分守己找份工作。

周彤从借钱,好朋友尽管口口声声说着没有钱,可是周彤了解,朋友不安心把钱出借自身,怕自身还不起。之后周彤工作了几年之后,自身攒了点钱开店,业务也很好。

三.当你缺一次钱,才能明白做人要狠,做事要稳。

“没有格局就做不了大事儿,有时狠心是很有必要的。”——佚名做人需有自身的道德底线,需有自身的大格局,否则的话,谁都是会欺负你,谁也不会给你面子,如果你差钱的过程中就明白了。

张扬不久前从异地搬回去,要想给孩子申请办理念书的事儿,找到在有关单位上班的老同学,结论老同学分毫不高兴面,说要办这件事情得掏钱,结论张扬就包了个五百块钱的大红包,结论老同学分毫不讲情面,说办不下来。

实际上张扬心里很明白,老同学跟们并没有面子可谈,便是要想借此机会赚一把。结论张扬又找了一些人,花了两千块钱办好了,张扬确定宁愿多花钱也不会找老同学了。之后再相见,张扬都没有理睬另一方。

2005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天津市民长街相送,他就是白方礼——一个没读过书,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平凡老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十几年如一日,靠着蹬三轮的收入,用35万帮助三百多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年近90岁的他才放弃蹬三轮助学,白方礼的事迹让人感动。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那是一个饥贫压迫的年代。白方礼因家中贫困,十三岁那年,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白方礼老人用75岁以后的余生,为我们诠释了平凡而伟大,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给孩子们插上了飞向梦想彼岸的翅膀。

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清明将近

在天津憩园一座墓碑前

堆放了满满当当的鲜花

一位老人的铜像沐浴在春光下

他叫白方礼

靠着蹬三轮车

用自己后半辈子的积蓄

资助了三百多名贫苦学生

尽管离开我们十七年之久

但在许多人心中

他却从未离开

2005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天津市民长街相送,他就是白方礼——一个没读过书,蹬了大半辈子三轮车的平凡老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十几年如一日,靠着蹬三轮的收入,用35万帮助三百多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年近90岁的他才放弃蹬三轮助学,白方礼的事迹让人感动。

白方礼出生于1913年,那是一个饥贫压迫的年代。

白方礼因家中贫困,十三岁那年,成了一个打短工的苦力。1944年,在河北生活艰难的白方礼成为流民,来到天津谋生。

吃够了生活的苦,白方礼不希望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是一个目不识丁,只能仰人鼻息,靠卖苦力生活的人。

于是,他越发努力蹬着三轮车,他想要送他们去上学,让孩子凭借知识的力量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白方礼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靠着蹬三轮,成为了天津河北运输厂的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不说,还可以让几个孩子安稳的上学!

每当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认真学习的模样,白方礼都觉得,哪怕满身疲惫也是值得的,虽然他不懂得辅导孩子学习,但是却能看懂的成绩单上的数字,得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时,他会欣慰。

最终,白方礼凭借一己之力,将姐姐的儿子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一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原本,孩子们都出息了,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白方礼可以安心的享受退休后的悠闲时光——或养花弄草,或和三五街坊喝茶聊天。

但是,干惯了活计的老人实在闲不住,于是,还想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发光发热的他来到一家油漆厂,成为了一个油漆工人。

时间一晃又是八年,1982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操旧业,干起了三轮车拉客。

老人并没有铁打的身子骨,也并不觉得蹬三轮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只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老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即便年迈,也依然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88年,白方礼老人75岁了,人总是落叶归根的,他想着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去看看,如果可以,就在河北老家养老了!

回到了河北老家后,白方礼发现,村口的路比他离家时宽敞了些,有些乡亲们盖起了新房,但总体而言,白贾村依然还是那个熟悉的模样。

他默默走向田间地头,想要看看幼时自己用汗水灌溉过的田地,可就在这时,他在地里看到了几个正在干活的孩子。

那几个孩子让他仿佛看见了幼时的自己——那时他家里穷,别的孩子拿着书本去小学堂上学时,他只能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在心里羡慕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认字。

老人心疼了,他问娃儿们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村里人告诉他:村里穷,发不起老师的工资,导致老师都离开了,村里那些家里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还能把孩子送到了县城去念书,但是条件不好的,只能叫孩子们下地干活,给家里帮忙。

老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唯一知道的就是孩子们上不起学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了,孩子们就能上学。

他想着,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能蹬三轮,能拉人载货,他多挣一点,多攒一点,或许就能多帮上一个孩子!

于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起早贪黑,宁可苦着自己,也要将钱一分一角的攒下来。

别人嫌弃又脏又苦还不划算的活儿,老人不嫌弃,他主动抢着干;别人觉得辛苦了一天,该吃顿好的,老人不觉得,他啃着馒头喝着冷水,一顿饭就糊弄了过去。

别人挣了钱给自己买衣服,老人不买,他东边捡一件衣服,西边捡一条裤子,穿上就是一身。

就是这样的他,每个月都给读不起书的孩子们攒下近千元钱,等攒到一定数目或是听说哪里有孩子需要,他就蹬着三轮去到学校,将钱都给捐出去。

1994年,已经81岁的他卖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并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在天津火车站旁边开了一个“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所谓的公司只是一个面积只有七八平米的报亭。

白方礼说,公司挣到的钱不姓白,姓教育,那些钱,都是要留给娃娃们上学用的,自己不能动。

甚至,在“公司”办了起来,一切走向正轨后,老爷子又惦记上蹬三轮了,他把公司交给了信得过的员工,自己骑上三轮车又开始拉活儿。

从1994年开始,老人凭着蹬三轮和白方礼支教公司的盈利,先后给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和天津大学困难学生各捐助了五万元。

而1996年之后,白方礼支教公司的所有税后收益都投入到对南开大学困难学生的资助之中,据统计,这笔资助也达到了三万四千元。

2001年的那个冬天,白方礼拿着一个饭盒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饭盒里是他靠看车子攒下的五百元钱。

其实,他曾多次给学校的困难学生捐钱,因此,学校领导都认识白方礼老人。

但这一次老人的捐款对他们而言却尤为不同,因为,在这天,他们听到老人家心酸的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接过这笔捐款的校领导和老师们,看着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的五百元钱,忍不住泪凝于睫。这一角两角的零钱,是这位衣着寒酸的88岁老人,顶着寒风给孩子们挣来的!

犹记得,这位老人曾经在捐献仪式中,笑着和孩子们说:同学们放心,我身体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白方礼老人用75岁以后的余生,为我们诠释了平凡而伟大,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捐款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子,给孩子们插上了飞向梦想彼岸的翅膀。

他的所有遗物中,只有一件挂满了各大高校校徽的绶带是老人倍加的珍藏着,据老人儿女说,这些校徽,是那些孩子们送给老人的,而父亲所有的遗物里,只有这一件一尘不染……

犹记得老人离世时,灵车前挂着这样一张遗照,照片中,老人戴着草帽,眉眼含笑,手里还点着零钱。

一位老大娘看着照片,再也忍不住眼泪,她哭着说:看,老爷子又在数钱了,攒够了,还要给学生们送去……

十七年倏忽而过

他似乎早已远去

却又像从未离开

编辑:李晨琰

综合:新华社、史海任我行

老人蹬三轮捐35万资助贫困生相关阅读:

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20年捐款35万,资助300多个大学生

他是一个有退休金的老人,本可以过着比较悠闲的生活,但他每天出去蹬三轮车赚钱,然后自己省吃俭用,把钱拿去资助贫困学子,圆了300多个孩子的上学梦。

1913年,白方礼出生在河北沧州白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世代为农,家境贫寒。由于家里没有钱,再加上处于乱世,他从小就没有上过学。为了生活,13岁的他开始给别人打短工。或许是因为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他后来才会无条件地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在那个环境,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

1944年,在老家实在生活不下去了,白方礼就逃难到了天津。当时全国都处于战乱中,天津也不例外。他在天津流浪了几年后,既没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只有力气,所以成了三轮车夫。他每天起早贪黑,赚来的钱却不多,还得交税,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三轮车夫属于社会底层,白方礼经常挨打挨骂,被人欺负。

新中国成立后,白方礼靠着蹬三轮车养大了4个孩子。更欣慰的是,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让他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在抚养4个孩子的同时,他还支援侄子上大学,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在几个孩子的印象中,从小父亲就经常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不好,父亲就不高兴。虽然父亲大字不识,但非常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文化的人。后来,白方礼没有蹬三轮车了,在运输厂上班。

1974年,白方礼从运输厂退休后,在家里闲不住,去了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已经69岁的他开始重操旧业,蹬起了三轮车。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四处奔波,舍不得吃穿,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的一天,他决定把自己的积蓄拿去资助贫困学生,帮他们实现上学的愿望。1988年,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收到了白方礼老人5000元的捐款。他想的是自己要一直蹬三轮车赚钱,直到蹬不动为止。从那以后,几乎每年他都会捐出一笔钱。

白方礼老人有退休金,但他非常节约,甚至会去捡别人不要的衣物、好的吃食。儿女们不忍心老父亲过得这么辛苦,心疼老父亲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多次劝说老人在家颐养天年。老人却表示:“我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我曾是老劳模,就应该多为国家做点贡献。想想那些缺钱上学的孩子,我就坐不住啊!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多少贡献了,但资助的那些学生不一样,说不定就出了几个人才,那对国家的贡献多大啊!我不吃肉、虾和鱼,把钱节约下来,留给孩子们。”老人先后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捐出的钱高达35万元。这些钱,都是老人一分一毫省出来的。

2001年,已经88岁高龄的白方礼捐出了最后500块。老人说:“我蹬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老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国人。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老人与世长辞。

很多市民自发为老人送行,送老人最后一程。2008年3月13日,老人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网上评选中入选。2011年,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奖。2019年,老人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向白方礼老人致敬!

穷人家孩子各方面不允许读太多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好阐述了事实。

而富人家孩子各方面都云允许,经济方面支持;父母知道读书多的好,父母身边的人也境界高,孩子的想法不一样。

童年

农村老人

城市娃娃

一忌: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哭闹的比较厉害,家长看了就感到非常心疼。要让孩子呆两天,在家休息一天。 父母期待用这种方式给孩子较好的标准,并且也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实际上父母的想法是错。 孩子在家休息一天前去幼儿园,我觉得很奇怪。 想让孩子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终止没有好处。 仅有父母每天坚持送孩子念书,孩子才可以尽早融入新环境。

二忌:孩子哭,家长也跟着哭

送孩子上幼儿园,这算得上是父母和孩子的第一次分离。见到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应当伤心欲绝,但是也有父母由于太兴奋而怀着孩子哭。 这一点在幼儿园并不罕见。 许多孩子见到父母哭,可能会觉得上幼儿园不但对自身,对父母而言也非常痛苦,加重孩子的不安,不益于孩子习惯性幼儿园的生活状态。

三忌:打乱孩子作息规律

每当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就是陪孩子好好玩的时间。但很多孩子在愉快的周末后应当发觉难以习惯性星期一的课。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休息整整的二天,对周围环境不太熟悉;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周末的工作时间和幼儿园的工作时间不一致,孩子的工作时间很错乱。 因此,周日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工作时间,才可以合乎幼儿园的工作时间规律性。

四忌:大量的负面暗示

当孩子放学后,父母总会追着问幼儿园发生的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父母关爱孩子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要记牢不能给孩子过多负面的暗示着。 它能给孩子产生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未知的恐惧,造成无可替代的危害。 不益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家长应认真倾听和夸赞孩子在幼儿园的名次,协助孩子追忆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时光,让孩子对幼儿园树立良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