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捕鱼是怎样捕鱼的?

爸爸 0 93

鸬鹚捕鱼是怎样捕鱼的?,第1张

鸬鹚捕鱼是怎样捕鱼的?
导读: 1、鸬鹚捕鱼是怎样捕鱼的?2、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是什么3、野生鸬鹚和家养的有什么不同4、有关鱼鹰的问题5、鸬鹚为什么能够捕那么大的鱼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
  • 1、鸬鹚捕鱼是怎样捕鱼的?
  • 2、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是什么
  • 3、野生鸬鹚和家养的有什么不同
  • 4、有关鱼鹰的问题
  • 5、鸬鹚为什么能够捕那么大的鱼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

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

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扩展资料:

鸬鹚捕鱼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一只好的鸬鹚一年能捕鱼1400多公斤。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穿行在河面上的渔人越来越少,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正在渐渐远去。图为上虞驿亭镇的古运河上,这种捕鱼方法又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前,这里家家户户都养鸬鹚,现在还有少数村民坚持养鸬鹚捕鱼。 

——普通鸬鹚

鸬鹚就是鱼鹰。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南方河川湖沼和海滨,会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者十多只人工训练过的鸬鹚。

区别如下:

1、野生鸬鹚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包括湖泊、河流、海岸等水域,以及周围的湿地和草地。家养的鸬鹚通常生活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包括水族箱或池塘等水域,以及周围的庭院或室内空间。

2、野生鸬鹚主要捕食鱼类、甲壳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家养的鸬鹚通常被喂食商业饲料,如鱼、虾或其他水生生物的肉或鱼粉混合物。

3、野生鸬鹚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捕食和生存活动,因此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家养的鸬鹚通常被限制在较小的空间内,因此缺乏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

鱼鹰捕鱼十分有趣。记得小时候在乡间就见过渔翁赶着鱼鹰在河里捉鱼的情景——鱼鹰先是在水里窜上窜下、追逐一番,然后被渔翁提上船,把鱼鹰的嘴扳开,再将吞下去的鱼一条一条倒出来。后来才知道,是渔翁用稻草之类把鱼鹰颈脖缚住了,所以吞下去的鱼只能停留在食管里,进不到胃里。

(Phalacrocorax carbo)Common cormorant 鸬鹚俗称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我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青海湖为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 mm,候鸟。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饱食后在陆地或树上休息时,常伸展双翅在阳光下晾晒羽毛。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我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全世界广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普通鸬鹚与斑头雁、棕头鸥、鱼鸥组成青海湖四大候鸟群。繁殖地集中在三块石和海西山的悬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布,总数在4500只左右。善游泳和潜水,巧于捕鱼。在陆地上显得笨拙,停息时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时间较长。鸣声粗犷、沙噪,不悦耳。主食鱼类。雌、雄鸟均营巢,轮流孵卵。喂雏方法特别,亲鸟张着嘴,雏鸟伸嘴入其咽部,从亲鸟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鱼体。喂水时,亲鸟将水从嘴里喷出,似注射器注入雏鸟嘴里。

3月下旬迁来青海湖,巢筑在近水无人、畜干扰的悬崖上,大部分则在往年旧巢的基础上修理加高。在海西山陡崖上可以见到逐年垒起的高40-70厘米的柱状巢体。筑巢材料为灌木枝条、草茎及其他杂物,每巢产卵3-4枚,每枚平均重54.4克。孵化期30-31天,鸬鹚幼鸟出壳后一直由亲鸟喂养,直到幼鸟发育完全,具有独立飞翔捕食能力后才离开巢穴。鸬鹚主食鱼类,可以潜入3-4米深的水中捕到超过它自身体重一倍以上的大鱼。鸬鹚的越冬地在云南、贵州两省的湖河区,直至中缅边境的瑞丽江畔。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鸬鹚嘴的结构其实是很特殊的,它不仅仅是嘴巴很大,在鸬鹚嘴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喉囊,这个喉囊是可以自由的收缩的。所以当鸬鹚吃了一些鱼以后,就会把鱼藏在鸬鹚嘴把里面,而鸬鹚不需要把鱼吞到胃里面就可以被消化。如果说无法被消化的鱼,鸬鹚还可以吐出来。

鸬鹚能够吞下大鱼其实就是因为它这个独特的构造,一般鸟类的喉咙是没有这么粗的,也没有可以装鱼的地方,所以说不能整条鱼吞进去,只能慢慢的一点点的咀嚼吞咽。但是鸬鹚的嘴巴里面的喉囊的结构其实就替代了一般的胃的结构,它并不需要通过喉管、肠子,再进入胃部,直接放在喉囊里面就可以被消化。

因为鸬鹚可以一口就把鱼吞下去,而且吞下去的鱼在当下也不会被消化,需要一段时间的作用,因此人们也会利用鸬鹚的这个结构来帮助渔民捕鱼,精准度会大大的提高。但是为了防止鸬鹚会把抓到的鱼直接消化了,所以说渔民就会在鸬鹚的喉咙的地方绑上一根铁丝。

那么当鸬鹚抓到鱼以后,它本能的就会把鱼放入喉囊之中,但是由于铁丝的存在限制了喉囊的大小,鱼就没有办法装入到喉囊中,所以说鸬鹚就会把抓到的鱼重新吐出来,那么渔民就可以收获到鱼了,这完全就是利用了鸬鹚的捕鱼技能。

而渔民平时就会喂给鸬鹚一些小鱼,根本不可能是几斤的大鱼,因为鸬鹚现在的吞不下去的。虽然鸬鹚捕鱼的方法在渔民之间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其实还是伤害了鸬鹚的健康,因此慢慢的这种捕鱼的方式也被淘汰了。毕竟这样做对鸬鹚是不太人道的,限制了它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