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潮汕话的历史

爸爸 0 100

潮汕人潮汕话的历史,第1张

潮汕潮汕话的历史
导读:1潮汕话有多少年的历史 潮汕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发展: 潮州话源自闽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

1潮汕话有多少年的历史

潮汕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发展: 潮州话源自闽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福建莆田话属于闽语,现在莆仙话则已因受福州话影响而与闽南语有部分不同。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

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

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古代莆田合计2400多人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

明朝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 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

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 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

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

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语莆田话,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莆田话和漳泉话有共同点,因此潮州话又与漳州话很相似。

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 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是闽 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 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

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故潮州话又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闽南话。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

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 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

2潮汕话发展史

外地人都说潮汕话太难懂了,很多在潮汕呆了很多年都没能学会。

也难怪,潮汕人说的大都是2000年年前的中原古语,时间跨越先秦,汉魏及六朝。你用普通话与“古人”交流当然难以沟通了。

仅如此,日本、韩国、泰国、印尼、马来等国家语言里有大量的潮汕话谐音的词汇,这连潮汕人本身都不知道。 理由一:潮汕话大都是近2000年前, 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原古语 郭沫若曾称,“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

数万个潮汕话词汇都能找到对应的古汉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原如大家(源自汉代,指丈夫母亲), 大人(父亲), 阿奴(南北朝, 意为儿子), 苞(源自秦代之前,意为茂盛)等等 理由二:潮汕人天生会日语, 日本人天生会讲潮汕话? 日语为什么很多词和潮汕话发音和意思一样呢?原来,在日语里有大量的汉字词,通常日本人只需认识常用的1942个汉字。汉字组成的日语词汇就数以万计了。

这些汉字词其中大部分是历代由中国传入。一部分是日本人创造的,有的后来还传入中国。

日语的汉字词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训读,一种是音读。训读是按日语原本意思的读法。

音读则是按照汉字词传入日本时候,该词的读法。通常情况下,两个字以上的词是音读,单字的是训读。

音读按照传入的时间先后,可分为古音(公元5世纪前)、吴音(公元5、6世纪,即南北朝时期),汉音(隋末唐初),新汉音(唐末),唐音(宋代后,狭义上也指明清),宋音(南宋到元初)。潮汕话大都是魏晋时期的中原古语,所以和很多日语的汉字词发音与意思一致也就理所当然了。

所以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潮汕人会讲很多个日语单词,日本人会说很多潮汕话单词,但双方都不知道自己有这天生的本事。 潮汕人都会讲数千个日语词汇 找到了很多汉字词音读与潮汕话发音几乎一致的,数以千计,篇幅有限,列出若干个供大家参考。

先生(医生、老师)、箸(筷子)、意味、也也(无奈,勉强)、机、基准、基板(基准、基础)、基本、暗记、印度、金、攻、点国语、低、自身、实习生、亚铅(锌)、安定 、意、异、疗、落、趣味、神经、说、具、觉、内、性、勘、心、温、九、技、映、筋、近、具、下届、稿、见、高、动、住、段 、瞬间、真、人、新、信 水、米、感觉、心信、微面 温 阶段 来、语、留、冷、感觉、心、确信、各棋、上下、作、性、缶、太平洋、暗示、意地、遗、密、遗言、容、洋、欲、分、来、类、冷、动、论、爱娇、久、星、文、演技、演说、断、段、确认、各国、西、监视、干、记号、民间、军、孤儿、滑、娱乐、算、诗、视、车库、出身、主、上、面、略、进、真理、水、达、纪、税金、密、责任、印、坠、独立、南、附近、问人、保存、视、优 、美人、军、静 罗马字、论文、恶、衣、移、以、依赖、运、禁、开始、英雄、卵生。

理由三:潮汕人天生会讲韩语词汇上万 一般认为,汉字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并在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

在次前朝鲜半岛没文字。所以韩语是用汉字来书写,韩国的古籍也都是用汉字记载。

十四世纪,虽然发明了韩文,但真正广泛使用还是近百年的事情,现在很多四十岁以上的朝鲜与韩国人还是看得懂大部分汉字。现在表音的韩文词汇里,汉字词占有一半以上,有八万多个。

由于传入的时间不同,所以汉字词的发音跨越了中国各个朝代,也接近古代的官话。里面有的接近客家话,普通话,广州话,潮汕话,闽南话。

换句话说,韩国一半以上的词汇可以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方言里找到对应的“孪生兄弟”,所以潮汕人天生会说很多数以千计的韩语也很正常。 韩语里其中不少单词发音与潮汕话里的潮南潮阳一带口音几乎一致,举例如下: 登、厝、阿爸(爸爸)、阿跄阿跄(踉跄行走)、大学生、学生、留学生、去了(音:卡料) 运动氏、角、新妇(新娘)、美、机会、什、民俗村、信封、全、元旦、真心、回信、小心、文化、纪念、量、主人公、票、氏。

潮汕话与韩语单词谐音,数以千计,列举如下: 阿跄阿跄(踉跄行走)、阿爸(爸爸)、甲板、新闻、回转、劳动者、社长、主妇、高、的士(英语外来词),味、餐、酒、好、一、二、三、七、百、亮(音:啪嗒)、吃饭、农、对、毛、汉堡、姨母(阿姨)、男、夫人、童、具、高、银行(行字多音)、疲、起始、饮料、色、昏暗、勤、片、市、新、长、恭喜、利、做得好、暖和、春、酒、凉、近、月亮、危、是、铅、门、慢慢、浏览室、金、所以、信息、心、久、信任、作者、最、充分、谦逊、工、残、记、时间。

理由四:潮汕人天生懂得数以千计的印、马、菲、泰等语言单词 印尼语、马来语、菲、泰相互间的借词数以千计 由于历代广东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频繁,特别是清代大量向东南亚的移民,促进了文化交流, 相互间也就存在大量借词,在菲律宾的语言中,有1500个词汇来源于汉语,主要是闽南方言(包括潮汕话),有关统计, 印尼语及马来语中,闽南方言占达450多个, 泰语中的潮汕话借词也达300多个。 举例:汝(你)、衰(倒霉)、。

3潮汕话有多少年的历史

古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

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

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

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

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

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4历史上潮汕人是怎么来的

全球潮汕人源自中国广东潮汕地区,历代同属潮州府,名号潮州八邑,潮汕古称别称潮州,当代原称汕头,1983年-1991年汕头市分置为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市,为潮汕四市,以及梅州市丰顺县统称潮汕地区。

潮汕地少近海,潮汕人跨海至他国始于宋元。 一说是起源于中原地区已经得到了来自历史学家、语言学研究、生物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发现以及成文家谱的支持,其翔实的历史史料为我们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线索。

二是无论是从史籍上的考证,还是从考古上的发现,都足证潮地的远古居民,当为古越族。

扩展资料:

潮汕人具有团结、拼搏、创新、反哺、海洋、重商文化特征,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行各业有着极高的成就。

潮汕人以低调务实、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18世纪下半叶,潮汕人华裔郑信打败了缅甸的入侵,拯救了泰国,郑信被拥立为吞武里王朝国王,郑信登基后,平定诸雄统一暹罗,被尊为泰国五大帝之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海外当国王的华人。

—潮汕人。

5潮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1“潮汕”一词曾作为行政区名词出现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划版图上(1949年至1952年),现指潮州文化影响的人文地理概念。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位于粤东沿海、广东与福建交界处,与台湾对望,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唯一交汇的地方,是海西经济区组成部分。

2潮汕襟山带水,是著名的侨乡,海洋文化浓郁,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等美称,是古代近代潮商乘坐红头船过番出洋的始发地。时至如今,潮汕人以潮汕平原为中心,分布于粤琼港澳台、东南亚、澳洲及欧美等沿海国家地区,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3潮汕地区古代历史上为揭阳县(秦汉三国)、义安郡(两晋南北朝)和潮州府/郡(隋开皇十一年591至清朝)治所地,新中国成立后依次为潮汕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所管辖。1991年汕头市析出潮州市,揭阳市,三市统称为“潮汕地区”。他们同根同祖,永远一句“胶己人”便紧紧地团结起来。 因原长属潮州府郡民,亦称潮州人。

6潮汕人的历史发展过程,潮汕著名代表人物,潮汕传奇故事都有那些

潮汕人最早是从中原地区迁移到广东一带,定居于海边,因善于外出打拼及经商,现分布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潮汕地区靠近大海,所以潮汕的文化是“海”的文化。潮汕人天生就对大海,对远方充满向往。喜欢漂洋过海,闯荡天下,所以潮汕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在“唐山”(中国)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其中以珠三角,香港澳门为最集中,其次是东南亚,再有就是美国和西欧。有首歌叫做《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反正哪里有钱,潮汕人就往哪里跑。所以广义上的潮汕人指的是一切会讲潮汕话的人。

著名的代表人物应该就属李嘉诚了!

马化腾也应该算是一个很著名的任务了吧,QQ之父啊

我就知道这些了

7潮汕人的起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潮汕人,毕竟这个概念对于许多外地人而言比较混淆。

潮汕人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是一个历史地域文化不断演绎的称呼。狭义上的潮汕人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以及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汤坑镇、汤南镇、丰良镇、埔寨镇、东留镇(04年并入留隍)等镇,有着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们又自称潮州人,因为这几个地区大部分原属潮州府城管辖。

这其中也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各种因素已经河洛化,如丰顺溜隍镇,潮阳谷饶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镇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现象。

广义上的潮汕人包括汕尾海陆丰一带的河洛民系,或者可以理解为原潮州府与汕尾市的融合,语言民俗文化相似。而陆丰靠近惠来这一带的三甲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以及碣石镇、南塘镇、内湖镇等镇,更有着潮汕文化鲜明特色的善堂,英歌与功夫茶。

至于碣石镇的玄武山佛祖更是潮汕人朝拜的圣地。历史上的潮惠会馆,当代分布各地的潮汕商会也可以见证出潮州商人与海陆丰商人的结合。

另外在外特别是港澳不少海陆丰人也会认同为潮州人。 不过由于海陆丰一带长期远离潮汕大本营,几乎一直属原惠州府管辖,难免认同感不足。

另外以往途径324国道海陆丰路段的潮汕揭人所受到的不愉快经历,也不太认同海陆丰。这就需要双方未来的共同努力与相互认同。

毕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大潮汕的概念已慢慢为外地人所感性接受。其实也开始出现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情形。

顺带说明一下,中国有两个比较喜欢“流浪”的民系,一个是河洛民系,一个是客家民系。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群容易把他乡作故乡,不像后者总是四处为客。

虽然客家人会给人就是来自外地的感觉,但至少有客家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做为纽带。而从闽南到潮汕,从雷州半岛到海南岛,从高州到温州再到台湾,河洛民系只会以其所生活的地方名来称呼自己。

所以他们相对于客家人要更容易丢失自己的语言而被同化,如原先生活在惠州一带的几万潮州渔民。他们大部分人中也不知道自己是属于河洛民系,甚至也不认为是什么河洛民系,直到近代才慢慢有感性认识。

另外河洛民系还有一种内斗性,虽然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恶习,但民风相对剽悍的河洛民系内部可能情况较为严重。这或许也就是广州的中专院校常常出现同属河洛民系的学生相互之间械斗的原因吧。

比如潮汕揭丰往往与海陆丰的学生联合起来与雷州一带的学生群殴,搞定对方后,他们双方可能也会出现分裂火拼。而在潮汕揭本地,他们关起门来又是斗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广东不像白话人外人都模糊认为是广府人,客家人说客家话的也认为是客家人,可河洛人说河洛话的却要分为几个地域。潮汕有识人士应该是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才先慢慢争取整合大潮汕的河洛民系。

8潮汕人的起源是什么

潮汕人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以及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汤坑镇、汤南镇、丰良镇、埔寨镇、东留镇(04年并入留隍)等镇,有着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们又自称潮州人,因为这几个地区大部分原属潮州府城管辖。

这其中也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各种因素已经河洛化,如丰顺溜隍镇,潮阳谷饶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镇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现象。

潮汕人,以前也叫潮州人,韩愈任潮州刺史那时,整个潮汕地区都是归潮州管的。潮汕人跟闽南人同一祖先。都是秦始皇时候中原汉族迁来的,先迁到福建,后来就有一些迁到了潮汕。所以潮汕话跟闽南话,台湾话很像。“潮”是水的意思,“汕”是沙子堆成的脊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潮汕地区背山向海。汕头是脊部的头,汕尾是脊部的尾,地域上的潮汕指的就是潮汕平原上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个市。其中又包括潮阳(属汕头),普宁(属揭阳)这样的几个县级市。

潮阳以前是中国第一大县,现在风光不在,分化成潮阳区,和潮南区,属于汕头管辖。不过潮阳出过许多强人,全国首富黄光裕和他哥哥就是潮阳的,亚洲电视掌门人林百欣也是潮阳的。广东富豪前十名中有7个潮汕人,其中四个就是来自潮阳区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潮汕人努力拼搏,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一面。 潮汕人以做生意闻名天下,先于温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潮帮,和晋帮,徽帮,是中国的三大商帮。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全国首富黄光裕是潮汕人,广东首富朱孟依是潮汕人。

另外,泰国,新加坡首富是潮汕人,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华人首富也是潮汕人。2006年中国富豪榜前三名有两个是潮汕人,前500名有74个是广东的,而广东这74名中,前十名有7个是潮汕人。那么小的潮汕地区出了这么多富豪,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是找不到第二个的。为什么潮汕人这么有钱,那是有一定原因的。最近出了本书叫《最富是潮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下。相信可以找到一点原因。这个等一下再说……先说一下什么是潮汕人。潮汕人被称为中国的第57个少数民族,因为它很好的保存了自己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美食—潮州菜,自己的名人—潮汕富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赫然其中。

湘子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潮汕民居即俗称的“四点金”和“下山虎”,被民俗专家誉为比北京四合院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中国民居模式,潮州菜风靡海内外,潮汕独有的“工夫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茶文化,潮绣是中国几大重要的刺绣之一,潮州陶瓷在唐宋之际已大行其市,目前陶瓷产业仍然是潮汕的支柱产业之一,潮州音乐保持并发展了唐宋宫廷音乐的制式,是人们研究古代音乐的不二之选;潮州戏剧称潮剧,为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彪炳功绩:潮汕人又非常注重传统。

9潮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1“潮汕”一词曾作为行政区名词出现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划版图上(1949年至1952年),现指潮州文化影响的人文地理概念。

潮汕地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三个地级市的统称,位于粤东沿海、广东与福建交界处,与台湾对望,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唯一交汇的地方,是海西经济区组成部分。 2潮汕襟山带水,是著名的侨乡,海洋文化浓郁,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等美称,是古代近代潮商乘坐红头船过番出洋的始发地。

时至如今,潮汕人以潮汕平原为中心,分布于粤琼港澳台、东南亚、澳洲及欧美等沿海国家地区,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著称于世,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3潮汕地区古代历史上为揭阳县(秦汉三国)、义安郡(两晋南北朝)和潮州府/郡(隋开皇十一年591至清朝)治所地,新中国成立后依次为潮汕专区、汕头地区、汕头市所管辖。

1991年汕头市析出潮州市,揭阳市,三市统称为“潮汕地区”。他们同根同祖,永远一句“胶己人”便紧紧地团结起来。

因原长属潮州府郡民,亦称潮州人。

   又到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在这个以浪漫、智巧著称的日子里,潮汕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出花园”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潮汕人的成人礼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不论男或女,到了15岁(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

   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郭马风说,“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地区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但在形式上总体是大同小异的。“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熏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源自“乞巧节”

    为什么选择七月初七“出花园”?郭马风告诉记者,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而选择七夕节举行这个成人礼,是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过“乞巧节”。目前尚无资料可考。郭马风说,粤东地区的潮汕人与客家人均有“出花园”的礼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虚岁时举办。

    主角能当一天“孩子王”

    来自揭阳农村的王先生回忆起给他带来美好记忆的“出花园”仪式时说,至今在他家乡,“出花园”仍然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王先生说,亲戚们都在“出花园”前几天来送礼,外婆、姑姑、姨妈等都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王先生说,现在很多都是直接包个红包,送钱由父母操办。“出花园”前一天,家里会杀鸡杀鸭,还要炊 条。在“出花园”那天中午,要办筵席,宴请家族中亲戚的孩子们。筵席上除了丰盛的菜肴,还有一个传统的主食,那就是煮 条汤,用鸡鸭汤煮的 条汤。受宴请的孩子都是还没有“出花园”的,受邀请而来的孩子们,都会很羡慕“出花园”的主角。因为作为主角,在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只鸡吃,可以无约无束,当前来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门。

    “出花园”习俗渐被淡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出花园”的习俗在潮汕大地上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依然按照着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甚至是成为大人们大讲排场筵开酒席的借口。

   市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至今他已经出席了很多场亲戚小孩“出花园”而在酒店举办的宴席了,在这些宴席上,已经全然没有了以往“出花园”所必须的各种繁文缛节。而他自己15岁“出花园”时,因为自己是家族的长孙,特别不同,要回乡下办,在老家里摆了很多酒席,好多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爸爸妈妈还邀请了村里很多老人家。在那一天里,家里收到了很多的贺礼———鸡蛋。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几乎天天有鸡蛋吃,水煮蛋、煎蛋、蛋粥、紫菜蛋花汤……到最后,一提到蛋,他都反胃了。

潮州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过去普遍存在的成年礼,是在孩子十五虚岁(实际上多只有十三周岁)时举行的标志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礼仪。现在好像潮汕有些地区已经没有了这项风俗。但是潮州大部分地区还是保留着的。

   潮州人认为,小于十五虚岁的小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面的,由一对称为“花公花母”(也叫“花公婆”)的神灵保护着(实际上是掌控着),这对神灵可以掌控小孩子听不听话,健不健康,也就是说小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州人对于祭拜“花公婆”向来是很重视的。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的七月七是要祭拜“花公婆”,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花公婆”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就可以不再祭拜“花公婆”了。

   没有经过“出花园”的小孩子,是大人眼中纯粹的小孩子。犯了错(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大人总会以“还是孩子”加以理解和庇护,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就可以无法无天。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如果不听话,父母是可以打骂的(当然是适度的)。而“出”了“花园”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从此,父母会把小孩当大人看,一般不会再随便打骂了。别人眼中,也是大人了。小孩子也会慢慢开始学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是“出花园”后还淘气的话,大人多会说:“你以为你还小啊,你是出了花园的了,是大人了啦!”或“出了花园的人还这样,你羞不羞啊?”

   “出花园”的仪式和寓意,具体到每一个小的地区会有细节上的不同,但原理(貌似用词不当,^_^,大家看得懂就行了)差不多。

   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选吉日。在十五虚岁到来的前一年年末,家里的母亲就要为将要“出花园”的小孩子问个吉日,吉日多选在正月初到元宵节,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于七月七。

   沐浴。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实际上是叶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叫做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带有吉利的暖色调的,比如红色),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当然,这也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兄弟姐妹给自己干活的日子。记得雁子的哥哥“出花园”那天就没有忘记折腾折腾我这个妹妹,隔个几十分钟就叫我出去一趟买点零食;当然,雁子出“花园”的时候也会来个小小的报复的。扯远了。

   祭拜。时间是半夜或是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样子类似广州的西米),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据说男孩子的三鸟是一只公鸡,女子供的是母鸡,是否如此具体不详。祭拜之时,母亲要在孩子身边祈祷,据说其中当有“阿孥长大成人”之类的话语,想必都是差不多这类的了。

   祭拜过后的早餐多是一家人就餐而已,出“花园”的主角坐上座,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

   筵席。当日中午,一些人家,尤其是家里的大孩子或男孩子出“花园”的,会大宴宾客。因为主角是不能见到陌生人的,所以所谓的大宴宾客,其实也就是亲朋好友。我们知道,古时坐席的座次是极为讲究的,尊卑、长幼、主客,都马虎不得的;然而这一天,上座的必定是主角,哪怕入座中有爷爷辈分的长辈也如此,潮州人叫做“坐大位”。这一天多会有邻居笑问孩子:“阿弟/妹,你今日坐大位啊!”。小孩子往往会怪不好意思的微笑点头。

   大概就是这样子。过了这一天的孩子就长大了,要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也慢慢开始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

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

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潮汕结婚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潮汕的结婚流程有哪些详细的流程。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潮汕结婚流程细节,希望你们喜欢!

潮汕简单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潮汕区分的区域比较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婚礼习俗,一般都是家长长辈安排新人当晚过门的事项。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把接亲的过程简单化。如果一般家中的长辈对这些都比较生疏,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最简单的潮汕习俗进展。

 新郎方:

 在婚礼前一个星期,家中的长辈因准备好一些关于婚礼相关的事项, 食品(例:大橘、鸡蛋、肥肉等,关于食物,要根据家长的长辈去存备) 摆设物、如要家中的喜气的氛围更浓烈,可准备一些有关婚礼的摆设物,摆设在新房中、也可提前准备些大红喜字,在将近婚礼的时候,在新房贴上喜字。 新人房中的吉祥物与床上用品:在潮汕,很多人会注重寓意比较好的物品,很多长辈嘴中说的就是添丁,所以在新人房的床头柜都会摆放一对灯,以前很多人用的都是点火油灯,现在人们换成了插电的,公司的喜尚人家有卖。

 还有就是“面盆底”这是一套全套备好的洗刷用品。这套东西寓意着新人从今晚开始,一切都从新的开始。有的人不是特别讲究的就买了些简单的东西,例:一对拖鞋、两条毛巾、一对牙刷、一对梳子、一对漱口杯大概就这样。复杂的人们会连同连针线、洗头水、沐浴露、剃须刀、新娘的护肤品等都会备上。这些仅供参考。

 在婚礼的即将到来的时候,很多长辈都会请先生算日子,算时间安床,这是每个新婚的新人家中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安床日]起至[亲迎]前, 嫁娶之家通常会剪贴红双喜,

 中堂、门上要贴,

 棉被、枕头上也要绣[喜],以兆吉祥。(床面更换新的床套等物件) 双喜字贴,对联,“安床大吉,进门大吉,麒麟得子”三种标条, 新娘方:

 问清新娘的老家为哪个区域的,每一个区域:每个地方的新娘嫁出门的风俗都不同,准备的物品:婚前要准备什么呢女方要买新娘衣服方面:陪嫁衣服要双数(包结婚当天穿的上轿衣服算在内)鞋子要6双或8双,其中一双要平底红色的叫做上轿鞋,出嫁穿的。一套上轿衣服(红色运动服)或一套小凤仙或是一套礼服到时摆酒可以穿。父母,亲姐妹兄弟的衣服,公婆的衣服,老公的衣服,老公未结婚的亲兄弟姐妹的衣服。

 生活用品方面:几打毛巾(要拿去婆家送给亲戚回礼跟老辈拿钱赏脸给的回礼),一对枕头,买好枕头要叫老公拿枕头套来装,然后等结婚那天嫁过去。一对枕头套,一条被子(拉舍尔或是棉被),两条毛巾被,(其中一条陪嫁,一条压在娘家的柜子底)。

 接亲过程:

 接亲的过程一般新人都会要求拍摄,当然这些要根据客人的需求与过程的事项安排。现在的新人很多过程都由自己安排,一般的过门时间都会挑选在早晨,有一帮兄弟与姐妹做互动,这样的过程会显得比较热闹,对于后期的拍摄就会比较有内容,但是对于这样的过程,可能对于新人就会比较麻烦,新郎你与兄弟团就需经过重重的考验才能接到新娘,对于新娘,姐妹团就必须提前准备好的互动游戏与道具,双方还需预知好一位好友在现场帮忙掐时间。例:新娘在什么时间段必须出门,在什么时间段进新郎的家门。在这些过程中,还需预留一些时间给新娘的家长做仪式的时间,通常新娘在要出娘家门的时候,都需与新郎跟娘家人一同围桌用膳,在用膳的过程中,家中的老辈会给新人做四句,新娘在要出门前,女方的家人需给新娘梳头、带如意。

 新娘出门的时候,在前期要备好红伞,新娘踏出家门,新郎就必须撑伞,在还没过门的新娘不可头见天。新娘出门上了婚车后在没进新房的这段路程,新人是不可对话的。一路的时速都控制在60~80时速。

 新郎方的家人,需在新人出门的时候准备好甜品,通常人们都会准备:莲子百合汤。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在快到新房的时候,新郎提前通报家长的长辈,新郎的父母需提前回避,待新人入新房后,新娘更换了服饰方可见长辈。一进新人房就要马上换掉,压箱四个月,不能给公婆看见,之后就是新娘给新郎的家人敬茶改口。前期敬茶的人可以为新郎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为一般过门的时间都会在子时就是凌晨,很多家中的长辈都会一同参加,会将敬给亲戚的这杯改口茶放在婚礼的当天早上,但是如果家中的长辈比较多,一时无法将所有聚集在一个地方,可以将敬茶仪式放在婚宴结束后,在即将宣布婚礼圆满礼成的同时,主持人会提示家中的长辈留下,新人将敬茶改口,同时与整个家族的人合影拍“全家福”。

潮汕结婚习俗禁忌

 结婚习俗禁忌知多少

 ( 一 ) 忌于鬼月完婚 即农历七月

 ( 二 ) 忌于农历六月完婚, 有半月妻的意思

 ( 三 ) 安床时, 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的尖角相对

 ( 四 ) 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 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 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如肖龙者

 ( 五 ) 订婚当天, 不管天气有多热, 所有参加订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 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 六 ) 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 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 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 七 )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礼服忌有袋口, 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 八 ) 新娘子离开娘家时, 哭得越厉害越好 越哭越发, 不哭不发的意思

 ( 九 ) 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 十 ) 在迎娶途中, 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 叫'喜冲喜', 会抵消彼此的福份, 所以必需互放鞭炮, 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 以化解之

 ( 十一 ) 结婚当天, 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 直到晚上就寝 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 十二 ) 结婚当天, 新娘子不可躺下, 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 十三 ) 因小孩容易哭, 所以小孩应禁入结婚礼堂, 因为在礼堂哭会不吉利

 ( 十四 ) 新娘进男家门时, 忌脚踏门槛, 应要跨过去

 ( 十五 ) 凡是生肖属'虎'的人或寡妇, 不可观礼及进新房

 ( 十六) 新娘子小心, 不要踏到新郎鞋, 会有羞夫之意

 ( 十七 ) 归宁当天, 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回家, 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 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 夫妻二人要分开睡, 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 十八 ) 新婚四个月内, 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 十九 ) 新婚四个月内, 忌在外过夜

潮汕男女婚嫁禁忌

 潮汕农村,做父母的为子女选择亲事时,有下面的忌讳:

 忌女属相为虎

 为儿子择媳,首先问明生肖。如果是属虎的,还必须问明是“日生虎”还是“夜生虎”,在“夜生虎”中还要问明是上半夜出生还是下半夜出生,如果是下半夜和日间出生的,还有商量的余地,如果是上半夜出生的,应为“下山虎”之忌,因为上半夜猛虎饿了一日,正下山寻食,如成亲,丈夫当被吃掉的,所谓“克夫”。

 忌女子属羊

 当地民间有一俗语:“眼露四白,夫难留宅”,羊的眼睛正好露出四块白,若是女子属羊,就犯了“露四白”之忌。

 忌女子生于“杨公忌日”

 民间有风俗,一年间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分别为“杨公忌日”,若娶这些日子出生的女子大为不祥。因为“羊”与“杨”同音,所以忌属羊的女子生于“杨公忌日”。

 配亲禁忌歌

 从来白马怕青牛,金鸡见狗泪交流;

 龙逢兔儿云中走,蛇鼠相逢一旦休;

 羊遇猛虎一刀割,猪逢猿猴不到头。

 忌男女“三六”年龄差

 男女配亲忌相差三或六岁,说是“三岁刑”、“六岁冲”。相差三岁结婚后家庭不和睦;相差六岁相冲相克,夫妻不能白头到老。

 男女形声禁忌

 选女婿忌男方“猫声”(发音似猫叫),“姿娘腔”(象女性声音)。选媳妇“一怕乌,二怕粗,三怕行走似摆柳,四怕雷声,五怕妈爹。”就是说女孩子脸色乌黑,生相粗陋,将来无财气。女子行路扭来扭去,这种人性格轻浮不稳重。如果女子声若闷雷,俗称无“姿娘腔”有男人气,不能享天年。要是女子身段如男人形,将来不会生育,是苦命人。

 忌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犯了血统之忌,生育后代大多畸形,不是聋哑便是眦目拐脚。

 男女议亲忌于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