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了吗

孩子 0 86

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了吗,第1张

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了吗
导读: 1、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了吗2、内蒙古曾经接收过3000多名南方孤儿,你如何看待此事?3、内蒙古曾接收多少名南方孤儿?4、“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什么故事?5、说内蒙人领养了3000多上海孤儿,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
  • 1、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了吗
  • 2、内蒙古曾经接收过3000多名南方孤儿,你如何看待此事?
  • 3、内蒙古曾接收多少名南方孤儿?
  • 4、“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什么故事?
  • 5、说内蒙人领养了3000多上海孤儿,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内蒙古三千孤儿回到上海。三千孤儿又离开上海,来到草原母亲的怀抱,杨宝宝家院子前的羊群,人民网寇雅楠摄,1960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孤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3000名,他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大力支持下,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这就是蒙古三千孤儿。

内蒙古曾经接收过3000多名南方孤儿

这个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并不富裕的内蒙古牧民,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3000名汉族孤儿。在草原上,牧民们亲切地称这些南方孩子为“乡下孩子”。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3000多名年轻孤儿从遥远的南方来到草原辽阔的内蒙古,在蒙古族母亲的呵护下成长,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类故事。

我认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背后,是上海和内蒙古刻骨铭心的情谊。

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和饥荒席卷江浙沪。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所孤儿院中,成千上万的孤儿因缺乏食物而严重营养不良。这些小孩子该怎么办?政府决定把这些“乡下孩子”送到草原上。

上海市民王海庚表示,“被送走的孩子,可能会被条件更好的家庭收养。这是最后的手段。为了孩子的生存,有什么比血肉之躯更难割舍的?我妈把妹妹送进医院后,回来一直哭,最后眼睛都瞎了。”

“上海孤儿”被送进草原时,在幼儿园工作的杜贵马只有19岁。被招入四子王旗卫生站后,她接下了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做饭、洗衣服、煮牛奶、教语言、和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觉……年轻的未婚女孩和28个年幼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她不让任何孩子挨饿或冻死,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被牧民收养。

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现在却是骨肉相连。“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民族团结、家庭亲和的历史故事。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

内蒙古曾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嗷嗷待哺的汉族孤儿,在草原上,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国家的孩子”。

1959-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长三角一些农村的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

据中国***新闻网记录,该消息传到党中央后,周总理希望内蒙古支援一些奶粉给这些孤儿,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支援奶粉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以后怎么办呢?答案是: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育大!

1960年5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关于1960年收容并入儿童工作的具体计划》作出批复时强调:“希望你们迅速具体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一定要做到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建设了10座大、中型育婴院。1960年初,内蒙古开始了接收孤儿及安置工作。当第一批近百名孤儿到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时,孩子们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当年海拉尔市育婴院为孩子们拟定的食谱被保留了下来。这样的营养安排,在困难时期是远远高于城镇居民餐桌水准的,这对当时遭遇旱灾且牛羊大量死亡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是一份千方百计要让孩子吃得好的真心。

三千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

草原上的额吉们都悉心地照料这些“国家的孩子”,苦心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

张凤仙的6个孩子个个有出息,巴特尔考进了南京气象学院,黄志刚在旗物资局当采购员,党玉宝参了军,毛世勇也入了伍,其木格当了邮电局话务员,高娃考进了南开大学。  

都贵玛抚育了28个孩子,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就被领养家庭接走一个,她经历了28次痛苦的离别。现在,她成了最富有的人——孩子们成家立业都有了后代,她生活在一个上百人、多民族的大家庭。

以上内容参考 荆楚网-内蒙古曾接收3000多名南方孤儿

60到63年自然灾害时增加了许多孤儿,福利院的衣食住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三千多名孤儿严重营养不良,吃不饱饭,国家就把这些孩子送到内蒙去抚养,内蒙古草原为了更好保障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光有家庭抚养,还有特地招收训练保育员,统一照顾这些孩子们的衣食起居。

上海孤儿,指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及其后一段时期,一般指1960年至1963年间——被抛掷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一带各大城市、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大量弃婴。

从1959年开始,中国各地均陷入不同程度的粮荒,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尤其受到影响。在许多农村,家庭所分配到的粮食定额,已不能满足全部成员的生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家庭选择将幼年子女遗弃到城市之中。到1960年,该地区各大城市的福利机构均已收留了数倍于正常年份的弃婴,加上粮食形势日趋严峻,各福利机构已经无力抚养这些弃婴。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此问题找到时任内蒙古第一书记的乌兰夫,希望他能从牧区调拨一些奶粉。但是乌兰夫在请示了总理周恩来之后,做出了更加重大的决定:发动整个内蒙古,将一批孤儿接到牧区,交给牧民抚养。此后,仅仅在1960年一年,内蒙古就安置了2000多名南方来的孤儿。牧民们将他们统称为上海孤儿。

目前,这批孤儿的养父母大部分均已去世,使得他们掀起了大规模的寻亲浪潮,也出现了描写他们生活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