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二胎的家庭,是不是应该先做好大宝的工作?

爸爸 0 49

想要二胎的家庭,是不是应该先做好大宝的工作?,第1张

想要二胎的家庭,是不是应该先做好大宝的工作?
导读:曾经看过一个外国的短片,内容大概是这样:一个二胎家庭,一家四口人一起在客厅看**,父母觉得大宝一直没有怎么和二宝接触,于是就直接把二宝放在了大宝的怀里,但是父母都没有注意到从二宝放在大宝怀里开始,大宝脸上的神情就一直不好,短片的后半部分,妈

曾经看过一个外国的短片,内容大概是这样:一个二胎家庭,一家四口人一起在客厅看**,父母觉得大宝一直没有怎么和二宝接触,于是就直接把二宝放在了大宝的怀里,但是父母都没有注意到从二宝放在大宝怀里开始,大宝脸上的神情就一直不好,短片的后半部分,妈妈把二宝从大宝的身上抱起来了,可是抱起来之后却在不停的亲二宝,那个时候大宝对二宝厌恶的眼神更加的明显,直到爸爸把睡着的二宝抱进房间后,眼里的厌恶的眼神也消失殆尽。

其实并不只是这个短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很多爸爸妈妈在没考虑大宝的情况下,直接要了二宝,大宝对此一无所知,当二宝降临,属于他的那份关爱不见了,他就会对二宝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那么如果想要二宝,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如果夫妻二人决定了准备要二宝,就应该先给大宝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如果大宝对于这个事情不讨厌甚至是希望弟弟妹妹的到来就完全不用担心了,可以直接和大宝坦白爸爸妈妈准备再要一个宝宝。一定要给大宝留下足够的心理缓冲的时间,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宝接受这件事。

其次,再给大宝透露完信息之后,就应该着手建立大宝对二宝的感情啦!

第一,爸爸妈妈应该经常和大宝讨论关于妈妈肚子里的二宝,可以告诉二宝他很快就会拥有一个可爱的玩伴了。

第二,建立分享的意识。也就是爸爸妈妈要让大宝学会分享而不是所有东西都独享,比如可以在大宝吃他爱吃的零食的时候,告诉他肚子里的弟弟或者妹妹也想吃,能不能和弟弟或者妹妹一起分享啊。如果愿意是最好的,如果不愿意爸爸妈妈就得想办法啦,让大宝拥有分享的意识。

第三,妈妈在对二宝进行胎教的时候,可以让大宝参与到这个过程里。在给大宝讲童话故事或者唱歌的时候,告诉大宝,你们现在还有一个观众哦,相信通过爸爸妈妈的努力,大宝对于二宝也会逐渐变得期待起来,期待他的降临。

最后,安全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给大宝充足的安全感,不能让他觉得爸爸妈妈会因为妈妈肚子里的另一个小宝宝的到来而不喜欢他!要告诉大宝,他会多一个对他好的人,特别是妈妈,在行动还方便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原来为大宝做的事通通交给爸爸做,这样很容易使大宝感觉因为二宝妈妈就不爱他了。

总之,爸爸妈妈决定要二胎时一定要考虑好大宝的感受,当然啦,如果大宝的态度比较强硬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太着急,特别是孕妈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忧虑,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

二宝出生后,大宝需要慢慢过渡才能习惯。这个过渡期内,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大宝更顺利更快的接受二宝。当妈妈肚子里的宝宝有动静时,要把这种感受和喜悦分享给大宝,跟他说:“宝贝,你弟弟好像听到你的声音了,他在里面敲妈妈肚皮,想快点出来见到你呢!”其实,很多时候,可能给大一点的孩子说这样的事情,她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需要更多的 耐心,也可以借助一些绘本、书籍或者视频、动画片去告诉她这件事情。

不要当着大宝的面说二宝比大宝要聪明,要好看,这种话是千万不要说,你这样说可以谁谁谁的弟弟长的好漂亮呀,和他哥哥小时候一个样这样大宝心里挺舒服的,就是不断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就是告诉他一是给你两个弟弟或者是妹妹,将来爸爸妈妈老的时候长病了,那我弟弟妹妹可以和你一起帮忙照顾爸爸妈妈。

大宝和二宝之间难免会有冲突,父母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能一有问题或者因为二宝小就一味的让二宝谦让二宝,天天说弟弟妹妹小,大宝你让着他点,这样我觉得反而会让大宝产生更大的隔阂。我建议是提前和大宝沟通,然后时不时告诉他,等弟弟或者妹妹出生后就有人陪他一起玩了,他又多了一个最亲的人,还有就是不要过度关心二宝忽略了大宝

要是有的孩子家长一提生二胎就极度反感,那家长必须关注一下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宝宝的爱是匮乏的,宝宝的爱如果是满满的他是很好接受弟弟妹妹的。多于那些抵触这件事的大宝,建议和孩子好好谈谈,要多关心老大,不能因为生了老二,让老大心里落差太大,会更加不喜欢二宝。

我家二胎,姐姐总是说我们不要她了,总是认为我们疼弟弟不疼她了,而且她能有理有据地列出一大堆事例来:

为什么弟弟可以跟你们睡,我就不行?

为什么逛街的时候你们抱着弟弟,不抱我?

为什么他嘘嘘有人陪着,我就没有?不抱我,而是抱你弟弟。

这一切都说得通,这足以让任何父母感到内疚,我也是,但我不会因为她觉得被忽视而去补偿她,我也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忽视她而去补偿她。我从我的手机和电脑里拿出了视频,给她看了你在他这个年纪时,也受到过同样的对待。我跟她解释说她可以比较,但不要拿她和她哥哥比较,你应该拿自己和他比较。我跟她解释过,成长的最终结果,就是与父母分离,最终形成自己的家庭,包括你哥哥。

我表演给她看,当弟弟继续长大的时候,我们也叫他睡觉,同样的购物也不会抱他,当同样的时间撒尿灯。我告诉她,我也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向她解释,她的弟弟不是她的竞争对手,她不需要竞争,相反,他们一起工作,使事情变得更好(有一件事情我特别不同意,是在家里建立兄弟之间的竞争,像,看,你的弟弟吃得有多快) ,我会关掉电视,每当有打斗,不管谁是对或错或谁先来,我不会责骂他们,只是要求他们同意看哪个节目,然后把遥控器交还给他们。我告诉他们,电视,手机都是为了让我们快乐,就像你抢爸爸妈妈,为了自己的幸福,因为自己的快乐去伤害别人,那么你就不会快乐。

所以现在,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做作业,他们总是可以互相帮助,他们也逐渐明白,其实在家里不需要打架,无论是父母还是玩具,一起工作,玩得开心。有些人说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他们的伴侣,因为伴侣是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的人,但我认为,如果你有兄弟姐妹,你应该重视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是你唯一的亲人。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三岁的大宝一直都很乖,二宝出生前,他还很热情地对妈咪告白:妈咪我爱你……妈咪最好了……妈咪我好爱你……。二宝出现后,大宝居然变了,开始莫名其妙地耍赖、发脾气,不开心就大哭或动手打人,搞得爸妈很生气,自己却说不出在气什么。 家里多了二宝,该如何让大宝适应,甚至手足相亲相爱呢? 二宝的出现,带给大宝压力与困惑

现代家庭生的孩子少,再加上还算宽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较现代化的育儿观念,家长多半都在宝宝还在妈咪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花心思、花时间跟宝宝相处。宝宝出生之后,即使爸妈都在上班,但回家之后或是假日的时间,也都会带着孩子到处去玩,或是在家一起玩游戏。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工作忙碌,虽然能给宝宝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但平常只能送宝宝到托婴中心或是托儿所,比较少花时间陪伴宝宝。无论是哪一种父母,当二宝来临时,大宝都会面临空前的压力。

曾经有爸妈在宝宝一岁左右搬新家,结果发现宝宝在新家显得相当焦躁不安,经常哭泣,连睡觉都不安稳。单单是物理环境上的转换,就会让宝宝如此不安,更别说是二宝出生这种涉及整体生活的人事物全然变化。二宝的出现,大宝首先要面对的是妈咪外型上的改变,接着是身体距离与态度上的改变,最后出现一个新的生命在自已身边。晚上睡觉开始有一个人在旁边哭、经常被吵醒,爸妈陪伴的时间被对方大量占据,玩具也经常被拿走或乱翻、乱咬。更重要的是,妈咪心中的位置,有一半要让出来。可想而知,这个压力超级大!大宝心中的困惑更是无敌多……。

读懂大宝的心,爸妈可以这么做

妈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再抱抱我?他是谁?妈咪为什么不再像以前一样常常听我说话、陪我玩?为什么以前属于我的奶奶,现在却变成他的奶奶?为什么以前我一生气,妈咪就立刻来关心我,现在却有时候不理我,有时候还会骂我?妈咪是不是不爱我了?

以下,让我们用一个生活片段来了解一下大宝的真实感受。

〈场景一〉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

大宝拿着幼稚园的图画,兴奋地跑出房间,要跟妈咪分享。讲到一半,二宝突然哭了起来,妈咪说:「大宝,你等一下喔」,然后没有等大宝的回应,就急忙走到二宝身边。妈咪尿布换到一半,突然听到大宝一声大叫,走出去一看,原来是大宝把水杯打翻得到处都是。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思期,也就是说,孩子在理解事物时,多半会过度注意外观,例如:穿裙子的就是女生,有长耳朵的就是兔子。在思考与推理时,也仅仅只能注意单一个面向,例如:同样的水量,孩子会认为「高瘦水杯内的水,比矮胖水杯内的水多」。这是因为孩子只注意到水的高度,而无法同时顾及水的宽度。

因此,在〈场景一〉当中,站在大宝的立场,其实看到的是:自己正说话到一半,妈咪突然说要离开。大宝此时并不容易同时注意到二宝的哭泣声,只感觉到妈咪无论在时间上、注意力上,或是关心度上,都跟以前不一样。于是,大宝用他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方式,把妈咪找回来。

当二宝出现,大宝所能注意到的,是跟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例如:自己被关心的时间多寡、玩具的分配、爸妈的表情、爸妈音调的变化等,而无法同时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线索,例如难以发现爸妈表情不耐烦的时候,是因为旁边的二宝正在大便或大哭。这时候,焦头烂额的爸妈就会更加感觉烦躁:为什么以前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

我们可以想像,单单只有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可以讲心事,可以不用想太多就说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表情,双方的互动是很单纯的一来一往,互动的箭头方向只有两个。但是,如果增加一个人,变成是三个人的聊天,事情就复杂多了。「我跟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会怎么想?」「现在换我说话吗?会不会抢了他想说话的时机?」「现在气氛好像有点尴尬,是不是该说点笑话?」互动的箭头瞬间增加为六个以上。而这种互动的复杂度,对五岁以内的大宝来说,真的是太困难了。

TO DO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大宝呢?

首先,要用大宝看世界的方式,速度慢一点,带着他一起观看、一起理解。例如:在〈场景一〉中,妈咪听到二宝的哭声,不是直接跳到问题解决的步骤,而是停下来问大宝「咦?这是什么声音」,帮助大宝从自己的图画分享中,先脱离出来,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讯息。等大宝注意到二宝的哭泣时,告诉大宝:「二宝哭得很大声,妈咪听不清楚,妈咪希望能认真听你说。我们先让二宝停下来,你再继续跟妈咪说,你觉得好不好?」通常大宝都会愉快地答应,甚至积极地帮助妈咪处理二宝的状况,因为他知道,妈咪很想听自己继续分享。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场景二〉想办法让爸爸妈咪回到自己身边

妈咪看到大宝打翻水杯,心里很生气,觉得「我换尿布已经很忙了,你还在旁边捣蛋」,于是把大宝臭骂一顿,还处罚他到墙角罚站。「二宝来到我们家,妈咪要照顾两个小朋友,是很辛苦的,你要多体谅妈咪一些啊!」大宝一边罚站,妈咪一边在旁边谆谆教诲。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只能理解具体、生活中可见的事物,例如:小朋友、杯子等概念,对于抽象词汇或集合名词,顶多是跟生活经验较直接相关的,比较能够懂得,例如:捣蛋、好朋友等。然而,如果是更加抽象的概念,例如:辛苦、体谅等,孩子则是完全无法体会的。因此,妈咪所说的大道理,孩子其实是有听没有懂。

我们来看看,在〈场景二〉当中,大宝看到、听到什么?站在大宝的立场,他发现水杯打破时,立即发生的事,是妈咪回到身边。「妈咪终于回来了」、「妈咪有注意到我了」,于是,打破水杯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够成功地让妈咪回到身边,以后值得常常使用。至于后面所发生的大道理、罚站什么的,大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TO DO 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 首先,爸妈要先把眼光放到「对的事情」上。当大宝用对的做法获取我们目光的时候,就要给予立即、正向、热情的回应,例如:〈场景二〉中,如果大宝也跟着走进房间,甚至帮忙妈咪,妈咪就要记得温暖地回应他,并告诉他:「妈咪很喜欢你这样做,你帮了妈咪很大的忙」,而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然而,如果大宝用了错误的方式,例如:哭闹或把东西弄倒,那么,建议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予以回应。例如:在〈场景二〉中妈咪可以先在一旁偷看,看大宝如何处理水杯洒满地的状况,等他自己处理完毕,再现身肯定他(不是现身责备他)。并且,教导大宝下次如果想要妈咪赶快回到身边,怎样的作法比较有用、有效,比较正确、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责备,反而让大宝更加证实「爸妈不爱我了」的偏误想法。

另外,有些大宝会表现出「退化行为」,例如:又开始吃奶嘴、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在地上爬等。有些是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的不成熟推理想法,以为弟妹之所以倍受疼爱,是因为他所做的动作,所以开始模仿之;而有些则是想用这些行为吸引父母回头像以前一样关心自己。无论原因为何,都鼓励爸妈将眼光放在「对的事情」上,尽可能忽略前述行为,以免这些行为受到错误的关注(即使处罚或责备都是关注喔)。并且,提醒父母,若是发现大宝出现这类行为,更是要在没事的时候,多向他表达爱意或多拥抱。记得,退化,只是过渡时期。

那么,在发现二宝降临时,如何及早帮助大宝明白这个过程呢?如何为他作事前的心理建设呢?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3方法让大宝准备角色的转换

其实,目前坊间有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以下表格),不但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妈咪怀孕到弟妹出生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做自己角色的转换。其他还可以做的有:

1在得知怀孕初期,就带着大宝认识一些友善的哥哥姊姊,让他累积正向、愉快的被照顾经验,进而开始想仿效这些正向形象,然后问孩子:「我们来当哥哥/姊姊好不好?」并引导他觉察胎儿的细微线索、从胎儿时期开始认识弟妹,也学习如何做个小帮手,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压力小了,自然有更充裕的心力同时关心两个孩子。

2与爸爸沟通,增加大宝与爸爸相处的时间,以及两人在一起的愉快经验,让大宝的注意力焦点逐渐分散到爸爸身上,甚至还可以从男性身上,学习到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以及不一样的特质呢!

3鼓励大宝多参加一些同侪聚会,交一些年龄相近的朋友。

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

1 小小大姊姊(上谊文化)

2 小宝宝要来了(上谊文化)

3 小菲菲和新弟弟(和英)

4 我是哥哥(人类文化)

5 为什么要多一个宝宝(远流)

6 大姊姊和小妹妹(远流)

7 穿过隧道(远流)

8 分享(天下杂志)

9 分享2:当我们同在一起(天下杂志)

10 世界上最棒的哥哥(小天下)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而用要求或嘲笑的口吻说话,例如:你已经长大了,怎么还耍脾气?!这样会让弟妹的出生,成为一种惩罚,让大宝开始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至于二宝呢?其实,二宝初来乍到这个世界,对于自己该被照顾多少?注意多少?是没有概念的。只要把大宝搞定,二宝就会模仿这位性情稳定、个性温和、态度温暖的兄姊,以至于情绪或行为问题都降到最低。

唯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养手足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现代社会鼓励家长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因此孩子最常挂在口中的是「不公平,为什么他……,可是我……」,而家长也为著自己是否有公平、是否偏心伤透脑筋。可以深思的是,真正的公平是否有可能达成?怎样的公平才对孩子最好?也或许可以思考除了公平以外的价值观,例如:长幼有序、尊长扶幼。

若是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就是不可能完全公平,教导给孩子这样的观念:先来后到要尊重,弱小的应该要被保护与被疼爱。无论发生何事都引导弟妹尊重兄姊,什么事都要先问过兄姊,对父母兄姊等长辈讲话态度要尊敬等;遇到争执的时候也引导兄姊要爱护弟妹,遇到危险对弟妹要保护。是否家庭的气氛会从「在意公平与权益」转变为另外一种氛围?

家庭价值的事,是藏在手足争宠后面,值得每位家长好好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