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

孩子 0 82

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第1张

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
导读:在云霄佳节,除了赏花灯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民俗:送孩儿灯,那么什么是送孩儿灯呢?送孩儿灯都是送什么灯呢?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

在云霄佳节,除了赏花灯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民俗:送孩儿灯,那么什么是送孩儿灯呢?送孩儿灯都是送什么灯呢?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起源来历“正月十五赏花灯”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正月十五送花灯”相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里的“送花灯”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正月十五这天要在逝去的人坟前点燃一盏灯,寓意着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光明。“花灯”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油灯、蜡烛,而是用黄豆磨成的面(俗称豆面)做成的,是有讲究的。

以前在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灯”。“花灯”选料主要是豆面,和着油跟白糖,不经发酵直接做成。做的过程基本上跟过年做花饽饽一样,但样式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分两类,祭祀花灯和祝福花灯。

祭祀花灯做起来很简单,模样跟蜡烛差不多,但比蜡烛短且粗。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状,中间插上一根棉棒或火柴做灯芯,棉棒或火柴的表面往往缠绕着一圈圈棉花,外面裹着蜡油,目的是烧的时间能更长些。简单点的没有任何装饰,如果讲究的话,可以把“碗”沿捏上各种花饰,这样的花灯看起来更加美观。祭祀时,只要把灯芯点燃即可。花灯一燃一灭,就代表着给逝者送去了温暖与光明。

送灯形式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宵之夜,小孩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伴随着花灯夜市,历来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等,华灯照夜,万户生辉,人们上街踏月观灯,游戏杂耍,尽情玩乐。闹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就有孔子观社火的记载。从广义说,社火节目有七十余种,耍龙灯,舞狮子,旱船,高跷,竹马,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都属社火范围,形式丰富多彩。

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位于中国领土的中心位置,被誉为大地原点。是一片沧桑古老、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其淳朴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保留至今,于陕西关中地区而言有相当的代表性。按当地风俗,每逢正月十五,凡12岁以下的孩子都要打上娘舅送的灯笼,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而灯笼上一般都会印有“长命百岁”等祝福的话语。故此娘舅送外甥灯笼已成为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送灯笼是送一对。

送灯笼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陕西长安县今属西安。女儿出嫁后,每年夏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娘家要给女儿家送灯笼。

头一年须送大官灯一对,四面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如果女儿怀孕了,除送一对大宫灯外,还要送一对至两对小灯笼。

每对灯都要配上蜡烛。要点多少天。就送多少蜡烛。送宫灯和玻璃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送灯的讲究:

1、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方面,陕西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当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俚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习俗。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初三到初六的居多)中的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大灯笼,还有十支蜡烛。“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这个风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的歇后语了。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久而久之,这种庆典影响的范围渐渐扩大,并开始被广大城乡的人们所接纳,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估计以后孩子越来越少,这样导致舅舅没了,姨没了,姑也没了,那这个风俗……也快没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