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好吗?为什么?

爸爸 0 30

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好吗?为什么?,第1张

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好吗?为什么?
导读:有人说,让孩子寄宿好呀,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独立面对许多事情,这有利于孩子尽早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种观点是成立的。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有弊有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过早地寄宿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

有人说,让孩子寄宿好呀,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独立面对许多事情,这有利于孩子尽早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种观点是成立的。

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有弊有利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过早地寄宿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不适应,觉得孤独、无助,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此时,如果有关方面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孩子很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或者被不良朋友利用,或者陷入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中,给孩子的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在孩子的心理安全感还没有完全建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家长最好能够陪在孩子身边,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而且有助于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但这并绝对不意味着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能寄宿。在如下的几种情况下,是可以考虑把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的。一是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得以稳定建立的情况之下;二是孩子的性格十分外向,渴望集体生活的情况之下;三是父母实在无法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比如,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孩子因家庭解体或其他原因跟着父母一方,而陪伴他的家长无法独自完成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

无论是因为上述何种情况,父母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父母都应该多多关注孩子入学后的心理状况、情感状况及表现情况,尤其要重点关注因为第三种原因而寄宿的孩子。这些关注包括:经常性地和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找机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更真实的情况;周末的时候,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一起聊天、做游戏、运动等等。

总之,家长要让在学校寄宿的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如果孩子从学校归来后却体会不到任何家的温暖,孩子对家就会越来越没有感觉,就会和父母走的越来越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已经失去这个孩子了。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一般都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但是,教育者不能只单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让孩子沦为学习书本知识的机器。中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完善最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还要在和同辈群体的相处中学会待人接物,学会爱国爱党爱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这取决于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能够比较自立,有独特的思想,并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性格比较外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和家长沟通说明,但是过于调皮,家长不太好约束的这样的孩子送去全封闭的学校还可以,如果本来就已经内向,胆小基础也不是特别好的孩子,不建议送去全封闭的学校,那样的学校氛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以,到美国读小学和初中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未成年人。

首先要为你儿子找一个可靠的监护人,这个可靠不光是你觉得可靠,要美国的学校也觉得可靠才行。学费是按国际学生的费用,很高

孩子在16岁或者17岁的时候送去寄宿制的学校比较合适,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也会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孩子的营养难以保证。

在上学的时候,很多父母都特别犹豫要不要送孩子去寄宿制的学校,因为寄宿制的学校管的会更加严格,而且孩子在学校里时间也会更充裕一点。不过小编觉得在孩子16岁的时候送去寄宿制学校就挺好的,因为16岁的孩子往往都在上高一,这个时候孩子如果住校的话,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结交新的朋友,而且来回路上的时间也能省去。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高中的学生都是需要上晚自习的,如果在寄宿制学校上学的话,那么孩子们晚上可以直接回宿舍洗澡睡觉,就不用浪费太多时间了。最好别在16岁之前送去寄宿制学校,毕竟16岁之前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并且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差,如果住校的话,很容易染上一些坏习惯。

在寄宿制学校上学的话肯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影响,比如说孩子会得到很多的锻炼,不仅会和别人沟通,也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孩子知道会给自己洗衣服,而且也会打扫宿舍的卫生,所以这种孩子往往自理能力会比较强。不过也有一些弊端存在,比如说孩子本身就很爱挑食,那么去到学校后,如果食堂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话,学生可能就不吃这个饭了,从而使自己的健康受到影响。还有的孩子可能假期素质学校会觉得逃脱了父母的魔爪,所以会特别的放肆,比如说学别人抽烟。

最后,各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什么时候送孩子去寄宿制的学校,不过小编建议各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提前沟通。

  择校的意义和效果都很不错,小孩子学习能力很强,他能够学习好的东西,同时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会去模仿。为了让孩子形成优良的性格,学习环境非常重要,为什么现在重点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几率会更大,除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强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学习氛围到位。

有些孩子天生聪明,但是如果把学生安排到普通班学习,学着学着他便会感到很吃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强,虽然会比普通班的学生成绩好一些,但如果跟重点班的学生比起来,那差的就太远了。

  大家从小就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学坏,无论自己再怎么辛苦,都要想尽办法让孩子远离恶劣的环境。或许正是孟子有了这么开明的一位母亲,才让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之一。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如果不选择一个较好的学校,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过这是大部分孩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既然有了这个机会,就应该好好把握。身为父母也应该多为孩子考虑,千万不要像以前那样放养。父母都不管孩子了,想让孩子自律学习实在太难了。

  我个人初三之前是在外地上学,外地教学资源比较好,那个时候经常考试都是前10名,到了初三因为户籍原因需要回老家读书。老家在农村,由于没有人际关系,我被安排在普通班学习。从那之后人生便改变了,普通班根本就没有几个认真学习的学生,上课时大多数人都在睡觉,自习课也无法安心看书,旁边一堆人在打牌,吵吵闹闹这种环境怎么可能学好。

我和老婆从小学一年级就把女儿送去私立学校寄宿读书,周日四点送去学校,周六早上接回家。为此,还和朋友辩论了很久,这么小就把孩子送去寄宿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至于有害还是有益的,这是个人拙见,和众位友友们讨论之:

有害的方面:跟父母的沟通时间没有那么多,相处的时间会少一点。/ 学费较公立的贵。/ 孩子容易变得孤僻?和父母有疏离感?/ 容易学坏,沾染坏的习惯?

有益的方面:孩子从小可以养成好的作息习惯。/ 父母不用安排时间专门接送和准备三餐,父母也能安排好自己工作。/ 孩子从小的独立性会比较强,会更好的照顾好自己。/ 得学会在学校在宿舍,以自己的方式,从小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成长。更加会懂得沟通和处理问题。

当我们送女儿去到学校读一年级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也是非常挣扎,孩子真的能够照顾好自己吗?在学校会不会受到霸凌啊?会不会遭到老师的打骂啊?学校的伙食好吗,睡眠可以吗?我们带着我们的疑问和女儿一起去学校报名。首先是到的宿舍,一间大的房间里面放了六张上下床,非常的干净整洁。孩子的被套蚊帐都是统一配发的,所有的牙刷口杯都是统一成一个方向摆好,房间里面也是有空调和风扇。再和女儿一起去饭堂,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就跟着孩子一起去试下学校的伙食。所有的餐食都是斩切得相对较细,比较利于孩子咀嚼消化,口感就略微偏清淡,广东的家长比较怕孩子上火。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心中还是牵挂着孩子,就打电话到宿舍。结果就听到宿舍里面哭声一片。其实孩子本来一到了学校,就和其他孩子已经玩到了一起,早就忘记了离开温暖家的感受。父母爷爷奶奶的电话一打过来,父母爷爷奶奶就先哭起来了,那孩子自然也就跟着一起哭。一个月后,双方都已经习惯这种分别的感受,哭声就悄悄地平息无声。晃眼间,8年已经过去了,女儿在寄宿学校已经读了八年。孩子在学校有非常清晰的作息时间,早起功课早睡,回到家又变成晚起放纵晚睡;其实这也是一个不断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我们依然是倾向于如何保持孩子的优秀习惯,自己管好房间,自己完成作业,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养成女儿独立的习惯,所以从家里到学校这个过程没有挣扎没有痛苦,还是非常顺利。

父母总是想尽一切可能的保护和照顾孩子,总是想把最好的条件给到孩子,这个过程却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法,我相信我们都期待的是孩子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这是作为家长们的共同期许。虽然孩子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但是依然必须和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哪怕是我在国外,也都设定了闹钟,每晚都会和女儿聊上几分钟;女儿也会愿意和爸爸分享她在学校的点滴,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我们也很担心女儿是否会早恋啊,其实只要作为父亲,只要给到足够的父爱去滋养女儿,她就不会在童年和青春期在这方面有缺失,就不会去外求,这也就是孩子去寻求早恋的重要原因。

这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正确沟通的过程,不管孩子在哪里读,关键是父母的格局,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这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而非公立走读和私立寄宿的差别。当然也有可能就是私立学校的良莠不齐,但我看到的反而却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不重教育,对待孩子差别心很重,下课后要求孩子去到学校旁边的补习班。孩子回到家后,没有人管理,反而影响学习。这也才是当初我们选择寄宿读的原因。这里没有对错,在于父母和家庭给到孩子的引导,每个不同的家庭都会生出不同的花朵。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每个家庭都一定有不同的方法,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她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独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