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年轻的小两口出去工作,留下了年幼的孩子,随着爷爷奶奶生活,现在又赶上了二胎政策,老两口的责任就又更重了,接送大的上下学,还要照顾小的生活起居。现在很多村子里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有的年轻人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年轻的小两口出去工作,留下了年幼的孩子,随着爷爷奶奶生活,现在又赶上了二胎政策,老两口的责任就又更重了,接送大的上下学,还要照顾小的生活起居。
现在很多村子里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有的年轻人说趁着孩子还小就先出去挣钱,等孩子大了,读小学了再回来陪孩子读书;
有的父母做生意,为了挣钱,直接就把孩子扔给保姆;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就会惹是生非,叛逆,那个时候父母却在责怪孩子,说孩子不听话!
就像我小妹和妹夫,从孩子生下来就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就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有现在趁着孩子小,多挣点钱才能在将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可是事实上是,因为爷爷奶奶不善于表达,和孩子沟通交流少,孩子一直到两岁多才会说话!三岁多读幼儿园以后在学校也是不爱和同学小朋友交流!
爸爸妈妈给她打电话视频她也不怎么说话!话很少!常常很爱哭!偶尔说几句话都会让人很心疼!
开学的时候她爸妈已经出去打工了,她给奶奶说,我爸妈都不爱我,为什么别人都是爸妈接,而他们就不接我呢?
有时候想想这根本就不像哥孩子所说的话!可是这就是一个四岁的孩子说的话!让人既难过又心疼!
有的年轻夫妻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只能妈妈自己带,但是还是要生活的呀,那么爸爸就只能出去打工挣钱;那这样的家庭就缺少了父亲的陪伴;
但是这个社会中这样的父母又何止千千万万!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苦衷,我工作忙;我要挣钱;我要做生意;我要上班;
大家都有千万种理由,说明没办法陪伴孩子!
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从种子长成树苗,再从树苗,长成大树,爸爸妈妈的陪伴,就是这颗种子萌芽、长高、长大的土壤,带给孩子充足的养分。再高的技术,也不可能无土栽培出一棵大树。同样,再好的养育理念,也不可能“隔空”培养出心智健康、独立自主的孩子。
一、父辈异地带娃不可取
就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剩下孩子就给双方父母带!自己则是出去挣钱。
同样一些不能长时间不上班,又不放心保姆带孩子的爸爸妈妈,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外地自己的父母家里,由祖辈照看,直到孩子能上幼儿园了再接回来。从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说,应该放弃这种选择。
孩子一出生,就需要与他的主要看护者建立亲密的情感关联,他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主要看护者,最理想的情况,自然是爸爸妈妈,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积极情感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孩子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主要看护者换成姥姥奶奶,那么姥姥奶奶实际上是扮演了妈妈的角色。等到孩子被接回父母身边,孩子的情感纽带,会面临大人难以想象的惨痛撕裂。这种撕裂的痛苦,即便孩子长大后已经忘记当年的具体经历,仍会长留在他的心底深处,成为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成年后可能在某种情形下发作,成为成年人的心理问题。
而且,由祖辈异地带大的孩子,他和父母的关系中,会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经年难以弥合,或者表面弥合,内里仍在。成年后与父母的争执、对峙、关系紧张,正是在那时埋下的种子。
二、爸爸不能缺席
妈妈对孩子再多的爱,都抵不过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给孩子带来的情感缺憾。
有的年轻夫妻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只能妈妈自己带,但是还是要生活的呀,那么爸爸就只能出去打工挣钱;那这样的家庭就缺少了父亲的陪伴。
因为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童年倒不至于过得不好,但是全家团聚后,还是经过挺长一段时间,才和爸爸熟悉起来。最初孩子都会觉得爸爸是陌生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如果爸爸由于工作原因确实需要长期在外,也应尽可能创造全家人在一起享受高质量家庭生活的机会。爸爸在外地,有条件,妈妈和孩子可以随行,无法随行,那么所有的假期,都可以利用起来,或者爸爸回家,或者妈妈和孩子去和爸爸那里生活一段时间。
三、调整生活形态,为陪伴孩子腾出时间
我一个邻居,原来夫妻俩一起跑工地,常年都会不在家。夫妻俩在一起挣钱基本上工资还可以!但是当他们有孩子以后,为了能很好的陪伴孩子,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夫妻俩决定放弃之前的工作,留在家里陪孩子。
虽然他们现在的工作没有以前干工地那么高的工资,但是至少他们一家人现在在一起很快乐!也少了异地分居的尴尬!也少了不少矛盾!
说白了也就是事业和工作不能影响生活品质,一旦有冲突、需要权衡,那么放弃或者调整事业和工作中影响到生活的那部分。
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削减工作、家务之外的占用个人时间的活动,看电视、逛街、外出应酬、二人世界、上网闲逛、打游戏,这些个人娱乐性质的时间,都可以省出来,为陪伴孩子让路。
也许会有说这样会不会牺牲太多,但是事实上,如果带孩子的方法得当,陪伴孩子也不单纯是花更多的时间,爸爸妈妈个人生活的品质也可以完全不受影响。
即便是真的需要大人牺牲一些娱乐,也是值得的。那些事情,什么时候都能做,而孩子只会和父母共同生活十八年,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最关键的,也就是从出生到三岁那几年,无论是从责任还是从爱的角度来看,父母为孩子做这些,都算不得牺牲。更何况,陪伴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所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体会。
父母的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发展,为人父母者做再多的努力,都应该,都值得。
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陪伴孩子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想着究竟如何做才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呢?
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很乖,一天除了吃饭睡觉,都会待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我一天都是陪着他的。这种陪伴有益吗?可取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陪娃的首要原则,陪伴,人在,心也要在。
在家,听他们说话,和他们聊天;
孩子找爸妈说话时,无论说什么,爸妈都要看着他,认认真真地听。听他们讲新魔术、讲学校某个淘气的同学、讲老师课上讲的有趣的事、讲高木直子如何爱吃拉面、讲刘备的大耳朵长胳膊、讲他们微信朋友圈的学霸学渣段子……只要孩子在讲,讲多长,大人多听不明白,都不打断。
孩子想聊天,我们就聊天,天上地下聊什么都好,半小时、一小时都没问题。不要不耐烦。
做好吃的饭菜、陪他们一起吃;给孩子做爱心早点,下午孩子放学回来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可口的饭菜。
带他们做一些有趣的事,在他们想出去玩时陪着出去玩儿;特别爱带孩子做有趣的事。我们一起在家里磨过豆腐、打过月饼、裹过粽子、包过汤圆,春天挖过野菜、夏天到海边赶海、冬天到什刹海玩冰车。带着孩子捉螃蟹,摸鱼,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丢沙包,丢手绢等等各种游戏;只要他们开心。
我们希望,能尽量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一些真正属于童年的乐趣,供他们到我们这个年纪时回忆。
二、尽量让爸爸参与带娃
很多时候去学校开家长会都会发现,去到现场的,很少是夫妻双方一起去,大都是妈妈一个人。
很多妈妈们不免大倒苦水:我家先生,怎么说都不肯来;我家先生说他忙着呢;我家先生说孩子的事归我管。和现场的几位爸爸交流,则大多表示:我得忙着挣钱养家呢,真是没工夫陪孩子。
这让人大为感慨,父母的陪伴有多重要,不需多说,但是为什么在相当多的家庭中,照顾孩子、陪伴孩子,还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呢?妈妈们用什么办法,能让孩子爸爸更多地参与照顾和陪伴孩子呢?
其实从妈妈怀着宝宝开始,宝妈就该让爸爸开始感受到带娃的重要性!
夫妻俩要一起,为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夫妻俩都要多关注肚子里宝宝的成长,同时利用孕期工作节奏稍缓的便利,学习育儿方法,一起讨论未来的育儿理念。
从孕期开始,准爸爸就投入足够多精力关注宝宝,会给宝宝出生后爸爸能充分的照顾和陪伴,打下好的基础。
两个人一起看书、讨论,学习,如何带娃,一起成长。
这样,从怀孕开始,两个人就慢慢了进入爸爸、妈妈的角色。到宝宝真正出生,爸爸已经非常了解这个小小婴儿,而且已经为帮他洗澡、给他换尿布、给他擦婴儿霜、给他做抚触,做好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爸爸越早参与照顾宝宝,越能养成在未来的日子里和妈妈一起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习惯。如果宝宝一出生,他的照顾工作就归了老人和保姆,连妈妈都成为“劳苦功高”、不用参与、只需要被照顾的产妇,那么就更不要期待爸爸能参与照顾宝宝了。
妈妈不做超级全能育儿嫂,偶尔装下无能,让老公多做,多参与带孩子,绝对能培养出个超级奶爸。
三、育儿是两个人的工作
带孩子,真的不是妈妈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工作。
照顾吃喝拉撒,繁重且琐碎;孩子的磕磕碰碰、感冒发烧拉肚子,让人紧张焦虑;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大人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引导;孩子上学后接送、学习、成绩,哪一项,大人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便是不工作的妈妈,一个人应付这些也会压力巨大,更何况大多数妈妈需要和爸爸一样,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承担这些工作量。
如果只由一个人投入精力,这些工作,真的是很难高质量完成。“甩手掌柜”爸爸们在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很轻松,“我家孩子都是我老婆一个人管,可省心了”,但是孩子大一点之后,爸爸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就会显现,孩子可能很难和爸爸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想管,也管不动,而且爸爸从小陪伴不足的男孩子,在青春期开始后,还可能和爸爸发生严重的对立、冲突。
这和孩子妈妈能力高低没有关系,孩子是两个人的孩子,他需要和父母同时建立亲密关系,需要同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扶助、支持。有些文章把现在很普遍的主要由妈妈带孩子的家庭叫“准单亲家庭”,认为这种状况对孩子心理、智力、行为的发展有诸多不利,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爸爸妈妈,要尽一切可能,亲自、一起,给孩子日常的、用心的陪伴。他开心,找你聊天,你在;他不开心,找你诉苦,刚好你又在;他好像早恋了,找你想对策,刚好你又在;从小到大,你都是他的知心朋友一样的存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还会出什么问题呢?
所以,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争取做到,父母一起努力用心,至少陪伴好孩子这十八年。
搜索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爱
最好的爱莫过于陪伴
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经典语录
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孩子胆小害怕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哈哈哈,南南妈妈和我爸妈都觉得做爸爸的粗心大意,做事毛毛躁躁,不放心让我送。新闻里就没少报道,“郑州某爸爸把孩子送错幼儿园”,“ 宝山某舅舅把孩子送错幼儿园”,“爸爸问宝宝,你上的是哪个幼儿园”。粗心大意的毛病,全国爸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但我真的是很爱我们家南南呀,我觉得我自己去送还是有比他们更好的地方,我把理由说给他们听后,他们同意让我送一段时间试试,现在我家南南在我的接送下还是有所成长滴。
1、宝宝有安全感
情绪的影响是相互的。宝宝上幼儿园,开始哭闹的时候,妈妈和爷爷奶奶开始心软加不舍,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情绪中,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宝宝更加有了依赖。而爸爸的情绪相反,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轻松正常的,不会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反而给了宝宝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2、会影响宝宝性格
爸爸的性格阳刚果断,会传染给宝宝。比如宝宝想要一个玩具而哭闹的时候,妈妈会拿一个玩具去哄,爸爸一般就不怎么理会,不给玩具也不哄。宝宝觉得自己的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停止哭闹了。爸爸的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断了宝宝哭闹的想法。
3、培养宝宝独立
爸爸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对于培养宝宝独立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处的时间少,宝宝在独立上会有所欠缺。比如,宝宝上幼儿园的路上,常见一种情况。妈妈送是帮忙背着小书包,还要抱着宝宝走。爸爸送是,宝宝自己背小书包,牵着手一起走。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无限放大后会影响到宝宝的性格。
4、增加父女感情
很多家庭的爸爸都是早出晚归,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回家,宝宝已经睡着了。这样的生活缺少和宝宝的相处和沟通。既然晚上很少有时间陪伴宝宝,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就是一个很好的相处机会,有助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现在我家宝宝已经上中班了,我开始给她找一些app来对她辅导学习,英文类的还没找到,但是识字类的我有特意买一个,我先自己试玩一遍,觉得比较好操作,有趣味性,才让她试玩一下,看她喜不喜欢,叫《猫小帅学汉字》,也没有天天教她看,但她隔一段时间会要求自己要看,当走在街上看到哪个认识的字,她就会开心的指出来 ,然后回来查看自己读的对不对,如果她不想看我们也不强求。到现在,已经能认800个字了呢。
送孩子上下学,宝妈比宝爸多。
在幼儿园工作,经常见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除了爷爷奶奶和保姆,剩下的,妈妈居多。常常有人说,因为爸爸工作很忙,所以,接送孩子的重任交给妈妈。
其实现在生活妈妈的工作和爸爸一样,忙的大有人在。只是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做得更细腻,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会有更多的顾虑。
前一阵不是有新闻,说有一位爷爷把孩子送去幼儿园,送错了地方,当孩子哭闹着说这不是他上的幼儿园,爷爷说你就是犯懒,你不愿意上幼儿园才说不是你的幼儿园。
而我也亲眼见到不少的爸爸偶尔来接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中班还是大班。孩子教室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爸爸带娃粗心的多一些,对孩子的各种细节不够上心,于是妈妈感觉不放心,干脆就自己带了。所以但凡妈妈有空,大多都是妈妈接送的多。妈妈接送可以多一些跟老师当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爸爸接送基本很少跟老师交流,早上能安全的把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晚上能平安无事地把孩子从老师手上接回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给孩子报名注册的时候,留下接送的电话大多也是妈妈的。
当然也有很细心的爸爸,每次接送孩子的时候,事无巨细的跟老师交代孩子的注意事项,或者是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只是这样的爸爸似乎比较难得。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都是我送,爸爸偶尔送。
而据我观察,负责接送最多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等老年人,然后是妈妈,最后是爸爸。
这大概是现实的写照, 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有老人帮忙最好,没有老人帮忙的话就一般妈妈会选择全职,最后就是爸爸有空时来带带孩子。但最怕的是形成思维或者行为上的惯性,认为孩子就是某一个人负责的,很多事情与自己无关。
记得有一次儿子班开家长会,说是第第二天有活动需要家长帮忙,看那位家长有空可以报名。结果有一个爸爸就站起来说, 我帮孩子妈妈报名,她妈妈是全职妈妈,明天应该没什么事,今天我是替她来开会的。
我们家长听了都笑了,老师也说: 你是孩子的爸爸,来开家长会也是你的责任,你怎么能说来替孩子妈妈来开的呢,就凭你说的这个话,就可以想象你在孩子成长中的参与度,还是希望爸爸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说出来很可笑,但却是事实,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另一个人,觉得就是另一个人的责任,自己完全不参与。
当然接送孩子只是一个方面,谁有时间谁接完全没问题,关键是看平时的陪伴,任何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孩子都是不负责的。
关于谁送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哦。目前我在我家宝宝幼儿园看到的妈妈接送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爷爷或者奶奶接送的,爸爸负责接送的也有,但只占了一少部分吧。
在现在的 社会 环境下,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相信每个做爸爸妈妈的都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的,只是很多时候迫于生活等等因素,让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全职妈妈的比例是多于全职爸爸的,甚至说全职爸爸在我们的身边是很少见到的。一般都是在有了家庭,特别是有了宝宝之后,妈妈放弃工作选择来照顾孩子,这可能一方面与女性照顾宝宝比较细心有关,另一方面男性可能在家庭中承担的更多的是赚钱养家的责任。
当然也不能单一的这么说,其实现代女性也有很多比较独立的,既能赚钱养家,也能照顾好孩子的也不少呢。
不管是谁接送,肯定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了,养育孩子,照顾孩子,爸爸妈妈都是有责任的。
每个家庭接送孩子的状况肯定是根据状况来的,希望每个孩子在人生每个重要的阶段我们都能一起经历呢
我来说下我的情况:
首先我是宝爸,儿子上中班,其次我们在广州十三行开个档口卖女装的早上730要开档(商场规定的时间不开罚款的,下班14:30)!
1早上上学基本都是我送,
7:50~8:00出发,十分钟到学校,儿子很这一点很好,随时可以起床,洗个脸就可以走,有时候会问妈妈呢?我说妈妈上班早不能迟到,小孩子还是会理解的,但是有时候会向我倾诉他想妈妈送,小孩子希望的是父母一起送当然也是一起接的!
2放学时间周一周二17:30周三周五16:30一般都是妈妈接,我忙着跑厂拉面料做衣服很晚才回来,他会问同样问题,爸爸怎么不来接我,妈妈给他同样的解释!
3有段时间舅舅接送,宝宝早上送他上学会说爸爸你今天可以接我吗?
总结:爸妈谁有时间谁去,都有时间偶尔也要一起一次,譬如一个月一起接送一次!每次要和宝宝沟通一下,表示爸爸妈妈很爱他,也可以约定!
最主要是接孩子回来,出校门就开始:你要和他尽量聊一下今天在学校是否开心,和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愉快的事!孩子都会说的!你可以一直问:还有吗?还有吗?
儿子很喜欢我去接他,主要是我会给到小惊喜:比如放学容易饿,我带个小猪包,小饼干,放在我包里,最近天热,我也会学校附近和他一起买冰激凌,让他自己挑自己选!如果他要买玩具或者软糖我会否决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们,无所谓谁接送多,应该说谁陪伴的,谁更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以及学习情况!谢谢不喜勿喷!!!
刚开始的时候是爸爸妈妈一起送孩子上学,我八点半上班,他们都是八点,所以我的时间比较充足,有时候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想家长走,我就多呆那么一两分钟,有时候跟老师聊几句,了解下孩子最近的情况和表现。
后来要照顾老二,早上事情多,就成了爸爸一个人孩子上幼儿园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点情绪,所以每次都会送到电梯口,跟孩子好好说再见,然后就乖乖的去上学了,表现很棒,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过。有时候孩子哭,肯定是有原因的,问清楚什么原因,沟通好,下次就不会哭闹了,不要每次都恶语相向,孩子会有阴影。
我家孩子早上送幼儿园,送的最多的是我,也就是妈妈,只有我工作出差或是生病,无法送孩子 的时候,爸爸才会出场,担负起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责任。
根据我送孩子上幼儿园看到的情况,送孩子的,妈妈居多,爸爸只是少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在当前的 社会 ,家里的经济支柱以爸爸居多,妈妈的责任以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的居多。
既然爸爸是家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爸爸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上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要养家、养孩子,承担孩子上幼儿园、上兴趣班的支出费用。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是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
妈妈们既然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了,那么职场上,就可以松懈一些,能兼顾工作更好,不能兼顾工作就全职照顾孩子,现在好多二胎家庭,妈妈基本上都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了,早上送孩子时,看不到不少抱着老二、牵着老大上幼儿园的妈妈们。
养育孩子,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好多父母也意识到了隔代养育的弊端,一些父母已经把养育孩子的重担扛在了自己的肩头,不再希望父辈们来帮着养育了,夫妻俩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爸爸负责挣钱养家养娃,妈妈负责接送陪读陪玩,按照科学的 育儿 观念去养育孩子,虽然家庭收入少了,但是孩子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父母亲自带的孩子,远比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更懂事、更有礼貌。
我们家是一切都是我负责,早上起来给女儿做早饭,穿衣服,吃早饭,梳头发,洗脸等全部都是我的活,女儿暑假每天早上八点要去学舞蹈,因为离家比较远,至少提前半小时出门,七点二十几了叫老公快起来了,七点二十几了,他还来句你还知道七点二十几了呀,真的想打他,可惜打不过他!平时女儿上学的时候也是我一个人做这些,把女儿送到学校再去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了再去接她。晚上晚饭也是我煮,洗澡洗头也是我的事,每天晚上给她读故事书也是我的事。老公就是每天洗洗内衣内裤和给我们娘俩弄点水果吃,晚上如果他在家吃了饭的话他会洗碗。
这个问题其实是想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把孩子的事要放在心上。
孩子上幼儿园,不管是妈妈送的多还是爸爸送的多,这其实并无多大的影响,谁有时间,谁方便就送,这不是非要严格区分开的,所以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关键是父母要好好看看自己怎么陪伴孩子的。
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不一样,所以讲究一个原则,谁方便谁就送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谁送的多并不代表谁就为孩子付出得多,更不能以此来当自己的“挡箭牌”。有的父母就是经常在关于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喋喋不休,其实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要把焦点放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上。
有过送孩子上幼儿园经历的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爷爷奶奶送接最多,其次是妈妈。在我们眼中,可能是爸爸接送的最少。这也许和爸爸的工作及时间上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爸爸也不能因此当作接口,有时间的话主动承担起来,或是有机会就去接接孩子,这是给孩子的惊喜。
此问题表面看上去是一个谁送孩子上幼儿园最多,其实暗含了父母的 育儿 观和家庭氛围的建设问题,这两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不应该比较谁送的多,这是毫无意义的比较,也不能代表谁为孩子付出的多,谁又付出的少。同时,父母之间多一份信任和理解,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所以,基于家庭教育的到位,父母尽心陪伴孩子的情况上,这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比较。父母给孩子高质量陪伴才是至关重要的。
爸爸上班忙,没时间
很多家庭,爸爸是经济支柱,照顾孩子的事情自然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孩子在幼年时期通常与妈妈更亲近,也会更愿意让妈妈去送他们上学。
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哭闹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与不愿与妈妈分离,是很容易哭闹的,而爸爸们通常不善于处理孩子的情绪,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让妈妈送。
其实爸爸妈妈送孩子,都各有各的好处。
在我们小区有一位邻居曾讲述自己孩子上幼儿园的经历,儿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先生顺路,他想让孩子与先生多一点相处的时间,于是每天早上让先生去送孩子上幼儿园,结果先生每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转身就走了,没有注意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和表现情况,直到孩子出现抗拒上学,才发现其中的问题。
爸爸会让孩子更自信
爸爸常常去送孩子,会增加亲子相处的机会,爸爸的方向盘,爸爸的肩膀,爸爸的大手掌都会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有研究证明,爸爸陪伴多的孩子会更加自信。
当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多,他对孩子就越了解,在孩子身上时间付出的越多,对孩子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篇一:父母的爱
爸爸妈妈都非常关心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为我愉快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付出了无私的爱。
我的妈妈是典型的“慈母”。她对我的吃、穿都十分关心,可以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最关心的还是我的学习,无论工作怎么忙,下班后都检查我的作业,辅导我的英语学习。当我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时,妈妈总是不停告诫我要虚心,不要骄傲。当我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给我鼓励和动力。我的爸爸用“严父”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他对我的学习、生活要求特严。如有一次,爸爸叫我去帮他泡茶叶,我到厨房的时候才发现开水壶里没有水,我就把杯子中的冷开水倒入了茶杯中,但我没想到泡茶不能用冷开水。为此我挨了一顿打,当时我心里又委屈又生气,心想:我就是不懂一点常识吗,为什么还要挨打呢?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也是为了我好,对我严格要求,能使我养成做什么事都认真、仔细、踏实的了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爱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既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鼓励、赞扬,这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同时也需要来自从父亲严厉的爱,是健康的航标灯。只有在爱的鼓舞下才能不断奋进。
篇二: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是温暖的流泉,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是……在我的眼中,父母对我的爱是严肃的表情,是热情的鼓励。
在我快乐的时候,母亲给我灿烂的笑容;在我失落的时候,父亲给我安慰;在我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给我宽容……
记得又一次考试,由于我的马虎而考砸了。我灰灰地回到家,“回来啦,考试成绩出来了没有啊?考得怎么样?”爸爸问。我把试卷从书包里拿出来,低着头,脸火辣辣的,心想:这次因为粗心,所以没考好,爸爸妈妈一定很生气。爸爸妈妈看完了试卷后,让我拿一支铅笔,指点我把错误的都改正。改完后爸爸对我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回一定要细心哦!”我微笑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我向爸爸妈妈撒了谎,那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电视就像一块力量超强的此贴,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就先看会儿电视吧,作业一会儿再做。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妈妈推门而入。“作业做完了没有?”爸爸问。“我……做完了。”……他们知道我撒了谎以后十分生气。“为什么不承认错误?”爸爸板着脸说。我不出声,心情很沉重。“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了错事主动承认错误,那才是好孩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
父母热情的鼓励、严肃的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篇三:父母的爱
虽然说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爱我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第一种:
人员:妈妈
方式:无微不至式
事例:这个星期四的晚上,妈妈不知怎么发现了我的身体非常的热,于是妈妈叫我起来,让我喝白开水,并测量了我的体温,5分钟后,妈妈发现我已经发烧了,给我喝了半包“安瑞克”,一包“三九感冒颗粒”,看我渐渐好了,就去睡觉了。
早晨我起来的时候,感到手脚发软,妈妈觉得不对劲,就摸了摸我的头,发现我又烧了起来,就决定请假照顾我。在妈妈的关爱下,我渐渐长大。
第二种:
人员:爸爸
方式:做错就打式
事例:二年级的暑假,本来也没什么特别,记得好像是八月,那时我们定了一个计划:妈妈上午用电脑2小时,我下午用1小时,爸爸晚上用2小时,而且定了一个要求,晚上10时后我必须睡觉。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有一天,10时过了,我还在玩,爸爸过来,看我还在玩,就问我“你为什么还不睡?”话音刚落,他就将巴掌举到半空中,可怎么也没有落下,我急忙知趣的逃跑了。在爸爸的教导下,我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怎么样,听了我的描述后,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爱的方式截然不同呀!
篇四:父母的爱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有一个精明能干的爸爸,温柔贤惠的妈妈,当然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我。在家里我就象一株幼苗,爸爸妈妈把所有的阳光和雨露都倾洒在我身上,精心呵护我成长。
有一年冬天,早上六点多钟,我突然发烧了,当时,我满脸通红,全身发热,就像身边有个为炉一样。妈妈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外面天还未亮,天空中飘着几天未停的冻雨,加上北风助阵,寒冷刺骨,爸爸二话未说,不顾寒冷,把我背着就跑出去,妈妈拦了一辆出租车。我们就到了医院,妈妈去挂号,爸爸带我去检查,医生说:“我是扁桃体发炎引起发烧,要输几天的液。”妈妈听了就去交费拿药,妈妈把药拿过来了,我也开始输液了,妈妈问:“你饿不饿。”我回答说:“我有一点饿。”妈妈就给爸爸说“我回家做饭,你在这儿守着她,等我把饭做好我就来,你就回家吃饭。”爸爸说:“好的。”不一会儿,妈妈来了,爸爸回家了,我见妈妈拿着饭盒,我对妈妈说:“我饿了。”妈妈说:“快吃吧。”妈妈一手拿着勺子,一手端着饭盒喂我。这天整整输了三个多小时,爸爸妈妈一直都守在我的身边。作文
是呀!父母对我寄予深深的期望,期望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期望我早日成才。父母对我无私的付出,无尽的关爱,都将化作一股前进的力量,催我上进。我爱你们!爸爸,妈妈。我爱这个温馨、幸福的家。
篇五:父母的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我们做儿女们不明白的爱,在我的印象中,就有过一次这样的爱。
“妈妈!我给你端了一杯水,你尝尝!”我端着一杯水向妈妈走来,“啪!”一声后,我手上的水倒了,我的心,一下子就冰凉了,妈妈看见我把水倒了,生气地指责道:“你这孩子,妈妈不用那,要的话,妈妈自己会倒的那!”说完。就把我烂摊子收拾干净了,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的心想:我真是热脸贴着冷屁股,下次我再也不帮妈妈干任何事情了。接着又走到房间里,开始玩起了电脑,但是心里总有些不舒服,妈妈从我面前走过,我连理都不理总觉得有些便扭。没过多久,妈妈又一次来到我的身边,说:“诗然,这个送给你,你不要再生气了,好吗?”说完,就拿出一个可爱到不能比这个更可爱的维尼熊小夜灯,我看见小夜灯,就马上不停的点头示好,并也彬彬有礼的道歉:“以后,我再也不会生妈妈的气了,希望妈妈也不要生我的气了,好吗?”妈妈也点头同意了,定时,我拿着小夜灯,欣赏着它,把它开一会儿,又关一会儿,妈妈见我笑的这么开心,也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在平日的生活有许多父母对而我们做儿女们又不理解的爱,古语说的好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你们友善的对待你们的父母,用最真诚的爱,去包容他们,去理解他们。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