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作者/驻站作家 焦糖绿玫瑰 caramelgreen 我是不婚妈妈「焦糖绿玫瑰」,唱片线记者出身,现职专栏作家。从小在传统菁英教育之下成长,心思细腻敏感的我,如何边工作、边教养那精力旺盛的牡羊女儿DAHLIA呢? 在台湾,婴幼儿因为没有
作者/驻站作家 焦糖绿玫瑰 caramelgreen 我是不婚妈妈「焦糖绿玫瑰」,唱片线记者出身,现职专栏作家。从小在传统菁英教育之下成长,心思细腻敏感的我,如何边工作、边教养那精力旺盛的牡羊女儿DAHLIA呢?
在台湾,婴幼儿因为没有投票权,在这个选举狂热的社会里,几乎没有民意代表、 机关或掌权官员,真正长期关注母婴亲善、幼童安全等等议题,都只是在选举的时候,搭个顺风车,选后就忘了!
推荐阅读:双宝妈:选幼稚园跟选老公一样别太理想化
古人说:「文以载道」,指「写文章来改变社会、端正风气」,我,焦糖绿玫瑰是个不婚单亲妈妈,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与细腻,很多狗屁倒灶的破事,经我提醒才被爆出来,我没权没势,但手握一支笔。
您知道吗? 对每天接送幼童上下学的「幼儿园娃娃车」之规范与限制少得可怜!您知道吗?不少幼儿园的老师会对新人传授「如何体罚孩子,却不让家长发现!」您知道吗?违规超收宝宝的保母,就算60岁以上、带5个宝宝,被检举属实后,依然不会吊销执照。
没生养过孩子的人可能不知道,家长每日把孩子送托、送幼儿园,就像是一场赌局!赌孩子安全、赌相关人员尽责,「我只能相信保母、只能相信老师。」希望孩子听话、希望老师心情好,台湾的家长仅能以这样的心态,跟如此不受关注的幼童托育环境对赌。
因为单方薪水不足以支付全家生活开支,所以孩子必须托人照顾,讲好听点是去学习、去融入团体生活,可是我们心底都藏着一段心声:「这么小能学什么?只是希望有人能妥善照顾,让我可以放心把孩子放在那,好好上班赚奶粉钱而已。」
门关起来,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靠「信任」,然而,这社会不文明到只能靠最原始的信任吗?
幼教人员很辛苦,薪水低、杂事又多,能持续教学多年的老师,全凭热忱!但,相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宁愿把费用提高,让老师、保育员收到合理的薪水,而不是缴了费,钱用到哪里不知道?只看到园方省薪资、省修缮、省设备。
(大家都是出来讨生活的,但做幼儿事业,能不能请多些良心?)
推荐阅读:教室变成毒气室?选幼稚园我们竟忽略孩子的呼吸!
保母也一样!我女儿换到第4任保母才定下来,第一任系统保母是新手,说自己听到孩子哭声会焦虑,带了两周说忧郁症发作,不带了!第二任无照保母倒是很有爱心,连我一起照顾,只是后来搬家,不得不退托。
第三任60多岁系统保母,给过敏食物、给辣炸鸡排,让孩子每天穿其他小孩的衣服,种种不能理解的行为,都叫我不要太计较!直到女儿眼皮与脸上出现大块瘀青,才发现她偷偷超收到5个,检举后,还冒我名义签切结书,主管机关知情却让她继续托育。
(嘿,还让她继续托育,不知道谁家的小孩正在她手上?!)
推荐阅读:校车当密室躲稽查,三招破解幼稚园超收!
每当虐婴、虐童的事件被爆出来,从总统到最基层的社会局窗口,都只会表达惋惜,称「孩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一定要重视!」口号喊完,然后呢?官员根本不痛不痒,因为他的孩子没人敢动,所以完全不用担忧,这,何来同理心可言?
托育机构的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包括托育负责人、托育教师、辅助人员等。
1、托育负责人:托育教师需要具备相关教育或幼儿教育专业的学历背景,并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他们负责为儿童提供日常护理、安全保障和教育活动。托育教师在托育机构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合年龄的教育内容,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认知能力。
2、托育教师:托育机构的负责人通常需要具备相关教育背景和资格证书,并具备托育管理和领导能力。他们负责整个机构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包括制定政策、管理预算、招聘和培训员工等。同时,他们还监督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并确保托育机构的顺利运行和质量保障。
3、辅助人员:为了支持托育机构的正常运作和安全管理,托育机构可能会配备一些辅助人员,如行政助理和保安人员。行政助理负责处理机构的行政事务,包括文件管理、协调日程安排和接待访客等。保安人员则负责维护机构的安全和保护孩子的福祉,他们负责监控出入口、巡逻、应对突发事件等。
托育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为确保托育环境安全,需要定期监测危险物品并做好分类管理,设置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门、防碰撞垫等,并配备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保安人员,以及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风险,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托育环境。
2、健康护理: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保证儿童的饮食均衡、睡眠充足,并进行适当的卫生管理。
3、监控与沟通:保持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儿童的日常表现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的人工作往往很忙,很多父母都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市场上有非常多的托管服务,所以很多父母产生了送孩子去托育中心的念头。虽然都说上托育中心好处多多,不过对于送孩子上托育中心家长们还是很纠结的。那1岁送托育中心对宝宝好嘛,一周岁可以上托管班吗?
目前市场上的托管机构对入托孩子要求的年龄最小1岁6个月,最大不要超过35岁。不过按照专家意见,最好在25岁之后送去托育中心,而且最早不能超过2岁。
因为小于2岁的婴幼儿,更需要的是一对一式的稳定依恋依赖关系,孩子2岁之后才逐渐开始建立多重依恋依赖关系,包括和家人、同伴、老师还有物理环境的关系,两岁之内的小孩是很难和老师实现有效互动沟通的,因此0-3岁的孩子最好就是由家长进行教育。
据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后发现,过早送去托育中心的小孩容易有情感和心理问题,尤其是3岁之前就上托育中心的,长大后更容易有不良行为,更具攻击性和容易反社会,因此不要太早把孩子送去上托育中心。
不过因为每个小孩的发育生长情况不一样,因此每个孩子具体适合上托育中心的年龄会有点差异,父母最好是根据小孩的各方面能力来考虑。要是自己的小孩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且有社交的意愿,那么这时让孩子去上托育中心还是很适合的。
最近漫长的母亲准备将三年级放入托管课上,因为长度的成绩不稳定,而祖父则认为它可能会长期站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可能会进步。我说服了妈妈:“孩子们投入监管和缺点。”每次我上学或父母会议时,我都会看到学校里很多人都在小广告中。我仔细地看着它。所有人都是招聘小学生的托管课。
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他们不能拿起孩子。他们只能把它放在托管中,托管,帮助他们解决大问题,虽然这是一个好的。父母的文化层面低,他们无法学习或追随他们的祖父母。为了改善孩子的结果,只希望主持。要担心它,让孩子给托管教育,一个人。这些父母一般都是优越的,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孩子。除了第一个案例之外,孩子回家,父母干预及时,让孩子们学习,保持孩子的责任,这样的孩子一般没有太多的问题。其他情况将您的孩子放在托管中。
我自己有三个孩子,我自己的孩子永远不想保持管道,但我经常想把孩子放进托管。所以我来参观一些托管。我讲述了一些我学到的托管问题。因为托管绝对用于赚钱,这是一类学生,它与收入有关。一堂课是少数学生数量,二十多名。并且通常会有一个没有与同一年级写作的孩子,只有最多2名教师都在辅导管中,因此噪音正在整个写作中运行。
仍然保证托管孩子在托管的孩子的正确率仍然保证,为什么我只会说一些?因为抄袭的情况。托管老师直接阅读答案,以下学生直接写,很多功课是一样的,即使是错误的,也是非常统一的。这是老师告诉我的。还有一个托管老师直接让他们复制,让两个学生完全相同。此外,孩子在托管课程中,经常学会一些非常不舒服的粗糙词,坏朋友。有些人会说他们在学校的环境中并不是同一个环境,为什么他们将在托管班上学习。在学校学生们听老师,无论你走了什么。
也许我看到托管不好,也有一部分托管或非常责任,这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但我建议除了那些忙碌的父母,其他时间父母应该尽力指导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无论是作业完成,是否得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然后探索,培养孩子的好学习习惯,让他成为寻求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式的习惯。
短短四年间,全台托婴中心增加破千家,收托超过一万六千名宝宝。该如何挑托婴中心?托婴中心评鉴怎么看?怎么观察托婴中心师生比?托育人员好不好怎么看?家长们的6大疑问,一次解答。
近年来,机构式托育以大空间、舒适的环境、透明化的管理定价、新型态的教保理念等优点,有别于居家保母式的照顾,成为吸引职业父母或年轻父母们选择送托的新选项。
但是,无可避免,收托人数多增加交互感染风险,三不五时停课让家长困扰;媒体上三不五时传出的婴儿照顾意外、虐婴事件等,的确也让送托家长们胆颤心惊。究竟,该如何替小宝贝挑选优质的托婴中心?《》针对家长们对于挑选托婴中常有的6大疑问,提供多位长期参与托婴中心评鉴的委员们的建议,教家长掌握参观重点:
1参观托婴中心前 如何看懂评鉴,选对机构?家长在选择托婴中心前不妨先做好功课,上各县市社会局列印托婴中心的评鉴指标,各县市标准略有不同,但评鉴主要区分成「行政管理」、「托育活动」、「健康安全」三大面向,当中所有细部的指标,也反映出学界及公部门所认定,关于优质托婴中心所该达到哪些标准。
各县市每三年进行一次评鉴,新成立满一年的机构不在评鉴范围内。多数评鉴委员也指出,评鉴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最好选择优等、甲等的机构较有保障,乙等、丙等、丁等或「通过」,代表只通过基本门槛认定,也请家长慎选。林月琴也建议,评鉴通常只是一个最低的参考,随着内部人员或主任异动,托育品质可能受到影响,家长选择前最好还是要多打听口碑、询问曾经送托的家长,才能更了解实际情况。
2参观托婴中心如何观察托育人员?
选托婴中心不能只比设备、重装潢,相较于硬体环境,有好的托育人员才是关键,该如何判断人员的良莠?
屏东科技大学幼保系副教授王淑清说,基本要能了解第一线托育人员的专业背景,再进一步询问薪资福利及流动率,了解老师的日常作息,如午间是否有足够的休息等。若人员的异动性高,连带影响照顾品质;但若资深老师占一定比例,甚至自己小孩也在此送托,就能反映托婴中心对托育人员的照顾及友善程度,否则留不住人。
3如何观察托婴中心是否违规超收 ?三岁以前的孩子,要能与主要照顾者发展安全依附关系,才能有能健康的情绪与心理发展。为了让孩子能有好的安全依附,靖娟儿基金会执行长林月琴认为,每个孩子都必须有固定照顾的老师。而尽管法定规定托婴中心基本一比五的师生比,但若照顾年纪更小的婴幼儿,能降低照顾比到一比四、一比三更好。
此外,若老师请假,要确认是否有稳定替代人力。托婴中心依法需设置一名主管人员综理业务,托婴中心所长也需具备托育人员资格,但不可以算在「一比五」师生比人力中,只能作为暂时性替代人力。部分公立托婴中心甚至会多聘一位老师协助代班。
有私立托婴中心标榜一比三的高照顾比,但却让一名托育人员独立照顾一班。林月琴说,不建议一人单独照顾一个班,若老师得短暂离开,恐落入无人支援的风险。另一种常见状况是,单一班群的人数太多,如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班,尽管有五位老师照顾,也可能增加感染管控的风险,最好一个班照顾的孩子人数以十五人为上限。托婴中心依法也需有特约医生或专任护士一名。
家长每日接送时,可以顺便注意现场托育人员人力配置。家长王俐欣曾将宝宝送到某间装潢昂贵漂亮的托婴中心,其中一名老师要离职时才向她坦承,现场经常一位托育人员要照顾十二名孩子,但因为接送孩子都在教室外,家长不易发现。
4托婴中心不开放白天参观怎么办 ?「最好不要选择午觉或下班后参观托婴中心,」新竹教保人员协会发起人许玉龄教授说。许多中心会以不打扰孩子作息为由,不接受托育时间内参观,但托育时间内才能观察老师与孩子的互动,例如,观察老师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及孩子的哭闹等情形,可以知道老师是不是有安抚的策略,还是只会用传统的禁止、责骂或威胁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中台科技大学儿童教育与事业经营系老师郑芳珠也说,若有机会,可在各班教室内外多待一会,可以明显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有没有「温度」,例如:脸上是否有微笑;说话的方式是用大人的姿态,还是能蹲下来,眼神注视著孩子说话;带领孩子进行活动时,像是在交代一件流程,还是能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唤起兴趣等。
若收托时间内参观现场有困难,辅仁大学幼教系副教授涂妙如建议,家长可以试着提出「我想参考托婴中心的教具、老师引导方法」,询问能否看现场监视器画面。
5如何观察托婴中心环境安不安全?基本上,托婴中心空间应采光明亮、空气流通、卫生整洁,提供给孩子的设施设备也应符合基本的安全、适龄的标准,让孩子能自由的探索学习。因此,参观托婴中心时,家长不妨试着蹲下来,或坐下来观察四周,以孩子的高度与角度来感受环境否安全与舒适。包括:
空间是否具备安全意识?
从教室空间的设置,也能反映出托婴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林月琴建议,教室内最好就设置有「三台」--调奶台、尿布台与洗手台,方便老师工作,避免需要经常抱宝宝到外头换尿布、拿母奶等,降低意外发生风险。托婴中心在教室隔间宜避免封闭式的墙面,而采大面穿透性玻璃,或是连通式设计,可以让各教室人员看清楚内部活动、随时支援。
是否具备意外危机处理流程?
针对幼儿送托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许玉龄提醒,家长不妨询问中心碰到事故时,是否有因应的SOP流程。例如,孩子意外跌倒要缝针,通报流程及是否有合作的特约医院;或是大楼突然电线走火,中心的逃生路线和措施为何。
有无隔离室照顾生病的孩子?
家长送托婴中心,最怕孩子三不五时就生病,或是肠病毒就得停课。针对感染管控的方式,必须了解托婴中心对入园前的消毒和检查是否确实,每日环境例行的清洁方式,以及孩子生病时的托药制度是否完善、有无独立的置物柜,还是所有孩子奶瓶、寝具混杂置放。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中心是否设置有隔离室照顾发烧的孩子,或特别在教室内也画出一个隔离区,让没有发烧,但流鼻涕或咳嗽不止的孩子能在独立区域玩。
厨房、厕所是否整洁?
许玉龄说,看厨房干不干净,可以从食物有没有随意放置在地上作为指标,同时要设置有避免婴幼儿进出的防护措施。儿童厕所应在各班教室附近,并有地板止滑设置,并留意清洁剂是否收妥,未置放于孩子能触及的地方。
6如何观察托婴中心的教保方式?避免幼儿园式的团体教学
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周育如说,托婴中心会提供各类型的教保课程,但关键不是课程多寡,而是教保互动方式是否正确。有托婴中心老师坐在前面教学,宝宝坐在小椅子上听课,这对未满三岁幼儿并非合理的互动方式。林月琴也认为,团体活动只适合在律动或唱跳,照顾未满三岁的幼儿,不能将幼儿园的模式套用在每个孩子身上。
确认与自己的托育理念是否契合?
参观时,对于自己心中在意的教养观念,不妨直接询问中心的做法,以确认是否理念契合。例如:蒙特梭利的托婴中心,讲究的是能让孩子在环境中独立探索与操作;也有机构重视每日的户外大肢体活动等。专家也提醒,二岁以下的宝宝除了无微不至的生理照顾,「教育」和「保育」的需求必须同时兼顾。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