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适合戴什么珠宝首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孩子 0 40

宝宝适合戴什么珠宝首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第1张

宝宝适合戴什么珠宝首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导读:在深圳这边就算30岁没结婚还可以收压岁钱,同样只要没有结婚的大朋友,也可以和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收儿童节礼物。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那些适合儿童节的珠宝首饰。常见适合小朋友的首饰有翡翠或玉石的吊坠、黄金吊坠、黄金手镯、黄金手串。传统儿童节的礼物:

在深圳这边就算30岁没结婚还可以收压岁钱,同样只要没有结婚的大朋友,也可以和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收儿童节礼物。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那些适合儿童节的珠宝首饰。

常见适合小朋友的首饰有翡翠或玉石的吊坠、黄金吊坠、黄金手镯、黄金手串

传统儿童节的礼物:黄金手镯一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舅妈等等这些比较亲近的亲戚送的,但是一般更多的会选择春节送贵重的黄金首饰。儿童佩戴的黄金手镯一般克重较轻6-10克为主,款式也是比较简单抽拉式棍镯为主,或是带两个小铃铛。

黄金编绳手串:适合小朋友的阿姨、姑姑这些年轻人送,一般是一个或三个硬金珠子,或是生肖编绳而成。整体黄金的克重也就是一两克左右,金额一千左右为佳。

年轻时尚的大朋友佩戴硬金手串:当然大朋友除了等别人送礼物之外,还可以自己买。更适合一些黑色或红色皮绳串的转运珠,刺青等一些品牌的硬金手串。比如周大福的KT、周生生的海盗王系列、潮宏基的哆啦A梦、金至尊的至尊宝贝等。既有品牌款式也年轻时尚,适合大部分20岁左右的大朋友佩戴。还可以选择佩戴一些红玛瑙、石榴石手串编的硬金手串,都是这个年龄可以佩戴的。

黄金吊坠:当然老年人喜欢送小朋友黄金锁包,但是那真的只适合上幼儿园之前的小朋友。当然了,送礼的人就没有多大关系了,亲朋好友都可以。三五克锁包或十几克锁包都可以,送这些就是相当于给对方送钱,有些地方风俗习惯就是相互送的。

翡翠或是玉吊坠:玉石是咱们的传统首饰,古代就有佩玉的习俗。很多富贵人家的小孩子从小就开始佩戴玉石吊坠。我们传统文化也认为佩戴玉首饰可以修身养性。现在国内玉石多为青海料,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要老想着和田籽料,那种随便一个都是几万块钱。

翡翠吊坠:尺寸不大的翡翠平安扣、如意、观音吊坠都是可以送给小孩佩戴的首饰。小朋友佩戴的首饰一般在文化上讲究送保佑平安、健康之类的款式。搭配方面则没有太多讲究,不要带着两个以上的首饰就行,太多并不是好看。

金镶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市面上价格不贵几百到一两千之间的金镶玉,主要就要黄金有多重,相对普通一点。还有一种是周大福那种国玉系列的金镶玉,价格较高,一般都是2万左右。

银手镯、银锁包:老人更喜欢送小朋友银饰,觉得银饰也是辟邪保平安的主要首饰,适合小朋友佩戴。

当然了,我认为儿童节这种节日送小朋友的礼物也可以有很多种,就算送珠宝首饰,也不用送价值太高的,尽量没有菱角的首饰为主,防止碰伤小朋友。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大朋友,一些款式时尚的硬金手串也是不错的选择。

1、3D硬金生肖吊坠。根据生肖送礼物是民间传统,在珠宝方面,有黄金十二生肖吊坠可供选择,并且款式多样,生肖造型憨态可掬,很符合宝宝的可爱气质。而2018年是生肖狗年,萌狗图案的3D硬金吊坠,精致小巧,时尚大方,送儿童非常合适。也根据宝宝的生肖选择其他形状的黄金吊坠。

2、银手镯。传说佩戴银饰可以辟邪,罗马贵族家庭日常使用纯银勺子给婴儿喂饭,这不仅因为银是富贵的象征,而且是认为这样可以祛除病魔和驱赶恶魔,保孩子平安。所以自古就有让小孩佩戴银饰的习俗。宝宝戴银首饰还有利于排除体内胎毒,更健康成长。同时纯银手镯和纯银长命锁是大人给小孩子的一种期望,一种疼爱,一种保护。一般在宝宝满月的时候会赠送一对银手镯,而在儿童节这天也可以选择款式更精致一些的银手镯赠送给宝宝。

3、长命锁。长命锁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有长命百岁的寓意。民间认为小孩戴长命锁就是借百家的福气,可以避凶趋吉、压惊辟邪、长命百岁,一般长命锁要一直戴到12岁或成年。长命锁有银锁和金锁两种,市场上常见黄金长命锁居多,在给宝宝挑选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购买力看选择银锁还是金锁。

一、要学会看图案,一般正规厂家生产的金银饰品,做工精细,图案寓意深刻,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在选择翡翠饰品时,要选择雕工精细,雕件小巧,没有棱角的翡翠饰品。

二、学会看颜色,纯黄金的颜色应显赤色;

三、要看硬度,硬度越低说明成分越纯;

儿童生性好动,会使自己的首饰脱落,还有的可能含在嘴里,这是很不卫生、很不安全的,所以要注意珠宝首饰卫生,减少细菌感染,经常用干净的软布擦拭;戴用时间不易过长,在洗澡、睡眠、午休时应取下来,以免划破皮肤,引起感染。

给小孩佩戴首饰表达祝福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儿童佩戴珠宝首饰的时候更要注意防止首饰病的发生。儿童年龄小还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有些以次充好的首饰材料会对儿童娇嫩的皮肤产生有害作用,出现发炎、过敏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