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哈佛大学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大部分学子也以考上哈佛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能够成为哈佛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 哈佛建校后唯一的一位女校长就给全世界父母们提出过一个建议,那就是多带孩子去模式的地方,孩子未来的格局和
哈佛大学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大部分学子也以考上哈佛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能够成为哈佛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
哈佛建校后唯一的一位女校长就给全世界父母们提出过一个建议,那就是多带孩子去模式的地方,孩子未来的格局和层次才会不一般。
1)能让孩子见识到不同的自然景色
大自然的能力鬼斧神工,许多引人入胜的景色都出自于大自然之手。
所以父母多带孩子去陌生的地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能够让孩子见识到不同的自然景色。
生活在内陆城市的孩子,想必很少有机会能够亲眼见到大海的一望无垠,而生活在海边城市的孩子,也无法想象出极度缺水的沙漠景象。
只有父母多带孩子到他们没去过的、陌生的地方,孩子才有机会亲眼见识到教科书上、电视荧幕里的自然景象。
孩子亲眼见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后,才能更有兴趣去 探索 大自然的更多奥秘。
2)能让孩子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
就算同样身在一个国家,许多地区的风俗习惯、人文等都截然不同。
例如同样是端午节吃粽子,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一直以来都存在“甜咸粽子”之争,甚至还会在网络上引起激烈讨论。
如果是在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的风土人情更是千差万别,没有亲眼见到、亲身经历,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如果父母有能力能够带着孩子去到更多陌生的城市,甚至是陌生的国家,孩子才有机会见识到与自己家乡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这对增长孩子的眼界也大有裨益。
3)能让孩子更有包容心
天下之大,既然有许多不同的东西,那么也肯定存在着许多相似的东西。
在孩子见识有限、接触的事物也有限时,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孩子就只能接受自己熟悉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会有一种抵触心理。
如果父母能够多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孩子不仅能见识到许多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也能见识到许多跟自己的想象完全相符的事物。
伟人曾说过“求同存异”,而能够让孩子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带领孩子去更多他们没去过的地方,让孩子的包容心不断扩大。
有的父母就会说了,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经常带孩子出去 旅游 。其实所谓的陌生地方,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
其一,带孩子去不同的城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焕然一新的新城区,也存在一些比较有 历史 感的旧城区。
如果无法带孩子出去 旅游 ,父母不妨就从城市中不同的城区开始,带孩子去他们陌生的地方。
生活在旧城区的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到新城区,见识新城区中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
生活在新城区的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在旧城区中漫步,细数城市经历过的 历史 痕迹。
这种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让孩子见识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也能让孩子获益匪浅。
其二,带孩子参观大学校园。
在孩子上大学之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给孩子描述过大学校园里的自由。
因此,大学校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观一些大学校园,让孩子看到大学与小学、中学校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参观既能让孩子接触到他们暂时还感到非常陌生的新鲜事物,也能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孩子对上大学这件事更加充满期待。
孩子见识过的人事物越多,他们就越是能够对世界产生不同的领悟。这样的领悟能够让孩子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对新鲜事物更加充满期待,对于孩子的成长当然是利大于弊的。
父母们不妨就从现在做起,带领孩子去“打卡”更多陌生的地方吧。
每日一问:你家孩子最向往的陌生地方是哪里呢?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有一批孩子哭着喊着闹着,这不为了解决这些熊孩子,老师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女幼师就使出了公主抱来送哭闹的男孩进教室,对于该女教师这种行为个人非常的感动,这种行为非常的温暖,对于孩子们来说因为他们比较抗拒上学,所以他们会产生很多的叛逆情绪。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很大,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他们能够制造出这些孩子,他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不一样的感觉,让他们更加温暖。那么大家认为,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少这种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
首先是,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小孩子来说,哄他们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借助适当的奖励来促进他们的欲望,毕竟他们都有一定的好胜心,而且也有一定的虚荣心。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他们的这种心态,那么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很好的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跟他们讲道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是比较容易听我们讲道理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和他们讲道理,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影响。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毕竟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常见的,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处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够使得他的影响最小。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方式方法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慎重对待,有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大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两个不同的少年,因为同一个新闻而相遇,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年的两个人,为何会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又为何形成如今的这番局面呢?
一、五道杠少年黄艺博。那个时候,在媒体报道上,无意当中拍到了这么一张照片,一个孩子肩膀上有5条杠,在那个读书的年代,五条杠代表了少先队员总队长,一个小小的孩子,就能承担起这么大的责任,可想而知,这个孩子是多么的优秀。经过报道,人们才了解到这个优秀的少年叫黄艺博。
小小年纪,便十分沉稳,13岁便为人处事冷静,从黄艺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人的影子,十分的稳重,也十分的干练,让人们觉得这不是一个13岁的孩子,而是一个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大人,黄艺博的沉稳以及比年龄更早的冷静,让很多人觉得十分的违和。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小小的年纪便能够形成这么好的一个性格,对黄艺博以后的道路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性,所以,很多人非常看好这个小小的少年,认为这个少年的内心当中,一定存在着远大的志向,他能够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走得更高、更远。所以,舆论把所有的方向都放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
那篇报道出来之后,就时不时地有很多的新闻媒体,来到了这个孩子的学校,对这个孩子进行采访。通过和这个孩子接触,向大家展示了孩子的不同之处,也让大家对这个孩子的期望更大。
其实,这样的曝光,现在是不允许的,但是,放到以前的话,是可以被允许曝光的,所以13岁的五道杠少年一直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不屑弟”孙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日常拍摄,让人们接触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孩子,那就是孙童,而孙童和黄艺博是不一样的,孙童在生活当中,根本对少先队员不太感兴趣,相反,孙童觉得少先队员这个身份,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所以孙童很不屑。
每当别人赞扬黄艺博的时候,孙童的目光当中,都是展现出极其的不屑,认为黄艺博不应该过多地曝光自己,也不应该被媒体过多的夸赞,容易把一个人的心养大。孙童在小小的年纪,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朝着哪个方面进行发展,所以,其目标性很强,对于他来说,少先队员这个身份,对自己来说,的确是一种束缚。一旦困住了自己,那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在学习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为媒体的到来,而长时间对黄艺博的拍摄,黄艺博身边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被曝光,被曝光的人还有孙童,而孙童被曝光的原因,就是因为那种不屑一顾的眼神,在那个时候,人们也觉得他的家教有一定的问题,那种不屑的眼光,也让人们把他称为“不屑弟”。
在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完善青少年在未成年时曝光的条例,所以,在这种曝光当中,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然了,孙童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那个时候的人,一致认为孙童并不是一个好孩子,甚至很多人还会猜忌孙童这个孩子,这两个不同的少年,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不同代表,五道杠少年代表的就是正直少年,不屑弟代表的就是不良少年。
三、时隔九年,五道杠少年上了民办大学。网络是有记忆的,之前被报道的黄艺搏,一直是生活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对于黄艺搏的一些行动,对于黄艺搏的一些记录,还时不时的有媒体进行报道。在9年之后,这位少年考上了我国的民办大学,这种民办大学其实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优秀的,按照这个少年的路途,考走上这么一所大学,其实也能够算是比较明朗的。
在正常情况下来说,这个少年也算是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网友或者说大多数关注这个少年的人来说,并不足以满足,毕竟,他们觉得五道杠少年能够担得起那5道杠,是因为黄艺搏本身就非常的优秀和厉害,所以,一个普通的民办大学对他们来说,不足以承担这样的名声。
所以,这本该是一件被大家祝福的事,却变成了一件被大家鄙夷的事,谁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么追崇的一个少年,竟然考得这么不好,竟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那么,当年的那些追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少年一个人的错。
随着网络媒体的压力,这个少年考上民办大学,也就成为了大家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甚至认为这个孩子小时候聪明,越长大越笨,对这个孩子的评价也越来越差了,人们认为这个孩子根本不值得一个优异的评价,也导致了这个孩子本身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时隔九年,“不屑弟”却考进哈佛大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说黄艺博考上了普通民办大学,对大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那么,孙童考上了哈佛大学,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自己曾经不看好的一个少年,竟然考到了国际上那么好的一所学校,这个少年凭什么这么优异呢?
网友根本不会反省自己,相反,他们会觉得是黄艺博在这个过程当中沾沾自喜,不懂得反省,不懂得谦虚,而孙童在他们的打击之下能够反省自己,所以,才能够走到如今这一步,对这两个少年来说,舆论的压力始终在他们周围,也让他们的内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相比之下,孙童可能相对好一些,毕竟,孙童拿出了自己真实的实力去了哈佛大学,从而证明了自己,所以,在舆论方面,对孙童的压力相对较小一些,而对另外一个少年的舆论压力要远大于孙童。
曾经被夸奖的那个人,就不再被夸奖了,曾经被不屑的那个人,依旧被不屑,因为这些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黄艺博,更不想让孩子知道,被自己夸奖的人考了一个普通的民办大学,同样,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曾经不喜欢的那个人,考上了哈佛大学,毕竟,这个孩子是以一个坏形象出现在大众的眼前,而这样的坏形象容易误导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两个孩子在网络上得到的从来都不是夸赞,而是诋毁。
五、这两个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思想都是不同的,走的道路根本就是不同的一条路。两个人最初的思想是,黄艺博走的是红旗下的路,也就是说,黄艺博更加向往的是我国的教育,所以黄艺博对我国的教育更为崇尚,黄艺博走的路也是按照自己崇尚的路去走的,选择的是我国的民办大学,在他的眼里,这些民办大学远比国外的哈佛大学更优秀。
能够在少先队里成为总队长的人,说明黄艺博的内心和思想境界都是非常高的,比较符合我国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其实比较适合我国的一些发展,比如说公务员的这些发展,但黄艺博并不适合在高压下的学习,所以,更多体现在为人处事以及思想道德方面,在这方面,他的境界要远比很多人高得多,所以,他走的这条路也可以是说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走的。
相反,孙童是一个目的性非常强的孩子,孙童的竞争实力非常强,对于这些竞争性学习也是比较喜欢的,所以,在个人学习能力方面,孙童是比较强的,但同样,这样的孩子,他的个人归属感是比较弱一些的,所以,孙童不太认同少先队员这个身份,觉得这个东西会分担自己的精力,与其做一个少先队员,不如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所以,这个孩子一开始就注定会选择比较高的地方进行学习。
目的性很强的孩子,他的竞争性也是非常强的,所以,他的实力也会相对比较匹配。这两个人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能力,不是在同一个区域内,而且,评定少先队员是按思想来的,不是按成绩。
六、大多数家长,下意识地按照成绩以及学府,对这些孩子进行排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是因为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思想,大多数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排名的,很多的家长,是符合现代的一些成绩教育的,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当中,成绩越好的人更优秀。可是,这些人心中往往忽略了一个特别的人,他叫马家爵,这样的孩子,成绩虽然很优秀,但是,在人品方面,却经不起任何的考验。
正是因为这样的猜测以及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对这两个孩子的看法完全不同,这两个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才会让我们不能认同这两个孩子。
在我看来,这两个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去发展,而且得到了非常好的成绩和结果,可是,在很多的家长看来,这样的结局,并不是他们理想当中的,所以,他们并不认同。我认为这两个孩子,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只不过是发展的道路不同而已,我们不能只以成绩定高低。
我的孩子正在那里上,已经上了2年了,那边有托教也有早教。我们开始在那上早教,觉得还可以,就在那上托教了,老师照顾的蛮细致的,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我自己的事情了,87596891,想去的家长可以打电话提前预约试听,反正也不要钱。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最近视频号上G姐对妈妈的一段采访火了。
视频中的G妈妈,温柔知性,却又坚定自信。如果不是G姐自己爆料,真的很难看出G妈妈的原生家庭是如此的不幸。
从记事起,G妈妈就一直在父母的争吵甚至打架中度过,直到9岁,父母终于离婚了。
此时,父母之间的战争虽然结束了,她和弟弟却没人要了。父母双方也很快组建了新的家庭。
所以童年的G妈妈很少看到父母,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父亲至少还给生活费,妈妈却基本看不见。
再加上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离婚,所以G妈妈父母的离婚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大事,姐弟俩不免遭受到很多异样的目光。
而奶奶为了养活姐弟俩,要补贴家用,对姐弟俩也疏于管教。
父母的离婚,让G妈妈很早熟,从小就明白“她凡事只能靠自己”,而被父母抛弃,除了让她不开心,也让她在面对冲突时没底气,不愿意和人打交道。
虽然G妈妈想躲避人群,可奶奶却好面子,常常被教训不懂礼貌。
所以童年的G妈妈,虽然成绩好,也一度走到几乎自闭的状态。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拿到这样的童年剧本,没人爱没人管,感觉不学坏已经难得,但G妈妈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写了人生。
虽然其中辛苦视频中没有细说,但从G妈妈每每对原生家庭客观理智的分析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其实能够逃离原生家庭的不幸,甚至最终考上哈佛,和G妈妈的种种信念分不开。
01 关于亲子关系,需要课题分离
在视频中,G妈妈说到: 对我们来说,父母只有这一个,也没得选,但父母的感情终归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没有处理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听到这句话,真的忍不住要为G妈妈鼓掌了。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曾提到一个观念——课题分离,简单说就是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而对于别人的课题,我们要学会分离看待,不去干涉。
G妈妈对父母离婚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很好的课题分离。父母离婚了,是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作为孩子的“我”引起的。
看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因为很多时候,作为孩子,会成为一个家庭的黏合剂,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免不了会把孩子拉进来。
就像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女孩尤娜,因为敏感的觉察到父母之间关系变化,所以她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孩子”,和同学打架、因为偷东西进警局,故意把自己弄感冒,伤害自己。
如此种种,都是为了让父母把焦点集中到她身上,而不是父母之间本身的矛盾上。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更需要课题分离,不要强把父母的责任揽到孩子身上。
就包括被问到因为小时候见不到父母,G妈妈会不会恨他们时,G妈妈也很客观的说, 父母不来看她,是父母自己责任的缺失,并不是作为孩子的她不好。所以她从不怀疑自己。
也正是因为G妈妈的这种信念,所以在成年后,G妈妈才能和父母,甚至父母各自的重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像G姐自己感叹的,无论大小节日,她们家都很忙,因为她有两对姥姥姥爷。
因为分离,所以谅解,因为分离,所以不自疑,只有内心没负担,才能有所选择,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02 关于原生家庭,不能当借口
关于自己的家庭,G妈妈在视频中说到: 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其实很正常,但人更重要的是不要以此为借口。 对于这一点深有感触。
年初回老家时,被表妹的状态吓了一跳。毕业3年了,她一直待业在家。在她们家见到她时,她穿着睡衣,完全不修边幅,整个人也比上学时胖了一圈。
后来了解到,自从她大四父母离婚后,她状态就一直不太好,毕业后虽然大姨也想过办法送她到企业上班,可每次都干不了几天就辞职了。
她总觉得都是父母的错,他们不该在她人生的关键时刻选择离婚,让她一次错过次次都错。
其实当表妹把自己人生过得不好归罪于父母之后,因为作为过去式的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她也很难改变了。
但我们会发现,凡事总有例外。就像视频中的G妈,原生家庭也不好,童年时争吵不断,9岁后又被父母抛弃,如果要找借口,她一定可以有很多。
但在视频中,G妈妈每每提到父母,却没有抱怨,反倒很客观,充满了对父母的理解。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有问题,而只有不把原生家庭当借口,我们才会把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开始改变自己。
03 关于人生责任,要主动承担
关于人生责任,G妈妈在视频中说到了2点:
一是我们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却必须做的;
二是不要总是盯着父母的那点错,而要想办法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人生,如果认识到原生家庭有问题,就主动去改变。
对于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责任。
上学时,虽然父母离婚,没人爱没人管,她内心感到空虚,但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学习,她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
后来姥姥重病,G妈突然就原谅了父母,毕竟有什么比父母健在更重要的呢?
所以后来她主动拿回选择权,父母不见她,她就去见父母呗,才有了后来逢年过节有好东西就给父母送去,慢慢和父母关系破冰,到现在和两家人关系都很好。
我们都想选择喜欢做的,但人生中更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承担起那些不能逃避的事情,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
就像《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曾写道的: 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
觉得应该就努力去做,不去在乎对方是否改变,这需要强大的内心,更需要很多包容。
04 关于成长,读书改变命运
在视频中,G姐也讲到了G爸的成长故事。
G姐的父亲是个内心丰富但不善表达的人,再加上年轻时忙于事业,所以小时候对G姐严厉多过温情。
直到G姐离婚,G把却突然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己对不起G姐,因为小时候太过严厉,疏于对女儿的爱护,才导致G姐遇到一个稍微对她好一点的人就跟着跑了,婚姻不幸。
就像G妈自己总结的: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就意味着总有人学的好,也一定有人不及格。
这让我想起了 《请回答1988》 里的一个镜头:善德爸爸一次忽略了善德的生日,过后找到她时语重心长的说,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
谁说不是呢?作为父母,想成为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一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而学习,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不二法门。
G妈之所以能够从原生家庭的不幸里逃离出来,和她爱看书不无关系。
父母刚离婚时,G妈也恨过,甚至一度自闭,但看书却为她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门。
书中的很多道理,让她对父母的事情释然,也让她变得包容,接受一切,无论好的还是坏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亲子间的矛盾,能够做到课题分离,区分清楚是谁的责任,不过分怀疑自责,人生就会少了很多内耗;
当我们面对原生家庭,能够直面问题,担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主动选择承担,改变就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当我们坚持成长,通过学习、读书,不断开阔眼界,不仅会对世界更包容,也会拥有更多幸福的可能。
虽然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但就像视频的最后,G姐总结的: 人生都是选择题。
是的,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人生一定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个“命运”是否生效,还是要看我们具体的选择。
欢迎关注 � 光昭亮教育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每对父母都知道, 幸福的家庭能够成就 健康 快乐的孩子,而那些在父母争吵,甚至拳脚相向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科学原理。
即使是不到6个月的婴儿,都能够感受到父母争吵时的紧张氛围,继而表现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激素分泌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智商水平落后,身体 健康 状况差,不善于调节情绪等行为表现。
所以, 如果想要孩子有更高的智力水平, 健康 的身体,夫妻双方必须端正养育态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多数夫妻在准备生孩子的时候,都会满怀憧憬,觉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会给他们本就甜蜜的婚姻增添幸福快乐,孩子一定会在他们充满爱的家庭中 健康 快乐地成长。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著名 社会 学家勒马斯特在一项长期的调查研究中指出:
从二人世界向三口之家过渡的过程中,大部分夫妻都会经历婚姻关系恶化的磨难,即便是那些关系较好的,主动选择生孩子的夫妻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对婚姻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妻子,这种不满情绪随即传递给丈夫。
著名主持人马丁在《我是演说家》中,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
他说自己跟太太的感情一直很好,从恋爱到结婚,几乎没有吵过架。
但是,就在大女儿出生的头一个月里,两人却争吵不断,甚至陷入离婚的境地。
妻子生完女儿后,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动不动就冲他大喊大叫,还摔东西。
马丁惹不起就躲起来,有一天晚上,争吵过后,他就躲进了书房。妻子走进来,看到马丁竟然在玩 游戏 ,怒气冲冲地直接把手里端着的一碗鲫鱼汤,连汤带碗“啪”就摔到了他的电脑上。
马丁觉得妻子“有病”, 他想不明白,妻子怎么会突然从一个贤惠的妻子,变成了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
他们又大吵了一架,妻子要离婚,马丁收拾东西准备搬出去……
相信上面的场景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并不陌生,我在网上也经常会看到那些新晋奶爸们的吐槽:“那么多妈妈都生孩子,都坐月子了,为什么我家那位就那么矫情?动不动就发脾气,简直就是泼妇!真的过不下去了!”
在他们看来,妻子生完孩子后性情大变,不可理喻。但是,他们却无法体会到妻子正在经历怎样的磨难, 他们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更多的爱和包容,而不是疏远和责难。
上文中说到,马丁准备搬出去躲清静,妻子却跟他提了一个要求,“你能不能陪我坐一天月子?我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一天就行。”
马丁答应了。
那时候,大女儿还处在哺乳期,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吃一次奶,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妻子起来喂奶,就会把马丁推醒,妻子喂完奶睡下,马丁再跟着睡下。然而,刚睡了不到一个小时,老婆又把马丁推醒,孩子又要喂奶了。
而且不止喂奶,还得换尿布,孩子哭了,还得抱着哄,哄完以后,四十分钟过去了,然后再睡,才睡了二十分钟,又被老婆推醒了。睡眠被割裂成碎片,睡眠质量严重下降,不到一整天,马丁就快要崩溃了。
他终于体会到妻子的不容易。从那之后,只要一下班,他就马上回家接手照顾女儿的任务,包揽了大部分家务,就为了让妻子能休息一会儿。妻子的脸上也渐渐多出了笑容,他们的关系又逐步走向正轨。
马丁和妻子顺利渡过了婚姻危机,值得那些还未经历或者正在经历婚姻关系考验的夫妻去思考和学习。
1、睡眠不足
未生养过孩子的人,对婴儿最大的误解就是“睡眠”,那些饱受失眠困扰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婴儿般的睡眠”,他们误以为婴儿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香甜的睡梦中。
但实际情况却是,新生儿并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而且不到两个小时就要吃奶,每天拉十几次大便,有一点不舒服就会哭闹不止,照顾婴儿的人十分辛苦,睡眠是被割裂的,每天总共只能睡五六个小时。
要命的是,这种状况要持续数月,甚至一年以后,还有一半的孩子需要父母晚上爬起来照顾。然而, 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丧失绝大部分情绪调控能力,变得非常易怒。
2、家务分配不均
当孩子降生后,带来了更多的家务,洗衣、做饭、换尿布……琐碎而繁杂,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承担。调查研究显示, 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增幅是丈夫的3倍,家务分配不均常常会导致妻子对丈夫的不满。
3、社交隔离
孩子降生之后,尤其是头一年,父母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加上身体上的劳累,几乎没有机会跟老朋友来往,也没有精力结识新朋友,社交生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由于特定的生理原因, 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独,相比男性,也更渴望人际社交 。对于独自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来说,由于社交隔离带来的孤独感更强烈。
当一个正在辛苦照顾孩子的妻子,看到丈夫在玩手机,打 游戏 ,或者跟三五好友聚会喝酒,一定会大发雷霆。
4、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一位妈妈产后由于体内激素的迅速变化,导致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会控制不住地悲伤哭泣,婆婆却总说她矫情娇气;
一位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没有收入,只能向丈夫伸手要钱,丈夫总会给她脸色:“就在家带个孩子,不挣钱还乱花钱。”;
……
这些家人的态度都是点燃妻子情绪爆发的火药,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妻子,心里极度委屈和不满,进而对婚姻失望。
1、切身体会妻子的不容易
限于生理原因,丈夫们无法体验女性生产的十级痛,但是,丈夫们却可以陪月子,就像马丁那样, 切身经历照顾婴儿的每一个步骤,这样才能够对妻子的处境感同身受。
2、主动承担家务
对于妻子来说,一个能够为家庭分担家务的丈夫最让人感到安心和幸福。
2、定期给妻子放个假
妈妈群里,有个妈妈前几天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去三亚 旅游 了几天,羡煞旁人,她有两个孩子,全职在家带娃七年,虽然过程极其辛苦劳累,但是心里从未有过怨恨。
这些得益于她有一个“神仙老公”,每天早上,她老公就会早早起床,准备好早餐,然后把大女儿送到幼儿园,就为了让她能够多睡一会儿;一到周末,就把俩娃带出去放电,她在家安安心心敷着面膜刷着剧,或者出去约朋友逛街。
他们结婚十年,没有经历过婚姻危机,反而越来越甜蜜幸福,两个孩子也活泼可爱。
如果丈夫们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妻子们一定会感到无比幸福,这对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来说无比重要。 在甜蜜幸福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更加聪明 健康 快乐。
最后,把脑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的故事送给大家。
他每次举行讲座的时候,孩子的父亲们总会急切地向他请教,如何才能让孩子上哈佛。这时候,他就会淡然一笑,给出秘诀, “回家好好疼爱妻子!”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