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豆豆一岁时,我们全家到了美国。大多数美国夫妇都是自己带孩子,既不让长辈带,也不会请月嫂。美国的爸爸们很自然地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照顾孩子起居,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学习,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单独找孩子谈心……他们和妻子一起,分担这份甜
豆豆一岁时,我们全家到了美国。大多数美国夫妇都是自己带孩子,既不让长辈带,也不会请月嫂。美国的爸爸们很自然地参与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照顾孩子起居,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学习,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单独找孩子谈心……他们和妻子一起,分担这份甜蜜的责任。我和老公常常看到美国爸爸们带着孩子在草地上踢球、奔跑,妈妈只是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书;爸爸带着孩子出门远足、探险,妈妈自己去参加闺蜜的聚会;爸爸亲手给孩子做玩具,带他们一起修剪草坪,妈妈只是微笑着为他们端上点心和冷饮。美国的爸爸们,还经常接孩子放学。有些爸爸带着家里小一点的孩子来接他们的哥哥或姐姐。爸爸低头跟孩子耳语,很自然地亲吻孩子的脸颊。那一瞬间,真是特别的温馨。在中国,我很少见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此亲昵的表达,尤其是父亲与孩子间,总是隔着陌生与距离。看多了,老公入乡随俗,开始亲自带豆豆,喂他吃饭,陪他玩耍,给他换尿布,哄他睡觉,并慢慢感受到养育孩子的乐趣。他每一天都觉得很惊讶:呀,原来孩子会这样与你交流,原来这么小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原来孩子和自己这么像……我说:“豆豆早就如此了,只是你以前没发现!”老公的眼神里满是遗憾和失落。以前老公把豆豆当成一个玩具,高兴时才会逗逗;现在,老公把豆豆看做一个生命,终于有了当爹的幸福感觉。到了美国后,我开始攻读学位。每周有几个晚上,老公必须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第一次把豆豆丢给老公时,我连上课都心神不定:老公自己能搞定吗?会记得给他喂饭吗?会带他睡觉吗?我的耳边,甚至一直萦绕豆豆的哭声。纠结了一路,到家后却看到老公在悠闲地看电视,豆豆比我在家时睡得还早。我上楼看了看豆豆:身上干干净净,尿不湿也是刚换上的,睡得很香。那个晚上,老公带着豆豆吃饭、唱歌、玩游戏、游泳,内容安排得非常丰富。原来,男人远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粗心、笨拙和没有责任心”。他们也会像女人一样细心地照顾孩子,给孩子很多很多爱。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比女人更会带孩子,因为他们更有精力、创造力和原则。豆豆喜欢和爸爸一起玩,因为爸爸能想出更有趣、更刺激、更有挑战性的游戏。我开始和美国女人一样,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公带。周末,老公经常和男同事们相约一起带孩子出去玩,给女人们放假。他们的活动非常丰富,出海钓鱼、去农场骑马、去郊外野营……有时,他们只是相约在某个人家中,大家一起打牌、玩游戏。有一天,我提前回家,发现所有窗帘都被拉下来了,屋子里一片漆黑,只听见人声,看不见人影。原来,3个大男人和四五个孩子,全趴在床底下,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个电筒正在“探险”。男人和孩子们玩得很疯,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探险”游戏后来成了老公和豆豆的最爱。如果家里突然没人,我第一个反应是:父子俩是不是又躲到床底下玩去了?每当看见老公细心地照顾孩子,和孩子一起快乐地玩,我都会很感动,看老公的目光也会变得非常温柔。其实,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游戏找爸爸,归巢找妈妈,这是大多数孩子的做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等来影响他们,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玩玩具等方式给予他们关怀与呵护;也需要父亲用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孩子的性格,通过爬山、游泳、探险、游戏等活动赋予他们坚强、勇敢、果断、自信、独立等性格。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通过对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这或许是美国爸爸们,坚持自己带孩子的原因之一。美国爸爸们经常带着孩子玩,没事给妻子放放假,既让自己和孩子更亲密,又能赢得妻子的感激和爱,瞧瞧他们多聪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起步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美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已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反观国内,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举国ti制的大背景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扭转局面、改变现状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尽管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机构中的流行口号、广告语。时代需要国民的高素质教育,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国民,父母更期待子女跳出现有应试教育的困境与怪圈。
值得借鉴的美国子女教育法则
一,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二,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Good Job)”,“太棒了(Great)”,“你真是天才” 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三,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不然多吃那么些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 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四,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五,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六,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双亲不全或者亲子分离过久,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这里的十多条法则其实都可以用言传身教灌输给后代。
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家长交友就要检点。对少年来说,同伴的影响超过家长,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情况。孩子们都需要友谊,害怕孤独,有些孩子是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环境没有朋友,或者华人孩子被白人歧视,而与一些“边缘孩童”为伍的。家长还是应该感激这些“朋友”帮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独,但更要让自己的孩子认清他们的优缺点,试图往正面影响他们。另外要为孩子寻找和扩展新的健康友谊圈,家长要想法结识孩子的老师和同学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健康的校内外活动。
七,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童言无忌。要结合“声音法则”,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当然,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解释。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孩子们,往往还无法进行多方位思维,而只会延续自己的思路,因此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八,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利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但前提是,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了事,甘愿接受处罚,以便下不为例。惩罚方式也要合理,可以采取不让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比如可以罚其几天不许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但决不能不许孩子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法的。
另外,因为连孩子们都知道惩罚是负面的,千万不要把一些应该做的正面事情当作处罚。比如罚孩子劳动,会让他们认为劳动是坏事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有个华人家长嫌年幼的女儿不肯睡觉,就罚她去写五十个中文字或做十道算术题,孩子被迫做功课当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罚她去睡觉。这样做看起来暂时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但却会让孩子把做功课睡觉都当作处罚方式,一做这些事就会有被处罚的感觉,造成心理阴影,那将来还能喜欢写中文做算术吗甚至连睡眠都会失调。
九,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
其实后果也不都是负面的。成年人的阅历比少儿丰富,应该更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然而,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十,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会结构稳定的保障。要实行这条“结构法规”,我觉得新移民家长们更重要的是先教育自己。因为在美国这样的法制社会,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或许有人以为美国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待道德感情、家庭责任、性爱行为等,大都不会超越底线,也少有人因为帮亲友社会关系而腐败违法的。因为他们心中有原则,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为了迁就亲人而触犯法律。
然而,因为中国社会没有这么严谨的法制观念,华人家长则需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习惯是否逾越了这些底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目无权威,表现得无法无天无规矩。曾经有位华人家长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儿成为逃学逃家的“问题少女”,当我听到这位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违禁物品带进美国等“光辉业绩”,就不奇怪为何她的孩子会蔑视校规。很多在中国被当作“本事”的行为,在美国却是违反法律或道德底线的。
十一,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 “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美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的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挺爱搅” (Teenager)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十二,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时候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些W,这可算不上好家长。只有上面所有各条法则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些W。有些家长舍得掏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除了学业考虑,还觉得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能给孩子较好的成长环境。但家长也应该自问一下动机,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图省事而把家长应付的责任推给学校呢有了可靠的学校来管教孩子,是否家长就不用操心这些W了其实,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过程,过早让孩子离家寄宿,家长会失去这样一段虽然辛苦却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时机。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学校,有老师管教,家长仍然不可忘记自己的责任,依然要随时了解这些W。
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如下:
1、言过其实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2、人身攻击如“你胖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胁恐吓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
5、居高临下如“你不听也得听”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
6、冷嘲热讽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
7、绝对否定如“你总是撒谎”等。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
关于美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2010年的父亲节是6月20日哦。送什么礼物好,要因人而异了。浪漫点的,送花(红色或白色玫瑰;太阳花,寓意父亲像伟大的太阳;**的康乃馨,象征慈祥、温馨、真挚,不求代价、永不褪色的爱等);送去祝福;送皮带或皮包,都可以哦。
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
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接受了6月第三个星期天的美国父亲节,在这一天里孩子们可以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敬意,或者送上节日的问候。那么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
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1第一,为父亲斟一杯酒,道一声辛苦
这一天,我们可以为父亲下厨做一餐饭,或者请父亲下次馆子。然后,亲手为父亲倒一杯酒,郑重地向他道一声辛苦。
在男人心中,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是他奋斗的莫大动力。
第二,送父亲一份小礼物,哪怕很廉价
送礼物,是一种仪式感。有钱的子女,可以买点贵重物品,没钱的孩子,哪怕买一件廉价的衬衣,也是传达了这份爱意。
在幼儿园,父亲节或母亲节,老师都教孩子们折一些纸花送给父母。这份礼物,很多家长都特别喜欢。
有时是常年在外的子女,与父亲团聚少,不能亲手为老父斟酒 ,那么,就一定要快递一份小礼物,聊表心意吧。
第三,报一件喜事,老父比吃肉还开心
很多中国孩子,喜欢“报喜不报忧”,其实,这是一种大孝。“报喜”,父母自然开心,“报忧”,老人肯定烦闷。很多事情,老人知道还是不知道,都于事无补。那么,有选择地汇报,就非常必要了。
在父亲节这一天,我们不妨找一件喜事报给父亲,比如:“老爸,我加薪了!”或者“老爸,您孙子有女朋友了!”
父母之爱子,要为他们的长远未来,多加谋划。而子女爱父母,却简单得多,陪他们散散步,隔三差五打个电话,或者快递一件衣服,向老人报一件喜事等,就足够了。
父爱如山,父恩似海,在这个专属于父亲的日子里,祝福天下父亲,都平安快乐,健康长寿。
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2父亲节能为爸爸做些什么?
1、晒出与爸爸的合照
分享与父亲23年来的成长"萌照",从1岁的"小娃娃",到23岁的"大姑娘"。
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父亲节,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照上传网络,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感动上万网友。
2、父亲最爱的那碟花生米
父亲节他要给老爸做他最喜欢吃的菜。
"印象中父亲没有什么最爱吃的菜,有时候一碟儿花生米,一杯酒就可以当一顿饭。实在想不出父亲究竟爱吃哪道菜,想来只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让老爸高兴一下吧。"
3、爸爸为我造的公主梦,我也给您送一个!
精心挑选了礼物,七彩许愿玫瑰音乐盒,以透明澄澈之水晶球,呵护绚丽多彩的七彩玫瑰,一曲《Rose》响起,浓情荡漾,演绎心中最唯美的愿望,许一个美好心愿,七彩之光必将永恒闪耀。
每一个公主梦,都是爸爸一直以来的悉心呵护。
4、再棒的身体,也要注意日常保养!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爸爸妈妈身体也好,倍儿棒!
父亲的膝盖不太好,阴天下雨总是偷偷揉腿;弯腰干农活半小时,就会起身捶捶腰……这两年回家,发现爸爸每天晚饭之后,总会出门跑会步,甚至要拉着我们一起,他说为了锻炼身体,因为我们姐弟俩都还没成家呢!
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
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父亲节小朋友能为爸爸干些什么3父亲节的意义
第一,提醒我们做儿女的,感恩父亲的付出,孝敬父亲;
第二,提醒我们做父亲的,照顾好自己的子女,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怎么过父亲节
1、 在外工作的朋友,不管多忙多累都要常常给父亲一个电话,聊聊家常,报个平安,好好工作,报告自己的进步,就是给父亲很好的礼物了,送什么花都是虚的扯淡。父亲最希望的是看到自己的子女工作认真,积极向上。
2、 远在大城市的朋友,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赶回家去个父亲团聚,家人团聚,见到真人才是最大的欣慰。买上一瓶小酒,回家炒个家常小菜,陪老人喝喝小酒,聊聊家常。比送什么贵重礼物强上百倍。
3、 如果经济条件好点的朋友,可以带上亲爱的父亲到外面走走,去旅游观光,父亲是老一代人,出远门少,祖国风光多美好,多带老人到美好的地方走走看看,不枉此生
4、 如果你没有结婚,父亲节到上自己的异性朋友到父亲面前,让老人高兴高兴,为人父母,那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赶快成家立业。
5、 为了父亲,为了母亲,为了家人,好好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做个懂事的孩子,不要让老人担心难过。人生苦短,幸福日子尽量过吧。
父亲节的由来
在国际流行的父亲节紧随母亲节之后,定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
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终于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通过教堂仪式、送卡和礼物来纪念父亲节。
在父亲节那一天,子女们会为父亲买领带、皮带、衣服、鞋袜、打火机、香烟、酒、钓鱼竿等礼物,还会将早餐做好。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多睡一段时间,子女们通常做好早餐后拿到床前给父母享用,或请父母到餐厅用餐。
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是1907年美国费城妇女安娜·查维斯倡议的。安娜·查维斯1864年出生于西弗吉尼,址州,母亲是教师。在讲解儿女应孝敬父母时,她希望学生中有人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安娜在她母亲于1905年5月9日去世时,决心实现母亲的遗愿。于是,在1907年5月9日她母亲去世二周年纪念会上,安娜倡议每年应规定一天来纪念母亲伟大的爱。
为此,她到处演渊:宣传,并写信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得到人们广泛的芝持。1914年5月7闩,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每年9门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同年5月9一,美国总统贼尔逊颁布法今执行,并规定时亲节这大力法定假日。
家家户户匝悬挂国旗,以示村母亲的尊敬。这项规定立即得到世界上49个国家的响应,于是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便成为国际母亲节。由于这个时候正是安娜母亲生前最喜爱的香石竹花盛开的季节,所以。香石竹花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这一天,子女们都会向母亲奉献上自己的礼物:衣服、炊具、食品等等。但下管送什么东西,都要送上一盆花。如果母亲健在,就佩戴红色石竹花;如果母亲作古,则佩戴白色石竹花。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