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拿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孩子 0 13

小孩拿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第1张

小孩拿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导读: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

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要强调伤害

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锺爱的东西不由自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忍。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

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

7、须警惕孩子说谎

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

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小时候的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判断能力的,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的认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其实我们并没有权利去给孩子贴上一些乱七八糟的标签。

朋友带着他的儿子乐乐来我家玩,两个孩子其实差不多大,儿子开心得出带着乐乐去了他的小房间,跟乐乐展示着他的一系列的玩具收藏,两个孩子玩的都比较开心,我就和朋友在客厅里聊着。

就这样一直到朋友要回家的时候了,但是乐乐好像不太乐意,手里一直拿着一个恐龙模型,看起来乐乐很喜欢,但是这个时候朋友好像不太乐意了,让乐乐放下这只恐龙。

但是乐乐一直没有放下,一直用小手紧紧地攥着。朋友便开口了:“乐乐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行为和小偷其实没什么两样的。”这个时候,我儿子突然喊了起来,说这只恐龙是他送给乐乐的。

朋友就这样带着乐乐有点尴尬的离开了。其实我觉得我们是不能随便给孩子下一些定义的。其实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就算了拿别人东西那也是和道德无关的,他们只是很难划清“我你界限”。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要小题大做,但是接着我们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是不对的。给孩子一个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自己的标准。我们也要提醒孩子。

宝妈刚买的一箱牛奶,一分钟就被孩子全“分光”

闺蜜家儿子今年4岁,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但是朋友说就是“手太松”,稍不留神家里的东西就被他给送人了。就比如,上周末,闺蜜到超市买了一箱奶,一路辛苦提上来,还爬了四层楼梯,结果刚到家,儿子就兴冲冲接过来。她本想夸儿子懂事,没想到儿子二话不说,赶紧拆开,给他那一帮小伙伴分了喝了。闺蜜说:“一分钟不到啊,我辛苦提回来的牛奶就被孩子分光了。”

其实,这才是她家儿子一个“大方”表现,平时家里吃的玩的也都是被他给送出去不少。有时候在公园玩,她刚给孩子买了一个小玩具,孩子转手就送给认识不到五分钟的小伙伴。对此,她在心里默念上千次:“我怎么生了一个傻儿子?”但是,她家儿子一点也不傻,就是太大方。她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才把儿子养成这副样子。

孩子总把家里的东西给别人,是什么心理?

②想用东西来换取“友谊”

孩子到了两岁多的年纪,会有一个人际交往时期,比如会跟同性别的小伙伴玩,会跟小朋友交换玩具,会在一些事情上建立统一战线。而收获友谊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东西给别人或者让别人玩。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家长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可能出现想用东西来换取“友谊”的心理。

③家长平时太惯着孩子,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

有些孩子从小就被一家人宠着惯着,想要什么家长就立马买。所以,家里玩具、衣服、零食一大堆,多到孩子一点都不在乎,也不懂珍惜。所以,当别人想要他的东西时,他就会很大方的把东西都送给别人。

孩子“太大方”,三步走方针能解决

①第一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把东西送给别人

孩子把东西送给别人,家长别一味使眼色,以及盲目阻止。而是要找个恰当的时机,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把东西送给别人?送给别人时自己是否心甘情愿?自己快乐吗?如果孩子是因为喜欢对方,真心想把东西送给别人,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担心被孤立,那么家长就不要盲目插手阻止。

只有问清楚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比如,有的孩子给别人东西,就是单纯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了,自己不喜欢,像丢垃圾一样丢给别人,这种心理,父母一定要加以纠正。不能自己不喜欢的给别人,这样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是问问别人喜不喜欢,需不需要这样的东西。

我家还是就是这样,初步怀疑自闭症,联系你也去带孩子去看看

例如:桌上放着苹果孩子想吃够不着时,孩子会用手指苹果、一边指一边眼巴巴地看看妈妈再看看苹果,表示想吃的意思。如果妈妈会错意,没拿起苹果,而是拿了旁边的桔子的话。孩子还会摇头表示“不对,我想要的是苹果而不是桔子”。

而自闭症的孩子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很可能不会指物,而是抓着妈妈的手腕去够苹果。这个行为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借助他人的身体沟通

你得看拿的什么了啊。

如果是拿食品跟同学分享。

或者孩子送了同学点笔啊 本子什么的。

都是正常的交友方式啊。

让孩子学会合理的使用东西

要知道东西不仅是一个人用的~

还可以当做礼物。

一样东西当你给了孩子 他就有权支配。

- -~不知道LZ说的是什么呢?

在独生子女多以自己为中心的今天,你的孩子也算个特例了。

孩子懂得和他人分享,本来是件好事,但“过于大方”,有时候会让家长感到左右为难,特别是在“有去无回”的情况下。

其实,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引导她一下:

1、不要一次性地把买回来的零食全部交给她,否则她会感到东西很多很多,给别人也不影响自己享用;而是仅给她一次享用的量。让她知道:零食是有数的,吃完就没有了。

2、不要让她对食物、玩具有完全的支配权 —— 要求她在把东西送人之前必须先征得你的同意。

3、告诉她友谊应该是相互的(“来而不往非君子也”), 不能一味地迁就别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有义务教会她从小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给他人侵害你的机会 —— 这不是斤斤计较、也不是教她世故势利,这是她必须明白的道理。

至于别人欺负她的事,可以教她有选择地交朋友,不要什么人都一起玩,以免受到伤害悔之晚矣 —— 远离非善之人,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嘛:长大了,更是如此

看得出来你的儿子非常活泼快乐可爱。其实呢,他这种心理呢根本就不是虚荣心。这是他一种快乐的本能。有好东西愿意和自己的小朋友们共同分享。这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孩子。

但是呢也同时注意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呢,一定要学会。因势利导,慢慢培养。不要因为家庭条件好就随意的给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呀或者优秀的用具呀等等。

正确的引导呢?要让孩子知道,靠劳动获得的一些收获才是真正的快乐。可以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快乐。但是呢也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能浪费。随意的是把东西呢送给别人。告诉孩子父母挣钱呐也是靠辛勤劳动而获得的。

相信你耐心的跟孩子讲通这个道理,那么你的儿子就会更加的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