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

孩子 0 50

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第1张

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
导读:孩子身处自由、放松、安全的环境中才更能够画好画。家长完全不需要强调画画的仪式感,让孩子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去画画。相反,让孩子感到画画和吃饭、玩玩具一样自然。孩子画画,不用限制地点、时间以及姿势,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的汽车上,无论是早起后

孩子身处自由、放松、安全的环境中才更能够画好画。家长完全不需要强调画画的仪式感,让孩子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去画画。相反,让孩子感到画画和吃饭、玩玩具一样自然。孩子画画,不用限制地点、时间以及姿势,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的汽车上,无论是早起后还是临睡前,无论是坐在桌前还是趴在地上,听从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创作。

随时随地想画就画

家长可以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便利的画画条件,让孩子想画画的时候,能随时随地拿起笔开始画画。比如在家里的书桌、餐桌、窗台等处放上一些孩子的画笔和画本。每当孩子路过桌前、窗台看到画笔,都像是在接受一种邀请:快来找我画画吧!

另外,带孩子外出时,家长也可以带上几支彩笔和一个便携的画本,在等餐时、旅途中或是景区里,只要孩子有兴趣想要画一画,都可以拿出纸和笔让他画个够。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几乎每一位艺术家也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灵感的小本子,他们大多是用它来搜集正式创作的素材。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多画一画,一定不要将画材藏在柜门的深处。将它们摆在显眼的位置,或者常常带在身边,让孩子在玩乐之余,随时拿起画笔画一画吧。

安全放松的氛围

你是否熟悉这样的场景:孩子在画画时不小心弄脏桌面,妈妈便大发雷霆,于是孩子大哭,这幅画也就半途而废了。孩子对于家长的情绪都是敏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破坏家里的整洁而感到紧张,孩子当然就不能够自由、大胆地去画画了。如果孩子不小心画脏了家里的墙壁,也不必斥责孩子,让孩子保持愉快的作画心情,就是在保护他们的画画兴趣。要知道,幼小的孩子因为对笔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难免会弄脏自己的手、脸、衣服,甚至桌面和地板。因为弄脏了画画环境而受家长责备,从此蹑手蹑脚地画画,渐渐失去画画的兴趣。

在孩子开始画画前,我们可以做一些准备,既可以减轻孩子对卫生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能满足家长保持环境干净、卫生的想法。

涂鸦墙

给孩子在家里准备一面涂鸦墙,是不错的想法。涂鸦墙是一个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孩子可以直接在上面作画,或是贴上大的纸张,让孩子尽情地涂涂画画。要是涂鸦墙足够大,全家都可以一起参与进来,享受共同创作的乐趣。涂鸦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到处乱涂乱画,还可以让孩子在自由放松的创作状态下爱上画画,更能够成为家里一道温馨靓丽的风景线。

防水罩衣

孩子作画之前,先让他们穿好防水罩衣,这样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画画,再也不必担心衣服被颜料弄脏了。防水罩衣比较容易清洗,颜料不多,用水稍稍一冲就干净了。

塑料桌布

如果担心孩子画画时会弄脏家里的桌面,可以在孩子作画之前铺上一层塑料桌布或者桌垫。如果是一次性桌布,省去清洗,当然更加方便。

可水洗画笔

选择包装上标有“可水洗”字样的画笔或者颜料,因为颜料可以溶于水,只要用水冲洗,一切就能变得整洁如初,这样的画笔更适合孩子使用。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种可以在光滑的瓷砖或者玻璃上作画的水洗笔,用水一冲即可清洗,很适合孩子涂鸦使用。

安全无毒的画材

口欲期的孩子拿到东西总爱往嘴里放,画笔也不例外。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请家长一定要选购安全无毒的画材,这样即使孩子偶尔接触到一点,也不至于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妈妈队长

偶尔会有妈妈问我:“妈队,你经常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学学画画,为什么?” 其实我一直都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在我从事美术教育的近十年里,有太多太多的感悟告诉我,画画,可以给予我们很多今天,妈队就跟大家讲几个故事吧~

01

我有个学生,小女孩,一个有点内向、敏感的孩子。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但从她的画面中,我能经常看到很多细腻的情感。

女孩很喜欢画画,家里面多了一只小萨摩,她兴奋得跟狗狗抱到一团,然后拿起纸笔马上就把狗狗画了下来;去西餐馆吃饭,看到桌上有一朵漂亮的玫瑰,她用小手掰了一下花瓣,说回去要画一朵漂亮的小花;在商场里看到一个泰迪熊玩偶,喜欢得不得了,说:“妈妈,我要这个,回去我想把它画出来!”

我跟女孩妈妈说:“好好培养啊,这孩子以后肯定了不得~” 女孩妈妈说:“是啊,她在画画方面的确有天赋,但这孩子胆小,爱哭,在这方面我一直很头疼”

我回想一下,的确,女孩的确很多想法,但不太愿意跟别人说,平常在电话里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惜字如金”,真实中的她和画面中的她简直判若两人。这一点着实让我感觉费解。

有一次,女孩刚上完一节绘画课,作业是要画一幅仙人掌的作品。她给我交的是这样一幅作品:

这幅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没什么异常,很符合她一贯作风,就算是小植物,都会赋予丰富的表情。

但当我仔细一看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一丝的不寻常:左边的仙人掌是面带笑容的,而右边的仙人掌,一个是愤怒的脸,一个是哀伤的脸,中间的仙人掌,眼睛看向的是面带笑容的那边。

我略感疑惑,便问女孩,为什么这些仙人掌会有这样的表情。

女孩低着头,小嘴嘟着,差不多等了10秒,才缓缓地说:“左边的仙人掌是妈妈,妈妈对我很好,经常买好吃的好玩的给我,陪我玩。右边的仙人掌是爸爸,爸爸经常不在家,回家后经常骂我。”

我心里一愣:“为什么爸爸经常骂你呢?” 女孩说:“我做错事,他就骂我。”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又问她:“那中间的仙人掌呢?他们代表了什么?” 女孩说:“旁边的两个是我的保姆,靠近妈妈的保姆经常笑,她经常陪我玩。靠近爸爸的保姆不开心,因为她知道爸爸对我不好!”

我心疼了一下:“那中间的小仙人掌应该就是你吧?”

女孩“恩”的一声,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我又问:“为什么你要看着妈妈的那边呀?” 女孩趴在桌上,我能看到她的小眼睛上已经泛着泪光,过了很久,她才哽咽得说出了七个字:“因为我很怕爸爸”

这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女孩妈妈说女孩胆小,爱哭 后来,我跟女孩妈妈说了这件事。女孩妈妈脸上再也没了以前爱开玩笑的笑容,沉默了好久好久说不出话来。听说,那天晚上女孩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惭愧、内疚,百感交集。

讲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您了解您的孩子吗?您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 有时候真的挺讽刺,父母对孩子内心的了解,还不如一幅画来得透彻,一方是每天陪伴左右的有温度的人,一方是冷冰冰的画纸

绘画,是孩子心灵的一扇窗,一种特别的语言,爱画画的孩子,情商一般都会差。

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孩子不会什么都跟父母说,而通过一张画,你能够看得更加的清晰——那是孩子一颗真实的小心灵。

02

我还有另一个学生,一个活泼的小男孩,他很开朗,但略带些调皮,有时候会惹到妈妈生气。

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小暖男。曾经有一节课,作业是画“手”。这位小男孩提交了这样一幅作品:

大家看到这幅画里面有一只很大的手,那是小男孩妈妈的手,除了这只手,旁边还有一些小长方形。大家能看出来是什么吗?一开始我也看不出来,妈妈也看不出来。

后来我问了这位小男孩,他神采奕奕地跟我说:“那是钱!因为妈妈喜欢钱!”

我当时听完,笑得差点没出6块腹肌。没错,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只是好笑。但后面我细细想了想,其实这就是孩子最纯洁的心灵啊,妈妈喜欢什么,他画什么,因为他想给妈妈带来快乐,仅此而已。

后来,当男孩的妈妈从我口中得知了这件事之后,她先是哭笑不得。但最后,反映跟我是一样的。此时此刻,她能真切地感受得到,孩子对她的那份爱,无以言表。无论平常妈妈怎么骂他,责罚他,但在他的心中,对妈妈的那份爱却从来没有褪过一丝颜色。

画画很简单,很纯粹,但它更多的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法,它能让人收获感动,收获幸福。

03

我在一次海南旅游的时候,来到了亚龙湾,那里的海湾,美得让我沉醉。

那天,我在沙滩上散步的时候,看见一个中年女性正坐在海滩边画海,我也是从事艺术教育的,自然瞬间有了志同道合的感觉。走过去就自然其然地跟她聊开了。

她已经56岁了,有一个已经出嫁五年的独生女。说到自己的女儿,她的眼睛里装着的是满满的想念。她说,她的这个女儿啊,从小就很独立,成绩很好,初中开始就上了市里的重点学校,一周回家一次。后来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还记得五年前女儿出嫁省外,她和丈夫站在火车站台上,看着女儿拖着行李箱一步一步地远去,走进火车车厢,火车走的似乎很缓慢,很缓慢,但终究还是消失在她早已模糊的视线里。她看着火车逐渐远去,终于忍不住在丈夫肩上哭成了泪人。

我边拍着她的肩膀,边安慰着这位鼻子已经酸红的中年妈妈。我说:“没事,叫你女儿多回家嘛,这样你就不会那么的孤独~” 让我意外的是,这位妈妈说道:“唉~不孤独~不孤独~你看我现在,不也挺开心的吗?起码我还有这些啊!” 她边说,边指着那幅即将画完的海。

后来,这位妈妈说道,她小时候就开始画画,那时没有老师教,就凭着自己的兴趣画着完。她万万没想到,小时候的一个小兴趣,竟然成为了现在陪伴她抵御孤独的好伙伴。一年前,老伴因病走了,她是孤独的,又是不孤独的,当她倍感思念,忧伤的时候,拿起一张纸,一支笔,一笔、一画、一图、一抹,心里涣然冰释。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消瘦的妈妈的脸上,总能带着平淡的笑容。

人并不是永恒的,我们总有一天需要面对孤单,孩子是,我们自己也是,但画是永恒的,因为画里伴随的思绪是永恒的。如果说画画是我们一辈子的朋友,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港湾,在那里,有如春四季,有止水之心。

故事讲完了,码了那么多字,写完的时候已经深夜两点了,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心里觉得很是舒畅。

现在想想,为什么我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学学画画呢?并非要让他们成为多厉害的画家,而是为了让孩子保有一个长久的兴趣,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

能在开心的时候,与他人分享愉悦;

能在伤心的时候,始终有一个可靠的肩膀;

能在受挫的时候,收拾心情重新开始;

能在孤单的时候,有个心灵伴侣,为自己找个港湾,好好停靠。

你家孩子喜欢画画吗?如果喜欢,那请毫不犹豫地支持他!这将是我们给予孩子受益终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

推荐关注0-5岁育儿微信

孩子的世界,父母的家园,欢迎您关注父母天地

关注万能哥

一起,助身边人进步!

喜欢就给点个赞呗!

画妈妈的表情,这说明在一个四岁半男孩眼里,经常看到妈妈伤心,在他幼小心里妈妈哭的表情非常难忘,他虽然不知道妈妈为何流泪,但在他心里是最深刻,是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为什么不画开心的,或滑稽的,还有慈祥的,他单单选中哭泣的,在他眼里,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多,经常看到妈妈流泪。

文/山爸爸 育儿 记

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都是用表情和哭闹表达情绪,当孩子会说话了以后,由于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对于一些事物和内心想法表达也不是那么准确,而画画却能很好的体现孩子的内心活动。

小宁有一个6岁的女儿,就要上小学了,妈妈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就给孩子报了补课班,又想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就又给孩子报了画画兴趣班,但是就在上了第三次兴趣班的时候,老师告诉妈妈最好带孩子看看医生吧。

老师拿出课上让孩子画的画,画里是一座房子,还有爸爸和她自己,两棵树,没什么特别的呀,但是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小宁, “画里没有你呀,是不是最近说孩子了呀?” 小宁表示并没有,孩子一直都听她的话,回到家,小宁越想心里越害怕,第二天就带女儿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看了这幅画说:“你看画上的树叶、石头、草坪都是用很乱的线条,房子侧面的门是打开的正面的是关闭的,窗户都是打开的,最主要是图画里没有妈妈, 说明孩子最近心理压力大,想要逃离这个家还要远离你,而且已经有了不愿轻信家里人的想法。

听了心理医生的一番话,小宁回想自己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没怎么让她玩过什么,而且经常督促她看书学习,多亏看了心理医生,要不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1 情绪变化

家长通常都认为孩子小,哭呀闹呀都正常,一会儿就好了,但是这些却是孩子在表达内心想法的信号,家长千万别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变化。

当孩子做一件事没有耐心,烦躁,暴躁,不停的哭闹等这些情绪变化的时候,家长要等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耐心沟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及时帮孩子排解情绪。

2 行为变化

孩子除了通过情绪表达内心想法还会通过行为举止来表达,当孩子有反常的行为时就要引起重视了。

比如孩子平时喜欢玩的玩具突然不玩了,还要故意弄坏,就要耐心和孩子沟通发生了什么事,有的孩子就是会把其他事情的情绪通过不好的行为发泄出来。

3 社交变化

当孩子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不和他玩了,我们也不要忽略这个细节,要问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在一起玩了,帮孩子分析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社交发生变化,家长又没有及时的教孩子去分析解决问题,那么以后孩子在遇到类似的社交问题的时候还会 “碰壁” ,甚至会影响未来的交友。

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几乎都不是小问题,这些都是在暗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多多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寄语:

想要让孩子身心都能 健康 发展,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不要总是认为孩子小都正常,就忽略了不该忽略的这些问题,一旦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出现分叉口,我们没有帮孩子选择好,那路就会越走越偏,再想更正就会很困难。

三岁小孩子现在是不会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所以这幅画表达的是小孩子现在最迫切的希望和痛点,这个年龄段应该是父母均陪伴成长的时候,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段时间很重要。回头想想父母真正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就这么几年,上学了,孩子都放在学校了。。。长大了,就该有自己家庭和未来了。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宝宝:“我不画画,就是不画”(生气中)

妈妈:“前几天不是挺喜欢画画嘛,怎么今天就不画呢?”

宝宝“反正我就是不画,哼~”

这是发生在我小侄女家的一幕。思妈清晰的记得,上个月小侄女说她想画画,于是我就带她出去买了画画用的材料。

下午回到家,她就迫不及待的掏出了画笔,开始了“创作”之路,还得意的跟我了她的想法。

可过了一周,我再去看她的时候,就看到她跟她妈妈赌气的画面。那个小嘴巴噘的都能挂一只油瓶了~当时我就很纳闷,不应该啊~

随即我翻看了放在桌子上的图画本,上面出现了这样几幅简笔画,旁边还清晰的备注了简笔画的步骤。

瞬间我就明白小侄女为什么抗拒画画了。原因就是她画不出妈妈那样漂亮的画,幼小的心灵被打击到了~

可能很多的父母看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疑问:“家长教孩子画画很正常啊,有啥不对的?

你这样说,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请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家长教孩子画画 = 毁了孩子的天分”

孩子3-7岁,本就是思维启蒙的黄金时期。孩子通过画画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锻炼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

可很多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画出的画时,都会觉得孩子的绘画水平不行,所以就想帮帮孩子。

可你这一帮,不但没起作用,还毁了孩子的天分。

别不信!毕竟你给孩子教的是成人画,不是儿童画,这样一来,就会逐渐阻碍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被称作是第二信号系统

像杯子、碗这样的具体事务,即使现在不在眼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想象他们的样子。

举例来说:当我们听到“妈妈在做饭”这句话时,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这一情景,并把它画出来。语言的作用就是让脑海中能够浮现不在眼前的事物。

再者,过早的给孩子教成人画,就像是过早的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也不能用自己的言语去说,甚至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孩子,由于画不出自己想象中的画,就只能复制大人教过的东西,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体会自由表达的喜悦。

因此,也就无法画出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就容易变成不喜欢画画的孩子。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喜欢画画呢?

1、陪伴孩子一起画出属于她年龄阶段的画

当孩子对画画很着迷的时候,大人不要过于计较她的写实能力,对孩子横加干涉,这样是没有用的,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吧。”

我还是拿我的小侄女的例子来说吧,在侄女抗拒画画的那一个月里,他的爸爸妈妈闭口不提画画的事情,我觉得孩子也差不多淡忘那件事了,就买了两本涂鸦册去看她。

到家之后,我就拿出了涂鸦本,试探性问侄女想不想跟我一起画画,她很乐意的答应了。为了让她的兴致能够更高,她画什么,我就跟着画什么。

比如:她画圈圈我就画圈圈;她画线条我就画线条。画到后面,侄女也越来高兴,还跟我讲她的想法~(嗯,终于还是让她又一次拿起了画笔~)

(我画的)

(侄女画的)

你看,当你走进孩子的世界,跟她一起做同一件事时,她就会跟你诉说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就培养了吗?

2、不要过早的给孩子报美术培训班

过早的给孩子抱美术培训班,只会毁掉孩子的天分。

因为孩子3-7岁正是思维启蒙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里,父母就不要过多的约束孩子,他想画什么就让他自由发挥。

关于这一点,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朋友的女儿,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但朋友工作很忙,顾不上给她报培训班,小姑娘就一直自己画着玩。

直到上中学,才开始接受绘画技巧的培训。后来人家顺利的考上了北影动漫专业,目前已是动漫界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所以说,我们不能单纯的以成人眼中像或是不像来作为评判儿童画的标准,什么阶段有什么阶段的标准和要求。

儿童时期重点是开发思维和想象力,拔苗助长或本末倒置往往会毁掉一个有潜力的小画家。

1

某周末,王先森带桃子去试听绘画课。课堂上,桃子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的节奏作画。

王先森颇为得意,心想,带孩子也没那么难嘛!

桃子在课程尾声忽然情绪崩溃,嚎啕大哭,杀了王先森一个措手不及。

桃子哭的原因是,她没有第一个把画好的画交给老师。其实她已经画好了,老师说,画好的小朋友可以交给老师了,后排的小男生比她走得快,先把画交给了老师。

画风原本是这样的:

瞬间就变成了这样:

从王先森发来的视频截屏获得(嚎啕的就没顾上拍了)

桃子嘴巴撅得能栓头驴了,眼光扫视了周围的环境一圈之后,就开启了大哭模式,王先森威逼利诱她也不为所动,边哭边哀嚎:我才是第一名!我才是第一名……

王先森很尴尬,抱怨道:这孩子,争不到第一名就哭,而且还是那么搞笑的所谓“第一名”!

2

刚刚三岁半的桃子看起来是个喜欢争第一名的孩子,这点曾经深深困扰着我。

没有别人跑得快,哭了;拼图拼得慢,哭了;吃东西吃得没有弟弟多,哭了……有时候令我很抓狂,这孩子怎么如此敏感又争强好胜?

作为家长,该如何教养“输不起”的孩子?喜欢“争第一”的孩子不止我家有,家长们也会有同样的困惑。

带着担心与疑惑,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参考很多育儿大V的理念,慢慢我发现:其实,我们不用过于担心。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合理的好胜其实是特别正常和健康的。一般孩子过了2岁以后,自我意识充分萌芽,但又缺乏对自己和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出现“我”是最棒的,“我”需要得到认可,“我”需要得到关注。

从4岁开始,第一次出现了“外在认知”——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别人的看法很重要。

妈妈如果夸我了,我就是个很棒的孩子;老师如果对我很冷漠,我就是个讨厌的孩子。

所以,4岁以后,孩子就是会喜欢和别人比较、喜欢比别的孩子更强,哪怕这个“赢”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看起来很幼稚。

适度的好胜不仅正常而且有益,更是孩子成长中不断进步的“催化剂”。但是如果孩子过于好胜而出现输不起,或者影响社交了,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理,除了天性使然,如果孩子过度表现出“我要争第一、输了就哭”,也是有原因的。

夸多了。一般来说,输不起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年龄阶段,是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判断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

妈妈夸:你真漂亮!爸爸夸:你真棒!奶奶夸:你真聪明!姥姥夸:你太可爱了……频繁而笼统的夸奖,而孩子本人并不理解自己为何会得到这样的夸奖。但孩子通过周围人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他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第一位的。我们出于好意的“夸”,影响了孩子对自身的判断。

所以,我们不是不能夸孩子,而是夸得要少而精,着重夸赞孩子的努力和具体行为,而不是天赋。

夸错了。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误区,就是会进行比较,“你比弟弟完成的快,真棒!”这听起来是个容易激励孩子的夸奖方式,但这样的夸奖让孩子的关注点变成了“超过别人、赢过别人”而不是掌握这件事这项技能本身。

于是,孩子所有的动机都出于争输赢,如此就会出现怕输、怕失败、好胜心过强的问题。“乱夸”会养成一个怕输、容易骄傲的孩子。

哭少了。孩子在输了之后往往会用哭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我们家长往往见不得孩子的负面情绪,用本能反应来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哭了,赶紧无条件满足所有需求。

而情绪管理第一步,首先是认知自己的情绪,觉察了情绪,才能管理情绪。没有哭够、没有很好察觉自己情绪的孩子容易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比较弱,长大后很可能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

做多了。孩子拼图拼不好,不开心了,家长立马上手,三下五除二帮忙拼好;孩子画画涂得不漂亮,不高兴了,家长赶紧帮忙画得美美的……家长们出于“爱”,完全包办代替,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真空罩子”的温室环境,甚至连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想一并替代。

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切事情都完成得那么的轻而易举,孩子没有亲自实践经历挫折的机会,遇到“输”这个大老虎的时候,自然就懵了。

4

分析了孩子“输不起”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输不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先来举个例子吧!继画画班事件后不久,有一天,桃子在小区楼下玩儿平衡车。

她是个新手,很兴奋。恰巧碰上几个五六岁大小的小男生也在玩平衡车。几个小男生要举行一场比赛,看谁骑得快。

桃子也跟在屁股后面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进去。

几个小哥哥“嗖嗖嗖~”地骑走了,桃子在后面追的很吃力。路程中有个斜坡,由于着急,桃子没能掌控好平衡,一下摔倒了。

抬眼看,小哥哥们已经绝尘而去。

桃子沮丧地坐在地上,任由平衡车倒在那里,瘪了瘪嘴,嚎开了。

我赶忙走上前去,在确认她没有受伤后,默默地退后,站在她旁边。

等了半分钟,我说:“疼吧!妈妈知道你摔疼了。”

她委屈地看了我一眼,收住哭声,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你摔倒了,妈妈知道你很沮丧。”

她脸上的表情没有那么紧绷了。我搂住她,摸了摸头:“摔倒和走路一样正常的。如果你觉得需要,妈妈可以抱你一会儿。如果等一会儿你想继续玩儿了,也可以。”

她眼睛里亮晶晶的,但是神态已经恢复了正常,在我怀里呆了一会儿,又跨上平衡车,跨上一溜烟儿骑走了,好像没有发生这个小插曲一样。

5

我回想自己以前的处理方式和新get的“套路”,感悟颇深。

如果按照应激反应,看到她摔倒了,我会着急地冲上去检查,嘴里念叨“啊,你摔倒了啊!”而桃子就会哭得更大声,因为她觉得我看到了她的失败,周围人也都注意到她“输了”,她觉得羞辱和挫败。

接下来我开始鼓励:“你要勇敢,不要哭!没事的!”她就更崩溃了。因为我阻断了她发泄情绪——觉察情绪的通路,她察觉不了自己的情绪,更别提控制住。我的话在她听来,等于是告诉她,你哭了,你不是个勇敢的孩子。

新的思得告诉我,对待“输不起”的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告诉他:我接纳你的情绪,我陪着你,我可以抱抱你。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她通过哭来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然后,告诉她“输和赢”都是很正常的,是同样概率会发生的事情。哪种结果妈妈都可以陪着你,跟你一起面对。

最后,抱抱宝宝,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温暖的港湾,是孩子疗愈的栖息地。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爱和理解,更容易传递给孩子。

总之,输不起的孩子更要用“爱”滋养。

父母的爱与接纳是孩子面对“输赢”的最强后盾,是面对世间一切坚硬的最有力的武器。

父母给予孩子的支持,在他成长的路上,会化作无穷的力量。相信我们,可以陪孩子度过这个“输赢”敏感期。

PS桃皮妈说: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在养育的路上我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

有时候会觉得孩子真是只来自外星的小怪物,但是细细思考、从旁观察,会慢慢发现养育外太空生物,其实亦有“套路”。

虽然俩娃,但是对于孩子的各种新情况我也是摸着石头努力过河,希望走过之后,能在河上搭起一座桥。

亲爱的们,这篇是我的一点点心得,与您分享。您有什么相关经历或者经验,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