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优秀既和先天因素是分不开的,也和后天因素分不开的。这其中既有基因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除了双胞胎学霸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这种新闻之外。也有不少关于亲姐弟先后考入北大,清华这样的新闻。可以说,虽然我们有时不想承认,但是一个人的学习天赋往往是
优秀既和先天因素是分不开的,也和后天因素分不开的。这其中既有基因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
除了双胞胎学霸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这种新闻之外。也有不少关于亲姐弟先后考入北大,清华这样的新闻。可以说,虽然我们有时不想承认,但是一个人的学习天赋往往是和基因挂钩的,人的智力80%到90%都是由基因决定,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同样优秀的兄弟或姐妹。
当然,除了和优秀的基因有关系之外,当然也和这两兄弟的努力息息相关,没有努力的话,即使有再优秀的基因,那也只是台基高,不会再有成长的平台。所以说对一个人的塑造,优秀的基因和后天的努力同样都很重要。
当然,我认为还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有的人虽然看上去智力平平无奇,没有什么与人不同,在努力方面也不比人努力多少,但是常常要比其他人优秀,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从小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家庭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爱学习,或者说更懂得怎样去学习,即使智力可能和普通人相差不多,但是学习兴趣更浓厚的话,学习成绩往往会更好。
对于双胞胎学霸怎样养成当然是基因和努力都不能分开。但是在这个竞争很大的社会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高中时代都非常的努力,从这个方面看来,如果想养成能够考取清华北大这样顶级学霸的话,除了要培养孩子努力之外,确实必须要有一些学习天赋。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有学习天赋的,所以面对这个事实,我们无法给孩子更好的学习天赋,但是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肯定很骄傲。
在我们中国的印象里,北大是中国人最向往的顶级名校,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期待,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叫作北大,而且把北大的字样印在衣服上面,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去北大读书。因为北大有非常优秀的老师,非常好的课程,很多的专业可以选择,而且进了北大之后自己,可以到世界名校去读书,可以在全世界找工作,以后的人生衣食无忧,这对于父母来说可以安心过日子,甚至可以骄傲一辈子。能考上北大的孩子,要么就是基因好,要么就是勤奋或者是父母教育得好。
如果是基因好,也就是说父母很聪明,反应很快,智商很高,自己在工作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远超于其他同事。那么他们给孩子留下的基因也是非常棒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理解能力很快,成绩自然而然就很高。那父母肯定为孩子的高智商所骄傲。
如果是孩子足够的勤奋,并且能够通过勤奋努力考上北大,这就说明他比常人要付出得更多,而且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会通过这种方法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勤奋生活和工作,自己以后干什么都会有很好的表现。那父母也肯定为孩子的勤奋和优秀的学习方法所骄傲。
如果是父母教育得好,比如父母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领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很早的就得到了启蒙,并且支持孩子去尝试,夸赞孩子,引导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哪怕他不是因为文化成绩考上北大,而是艺术或者体育,那父母也应该为这样的子女骄傲,也应该为自己的教育所骄傲。
一个孩子的表现与父母是紧密相联的,可能是父母的基因导致,也可能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所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一辈子的,所以一个孩子能够考上北大,是与父母息息相关的,那么父母肯定是很骄傲的。
双胞胎姐妹同时考入了一个大学,而且还分配了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宿舍,可能姐妹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幸运。如果说造成不便的话,可能最大的不便就是他们宿舍的宿友,经常会出现分不清姐妹二人的状况。除此之外,相信对于她们班的同学以及老师分辨都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经过时间沉淀,大家熟悉之后也会慢慢分辨清楚的,尽管是双胞胎,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明确的性格区别。
双胞胎姐妹竟然分到一个宿舍就在2020年9月12日,在江苏某工学院新生报到这一天,一对双胞胎姐妹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她们就是来自于河北唐山的王紫轩和王紫凌姐妹两。可能她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这么走运,不仅在同一个班级,而且还住在了一起。从她们的长相可以看得出来,两个人真的是复制粘贴版本,长相一模一样。两个姐妹也表示,能够住在一起也觉得很开心。
网友吐槽该事件上了热点之后也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吐槽,有的网友表示还是挺羡慕的,能够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上同一个学校,以后能互相照顾。也有的网友说以后她们的室友肯定特别为难,要费多大的劲才能分得清楚谁是谁。当然也有同学表示,这让同班级里面有脸盲的同学该怎么办呀?
不过双胞胎姐妹分到同专业同宿舍还真不是头一件事情。就在2020年8月21日,也有媒体报道过,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一个上了清华,一个上了北大。网友们纷纷表示,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能够同时培养出一对儿清华北大的双胞胎,简直是学霸的世界。而这对兄弟就是来自慈利县的赵稞、赵棣。兄弟俩在采访的时候,表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挺好,在学习上经常互相帮助。
这些孩子都是这个女人收养的孤儿,他们学习都很努力和上进,所以才能考上清华北大的。
这个女人是谁?这个女人叫麦方琼,出生在广西,退休前是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职工。那一年,年仅19岁的麦方琼开始资助那些山区的孩子上学,还给那些山区的老人带去了吃的、穿的。为什么麦方琼要这样做?那一年,麦方琼经常给一个住在医院的瑶族女孩送饭。经过长时间的接触,麦方琼发现瑶姑娘所在的山区经济非常贫穷,老人和孩子都过的很艰难。所以经过几次思考,麦方琼决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山区的贫困孩子。麦方琼经常收集一些旧衣服,买一些食物送去给他们。因为山路狭窄,难以行走,麦方琼就用上了她的扁担。
没想到,麦方琼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了36年。麦方琼说,看到山区的孩子因为经济问题无法上学,非常难过。麦方琼决定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他们上学,在征得他们父母的同意后,她把这些孩子带到了自己的家,方便上学。除此之外,麦方琼还收养了几个孤儿,和她的关系也很好。很多孩子都视她为母亲,到目前为止,麦方琼已经资助了87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她的亲生儿子,但麦琼芳不偏不向,都视如己出。
麦方琼所资助的这些孩子都很努力和上进然而,令麦方琼欣慰的是,她的孩子们都很上进,学习也很努力。其中有几个被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还有几十个在国外留学。在记者的采访中,麦方琼说,她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因为需要帮助这些孩子上学,麦方琼经常要早出晚归,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很少,有些疏忽,但她也表示自己从未放弃过援助,今后也会一直做下去。
她的家,面积只有86平方米。
在这86平方米的空间里,曾住过87个孩子。
在这87个孩子里,有20个考上了清华和北大。
如今30多年过去,这些孩子有的当了市长,有的去了国外,有的自主创业,还有的当兵成了英雄。
她叫 麦琼芳 ,人称“扁担姐”。
1960年3月21日,麦琼芳出生在广西省百色市。
19岁那年,她成了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勤杂工, 每月工资47元。
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麦琼芳认识了丈夫韦家延。
而她与86个孩子的“缘分”,还要从丈夫的一位战友说起。
两人结婚后,韦家延去了广州军区当兵服役。
一天,战友赵才旺收到家里来信,看完信后,他忍不住捂着被子哭了起来。
这一幕被刚回宿舍的韦家延看见了,他心想,平时训练再辛苦再累,都没见赵才旺掉过一滴泪,他肯定遇到什么难事了。
韦家延上前安慰,一问才知,原来是赵才旺的母亲生病了,村医医术有限,母亲又不愿离开家,去大城市找医生看病。
赵才旺害怕母亲的病症越拖越严重,这才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家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地处偏远,路也不好走,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母亲害怕到了大城市,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白花一趟冤枉钱。”
听到赵才旺这么说,韦家延心里有了主意。
妻子麦琼芳不就在市里医院工作吗?也许她能帮上忙。
就这样,赵才旺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百色市人民医院,找到了麦琼芳。
麦琼芳得知原委后二话没说,就带着赵妈妈去做各种检查。
看着检查报告,医生表示,赵妈妈的病已经有些严重了,必须要住院。
此刻,赵爸爸面露难色,他陪着在这儿住院,家里的庄稼该怎么办?
“您回去吧!反正我每天都要来医院上班,可以顺手照顾一下伯母。”
说是“顺手”,麦琼芳简直把赵妈妈当成了亲生母亲一样来照顾。
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给赵妈妈做早饭,照顾赵妈妈洗漱、吃过早饭后,麦琼芳再去上班。
中午下班,麦琼芳行色匆匆回到家,忙活半天给赵妈妈准备午饭。晚饭亦是如此。
“你闺女真孝顺啊!”病房里的一个阿姨满脸羡慕地说道。
赵妈妈看着笑意盈盈、喂自己吃饭的麦琼芳,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个多月后,赵妈妈恢复出院。她紧紧拉着麦琼芳的手,哭着说道:“闺女,你对我比亲生闺女还亲呢!你要是不嫌弃,就认我当干妈吧!有时间来我们瑶族乡看看。”
麦琼芳满口答应着,后来,在赵妈妈的盛情邀请下,麦琼芳终于去了瑶族乡。
连麦琼芳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次简单的“探亲”之旅,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
瑶族乡亲们的贫穷程度,完全超出了麦琼芳的想象。
目之所及,整个瑶族乡的村民全都穿得破破烂烂,大多数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有的孩子的鞋子脚指头都露了出来,而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
住的房屋环境更加恶劣,低矮的木板房,多雨的夏天经常漏水,到了冬天又极其潮湿,屋内常年都有一股淡淡的霉味儿。
有人说,善良是一种选择。
可对麦琼芳来说,善良却是一种本能。
看着生活贫苦的瑶族乡人,麦琼芳决定帮助他们。
然而,当时的她,也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小女孩,又没上过什么学,每月工资也只有47块钱。
她拿什么谈“帮助”呢?
“我虽然没学问、不富裕,但我有手有脚,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你想,总会做到的。”
麦琼芳没上过什么学,说出的话却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领悟不到的哲理。
回到百色市后,麦琼芳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
她开始向同事“化缘”。
“这东西你们还要吗?不要的话能不能给我?”
麦琼芳的同事说,那段时间,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无论是衣服鞋子,米面吃食,甚至一块小小的毛巾,麦琼芳都会收下。
回家后,她将这些衣物先洗干净,用热水烫一烫,最后再消一遍毒后,叠好装进袋子里。
很快就装满了两大袋子,然后麦琼芳就用一根扁担,挑着这些衣物,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送到瑶族乡的村民手中。
后来,麦琼芳又开始向周围的邻居“化缘”。
“阿姨,你家有没有不穿的小孩儿衣服,能不能给我啊?”
“大姐,你家院子这桌子是不要了吗?能不能低价卖给我啊?”
麦琼芳放下自尊和面子,向邻里讨要不要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她当时才只有二十多岁。
积攒够两袋子后,麦琼芳就挑起扁担,一步一步走向瑶族乡。
1985年,麦琼芳在挑着衣物进山的途中,不小心从10米高的山坡跌落。
去瑶族乡的山路偏僻难行,鲜有人路过,不知过了多久,麦琼芳才从一阵剧痛中醒来。
简单包扎后,麦琼芳便继续挑着两袋衣物,直到把物资送到目的地。
自己的生活都够辛苦了,还要坚持往山里送物资。
有人叫麦琼芳“七大姐”,百色话就是疯癫的意思。
因为经常挑着衣物进山,麦琼芳和山里的几位孤寡老人也混熟了。
她为老人送来衣物,得知老人生病后,又带着老人看病。
过年的时候,害怕老人孤独,麦琼芳还会大老远跑来给他们拜年。
多年来,凌云、右江区有好几位老人过世,都是麦琼芳为他们送的终。
在百色市,有一位姓陈的老人,这些年也一直受麦琼芳照顾。
麦琼芳为他做饭、洗衣、打扫屋子,把他当作亲生父亲,整整照顾了7年。
2011年,陈老先生去世。
离世前,他拿出早已写好的遗嘱, 上面明确写着,自己的几十万存款和在住的这套房产,全部留给麦琼芳。
直到那一刻,老人的3个孩子才终于醒悟,他们平时有多么疏于关心父亲。
可麦琼芳并没有接受老人的遗赠,她说,自己照顾陈老,出自真心,不求回报。
坚持往山里送物资,无偿照顾老人,麦琼芳的举动感动了一些人。
他们主动找到麦琼芳,送去自己的一片“心意”:
“麦姐,我家里买了好多米,吃不了,你拿去给他们送去吧!”
“麦姐,我家孩子新买的衣服,还没穿就小了,给山里的孩子穿吧!”
自1983年以来,麦琼芳每隔一个月就会进一次山,她用自己的双脚一次又一次丈量着百色和瑶族乡的距离,扁担也换了一根又一根。
长年累月下来,她挑坏了20多根扁担,麦琼芳“扁担姐”的称号由此而来。
一根扁担,这头挑着善良,那头挑着爱心,中间是麦琼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而她和86个孩子的“缘分”,也由这根扁担衍生而来。
有一次,她拿着衣物来到瑶族乡的一农户家里,母亲搂着孩子正抱头痛哭,父亲坐在一旁唉声叹气。
地上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看似若有似无,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们对不起孩子,供不起他读书……”
父母向麦琼芳诉说着心中的苦楚,满脸的愧疚。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知道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更加努力学习。
他们只是穷,不是笨。
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却苦于没钱,一辈子被困在这座大山里出不去。
麦琼芳十分动容,随即掏出50块钱塞到孩子母亲手里,然后说道:“一定要让孩子上学。”
而她当时的工资,只有47块钱。
麦琼芳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多的时候,家里86平方米的面积,住了16个孩子,3位孤寡老人,一个星期就吃掉了90斤大米。
家里除了一张沙发,剩下的地方摆了5张上下铺。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要在地上打地铺。
麦琼芳说,“家里除了床多,碗筷也多,被子也多,像集体宿舍,也像学生公寓,大家一起生活,虽然很苦,但也很开心。”
对此,麦琼芳的丈夫韦家延没有任何埋怨,儿子韦晶更是从4岁时,就跟着母亲麦琼芳挑扁担,给山里的哥哥姐姐送物品。
麦琼芳的外婆曾说过: “人这一辈子,出生时需要别人帮忙接生,死了需要别人帮忙埋葬,人的两只手,一只用来帮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别人。”
如今母亲又将这句话告诉了麦琼芳,麦琼芳做了母亲后,又把这句话告诉了儿子。
三代母亲,一代接一代,把善良传承,将爱心延续。
2004年,丈夫意外去世,本就贫困的麦琼芳,此时还收养了几十个贫困的孩子。
可山高压不垮大地,困难压不倒麦琼芳。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学,麦琼芳开始没日没夜的干活。
白天在医院上班;
下班后就去摆夜市,卖烤串;
有段时间还去饭馆给人洗碗;
到了夜里,麦琼芳又去给人看大门,值夜班。
“那段日子,我就叫自己‘白加黑’,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个月下来能挣1750元。1000块钱给孩子存着当学费,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当生活费。”
即使这样,麦琼芳也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有一年,她收养的孩子里,有8个同时考上了大学。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大学,她在母亲的支持下,将家里4个哥哥姐姐的房产证借来抵押,为孩子们办了助学贷款。
39年来,麦琼芳共抚养了87个孩子,除了韦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剩下86个都是她收养来的孤儿或贫困儿童。
而她收养的这86个孩子中,其中有20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剩下的孩子,有的上了中专、大专。
长大后,这些孩子有的当了兵做了警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做了市长,还有的自主创业当了老板,甚至有的去了美国、加拿大、泰国、瑞典工作学习。
因为广西离越南的靖西县很近,麦琼芳还收养了一个越南女孩。
麦琼芳并没有因孩子的国籍而区别对待,后来女孩回国上了大学,毕业后又来到了中国,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
麦琼芳的20个孩子考上名校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他们认为孩子能取得如今成就,是因为麦琼芳教育有方的结果。
甚至有人登门拜托麦琼芳,他们愿意把孩子寄养在她家,出多少钱由麦琼芳说了算。
麦琼芳却拒绝了,她说: “这不是钱的事,跟孩子不能谈钱,要谈感情,讲志气。”
说起自己的“ 育儿 经”,麦琼芳爽朗一笑回答:“我文化水平不高,教不了孩子什么。平时经常说的也就那一句话: ‘先做人后做事,不然读再多书也没用’。”
在麦琼芳的影响下,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会主动帮“麦妈妈”做家务,吃完饭,有人收碗筷,有人擦桌子,有人扫地。
一切收拾妥当后,高年级的孩子会帮助低年级的孩子辅导作业,为了能让弟弟妹妹们更好的理解知识,他们自己就不得不格外认真努力学习。
孩子们都毕业参加工作后,2010年,麦琼芳也从医院退休,每个月有3000块钱的退休金。
每年腊八节,她都拿这笔钱,进行一次施粥活动。
2010年1月13日,第一次的施粥活动,麦琼芳和志愿者共送出8000多碗粥。
而她收养的孩子们,也都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自己能赚钱后, 这些孝顺的孩子们提出,每个月给麦琼芳500元的生活费,可被麦琼芳拒绝了。
对此,麦琼芳表示: 我不要钱其实是有私心的。我害怕孩子们给了这些钱,就忘了自己怎么长大的。我不需要他们回报,只想让他们把这份善良传承下去,他们如今的能力,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而只有亲身去那些贫困地区看看,才知道谁家需要衣服,谁家需要米,才真正知道生活什么样儿,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事实上,孩子们也按照麦妈妈的话去做了。
有两个在南非工作的孩子,他们每年都会组织两次给非洲援助药品的公益活动,每次捐出的药品大概有二三十万元。
“两个孩子很棒,他们已经坚持了16年。”麦琼芳有些骄傲地说道。
还有一个叫黄俊的孩子,不仅让麦琼芳骄傲,麦琼芳每每提起,总会心痛。
有一年,在部队服役的黄俊提前跟麦妈妈打电话,告诉她他要带战友一起回家过年。
看就在麦琼芳高兴地备年货的时候,部队却来人了。
“他们告诉我,说小俊想见我,却把我带到了殡仪馆……”
原来,黄俊和战友在一次外出时,遇见两名落水儿童。为了营救孩子,黄俊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孩子救了上来,自己却再也没醒过来。
麦琼芳扑在黄俊遗体上哭得撕心裂肺。从此以后,黄俊成了麦琼芳心中无法言说的痛,也成了麦妈妈心中最骄傲的孩子。
2015年,麦琼芳被评为“中国好人”。
同年,麦琼芳又被马云邀请,去北京水立方参加了纳斯达克的远程敲钟仪式。
这一年,麦琼芳55岁了。
这一年,她对外宣布,不再收养孩子。
此消息散布开后,之前对麦琼芳的溢美之词变成了无尽的怀疑,甚至是谩骂。
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都没有麦琼芳的消息,大家都以为她被舆论吓怕了,不敢再出面。
“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我这个人大大咧咧惯了,不在乎。”
麦琼芳想了想,说道:“很苦,但也很快乐。 要说金钱,我是真的很穷;但如果说富足,我可比李嘉诚还‘有钱’,李嘉诚可没有养这么多孩子。” 说完,麦琼芳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做善事,我开心,我高兴。以前挑扁担进山,是我身体好,现在我60岁了,人老了,体力跟不上了,腰间盘突出、风湿病都找来了,这把年纪了,想歇歇。”
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善行。
麦琼芳创立了百色市扁担姐工艺品贸易有限公司,为深山里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 通过售卖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麽乜”, 帮助大家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如果真要求个为什么,我说是为了长命百岁,你信不信?我母亲一辈子乐善好施,她活到了103岁。”
麦琼芳扬了扬手中制作完成的“麽乜”,再次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作家李银河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
一种是既成功又快乐;
一种是既不成功又不快乐;
一种是成功但不快乐;
一种是不成功但很快乐。
麦琼芳的一生,都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她的一生,谈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很快乐。
那么你呢?
你的人生属于哪一种?你又如何定义自己的一生?
带孩子参观完清华北大后,应该是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人文风光和学生的勤奋所震撼,怪不得人人都想进去学习呢。美丽的校园风景,一流的校园设备,异常浓厚的学习气氛使清华北大形成了源源流长的校园文化。由此一游,使孩子增加了加倍努力学习的和信心决心,长大后也去这些名校学习。
近日媒体报道:延安,农家4兄妹3年相继考入清华北大
近日,延安安塞区的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成了大家口中的“传奇”,之所以让大家羡慕称赞,是因为在短短三年里,这个家里的兄妹四人相继考入清华北大,寒门出学子的励志故事也感动着周围人。
2017年年6月27号,延安安塞区真武洞镇五里湾村的吴治保家喜讯连连,同一天内,大女儿吴海燕与二儿子吴青峰先后收到了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而说起供孩子读书的历程,母亲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镇五里湾村民胡治爱:“大雪天我还在担着担子去山下卖果子,果子冻得硬邦邦,我为娃娃们正月上学筹学费。”
对于吴治保夫妻俩来说,只要孩子用功读书,再苦再累,他们都要供下去。2015年,大儿子吴云峰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小儿子吴天峰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三年里,家中的四个孩子全部考入清华北大。
清华大学硕士吴天峰:“(父母)对我说经济问题不用去考虑,你只负责好好学习,好好实现你的梦想就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学习乐观的主要原因吧。”
父母辛勤的供养、坚毅的品行使得兄妹四人不光在学业上创造了奇迹,也让他们的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北京大学硕士吴青峰:“我觉得我爸妈对我的性格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懂得感恩,就是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让我学会了坚强,坚持与坚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始终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
祝愿考入清华北大的4兄妹,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