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喜欢送孩子出国读书,这对孩子真的好吗?

孩子 0 66

很多家长都喜欢送孩子出国读书,这对孩子真的好吗?,第1张

很多家长都喜欢送孩子出国读书,这对孩子真的好吗?
导读:1就现在的就业大环境而言,留学海归在国内还是很吃香的,更具有竞争力2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国际化人才没有什么不好,只会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机遇3教育,国外的教育跟中国是有区别的,例如孩子在中国学好了数学,但是思维逻辑不好,但是国外教育更重视思维

1就现在的就业大环境而言,留学海归在国内还是很吃香的,更具有竞争力2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国际化人才没有什么不好,只会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多的机遇3教育,国外的教育跟中国是有区别的,例如孩子在中国学好了数学,但是思维逻辑不好,但是国外教育更重视思维逻辑,家长就会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去国外就读

实在是国内竞争压力太大。在欧洲某国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选大学都是选离家近的,像国内这种为了上大学横跨中国的少之又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每个大学都差不多。

他们考大学是按专业考得,不像我们是按大学考。一所大学有分高的的专业也有分低的专业,也就是说,无论你考高分还是低分,如果你追求国际排名高的大学,是一定可以进的。(当然达不到及格分没学上,但是还有个加试考这个东西,就是在你统考成绩不够的时候,可以考的加试给自己加几分)

这一切都是为啥?还是教育资源丰富,大学不怕多你一个,还盼着你来给学校多贡献点学费·。学生的买方市场。对比下来我们真的是悲惨。

如果文化语言没问题的话,出国至少能轻松一点。而且能接受在同等能力水平上性价比更高的教育。(不接受反驳,即使是留学生最多的美国,如果认真比对下,比起国内高中生承受的压力,还是小了不少。)

但是话又说过来,语言和文化也是决定出国后快不快乐的决定性因素。留学生出国不适应得了抑郁症的太多了。所以我一直不是很赞同年纪太小独自出国。建议还是在孩子成熟后再送孩子出国。

最后再多说一句,如果没条件出国也不用觉得怎么样,高考是非常公平,国内好大学也一大把,学习本身也没什么门槛,只要花功夫上个211没啥问题,顶尖985还是要看一点运气跟天赋的。如果211都考不上的话,也别找别的借口了,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当然教育再公平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大城市跟小县城还是有差距的,这里说的不是师资的差距,而是思维方式的差距跟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距。其实就是拼爹,毕竟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没有概念的,看的就是父母。

总的来说,父母决定了你人生的大部分东西,但是你也可以自己努力,当然根基没打好,想要追上就要比别人花更大的功夫。不要觉得不公平,也许人家祖辈也是吃了很多苦才有了现在呢?而你可能对标的是人家的曾祖那一代。努力,永远都不晚。

不知道您看过《小别离》没有,在这部电视剧中很直接的讲述的就是三对不同的家庭,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不同的选择。在其中让家长引起共鸣的话题之一就是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尤其是剧中金家家长的烦恼,本身自己家庭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妈妈想把孩子送出国学习,但是爸爸却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一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撑女儿出国。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家庭居多,但是作为孩子的爸妈,不少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更好,所以在孩子教育方面,可以说是集中全部力量,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教育条件。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如同《小别离》中金家父母的焦虑一样,内心中及其想送孩子出国留学,但是家中实际情况却很一般。

在我看来,送孩子出国不光是父母自己的事情,还要考虑下孩子的实际情况,毕竟如果真的要送孩子出国,真正在国外生活学习的可能只有孩子一个人。作为普通家庭,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对于这个家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如果父母中一人来陪同孩子去留学,那对于这个家庭的负担会更重。在大多数普通家庭中,能拿出这笔钱的人说实话不多,好多家长在听到这个费用的时候就会放弃,因为家庭中不光有孩子,还有老人,作为父母他们不能因为孩子而舍弃自己的父母。

如果孩子一人在国外生活学习,那么他能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虽然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国内的教育方式与国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光是在语言上,还有老师的授课方式都很不同。除此之外,孩子在课余外的生活自己能否自理?孩子的安全健康能否得到保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不光如此,如果孩子在国外学业有成,后期是要继续留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发展呢?如果举全家之力供孩子出国留学后,孩子并没有学业有成那又该怎么办?中途孩子不适应了,回国还能再继续学业吗?

其实在一般的家庭中,所有的孩子和家长考虑的会更实际一些,他们不会考虑出国留学,他们考虑更多的孩子要不要把成绩再提高点,考入一个好大学,读大学后要不要考研,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很多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家长看到了弊端,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去留学。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全方面发展,受到国外较为综合性质教育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为孩子镀金,希望孩子在国外可以结识更多的人脉资源。

留学这件事一直都是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留学就是镀金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还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有些人认为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值得考虑。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考虑

如果说普通家庭年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是要考虑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勒紧裤腰带甚至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推荐的。

倾尽所有给孩子出国留学不仅会让家长压力非常大,也会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认为父母是省吃俭用也要让自己有出息。

孩子在国外不敢参加一些校外活动期,和同学、朋友出去社交都要考虑钱够不够的问题,这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卑,不敢和别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有自卑感、虚荣心,甚至会反过来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足够的钱。

考虑孩子的适应能力

即便在国内,家长依旧会担忧孩子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的事情没有和家里讲。一些思乡情切的孩子会比较留恋家里,不愿意去陌生的环境,这些都是父母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他们可以快速融入一个新环境,有效与人沟通,遇到问题也可以自主解决。这些孩子在国外留学就会受益良多,也不会让父母太过操心。

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内向的孩子无法适应陌生环境,甚至语言能力都不达标,在国外生活就会步履维艰。这种孩子并不适合留学,也不建议家长强迫孩子出去留学,孩子很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无法解决,还不愿意和父母讲。

考虑孩子毕业后的就业

国内的大环境习惯了墨守成规,对于海外归来的学子只有敬而远之,很少有行业适合留学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留在国外生活、就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这时候就要考虑留学专业与国内就业的适配度,避免孩子回来水土不服。长期在国外,留学生会受到国外文化的耳濡目染,习惯了用外国的社交礼仪、工作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是这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专业是不适用的。

对于金融等一些较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来说,留学是一条不错的路。但是在国外学习一些国内没有的课程专业,或者说文化不相配的行业,这种对于留学生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留学是捷径,也可能是弯路

留学意味的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改变,也是经济压力、文化冲突以及个人情况的巨大挑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留学这件事更要谨慎考虑。综合自己的主观因素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客观改变,再妥善安排孩子是否要出国留学。

孩子在国外,有什么事情家长很难及时照应到。尤其是一些不太和平的国家,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隐患。

世界局势动荡,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要综合考虑情况再进行谨慎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

面对日益增多的留学人数,很多人都会问: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父母千辛万苦也要把孩子送出国?

出国留学除了收获高含金量的海外文凭,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深造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在出国留学的这条路上,很多父母虽然不舍得让孩子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但他们明白这才是对孩子最好地选择。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每一位留学生的背后,都藏着父母的不舍和期盼。

希望孩子拥有开阔的视野

当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和学校学习生活时,他会接触到不同的知识体系、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

他们会发现原来在美国的校园,有些课程是可以在户外授课,老师会更看重一个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模式,将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在国际化的校园里,孩子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也会和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将不断扩大,这些都将成为今后步入社会的人际关系网。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孩子的视野将越来越开阔,也将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人。

希望孩子能够遇到更好的自己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报道,在国外生活会让你接触到新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让你反复碰触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会反思,并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

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会很容易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化,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模式。在这种差异性的碰撞中,孩子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

相比之下,如果留在自己的国家学习,周围人在文化上是相似的,就不太可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成长一定需要经历碰撞,而出国留学的这段旅程恰好给了孩子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学会重新认识自己,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希望孩子能够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锻炼独立能力的最好方式。

当孩子学着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时,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如怎样与陌生人沟通、遇见紧急情况怎么办、如何在国外搬家、如何抵御孤独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孩子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坚强。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点赞最高的答案是:留学带给我的是,无论今后面对怎样的生活,我都能够勇往直前。

留学的这段旅程,其实就是破茧成蝶。只有经历磨难,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将更有勇气和自信面对未来的人生。

近几年大批的孩子远渡重洋,开始了自己异国求学的生涯。许多家长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把孩子送出国读书 自己的心里也泛起阵阵涟漪——“要不,我也送孩子出国?”

其实每一个真正出国的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家长的殷殷期盼:有的孩子的确非常的优秀,家长希望孩子学有所成 未来有所成就 ;有的是家庭殷实希望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领略不一样的文化教育;有的是孩子成绩不好,希望换一个环境, 改变一种教育方式试试看……

来源网络

每个个体情况都不一样 ,我先讲讲自己孩子的一段经历,与大家分享。

我当初送孩子出去是因为孩子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每天写作业都熬得很晚,瘦成了一把骨头。所以想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不那么辛苦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能够睡眠充足。然后孩子在澳大利亚上初中的时候,学业上真的不像国内的孩子辛苦,这里学得非常轻松,知识也相对简单一些。

澳大利亚中学实行小班制,一个班不超过30名学生,强调团队合作、自我表达和个人发展。

记得刚去的时候,儿子习惯于认真倾听 却羞于表达。在小组合作中 他能认真完成自己那一部分任务,不注意与别的同学合作沟通。老师注意到这种情况,建议孩子在团队合作中增加参与度,更外放一些 多承担一些小组合作中的任务。在一次团队作业中,组内有同学自己承担的部分完成得不好,他主动帮忙分担,最后作业分数超出预期 ,他很高兴。也深有体会:努力承担, 积极参与,提升了自己 ,增加伙伴互动,收获自信 。这是他以前欠缺的,也是当地教育的一个特点:注重合作,自我表达,个人成长。

孩子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广泛,包含各个方面:英语、数学、社会与环境学、科学、艺术、英语以外的外语、技术、健康与体育等。可以按兴趣选修 ,所以儿子学起来兴冲冲的。一段时间后 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身体逐渐好了起来。我的体会:教学内容多样化,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来源网络

到了高中阶段就发现,其实国外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轻松。高中的教学方法跟大学是类似的,每个星期除了小作业半个月还会有次大的作业,是论文的形式来呈现的。澳大利亚中学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测试和作业,而是多种多样,包括个人研习项目、集体活动、口头与可视化演示等等,从高二起按权重计入总成绩 也是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各州要求不一)

记得儿子高二时选择了engineering的课程,其中一节课要求设计一个自动化机器,从设计到程序全部一个人负责。孩子从大量资料查阅,电脑设计,论文撰写,整个过程做下来,真的不亚于一个大学生的能力水准。儿子能力上的提高让我惊讶,国外教育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方面真的有独到之处。因为学生每次大作业是要计入总成绩的 所以每次的作业孩子都很尽力,想偷懒也不可能,突击学习没多大用处以下。但是要想得高分也要拼全力,熬夜学习的情况是常有的。

来源网络

其实,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盲听盲信不可取。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应当问的就是孩子本人,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多情况是家长一厢情愿,考虑将孩子出国留学作为日后改变命运的跳板,其实大可不必。孩子不是自己愿意去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果 都受影响, 起不到留学的效果。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并非留学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没有留学也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长不必为此纠结。

其次:出国留学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一个家庭要准备大量的资金。在留学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可能比自己预估的要多,这一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头脑一热就盲目效仿,没必要为送孩子出去极大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举债出国。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国内国外教育各有优劣,看个人怎么选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