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2万送女儿去上双语幼儿园,回家验收成果心却凉了半截,发生了什么?

孩子 0 76

男子花2万送女儿去上双语幼儿园,回家验收成果心却凉了半截,发生了什么?,第1张

男子花2万送女儿去上双语幼儿园,回家验收成果心却凉了半截,发生了什么?
导读:我觉得父母最好的教育不是将孩子送到很昂贵的培训班里面,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施加很多的压力,聘请了很多的名师也花费了许多钱,结果孩子反而对学习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

我觉得父母最好的教育不是将孩子送到很昂贵的培训班里面,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施加很多的压力,聘请了很多的名师也花费了许多钱,结果孩子反而对学习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导致事与愿违,家长千万不要拔苗助长,这样会抑制孩子的健康发展。

吉林一男子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当地一双语幼儿园,学费大概是2万块钱一年,这个价格在当地来说也不便宜,几个月之后男子决定验收女儿的双语成果,刚开始第1个单词女儿就流利的打出了男子感到非常的惊喜,可没有想到接下来的画风突变,简单的单词女儿反而一个都不会了,最后她不由得调侃称,女儿读的恐怕不是中英双语,而是东北双语。

也有不少我也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没有必要去上双语,幼儿园应当让孩子快快乐乐的成长,但也有不少网友觉得一定要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但我觉得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觉得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更为重要,毕竟在幼儿园阶段也没有必要接触太多的知识,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学习之中,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加的枯燥,反而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有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发挥了很多的金钱,可是最终并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我觉得家长没有必要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也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很多的培训班,一定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个人兴趣来进行培养,而且家长也要发挥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意义。

这部剧的原名叫《子供が寝たあとで》~译成《孩子入睡后》~

资料如下:

原始剧名:子供が寝たあとで

媒 体:电视

制作国:日本

电视台:日本电视NTV

首 播:1992-04-18

周 期:周六(土)

回 数:11

分 类: 喜剧

STAFF

脚本:伴一彦(伴一彦)

制作人:田中芳树,佐藤敦

导演:雨宫望

主题曲:もう恋なんてしない/槇原敬之(槙原敬之)

○ 演 员 提供

柴田 恭兵 三浦洋一 风间トオル(风间彻) 山口智子 七瀬 なつみ(七濑 なつみ) 大野麻那 床岛佳子

因为是1992年的片~恐怕已经找不到在线地址和下载地址了~

《我的影子在奔跑》**

《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

《woman》日剧

《mother》日剧

《与光同行》日剧

《红鼻子老师》日剧

《穿越烽火线》国产剧,孩子是副线。抗日是主线。

一、没有人手照顾孩子

有的家长是每天把孩子送去上幼儿园之后再去上班的,下班回来再接孩子放学。

然而,现在家长复工了,而孩子却没上幼儿园,托管班也没开门,直接影响了我家长的工作,当然会盼着开学啦。

二、孩子在家呆不住,弄得鸡飞狗跳

有的孩子精力旺盛,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在家的破坏能力跟平时相比提高好多个档次。

尽管有人照顾孩子,但是大人的精力和耐心也有限的,所以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这种情况下也会盼着开学

三、没人带孩子学习,担心浪费了时间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有人照顾,但是可能是老人照顾,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没法照顾倒学习,除了看电视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

觉得上幼儿园有老师带领,多少能学到些知识,所以也盼着开学。

其实,任何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绝对,不同的家庭情况需求也不一样。

不过,除了因为工作完全没人照顾孩子之外,其他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都可以想办法解决,甚至可以趁这个机会,建立孩子在家的秩序。

现在的这种情况,我相信80%的孩子都是非常期望开学的。因为疫情的原因,孩子这个寒假放得特别的长,将近三个月。对于上过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想念幼儿园的生活,想念他幼儿园的一些好朋友。所以我觉得孩子期盼幼儿园开学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

反而这个时候一直不希望开学的孩子才是一个不正常的形态,家长才要多关注一些,幼儿园终归要开学,如果孩子一直有这种不想上学的心态的话,到时候家长送孩子会特别的难。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特别的不省心,肯定每天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好不容易放了一个那么长的假,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

但是我们为什么说3~6岁的孩子一定要送到幼儿园里面去,说明孩子到了什么样的年龄段他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把1~2岁的孩子送到托管所呢?说明孩子还没有到离开家长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长身边,所以等孩子到了三周岁之后,根据他的年龄特点和一些生活习惯,他完全可以离开家去上幼儿园了。

往往这种情况下,导致孩子长时间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一是他自身的原因,二是家长的原因了,孩子本身可能性格就比较内向,比较胆小,如果在上幼儿园期间再受到一些委屈的话,那么他肯定是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家长的原因就是比较好理解了,家长比较宠溺孩子,孩子说不上就不上,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了解到这个幼儿园是可上可不上的,所以说他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在意,他才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那么家长想一想,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还会是这种心理吗?到那个时候家长强制性的把孩子送到小学里面,有没有想过孩子会不会接受?能不能适应?所以在孩子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去上幼儿园,而不是说纵容孩子长时间的不去上幼儿园。

反之长时间的放假让某些孩子非常渴望上幼儿园,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得到他的心态在慢慢的成长,他并不是原来腻在家里的孩子,就像小鸟长大了终究要飞一样,孩子长大了慢慢的他也要离开家走向 社会 。所以说孩子想上幼儿园说明孩子的心态在日剧成熟,他在慢慢的了解到上幼儿园是他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他踏入 社会 的一个小的阶段。所以这种情况下孩子迫切的想上幼儿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可以反映出他长大的这么一个心态。

大家好,我是胡建乌托邦,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幼儿园,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至六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不够,免疫力也相对低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完全结束的前提下,按道理,家长为了安全考虑似乎是不希望开学的。如今形势好转,很多家长内心蠢蠢欲动,渴望早日得到开学的消息。延期开学,随着时日的增长,很多家长再也无法保持淡定。他们心急如焚,渴望孩子早日开学。如今形势好转,很多家长内心蠢蠢欲动,渴望早日得到开学的消息。

1政府和党是坚强的后盾。一旦开学肯定会有万全的方案。安全问题的担忧大大降低。

2孩子待在家里太长时间而且还调皮,家长受够了与神兽的相处的日子。有些家庭一人带俩娃,天天处于崩溃之中,学校孩子多,下课了玩一会又上课,但在家不一样,就那么一亩三分地,也就地板抠不动,不然地板都挖了。哎,要疯了!

3家长陆续要开始上班了。家里没人专门带孩子。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外面接触人了,回家还不是照样接触孩子。而且家长都上班去了,孩子在家里吃啥喝啥,谁照顾?

4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 健康 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孩子就是好玩的心态。疫情隔离在家很压抑谁都想出去玩一玩。

我家儿子4岁半,以前上幼儿园都是“心甘不情愿”的,现在跟我说过多次想上幼儿园了。我问他以前从来没听你说过主动上幼儿园的,怎么现在要去呢?他直接说还是幼儿园好玩一点,家里没有小朋友玩。这说的是大实话。

我以我的个人经验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傅首尔说过:一个小孩子什么都干不了,但是他能让你什么都干不了。多么真是的写照,熊孩子的威力就是那么巨大。

第一过程,我的天,春节假期延长了,终于有一个不用和老人在一起过,一家三口的假期,而且延长了好几回,天天看着身边的孩子和老公,有一种我有全世界的感觉。

第二阶段、老公不忙还是很废,小孩子不出门真的要命,没有外卖的日子三餐全靠做真的要疯!孩子无处释放的精力,老公的神助攻(买回来的各种奇葩的菜,还有一动不动,酱油倒了都不扶一把的)宝妈早已接近崩溃,大呼坑爹上当!我要自由!可是我又不能出门。

第三阶段、天天早起开始就开始无情的大吼,一拔开眼的乱摊子,分分钟有想妻离子散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上班,可是我怎么更累了,我都忘记我是干什么的了(我的职业是什么来着)达到了看着孩子就烦,看着老公就想打的感觉。

幸亏,老公复工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能去幼儿园,我们能不崩溃么。虽然就算真的开学我们也不一定会把孩子送去,可是我们真的还是想念之前每天送孩子接孩子的祥和氛围的。

最后希望我们国家可以战胜疫情,盛夏到来,复产复工,一切安好。

1、孩子没人看,家长要上班。

2、在家看孩子看够了,不爱看了。

3、跟着瞎嗷嗷的,看眼不怕乱子大,有的甚至都没孩子。

不用自己管,让幼儿园管起来啊。

不想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或者没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老了想陪都难……现在能够在一起的时光要珍惜!

又职工家庭且家里没老人帮忙看小孩,所以就希望快点开学!

可能是因为父母都是双职工,没人带娃吧

除了常规课程之外,还会测试孩子的反应、聆听及理解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动手等来代替死记硬背。很多明星父母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想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幼儿园贵有贵的道理,便宜也有便宜的原因。幼儿园关乎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如何选择幼儿园有很多的方面需要考虑,一旦选择错了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以下是很多家长考虑的点。

贵点的幼儿园和便宜的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有些贵点的私立幼儿园,经常会做一些亲子活动,出去郊游之类的。教育方法当然和便宜的幼儿园有所区别,很多贵点的幼儿园会教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孩子懂礼貌等。

 而且贵点的幼儿园给孩子的接触面与视野就不一样。很多会分为科学、分享、语言、体能、艺术等科目,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通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发育是很快的,此时的营养跟得上,也能让孩子发育得更好

一般便宜的幼儿园分早午两餐,有时下午有加餐,通常伙食有青菜、豆腐、豆芽、冬瓜等,很多主食直接为馒头稀饭。

而贵点的幼儿园会分为三餐两点,其菜品丰富,荤素搭配,有肉、蛋、水果、蔬菜等,通常主食有馒头稀饭、米饭、汉堡、面条等可以选择。

贵点的幼儿园的环境肯定是不会差的

一般贵点的幼儿园在绿化和幼儿玩耍各方面的设备品种丰富许多,这也是收费比较贵的原因之一。很多贵点的幼儿园有独立的睡眠室,空间极大,孩子睡得也舒服。

而便宜的幼儿园虽然也可能有睡眠室,但一般床与床之间缝隙很小,孩子会感觉到很拥挤,有些孩子睡醒之后哭很容易吵到其他的孩子,导致其他的孩子睡得也不是那么舒服。

上什么样的幼儿园是每个有了孩子的家长都曾经面临过的问题

受一些鸡汤文,以及周围热心人士的影响,在孩子上什么幼儿园和什么时候上幼儿园这两个问题上,我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首先一点是上什么幼儿园的问题,当时的我和部分人一样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反正也学不了什么东西,贵的幼儿园和便宜的幼儿园没什么差别,只是价钱贵而已。

当时我的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就近选择了一个幼儿园,个人办的应该属于私立的吧。我们住的地方附近,有五六个这样的幼儿园,地方不是很大,开在什么地方的都有,我也并没有去怎么考查,因为很近,走几步路就到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老家那边的幼儿园是按学期收费的,而这城市里的幼儿是按月收费的。我老家镇上的最好也就是收费最高的幼儿园当时是3500一学期,而我当时给孩子选择的这个幼儿园是每月一千多点,书费被子什么的另算,算下来一学期五千多。

周围的几个幼儿,其中有两三个也差不这个价值,有两个稍高些,一个每月1500,另一个每月2000。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上的那个每月2000的,那个幼儿园是在小区里的,必须是那个小区里的才能上的。

周围的几个幼儿,其中有两三个也差不这个价值,有两个稍高些,一个每月1500,另一个每月2000。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上的那个每月2000的,那个幼儿园是在小区里的,必须是那个小区里的才能上的。

第二学期,开始涨价,每月涨了两百,我孩子在那个幼儿园上了两年,学费每年涨两百,也就是说每一年每月1千多,第二年就要每月1200多。

当然我孩子上的幼儿园不是这里最好最贵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能给孩子上好一点的幼儿园还是尽量要上好一点的幼儿园,点点滴滴的细节,就会变成大的差距。

当然也不是好的幼儿园里就一定都是好老师,像我儿子现在班的三位老师,我也只认为两位老师很好,另一位助教老师也很一般,不像另外两位老师那样有爱心。

但是贵的幼儿园老师整体比便宜的幼儿园更专业更有耐心,而且即使是那位在我看来不怎么好的老师,也比便宜的幼儿园那位半路出家的老师细致专业。

我们的孩子从8月中旬,刚满13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送幼儿园了。最近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交流时提及此事,大家都是万分不解,于是就想着写这么一篇门外汉级的文章释疑,并希望可以与同在瑞典的新手爸妈们分享,互相学习。

为什么送?

(1)福利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地问“瑞典不是号称是世界上带薪产假给的最多的国家吗?不是每个孩子有足足480天吗?怎么还要那么早送去幼儿园?“

这里就简要地解释下,所谓“带薪产假”实为父母津贴(föräldrapenning)。这项福利是可以用到孩子年满12岁的(或完成小学五年级)。因为孩子满18个月前父母是有权利光休产假而不申请津贴,所以多数人不会一下子用光这480天,而是存一些天数到孩子长大点再用来与他们共度一些专属的时光。此外,当孩子生病父母需要照顾时,是不占用父母津贴天数的,而是另行向瑞典社保局(försäkringskassan)申请照顾孩子(vab)津贴。

至于具体从孩子多大才适合送去幼儿园,则要根据家长的工作需求以及孩子的状况了。规定为满一周岁后才可以送,而家长也一般不会等到孩子二周岁再送的,所以一般就是这一年的区间。

那就谈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即使瑞典的教育资源分配已经非常平均,但因为地理位置,硬件设施或学校规模等原因,仍然会有较热门的学校。而每一所学校的容量是非常固定的,所以只有在幼儿园的大孩子升入小学学前班才会空出位置给新学生。由于小学的秋季学期是八月份开学,所以申请这时入学是最有希望拿到位置的。其次为春季学期开始的一月份。所以在其他时间拿到热门幼儿园的成功率就很看运气了。很多家长会为了确保拿到心仪幼儿园的位置,会尽量给孩子计划八月份入园,不论孩子月龄是13还是20。

瑞典的幼儿园的费用比较亲民。无论公立或是私立甚至是家庭托儿所(familjedaghem),都是统一的收费标准。以下为2020年哥德堡地区的情况:

孩子满三周岁前是家长总月收入的3%,且1478克朗封顶。满三周岁后比例降为2%,986克朗封顶。这还只是第一个孩子的情况。到第二和第三个孩子时会递减,第四个孩子就完全免费了。

这样的收费标准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可以说是白菜价了。要知道瑞典的劳动力是非常昂贵的,之所以能够将家长的经济负担降到这样的水平,则要归功于政府为每个孩子向幼儿园支付的市政补贴。所以缴了那么多年税,如果不生几个孩子送去,可能会有点亏……

此外,社保局每月还有直接发放到家长手中的儿童津贴(barnbidrag,俗称奶粉钱),每个孩子1250克朗直至满16周岁。而家庭若是有多个孩子,在每个孩子1250克朗的基础上,还有额外的补助(flerbarns­tillägg):两个孩子为150克朗,三个为730克朗,四个为1740克朗,从第五个孩子开始,每多一个孩子多得额外1250克朗的补助。所以某个家庭如果有五个孩子,每月就会有9240克朗(1250x5+1740+1250)的儿童津贴。可以看出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仅是这些钱都足以支付幼儿园的费用了。

(2)观念

当我和瑞典同事聊起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时,对方也会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不解地问为什么中国人要等孩子三岁才送。

归根结底,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父母的劳动力。而在很多瑞典人看来,这并不是全部。他们更愿意相信幼儿园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尤其凸显在语言学习和社交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再现实地讲,即便不愿意送孩子去幼儿园,那谁来照顾孩子呢?国内最流行的模式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这在瑞典人看来会很奇怪。这里的退休年龄比国内要大一些,所以老一辈首先未必就有空。即便已经退休的,老人自己可能不会愿意受累带孩子,子女也不会好意思打扰老人的晚年生活,更不会想要自己的生活被父母过多介入。所以偶尔江湖救急还行,其他长期的帮助是非常罕见的。

这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淡,没有人情味。算是事实吧,毕竟传统西方价值观更注重个人。然而,瑞典人可能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会经常参加家庭聚会,不会忘记在节日庆典互送礼物,也爱享受天伦之乐。很难去衡量这份亲情的深浅,也许就是多一些分寸,少一些枷锁吧。

国内一些家庭还有请保姆看孩子的选项。这在一些贫富差距大的西方国家也算常见,但不是瑞典。一方面瑞典的劳动力比较昂贵,经济方面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不现实。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瑞典价值观,詹代法则(Jantelagen)教育他们要遵循 社会 习惯,你和你的孩子并不比别人特别,所以即便家里有钱也应该去和其他孩子过一样的集体生活。

其实有一些西方国家在开始探讨和学习这些中国模式。而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福利支持,相信瑞典人是不太会考虑幼儿园外的其他选项的。毕竟那些政策和福利也都是基于当地居民的观念所制定的,是种相辅相成的结果。

当大家讨论小孩的最佳入园年龄时,主流论调都是建议三岁或者更晚再送,原因都是对幼龄儿童身心 健康 方面的担忧。其实瑞典的专家学者们也认同这一点。幼儿园三岁前后的收费差别就是一种体现。怎奈当今 社会 发展程度如此,想要实现更合理的制度,需要全 社会 的进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希望那一天早一点到来吧。当然,更重要的可能是改变大众的习惯和理念。

总而言之,即便是再不舍,我们还是决定入乡随俗。此外,我们对幼儿园也是有所期许的。首先是语言方面。即使孩子还没有开始说话,但已经能听懂很多话了。我们身在他乡,尽力在家里给孩子创造母语环境,所以把瑞典语的学习寄托给幼儿园了。然后就是 育儿 方面了。我们自己是新手爸妈,经验有限,可能给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希望幼儿园能够帮助尽早发现和纠正。

(3)学校

再聊聊幼儿园本身。它在瑞典语中叫作förskola,对应英文preschool以及中文幼儿园,是接收1到5岁孩子的教育机构。而这个名字在1998年前是叫做daghem的,人们通常简称dagis,该名称最直观的英文翻译为daycare,也就是中文的托儿所。从这个名称的转变也不难看出,瑞典人对幼儿园的要求不仅是代父母看管小孩,而更多的是起到教育作用。

每个孩子从满一周岁起都被保障在申请四个月内获得一个幼儿园位置。即便是家长不工作或是在为其他孩子休假,仍有权得到至少每天3小时或每周15小时的幼儿园教育。而具体如何分配这些时间则是由幼儿园决定。我想这应该是因为这种最低保障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有效的教育,而不是为了给家长分忧。此外,这部分时长在孩子满三周岁后是免费的,这便是前文中提到三岁前后费用差别的由来。而父母均工作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限制,所以缴纳的费用基本上是”位置费”,只要不主动放弃位置,无论假期或是生病,都是每月全额支付。

顺道一提,这一阶段仍为自愿性质的教育。瑞典法定的义务(强制)教育是从满6周岁后的学前班(förskoleklassen)开始的。

幼儿园的宗旨是为孩子提供有趣(rolig),安全(trygg)并且可学习(lärorik)的环境。在保证孩子得到关怀和安全感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 游戏 和活动来发展和学习。幼儿园的教师是受过专业幼师教育的,而且幼儿园也是有自己的教学计划(läroplan)的。

幼儿园班级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幼儿园之间可能很不同。但有一些考量的参数,如教师的经验与能力、教师密度、学生数量、年龄组成、室内外环境等。大致的基准为1-3岁的班级为6到12个孩子,4-5岁的班级为9到15个孩子。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 社会 的长期努力方向是增加师生比。然而由于从业人数上升缓慢,供不应求,显得有些任重而道远。

怎么送 聊聊体验

最后聊聊真实体验和自身感受。

申请到位置后先是接到了来自幼儿园简短的欢迎电话,以确保家长知晓了入园日期。然后是邮箱里收到一封入园手册,上面列出了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以及注意事项。都是比较常规的事情,就不一一列举了,挑出几条比较特别的感受下。

-为了保护儿童隐私,家长在幼儿园不可拍照。而幼儿园老师会给孩子们拍照,不过仍需经过家长签字同意。

-严谨自带食物。且为了保护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在来幼儿园前也不得食用坚果类食品。看起来是很周到了。

-老师有义务向监管部门举报儿童疑似遭受虐待的情况。

到幼儿园报到后是为期两周的入园期(inskolning)。对于月龄较小或需求较高的孩子,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建议做更长入园期的准备。

入园期之内,家长需配合老师安排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建立对老师的信任和对幼儿园环境的安全感。由第一天和孩子全程一起活动,到后来留孩子独自玩耍,再独自吃午饭,再独自睡觉,让孩子一天天慢慢接受新的小小改变。在幼儿园呆的时间也是逐步变长。最初只是上午的两个小时,再根据孩子情绪的发展慢慢增加。即便入园期结束后也只是朝九晚二不超过五个小时,维持一个月后再增加到父母工作所需的时长。

我家孩子是班上月龄最小的,所以我们对入园期的适应过程还是持保守预期的。第一次被独自留下后,她第二天就开始有意识地黏着爸爸,不过看到好玩的还是忍不住跑去玩一会儿,想起爸爸再回来继续黏。但是当老师示意爸爸可以离开了的时候,还是要和孩子忍痛道别。老师特别交代,道别时要清楚地和孩子说再见,并告诉她爸爸不久就回来接她,然后毅然离开。切不可躲在暗处而突然出现,那样会让孩子情绪反复波动。只有他们安抚无果实在搞不定了才会打电话叫爸爸提前回来。

听老师和其他在场的家长说,我们家小家伙每次在爸爸离开后都是大哭一小会儿就止住了。慢慢缓过来了后就开始自己玩自己的,玩高兴了还会大笑起来。老师偶尔还会给我们发来孩子开心玩耍的照片,让家长不要担心。

其实分离焦虑不是幼龄儿童独有的,即便是国内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在假期后回到幼儿园仍常有哭闹和抗拒的表现。

很早就听说,幼儿园最大的威胁就是流行性感冒。入园手册上赫然写着小朋友每年会平均感冒6次,听起来很可怕的频率。果不其然,在入园期未完就中招了。流感季,先是很多其他小朋友感冒请假,班里一度只剩3个孩子。当一些小朋友陆续回来时把之前没感冒的孩子甚至老师传染个遍,结果短短几周全班的师生挨个一尝当季流感滋味。

前文有提到幼儿园的人员设置,下面就聊聊具体情况。

我们去的这所幼儿园算是规模较大的,140个孩子的容量。分四个平行部门,类似一个学校的四个独立学院,相互之间仅共享室外活动场地和餐厅。每个部门内设有1到2岁、3到4岁和4到5岁的不同年龄段的班级。

我们的班级有3个老师带9个孩子。老师的组成是一个年长的和两个年轻的。有老师缺勤时,会找同部门的其他空闲老师帮忙顶上。如果实在找不到足够的老师,会提前通知家长不要送去,所以偶尔会有家长因为这样的原因被迫请假的时候。

班上孩子的组成是三个小月龄的,分别为13、14和16个月大,其他孩子都是20个月左右。幼儿园安排分批入园,大月龄的孩子早几个星期,我们报到时都已经完成了入园期,已经没有家长陪着了。这样每一个孩子在适应家长的离开时都有足够的老师可以抱着安抚。且小月龄的孩子更需要多些照顾,如老师给洗手,吃午饭时给帮忙喂饭之类的。这个班级的所有孩子都还没有戒掉纸尿裤,所以洗手间墙上的架子摆放着不同品牌不同大小的各个小朋友的纸尿裤,以供老师们给及时换。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教室,玩耍和午休都在教室内。室外活动区也分有不同区域。低年级孩子的区域只有沙坑、转盘、秋千和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适龄小玩具。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大一些的孩子疯跑时冲撞到更小的孩子。更不会有欺负的机会。

我们家小朋友入园的过程包括期间一个多星期病假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总体感觉是让人放心的。

幼儿园的老师带孩子是在认真工作,不像我们还要边看孩子边偷闲玩手机。而且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都是蛮到位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幼儿园的接受情况。当爸爸来接时从一开始的泪奔,到后来仿佛在说“你上哪去了,咋才来接我”的委屈小表情,再到后来开心地拉起爸爸继续玩耍。这些变化都让我们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不那么担忧了。

除此之外,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们还收获了些其他的小变化。

去幼儿园后果然开始听懂一些瑞典语了。如听到bom bom(敲鼓的声音,一首瑞典儿歌)时会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拍大腿,听到kläppa händerna(拍手)时会拍拍小手,听到vinka(挥手)或hälsa sig(打招呼)会招手,最可怜的是一度听到爸爸说hejdå(再见)时会立马大哭。

上幼儿园后作息也变规律了。我们家孩子从出生就特别好动,不知疲倦,永远不想睡那种。所以以前在作息上我们一直惯着她,只要能睡,多久都好,从不叫醒她。白天两个小觉,有时可能过头了,就激活了夜猫子体质。晚上精神抖擞,经常很晚才入睡,偶尔还睡到半夜起来玩耍。而开始幼儿园日程后,早上八点不得不起床,再把白天的两个小觉改成一个午觉,最重要的是晚饭后七点钟就得开始放到床上了。没想到效果很好,小家伙开始比较稳定地睡整觉到天亮了。一家人的生物钟也变得规律很多。

再是情绪方面。小家伙以前如果一整天被憋在家里会很厌倦,所以我经常需要变着法给她创造些新鲜的体验。而现在在幼儿园呆几个小时后,回到家明显比之前更享受自己的房间和玩具。可能是距离产生美吧。这同样适用于我们自己。入园前整天整天地陪着,有时闹得厉害了也难免有情绪。而如今经过一次环境切换后,又或是对孩子的思念,陪孩子时也更耐心了。

每个孩子确实差别很大,适应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幼儿园也是尽量在去人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入园期的另一大主题就是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以掌握每个孩子的一些特殊习惯。我们家这孩子最大的挑战就是睡觉了。我们一直没能培养自主入睡,白天一直都是在推车上坐着看风景入睡的。而在幼儿园大家都要在床垫上睡。老师尝试了几次确实比较困难,于是也决定软着陆,先放到推车上熟悉在教室入睡的感觉,再慢慢转换到床垫上。这其实也符合我们的期望,毕竟从来没有去逼迫她改变,而是尽量顺其自然。

总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就这样步入人生新阶段了。希望她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感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