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

孩子 0 20

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第1张

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
导读:说说我的小意见,如果我是老师,我肯定会让他们背诵刑法,偷窃罪,未成年罪之类的法律。如果再犯,我肯定会直接拿上证据找警察,让警察把人带走,并把他们父母带去。偷窃与抢劫,或者对同学使用暴力,这些证据做实的话是可以起诉的。不知道你看过罗老师的讲课

说说我的小意见,

如果我是老师,我肯定会让他们背诵刑法,偷窃罪,未成年罪之类的法律。如果再犯,我肯定会直接拿上证据找警察,让警察把人带走,并把他们父母带去。偷窃与抢劫,或者对同学使用暴力,这些证据做实的话是可以起诉的。不知道你看过罗老师的讲课没,未成年违法也是违法。

为什么他们会无所顾忌?因为“无知才能无畏”。真正有所惧怕的时候,他们依旧是孩子本性。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也没欺凌过,这些调皮的同学看似很“无畏”。但其实见到警察真的会吓得瑟瑟发抖。我也因为某些事情的牵连去了警局,我才发现警察确实是会保护自己的,会去惩罚那些违法的。

如果家庭,不能约束,学校不能约束,那就找警察来呗。他们一定是公正的。如果不想来就多去几次“请”他们过来。帮忙协助一下,做做教育也是好的。

同时我让全班同学牢记起诉流程,法律基础知识。让他们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自己不会用没关系,有这个意识给父母说就行,剩下的交给父母。

如果我是家长。我会首先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被打没关系,打回来就行,如果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实在是人多打不过,也没关系只要对方先动手就行,我给你准备摄像机,一直开着,留下证据。或者在监控下留下证据。直接去找律师起诉。一遍一遍的诉状送到他们家他们害不害怕呢?赔钱都是小问题,就是要起诉。让他们付出代价。当然孩子能自己解决当然更好。用拳头用脑子都可以。

很多时候如果学校没用那就直接找法律途径,你不放心可以找几个专业律师问问,很多app上都有。他们会给你提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己着急确实没什么作用,要么只有换班或者换学校。必须用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的保持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孩子。

加油。

研一的时候和室友一组,做北京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评委。

来参加比赛的孩子有的是公立重点学校的,有的是偏远学校的。

不过比赛开始前我们并不知道。

先说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孩子。

第一个小女孩穿着格子连衣裙,进房间后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外套和书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

我看着她,心理预期她会表现得不错。因为她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像经常参加比赛的孩子。

听完她的演讲,我和室友应该是露出了姨母般的微笑。她吐字清晰,语调标准,难得的是言之有物。

我们问她的英语学习情况。

她告诉我们,“我妈妈是 NYU 的,爸爸是 George Town 的,我和我妹妹是在美国出生的,我现在在教我妹妹英语。 ”

语言能力能体现出孩子接受的教育,而且通常可以根据一个孩子的英语水平判断家庭环境。 这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啊,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孩子自然也很优秀。

我记得我给她打了个很高的分数。因为我知道, 不仅决赛是属于这样的孩子的,全世界也是他们的。

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孩。

这个孩子的演讲水平还可以。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她回答问题时那种傲慢的态度。不过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自信吧。

她回答问题的时候,看都不看我们,仰着头,侃侃而谈自己去过哪些国家,每周学习多久的语言……

看得出来是周游列国,见过世面的小公主。

第三个孩子是小男孩。

一个自信的小帅哥,流利地介绍自己的父亲开的是什么公司,为什么全家又从加拿大回到北京。

我心直口快的室友对他说,你知道吗,你的语音语调比我一些同学的还要好。

这是实话。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国外的孩子,他的语音语调当然比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考研才能考到北京的研究生好啊。

与这些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穿着灰突突的校服,畏畏缩缩地拿着演讲稿,胆怯地问可不可以念稿,发音都不准,更别提脱稿回答问题了……

那天我们一共听了 57 个演讲,问了 100 多个问题,我回来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满眼的贫富差距,强度太大了。

想写这个话题是这两天听 Kimberly Noble 的 TED 演讲 How does incomeaffect childhood brain development (家庭收入如何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其中有一个扎心的推论:

In fact, a childliving with poverty is likely to perform worse on tests of language and impulsecontrol before they even turn two

(事实上,一个贫困的孩子,在两岁之前,就有可能在语言测试和控制冲动的测试中显现出劣势。)

演讲中还列举了其他一些数据:上幼儿园时,穷孩子平均比富孩子认知能力低 60% ,高中辍学率高 5 倍,获得大学学位的可能性更低,到了 35 岁,依然贫困的概率要高 75 倍……

从家庭语言环境来看,富人家的孩子出生前几年听到的口语词汇数量比穷人家的孩子多 3000 万个,进行更多双向对话的孩子,大脑控制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区域表面积越大。

演讲者最后表示她们在做实验,想看看直接给贫困家庭捐款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改变孩子在幼年时的经历,进而改善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学习效果。

她认为如果可以的话,这在政策角度是最容易被解决的,拨款就可以了。

看完后我觉得可以借鉴的:一是有意识地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孩子对话,不要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二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父母想提供优质条件就拼命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