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去幼儿园

孩子 0 29

如何引导孩子去幼儿园,第1张

如何引导孩子幼儿园
导读:1、入园前孩子天天和照料者(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下假定为妈妈)在一起,今天他们送到幼儿园门口就走了不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他们说下午来接,但下午还要多久好像等不到头)还不知道会不会来!2、不少幼儿园规定家长只能送孩子到园

1、入园前孩子天天和照料者(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下假定为妈妈)在一起,今天他们送到幼儿园门口就走了不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他们说下午来接,但下午还要多久好像等不到头)还不知道会不会来!

2、不少幼儿园规定家长只能送孩子到园门口。有些小朋友不愿意进去,是被老师或阿姨强行抱进去的,我目睹过好几次孩子被抱着一路挣扎哭喊的场景,真是让人心颤。有些家长没有和孩子正式告别,他们往往趁孩子刚进幼儿园新鲜好奇四处张望时,赶紧离开,以为“长痛不如短痛”,会让孩子更快适应环境。没想到孩子回头找不到妈妈,仿佛被骗来幼儿园不要他了一样,哭的厉害,“以后再也不相信”妈妈了。

3、午睡是孩子另一个脆弱时刻。孩子平时在自己熟悉的床上,听妈妈讲故事唱儿歌,抱着小玩偶入睡。现在躺在陌生的小床上,身边是不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师,感到有些害怕和脆弱,特别容易想妈妈。

4、孩子刚入园还不熟悉班级的幼儿园老师,也不熟悉身边的小朋友。有需要时不知道如何表达,容易有受挫感。

5、孩子刚入园不熟悉环境,有些园内设施和家里不同(如幼儿园卫生间有些是蹲式的,和家里不同),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怎么请求帮助有时会急的哭。

6、入园时身旁有的的小朋友哭声喊妈妈声此起彼伏,容易被感染,联想到妈妈离开,更容易觉得无助。

了解了孩子入园适应困难在哪里,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帮助孩子渡过入园适应:

1、孩子无法预估照料者什么时候回来,因为他们还没有清晰的时间概念(不知道下午4点还有多远但眼前妈妈的确不在!),缺少掌控感。如果幼儿园允许家长在入园适应期间适当陪伴和过渡(如一周),建议家长陪伴孩子一段时间,但要逐步增加分离时间,例如对孩子说:“妈妈要去外面买点东西,离开20分钟好吗”离开一会儿后按约定时间回来,和孩子很高兴地相聚。通过对话(“妈妈是不是按时回来了”“嗯!”)和相聚仪式(比如拥抱),会增强孩子对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的确信。而后妈妈可逐步增加分离的时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天乃至一天。

2、家长离开时要对孩子说“再见”后才离开,也鼓励孩子对父母说“再见”,这能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他知道妈妈什么时候离开,而且是他和妈妈说再见的!),促进他为自己行为负责,更有勇气地去面对新环境。

3、强行把孩子抱进园极不可取,轻则让孩子对父母和老师失去信任,仿佛他们是合谋把他骗到园里,以后对上学更加警觉和抗拒;重则造成一定心理创伤,我所知的案例,有孩子入园三个月后还一直哭喊抗拒,持续很长时间都不愿上幼儿园,甚至影响到小学。

4、午睡时带上孩子最喜欢抱着睡的玩偶或小毯子,在陌生的环境下有了熟悉的玩偶和毯子陪伴,孩子午间入睡会容易很多(我儿子第二天带上他喜欢的小熊中午就能入睡了)。有些家长会担心男孩抱着玩偶不够阳刚气,其实多少有些误解,玩偶或小毯子作为照料者不在时的替代物,既是想象的玩伴,又凝聚着爱(平时妈妈抱着孩子,孩子抱着玩偶),可以帮助孩子减轻与照料者分离时的焦虑。我儿子所在的公立园也鼓励家长入园时让孩子带自己喜爱的玩偶,可见近年来国内幼教的观念也有转变。

5、如果条件许可,家长在入园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教室的环境,试着使用教室设施(桌椅、洗手台、卫生间等)。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和老师“亲切交谈”,孩子会凭借社会参照从而更信赖老师。拍张妈妈和孩子在教室的照片,放在教室的相片墙上或小床上,也能增加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信任。

6、平时让孩子多表达自己感受和需求,多和小朋友接触和社会交往。孩子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下也会更容易适应。

7、亲子共读相关主题的绘本佳作,如《魔法亲亲》:“故事讲的是小浣熊Chester不愿意去上学,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妈妈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妈妈向他保证,他一定会喜欢新学校,并告诉他一个秘密——“the kissing hand”,妈妈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个吻,这样每当小浣熊在学校感到孤独的时候,把掌心轻按在脸颊,妈妈的吻就会温暖他的心,就不会再孤独和害怕了”通过爱和象征物(吻)给孩子力量,让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新环境。

8、亲子通过游戏扮演有助于孩子安抚分离的焦虑情绪。大家或许会注意到有趣的场景:孩子生病去医院打针回来,有时会做些简单的扮演,比如抱着小熊给它打针,安慰它“不痛不痛,很快就好了!”在医生和生病的小熊两种角色间,孩子总是希望扮演更有力量的角色(医生),在游戏中复现了打针的场景,在言语安抚小熊(病人)的同时其实它也是在对自己说,从而安抚了自身的焦虑情绪,内化了成人的期望表现。依据同样的原理,鼓励孩子扮演家长,让家长或玩偶扮演孩子,也有助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内化扮演的角色,安抚分离时的焦虑情绪。

绝境中的对话

什邡,蓥华镇中学初二(2)班的女生蒋德佳获救后,首先问周围的人,“初三(1)班的女生廖丽救出来没有”?

被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蒋德佳开始体力不支,昏昏欲睡。此时,被压在她附近的廖丽,一直对她说:“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原本不相识的姐妹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相互支持。

同时这间学校的邓清清,在废墟里,一直开手电筒看书。“下面一片漆黑,我怕,又冷又饿。”她说,“我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清清的老师闻言,一下抱紧清清,说:“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2分钟后,县城没了

朱贵平是北川县曲山小学老师,他记得,地震发生前,在3楼教室,他正要上课。

“突然只听到脚下轰的一声,房子轻微地摇晃了一下。”朱贵平说,“不到一秒钟,我就反应过来了。”

“地震了,快往操场跑。”朱贵平拎住一个跑在前面的孩子,冲到门口操场上。

趴在地上2分钟后,朱贵平清醒过来,“我是近视眼,眼镜不见了,只看到周围笼罩在巨大的烟雾中,我抹了一下眼睛,整个县城已经不见了,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子”。

女生飞奔百里徒手刨出4亲人

父亲被埋废墟中,腿部骨折,半夜被雨水冲醒,多次尝试之后,幸运拨通了远在成都读书的女儿的电话。女大学生疾奔都江堰,在自发从成都市赶来的农民工的帮助下,徒手挖4小时,将埋在废墟里的一家四口成功救出。

“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

北川中学高一(1)班,12日下午,在新教学楼2楼上美术课。山崩地裂,戴赢赢只记得“周围一片漆黑”。

一片哭喊声中,体育委员朱付敏的话才让大家稍微安静下来:“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保持体力。”

同学们用手机照明,发现三楼的楼板已经塌下来,压在教室的桌子上。还没来得及趴下的同学,就此遇难。

全班33个同学陆续从一个救命裂缝中爬了出去,只刚超过全班65人的一半。

一匹红色呢子布

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在救援现场,看到孩子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却无法及时找到遮盖孩子的塑料布、棉布。

贺思萍,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了一匹红色呢子布。媒体赞扬她“为无辜的孩子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废墟深处的来电

23岁的向英,大学毕业后来到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内科当实习医生,地震时,她正在二楼上班,随即大楼倒塌。

她的父母,面对一片废墟,悲痛欲绝。

12日晚23点29分,母亲殷丽君的手机突然响了,“快,是女儿!”夫妻俩的心提到嗓子眼,按下了接听键,“喂,英英!”但电话那头,没人说话……

夫妻俩忙拨回去,也没人接听……

两分钟后,手机再次响起,还是向英,“喂——”还是没人说话……

13日凌晨4点多,另一位医护人员的家属突然接到一短信:我们六个人在一起!

周围的人们激动起来了。

还要什么面子,逃命要紧

12日下午2点30左右,重庆儿童医院住院部众多家长抱着患儿从各个病房一涌而出,拥挤着朝外面逃命。有个家长抱着还没穿衣服裤子的儿子往外走,十几岁的儿子害羞地阻止家长别往外走,家长大声嚷道 “这个时候了,还要什么面子,逃命要紧。”

有的家长的拖鞋也在慌乱中被踩掉了,有个患儿脚上输液的针头被挤掉了,还在流血,有的家长鞋子都还来不及穿就跑出来了。

“我哪知道就是你”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13日一早,她的丈夫谭千秋躺在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

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送幼儿园的第一天,家里的宝贝哭是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我们家孩子当时也是哭闹,因为孩子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在里面看不到自己曾经天天陪着的亲人,心里会有恐惧感,所以哭是正常的。即便是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哭,但是他们适应幼儿园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可能第二天就不哭了,而有的孩子会哭一段时间,有的孩子会不吃饭,有的第二天就不想去了。

但是送孩子到幼儿园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还得要及早的脱离小皇帝的环境,然后在集体中得到适应锻炼,即便是起初的日子会哭会闹,或者会不适应也要坚持送下去,为未来的性格 健康 ,以及上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大多数孩子过一段时间都会适应的。

我家二宝于9月8日上幼儿园。入园第一天,二宝一早起床后,选了她张最爱的恐龙姓名贴,自己高高兴兴地贴在衣服上,吃完早餐就由爸爸送去幼儿园了。一到幼儿园时,宝贝就由老师带进了幼儿园。跟爸爸再见时宝贝没有哭。据老师反馈,宝贝进去教室后哭了一下,然后午睡前后各哭了一下。

第二天,宝贝一样不排斥去幼儿园,由爷爷带去。进园时也没有哭,回来时宝宝自己说进去教室哭了一点点。还说自己进步了。

第三天,宝贝一回到家就兴冲冲让爷爷给我打电话。说她今天没有哭,还自己吃饭,也有玩玩具,还吃了好吃的哈蜜瓜。老母亲的心也顿时乐开了花!

第一天上幼儿园,有的宝贝高高兴兴,有的则又哭又闹。这是为什么呢?@一鹭向前谈 育儿 认为,这与 孩子的性格及家长的入园前心理建设有关。

01入园适应力与性格的关系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生性活泼好动,有的性格内向、腼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也会表现不一。外向的孩子通常人来熟,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人。而内向的孩子则时刻保持警惕心理,对新的环境和人适应相对较慢。

02入园适应力与入园前心理建设关系

家长如果在入园前,通过绘本、 游戏 等方式,先告诉宝贝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在幼儿园会有什么人,会做什么事,爸爸妈妈会怎么送宝贝去,什么时候去接,遇到什么事情怎么处理等。这样让宝贝事先对即将进行的幼儿园生活有了心理准备,也能帮助宝贝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刚开始老师小朋友都不认识,不习惯,哭是很正常的。但妈妈(爸爸)相信终有天你会爱上幼儿园的。帮助孩子在哭声中坚定的成长。

刚开始没哭,旁边有个孩子哭了,然后一群孩子都开哭了,场面惨不忍睹! 本来在家里的时候,我和孩子姥姥姥爷都把孩子哄好了,孩子也很坚强没有哭。但是到了幼儿园,旁边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把我家女儿也吓到了,一群孩子大合唱,老师头疼的直捂脑袋。

入园焦虑

绝大多数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都会哭,这是好事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哭,代表着孩子和你感情深,舍不得离开你。去到陌生的场所,离开最爱的爸爸妈妈,孩子哭非常的正常,这属于“入园焦虑期”,家长多多安慰,尽快交给老师就好了。

接下来的一个两个星期尤为重要

刚上幼儿园的前半个月,都属于“入园焦虑期”,明明晚上和孩子商量好了,结果第二天孩子反悔不想去幼儿园。家长一定要忍住,还是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千万不要想着心疼留在家一天,否则前功尽弃,孩子前几天适应都白费了。

以下几点,家长要注意

第一, 放学按时接孩子

刚进幼儿园的孩子,一放学马上就想看到爸爸妈妈,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按时接孩子,让孩子放下心来,这也是为第二天做准备。去接孩子的时候,准备一点孩子爱喝的奶、小零食,抚平下孩子第一天上学的不平静。

第二,和孩子聊一些幼儿园好玩的事情

路上和孩子聊一聊,今天有没有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发生,试图勾起孩子对幼儿园好的回忆。然后告诉孩子明天我们还会来幼儿园,和漂亮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放学了妈妈还会带着好吃的零食,按时接你放学。

第三, 回家后注重陪伴孩子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比平时更多的,需要父母的疼爱。家长要多多陪伴孩子,晚上的时候一起玩 游戏 ,一起亲子阅读,睡前多和孩子聊聊有趣的事情,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弥补孩子因为内心害怕丢失的安全感。

适应幼儿园生活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会累一点,但是父母不要松懈,给孩子心里调节好了,孩子适应了就没啥事儿了。

我家的还挺争气的,还真没有哭。

第一天,小朋友可能都有一种新鲜感,一个班级30个同学,并没有看到有宝宝哭。第二天,就不一样了,有三、四个宝宝开始哭了。到了,第二周就不对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哭了,哭声起起伏伏,连绵不断……我在幼儿园门口,亲眼看见一个宝宝哭着哭着,粘在地上,老师一个公主抱,把他抱进学校,还紧紧拉住家长的衣服不肯放手。

幼儿园老师可能见惯了这种场面,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念儿歌,《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其实,孩子上幼儿园都有一个过程的,那些刚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也不要特别担心,要放手让孩子成长,孩子会在幼儿园的第一年逐步学会自理能力。

今天是教师节,也祝幼儿园的老师,节日快乐你们是所有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真是不容易。小朋友的家长也要多多体谅老师了,不要因为一点点这个一点点那个,让老师应接不暇。

感觉这个要看孩子自己的适应能力,我家俩小孩年龄就差两岁,老大从小就独立惯了,去幼儿园就哭了一天,老二整整哭了一学期。

另外父母的狠的下心,我见过很多爷爷奶奶去陪读的,进教室里坐孩子旁边不肯走,老师好不容易把家长送出去,就站在教室外看孩子,出了大门还要趴在大门朝缝隙里看的。

家长越放不下孩子,孩子独立的就越慢。还有很多给孩子许愿的,你要是去上学,我就给你买。。。。

孩子要成长,家长要学会放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孩子,是家长自己不舍得。

像我家老二,上幼儿园第一学期,每天早上到幼儿园都要哭几声,我把他交给老师,直接就走,他会马上乖乖的进教室做好,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跟小朋友也玩的特别好。

但是一到家里长辈送孩子,他就比较赖,能多嗷几嗓子就多嗷几下,其实不是真的伤心,而是为了提条件。他一哭就许愿,这样下去就是个恶性循环,等到养成这样的习惯把上学和满足自己条件结合起来,孩子会越来越难送。

小孩皮实,哭几下又哭不坏他,再说现在的老师也很专业。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么个阶段,很正常,不要过于担心,孩子都是与父母越走越远的,等你习惯了孩子不在家的日子,你会感谢把他送给老师管教的!

哭,哭的可伤心了。我家两宝贝,老大呢因为当时是送到校门口,由老师在幼儿园门口接进教室,中间有一个小操场,孩子每次都是边走边哭,刚过小操场自己又一趟子跑回来伤伤心心的在大门的门缝那儿哭,哭着找妈妈,因为那时候是外婆送,孩子在里面哭,外婆就在外面悄悄的抹眼泪。老二呢是由家长送进教室,哟,到教室门口就一把抱住大人的腿,边哭边喊着妈妈别走。上幼儿园初期的时候,晚上有时候做梦都在哭。

不过新生刚入园,哭闹呀,情绪不稳定都是正常现象,大人可别去责怪孩子胆子小,适应力差。要理解孩子,因为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当孩子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作为家长呢,我们可以在上幼儿园之前多带孩子先去熟悉下幼儿园的环境,上学以后呢多夸奖夸奖孩子,多跟孩子交流下幼儿园每天的趣事。小孩子的适应力还是很强的,差不多一到两周就会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孩子上幼儿园,妈妈的心情总是复杂的。以下是几位妈妈的心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