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灯

爸爸 0 95

老人过世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灯,第1张

老人过世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灯
导读:每个地方习俗不同,北方一般是正月15晚上开始送灯了。元宵节这天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时,到熟人只能点头示意,不能说话,以示祭奠先人和逝者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因为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

每个地方习俗不同,北方一般是正月15晚上开始送灯了。

元宵节这天给过世的老人送灯时,到熟人只能点头示意,不能说话,以示祭奠先人和逝者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因为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使用蜡烛的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

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风水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元宵节送灯的由来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据说朱元璋在做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给母亲上坟,但是不知道哪座坟是自己母亲的,所以他就在每座坟前点灯,然后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给去世的亲人送灯吗?

在我国有的地区是有正月十五给去世亲人送灯的习俗。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给已经去世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去寻找母亲的坟墓,但是因为没有找到,所以他就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所以在我们有的地区则就是有正月十五要给去世的亲人送灯的习俗

元宵节送灯要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一:

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注意事项二:

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因为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

注意事项三:

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

注意事项四:

给祖坟送灯使用蜡烛的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注意事项五:

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

2022年正月十五晚上几点送灯好?

子时:23:00-00:59(凶时)

时宜:作灶 祭祀 祈福 斋醮 酬神

丑时:01:00-02: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辰时:07:00-08: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未时:13:00-14: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修造 入宅 开市 交易 安葬 祭祀

酉时:17:00-18:59 (凶时)

时宜:祭祀 祈福 酬神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入宅 安葬 求嗣

亥时:21:00-22:59(吉时)

时宜:求财 见贵 祭祀 祈福 酬神

因为送灯是一定需要天黑之后进行送灯的,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辰时和未时。其次因为坟墓的阴气过重,而时间越晚的阴气也是越重,所以送灯的时间也是可以跑出子时、丑时以及亥时、因此,在2022年正月十五最适合送灯的时间为酉时。

迟子建的《灯祭》赏析

在迟子建的《灯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深情缅怀,以及她对家庭、亲情和生活的深深思考。文章以父亲去世为起点,以独特的方式揭示出家庭、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同时又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展现出对亲情的深深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灯作为本文的重要元素,是迟子建在作品中构建情感和主题的关键工具。从儿时欢快的灯火,到成年后经历的祭灯,再到买灯送给父亲的举动,这一系列和灯相关的情节,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主线。无论是灯所带来的欢愉、希望还是孤独、失落,都是迟子建用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次,迟子建在文章中深入刻画了父亲的形象。父亲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影子却始终伴随着主人公。从回忆中的灯,到现实中的送灯,再到对父亲的思念,迟子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主人公对父亲的情感起伏。这种情感既有失去父亲的痛苦和孤独,也有对父亲的怀念和敬爱。这种深情的描绘,使得文章充满了浓厚的亲情氛围。

再次,迟子建通过《灯祭》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但他的灯却照亮了主人公前进的道路。这种明灯的象征,既代表了生活中的希望和方向,也代表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同时,主人公在送灯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对生活的态度。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有多么孤独,总有一盏“灯”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此外,迟子建还通过对父亲及其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示了家庭、亲情和社会人生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既有父亲在世时的家庭温馨与艰辛的矛盾,也有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得文章充满了张力和思考的空间。

最后,迟子建通过《灯祭》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从儿时的欢乐记忆,到成年的成熟思考,迟子建以个人经历为基础,深刻地描绘出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怀念。这种深深的思念和怀念,使得文章充满了感人的情感力量,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亲情和生活的深深思考。

总的来说,《灯祭》这篇文章是迟子建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的一幅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亲情、生活和人生的种种面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深深怀念。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思想上,这篇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迟子建

①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察”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22在第 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23品味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24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3分)

25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4分)

答案:

22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  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  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23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24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评分标准: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共3分)

25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评分标准:第一要点2分,第二、三要点各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