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许多孩子热衷于玩游戏机,除了蒐集卡片,也经常交换卡片。前阵子,有位妈妈聊到孩子间交换卡片,未料对方妈妈事后发现,认为交换出去的卡片价值不斐,与换得的卡片价值不相当,因此要求将卡片换回来。当事妈妈有些不悦,认为已经交换的东西,怎么可以事后反
许多孩子热衷于玩游戏机,除了蒐集卡片,也经常交换卡片。前阵子,有位妈妈聊到孩子间交换卡片,未料对方妈妈事后发现,认为交换出去的卡片价值不斐,与换得的卡片价值不相当,因此要求将卡片换回来。当事妈妈有些不悦,认为已经交换的东西,怎么可以事后反悔?
许多孩子热衷于玩游戏机,除了蒐集卡片,也经常交换卡片。前阵子,有位妈妈聊到孩子间交换卡片,未料对方妈妈事后发现,认为交换出去的卡片价值不斐,与换得的卡片价值不相当,因此要求将卡片换回来。当事妈妈有些不悦,认为已经交换的东西,怎么可以事后反悔?
此类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孩子间不仅交换,有时是送礼物给朋友;有时不是父母反对,而是孩子自己后悔。如果是价值不高的小物,父母自然不会在意,但若是高价物品,父母往往陷于天人交战:该去把东西要回来吗?要了觉得不礼貌,不要又觉得孩子吃亏,怎么办?
归纳大家的想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既然已经送人或交换,就不可以再要回去;另一派则认为:小孩还小,不懂判断,父母自然可以要回去。
其实这两种想法都对。只不过,两种想法都仅站在某一角度考量。我认为,此事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法律面,二是教养面。
法律上,应以未成年利益保护为优先
法律(特别是民法)是人类根据历史经验,针对各种状况所订下的规范。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大家对某事众说纷纭,最好的方法就是参考前人智慧的结晶。孩子已交换的卡片或已赠送礼物,是否可反悔要回?我们先看看法律是怎么想的。
在法律上,交换卡片属「互易」,送礼物属「赠与」,两者都是契约法律行为,而契约在于「有约必守」,因此已经给出去的东西就不能再反悔要回,这是契约的真谛。
然而,契约之成立与遵守,必须根基于契约双方都是有足够判断能力之人。 2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思虑尚未周全,年纪更小的,甚至连「交换」或「送」的意义都不了解,要他理性判断法律关系中所牵涉的权益关系,事实上是有困难的。在没有足够判断智识的情况下,要孩子负责,显然不尽合理。
由此可发现,此问题牵涉到「交易安全」与「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的冲突。究竟要保护哪种法益为优先?这可好好辩论一番。不过,前人在百般考量后,认为应以「保护未成年人」为优先。我也认为,对方是否为未成年人,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的判断或查证困难(肉眼可见对方就是个孩子),就交易安全来说,并没有太大妨碍,因此当两者有冲突时,应以保护未成年人为优先。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民法规定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律上称「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之法律行为,必须经过法定代理人(例如父母)的 事前允许 或 事后承认 才生效力;而七岁以下的孩子属「无行为能力人」,所为法律行为甚至一律 无效 ,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为或代受才行(无论交换、送礼或收礼都是)。
因此,当一个五岁的中班孩子与七岁的小二孩子私下交换偶像学园卡片,对中班孩子来说,此交换是无效的,其父母自然可以把卡片要回;而小二孩子的父母若未事先允许或事后同意,此交换也不生效力,可把卡片要回。
简而言之,七岁以下的孩子只能以法定代理人为其「发言人」,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限制行为能力人,由于已有一定程度的判断能力,因此只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事前或事后同意,其法律行为就有效。(注:针对限制行为能力人,法律尚有「纯获法律上利益」、「依其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及「零用金条款」等例外不需法定代理人同意的规定,之后可再写文细谈。)
在法律之下,父母是孩子权益的守门员。因此,下次如果遇到对方父母不同意或孩子来要回物品,请务必 尊重对方 ,因为这是他的 合法权利 。
教养上,教孩子负责与诚信
由于「交换物品」或「收送礼物」会导致太多纷争,因此有父母一概不准小孩交换或收送礼,或要求小孩必须事先得到父母允许才行(法律的确也这样处理)。
然而,我认为在教养上,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
成长,是一段社会化的过程。在教养上,我认为应该考虑的是 社会化过程的教育课题 。教养的任务之一,在教孩子「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而这绝不是透过碎碎念,孩子就能懂道理。她必须亲身经历各种问题,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从中慢慢学会判断、懂得如何做正确的决定,并承担决定的后果。 教孩子「负责」的前提,是他拥有自主决定权,有了自主权,他才会甘愿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如果一律不让孩子交换或收送礼,孩子无疑损失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成年后,当法律赋予他完全的自主权,同时也要他负完全的责任时,他反而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无法守信与负责。
因此,已经交换或已经送出去的东西,可不可以再去要回来?排除价值高昂的物品(例如小孩拿市价1000元的稀有卡跟别人交换普通卡、或拿妈妈的钻石项链去送人,我想任何父母都会去要回来,也应该去要回来),孩子如果是处分自己的物品,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引导时机。
举几个实际发生的案例,分享我认为合适的操作方式:
状况一:交换卡片,事后才知道是假卡
在游戏机区,常会有不认识的孩子来问可否交换卡片。我们曾听闻有大孩子跟年纪较小的孩子交换卡片,事后才知道大孩子给的是假卡(不能在游戏机上玩),而且因为不认识对方而无法换回。
我们当然也担心换到假卡,但我并未因此禁止女儿跟陌生人交换卡片,而是要她学会分辨真假卡。我们一起到文具店买一套假卡,回家仔细对照真卡与假卡的区别,女儿找出七、八种分辨方式,之后她只要一看到假卡,立刻就能分辨出来,根本不会受骗。
还有一种是过期卡,游戏机也不能刷,因此我们会请要交换的人先等一下,让我们在游戏机上试玩她的卡,确认可以玩之后,才把交换的卡片交给她。
透过这些经验,孩子会学到「交易前必须谨慎确认交易客体是否符合所需」,长大后才不会冲动购物或一昧信任他人,做下后悔的决定。
状况二:交换卡片,事后才发现没有她要的效果
有次女儿用一张稀有服装卡跟好朋友交换一张普通饰品卡,她以为那张饰品卡可以制造彩虹背景效果,所以才用稀有卡跟她交换。然而事后才知道,单有饰品卡是不会有彩虹的(必须蒐集到整套服装才行)。女儿很后悔,很想换回来。
我问她:「朋友当时有说这张卡片可以刷出彩虹效果吗?」
「她没有特别说,她只说让我在本子里随便选一张跟她交换。」
「所以她没有骗你啊!你不知道需要有整套服装才能刷出彩虹效果,对吗?」
「对啊,我不知道。我现在好后悔!我可以跟她换回来吗?」
「她当初没有骗你,她可以说不要的。我不知道她愿不愿意换回来,但你可以问问她。」
「好吧……」
之后,女儿去问好朋友可不可以换回来,但好朋友说要想想看,之后就没下文了。我想经过这次经验,女儿应该会更努力搞清楚卡片效果,或者在交易前先问清楚,以免因误解而决定。
状况三:朋友送她礼物,事后又要回去
女儿有个朋友,经常性的送她礼物,贴纸啊、塑胶宝石啊、小玩具啊,女儿乐得全盘接受。只不过,那个朋友经常把礼物当手段,例如「如果你跟我玩,我就送你这个宝石。」、「因为你不跟我玩,所以我要没收刚刚送你的贴纸。」女儿常常被搞得很生气。
「干嘛每次都用礼物当条件啊!我才不要她的礼物哩!」
「她本来说要送我耶!为什么现在又跟我要回去!」
「以后我不想理她了!我不想要她的东西!」
老实说,看到孩子用礼物当社交手段,还蛮令人心疼的。我跟女儿说:「如果她想拿回去,就还给她吧!但是这样下去,她可能很难交到朋友,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啊!」
未成年的孩子有「尝错」的权利,她可以后悔,我们绝对尊重。但相对的,父母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学习使用正确的社交技巧。用礼物当交友手段,最后不是交不到朋友,就是吸引到只想要利用她的假朋友。
状况四:收到朋友送的高价礼物
有次下课,女儿兴奋地拿了一支笔来跟我说:「马迷,这是OO送我的!」
我看那支笔貌似不便宜,便问:「这看起来很贵耶!她有得到妈妈的同意吗?」
女儿摇摇头说:「不知道」。
送礼物的女孩刚好经过,我问她:「谢谢你送礼物给OO!但是这支笔看起来好贵耶!是你妈妈买给你的吗?」
女孩摇摇头,说是另一个同学送她的。
「OO很高兴你送她这支笔,但是还是要问一下你妈妈可不可以送。这支笔先还给你,等你跟妈妈确认后,再给OO好吗?」
女孩点点头。
在法律上,未成年人的赠与必须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我告诉女儿,如果同学送的礼物看起来太贵(我们的标准是超过30元),请同学先回去问问爸妈是否同意,确认同意了才能收下礼物。女儿如果带礼物回家,我也会亲自询问对方父母是否知道这件事,并请女儿准备小礼物回礼。
状况五:同学要礼物
女儿还在念幼儿园的时候,有次请同学来家里玩,同学看到她有几个沐浴球,直问可不可以送她一个。
女儿跑来问我可不可以,我回她:「可以啊!那是我买给你的,你自己决定。不过,你之后不能因为送人了,又跑来要我再买一个喔!」
女儿想了想,回去跟同学说:「对不起,因为我只有一个,所以不能送你。但是我可以跟你说在哪里买的,你可以请妈妈带你去买喔!」
我经常告诫女儿不能跟别人要礼物,而当别人来要礼物,她也要懂得应对处理。让孩子从处分自己的物品开始,练习衡量送或不送、如何拒绝,长大后才不会变成被感情诈骗的火山孝子或总是被ㄠ的便利贴女孩。
我完全理解大人不舍孩子吃亏的感受,但我认为权益与教养应取得平衡。如果事事要询问父母同意,是剥夺孩子练习自我判断的机会。花点时间与孩子讨论,订下甚么可以自己作主,甚么需要先跟父母讨论,给孩子某种程度的自由,框架与界线在哪里,并让孩子承受决定错误的后果,孩子才能从错误中不断练习判断与决定,未来,才能成长为诚信负责也能保护自我权益的大人。
* 本篇文章由 Jaguar **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社会现实就是这样,建议孩子先别送去了,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压力,得不偿失,先自己带带吧,不论选哪里,为了孩子考虑先自己去观察一下再选择是不是要送去吧,可以多方面去考察的找其他家长咨询一下,或者提前把孩子的情况跟老师说下,侧面看下老师的反映,别太直接,委婉点,自己观察吧
前两年,我们当地的报纸上在头条显著位置公布了一条处罚消息,明确规定一个刚刚被部队退回来的年轻人三年内不允许参加任何类型的招聘考试,不允许办理银行贷款业务,不允许办理公司,自谋出路,并列入诚信黑名单
消息一经公布,在我们当地引起了轰动,知情人士透露,是这个年轻人说部队训练太累了,拒绝参加任何类型的军事训练,吵着闹着要回家,无论怎样做思想工作,他都全部拒绝,油盐不进。为避免给其他士兵造成影响,经过集体决策,直接退回来,同时与地方政府沟通,给予其相应的处罚,以儆效尤。
能被部队退回来,必定是因为孩子出现了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而导致了如此难堪的结局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身体条件怎么样必须要放在第一位,从硬件方面看,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底子好,顺利通过了征兵体检的重重考核,也让家长成为了光荣的军属。
但是,身体考核容易过,头脑观念却难以检测。走进了部队的大熔炉,等待大家的就是一系列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天摸爬滚打都是家常便饭,一个不留神,身上可能就会处处挂彩,痛并累着。
此时此刻,不排除某些年轻人对当兵这个选择悔之莫及,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回避训练,甚至于开始消极怠工,死皮赖脸不出操。
一般情况下,上级领导都会想办法做一下思想教育工作
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并不是动员几句就能改变现状。一旦遇到那种咬紧牙关不松口的人,再多思想教育工作都是无用功,唯有成全,才能免除后患。
而你的孩子必然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了这个结果。
其实我们要清楚,被退回,仅仅只是第一步,最令人后悔的还是后续伴随而来的处罚措施。此时此刻,相信你的孩子才清楚必须要为自己的任性而要付出更多代价了,但是已经悔之晚矣。
怎么办?怎么办?
对于家长来说,此时此刻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既心疼孩子,又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确实难以两全其美。
对孩子来说,被退回来,颜面扫地,在原来的居住环境中,他是没办法抬头做人了。为了帮助孩子缓解精神压力,不论有没有条件,都建议家长带着孩子离开一段时间,哪怕就是同城,换个小区住吧,摆脱外人异样的眼光,好让孩子慢慢缓过来。
在新的居住地,家长可以尝试一下陪着孩子摆个地摊,先从小本生意做起,或者在附近找个临时工先做着,等等,最起码得要自食其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先帮助孩子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一段时间后,根据孩子的状态再来进行下一步规划。如果孩子心理上慢慢接受了现实,不再排斥,就可以再回家住了。
总之,家长要打开思路,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或许就能够帮助到孩子顺利度过这道关卡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