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习俗

孩子 0 69

出嫁习俗,第1张

出嫁习俗
导读: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新人结婚时也有许多礼仪之说,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各民族不一样的婚礼习俗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汉族的婚礼习俗又是哪些呢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1、议婚

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4、婚礼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6、回门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结婚后的生活是两个人重新组成的一个小家庭,所以在生活用品上也需要重新的去值班,并且所有的床上用品都是要用新的,那么 女孩出嫁套被子的讲究 有哪些呢?女孩出嫁送什么礼物?

一、 女孩出嫁套被子的讲究

1、女孩出嫁的被子一定要是双数,至于具体的数量是要取决于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的,另外被子的颜色一定不能全部都是大红色的,不过在女孩出嫁当天套的被子颜色一定要是大红色的,但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去做考虑,可以选择再购买一套颜色比较靓丽的被子,比如说粉色或者是玫红色之类的。

2、除此以外,女孩子出嫁套的被套面料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绸缎的料子来作为被子的面料,但如果说挑选的面料是段子面寓意不仅不好,而且这个面料的被子盖起来也是非常不舒适的。

3、最后一点就是有关于被子的图案,被子上的图案最好是龙凤呈祥或者是牡丹花开的这种图案,这两种图案的寓意都是非常美好的,并且也是代表了娘家人对女儿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祝福,以上这些都是 女孩出嫁套被子的讲 究。

二、女孩出嫁送什么礼物

1、女孩出嫁娘家人肯定也是非常不舍得的,所以在女孩出嫁的时候父母也会提前准备一些嫁妆和礼物,一般女孩的母亲会给女孩赠送一个手环或者是一条金的项链,这也是给女孩留一个念想。

2、除了项链和手环可以作为女孩出嫁时的礼物以外,很多女方家里也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准备一些嫁妆,比如说被褥,子孙桶之类的,朋友之间送礼物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如果说自己的女生朋友结婚,我们可以在朋友结婚这一天赠送口红或者是 其他 类型的化妆品来作为礼物。

3、对于娘家人来说,女儿出嫁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从小养到大的女儿在出嫁后就不属于自己家里了,所以也很多女方家里也是非常舍不得的,赠送的礼物最好有一定的纪念价值,特别是对于远嫁的女儿来说,赠送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会让女儿心存念想。

文章总结:以上就是有关于 女孩出嫁套被子的讲究 ,同时还告诉了大家女孩出嫁送什么礼物,希望通过以上所编辑的内容,对大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在北方,有一个很少被人知道的北方边塞,曾是一个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主的地方,他们有着自己的婚礼风俗和 礼仪 。清朝建立后,很多南方的人流入了这个地方,并在此扎根,慢慢的南方的很多传统习俗与当地这些少数民族融合,使这里形成了独具民间特色的婚礼习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北方汉族的婚礼习俗大全,希望你喜欢。

北方汉族的婚礼习俗

 说来话长。那时松嫩草原的男女婚姻,受传统习俗影响,均以父母之命为大,媒妁之言为准。虽说男婚女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且 决定 男女双方后半生的幸福和痛苦,但男孩子订婚一般都是由男方家父母托媒求婚于女家。只有在女方家父母同意后才以先男家后女家的程序进行“相看”或称“相门户”的。那时“相门户”,男家要赏给女方装烟钱或押婚 物品 。之后,媒人将女方的“庚帖”,即生辰八字,送往男家,请占卜者推算是否合婚,有无冲克等,如愿后,需“还帖”并议聘礼数目。择日将聘礼的一半送往女家“过小礼”,又称“挂坠子”。婚礼之前必将聘礼全部送往女家,称为“过大礼”或“通信”,并议婚期。聘礼之外还要有筷子、葱、粉条等物,女家留半,男女双方还要请“全科人”(父母双全)的妇女为新人裁衣,称为“开剪子”。过礼的数量和档次要由媒人与双方协商后确定。大都要一猪一酒或双猪双酒(一猪:即一口肥猪,重量必须100斤以上;一酒:一般为50斤),另外加成衣数套,单、夹、棉衣数套和一部分现钱。钱的多少按男方家的贫富而定,再由男方选一吉利日子,设酒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俗称“相门户”。然后女方家也设酒宴请媒人和男方家长,俗称“换盅”。至此,才算正式订婚。婚礼前日,女家宴请亲友、邻居、宾客,馈赠钱物,称之“助妆”或“添箱”。结婚日期多为男方决定,但也必须征得女方同意。男方将订婚时女方所要的一切钱物都要送至女方家,俗称“过大礼”。然后才能结婚。结婚过程一般需三天。

 大娶需在两日前的午后开始设宴待客,有鼓乐班子做陪,称为“落桌”,并收纳贺礼。前一日悬灯结彩,中午的宴席称为“上马席”,宴后列仪仗,前有骑马者四、八不等,称为“对子马”,新郎十字披红戴花随之,后有花轿或“喜车”,内坐男童一名压轿。后为鼓乐班子,周游街市,称之“晾轿”或“走轿”。此日必祭祖拜坟。当天大摆酒宴,早上“四顶四”(四碟四碗),晚上“六顶六”(六碟六碗)。迎接老亲少友,在大门外搭起鼓乐棚作乐,俗称“开通儿”。备好接新娘用的轿车子。轿车也称喜车,即在大铁车上竖起四根立柱,用蓝色布围成轿子样,轿顶上用红布作成尖形顶子,俗称“晾轿”。

 婚礼之日,天未亮列仪仗,去女家迎亲,女方设茶和果品等款待新郎,新媳妇穿上大红棉袄棉裤(不分冬夏)上轿同往。迎娶途中如遇另外娶亲者,新郎之间必互换物品。路遇庙宇、坟墓、水井等都要以红毡遮障。轿车进院后有的新媳妇还用衣襟兜个斧子(取“福”之意),由送亲者扶下轿车,在火盆上烤手或跨越。新媳妇手持宝瓶,胸挂铜镜,红巾遮盖头面。天地桌上置香炉、蜡烛、供品、弓箭、斗、秤等物,两位新人一同“拜天地“,拜后入新房,又称“洞房”。门坎置马鞍和铜钱两串,新婚男女从上边越过后撤去,将铜钱搭在新郎肩上。门内有童男童女一对分立左右,手持枣、栗子或五谷杂粮等物向新妇撒去。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盖头藏于怀中,共同面对吉方“坐福”。新媳妇的装束在清朝及民国年间流行梳“撑子”或“京头”。新媳妇洗“开脸”之后共同进餐,称配亲饭或见面饭。主食为“子孙饺子”。当天都要大摆宴席,必须是“八顶八”(八碟八碗),主招待女方家送亲的和那些随份子钱(送礼)的男女老少。酒宴结束后,女方送亲的人告辞回家,男方家要送猪肉一块,称之“离娘肉”。老亲少友也都相继散去。是夜为洞房花烛,新人吃宽心面,亦有取笑者谓之“闹洞房”。翌日晨宴称“下马席”,亲友列坐,新郎新娘逐人叩头,分大小辈,受拜者必赏以金钱、首饰等物品。婚后三日或七日新人同去女家,称“回门”,大都当日归,婚后一个月新媳妇回娘家住对月, 春节 期间新郎新娘持礼品 拜访 亲友,谓之拜新年。

 北方汉族的传统婚俗主要以一夫一妻为主,但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有钱人家也有娶二房妻的,俗称“娶小”,伪满时期也有三妻四妾不等。那时的青年男女一般16-17岁即结婚。

 旧时的男女婚俗除青年男女到结婚年龄正常结婚外,还有一些特殊婚姻:

 童养媳,俗称“团圆媳妇”。旧社会多因家庭贫寒无力抚养,将童年女孩许给他人为妻,因年小不能举行婚事,故养活在男家。一般的男都大女十多岁。女孩长到16岁后便完婚,童养媳为买卖婚姻之一,女孩处境大多都十分凄惨,吃不饱、穿不暖,受公婆虐待,丈夫打骂,不受虐待者极少。解放后逐渐绝迹。

 招女婿,亦称“养老女婿”。只有女孩而无男孩之家,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故招婿为子,有“活招”、“死招”之分,死招者要更换姓名,当作儿子,继承家业。活招不改姓名,待其老人去世,办完丧事后仍回原家。旧社会应招为婿者很受歧视,现在广为提倡,视之为荣。

 搭伙,旧社会妇女因丈夫远出长期无音信,或被判刑而无力自谋生计,抚养子女的,寻一无妻男人,约定同居期限,互相帮助,到期即分开,也有延期或结为正式夫妻者。新中国成立后自行消灭。

 寡妇改嫁,旧社会寡妇改嫁倍受谴责,认为有失贞操,改嫁者要受婆家的各种刁难,并勒索高额身价,受尽凌辱凄寒。有的寡妇走投无路跳井悬梁。

 拉帮套,旧社会丈夫失去劳动能力者,妻子取得丈夫的同意,另找一男人来家同居,生活上得以资助或承担供养义务,原有夫妻名份不变。

 北方传统的婚姻礼教是 历史 糟粕,尤其妇女受害最深。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解放后,尤其是新婚姻法颁布后,广大妇女获得了翻身解放。迷信婚姻则早已被人们所唾弃。

婚俗礼仪中媒婆的作用

 媒婆还有月老、红娘、伐柯和冰人等许多称谓。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两家要想结得秦晋之好,即结为儿女亲家,这时候就需要媒婆从中牵线、说合,称为“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媒人也改成为“介绍人”。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两情相悦而结成伴侣已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还是沿用传统作媒的方式,因而通过媒人介绍也是男女婚姻常见的择偶方式。

 古代的媒人大多是专职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的劳动、 教育 、 娱乐 的圈子大都局限在家庭里,家长对于儿女的婚事只能通过媒人的搭桥牵线才能缔结 成功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媒人只有嘴上功夫十分了得,才能获得相应的高收入。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 意见 之后,媒婆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在古代的传统婚俗礼仪中,媒婆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也成为 传统 文化 的一部分。

婚礼中三道茶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三道茶”习俗,这是主家的待客礼仪。

 “一道茶”又叫糖茶,实际上就是糖开水。贵宾驾到,不能怠慢,先将糖开水半杯献于客人,寓意是:甜心甜意。

 “二道菜”是“蛋茶”,与其说是“蛋茶”,倒不如说是“茶蛋”,这是主家为防止客人饥饿事先用茶叶、酱油、五香、八角等原料加水煮制而成的,这道茶寓意:实心实意。

 “三道茶”就是绿茶,杯中茶水只能斟至七成。斟不足七成就是心意没尽到,斟得过多就是“茶满欺人”,喝起来不方便。这道茶寓意:回味无穷。

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

 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结婚大事,人们还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女儿出嫁,一定要好好的置办,也要遵守当地礼节,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和礼节,那么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呢?

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1

  一、女儿出嫁有啥礼节

 1、在女子出嫁当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可以送新娘子出门,但是新娘子的姑嫂要回避,因为“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孤就是孤单,而扫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语是“扫地出门”,都是代表着不吉利的意思,因此在新婚当天新娘的姑嫂要回避。

 2、新娘迎娶到夫家之后,在进门的时候要特别的主要,一定要抬脚跨门槛,不可脚踏门槛进门,以免不吉利。婚礼当天所有的仪式都结束以后,不管是新娘还是新娘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这表示对新人的婚姻不利,有“再婚”的意思,所以一定要避免说再见二个字。

 3、自古以来女子出嫁都有穿红礼服的习俗,在过去人们经济条件不好的年代,女孩出嫁也会穿上一身红色的衣服,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女孩出嫁都是身穿白婚纱。不管是红色礼服还是婚纱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新娘当天所穿的礼服不能有口袋,以免新娘出嫁带走娘家的财运。

  二、嫁女送亲仪式程序

 1、提亲 在双方感情稳定了之后,男方父母应该亲自到女方家中提亲,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在提亲的时候会 商量到婚礼时间、婚礼的各项事宜等等。

 2、定亲 提亲成功之后,那么便会定亲,一般男方会准备好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等,以及一些给男 方父母的礼品等等。

 3、嫁妆 女生的嫁妆建议用红皮箱来装,箱子内应该有剪刀、梳子、镜子、衣物和床被等等。结婚未满一个 月,新郎是不可以看箱子中的镜子的。

 4、安床 安床的时候需要将梳妆台上的镜子用红纸给蒙上,在迎亲第二天新娘子亲自打开。安床的时候还需 要点亮一对灯,一直添油,直到女生回娘家回来之后,等它自然熄灭便收起来。

 5、 迎亲 迎亲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迎亲当天新郎跟伴郎团来接亲,接亲人数与送亲人数 加起来是双数即可。

 6、回娘家 婚礼结束后的三天内,新娘和新郎需要一起会新娘的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候需要准备些礼品, 在中午之前到娘家。回门结束之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当天离开娘家,不能够在娘家过夜。

  三、女儿出嫁当天娘家流程

  1、贴喜字

 在出嫁当天,女方父母应该早些起床,然后在家里的门窗上贴上喜字和对联,还可以在小区的门口贴上喜字。新娘出嫁的房间布置好,可以选择红色的床上用品,放置一些卡通玩偶,摆上早生贵子等。

  2、新娘化妆

 新娘早起,并且由化妆师给新娘化妆,做造型。如果接亲时候是穿秀禾服那么就是中式妆容,如果是轻婚纱的话,那么妆容就要时尚靓丽一些。此时新娘的伴娘们也应该化好淡妆,穿上小礼服并且将新娘婚鞋藏起来。

  3、新郎接亲堵门

 等新娘化好妆,整理好服饰之后,新郎和伴郎团们大概也就到了。此时伴娘们要齐心协力堵门,并且新郎处于礼貌需要给女方家堵门的人红包。

  4、堵门游戏

 想要把新娘子接走,哪有那么容易呢伴娘团们可以实现准备一些游戏道具,然后在接亲的时候现场玩一些接亲游戏,让现场气氛热闹起来,最经典的藏婚鞋千万别忘了。

  5、到达男方家中

 男生接到新娘之后,直接到男方家里面,此时新娘和新郎的父母都在,这时候伴娘准备好茶水,然后倒四杯茶。新人分别敬给双方父母。

  6、拍摄婚礼外景

 敬茶环节结束之后,新人与摄影师一起到外景地点拍摄婚礼照片,此时要换婚纱的话,需要提前准备好。

  5、到达婚礼现场

 新人外景拍摄完成后,乘坐婚车到达婚礼地点。此时新郎招呼客人,新娘则是准备换上主婚纱,化妆等。

  6、给来宾敬酒

 婚礼结束之后,新娘需要换上敬酒服,然后和新郎一起给来宾敬酒。

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2

  女儿出嫁有什么规矩

 1、新娘结婚出嫁的时候是不能回头的,回头寓意着婚礼会不幸福。

 2、结婚当天不管多热都不能扇扇子,因为扇子的扇与拆散的散读音相似不吉利。

 3、新娘出嫁时候的衣服是不能有口袋的,有口袋有着会带走娘家财运的说法。

 4、男方家里如果有门槛的话,新娘一定不能踩,要用跨过去的方式。否则不吉利。

 5、新娘在结婚当天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踩到新郎的鞋子,否则有羞夫之意。

 6、送亲的人员和车辆必须要和男方的加起来为双数,因为在我们国家习俗里讲究去单还双,双数,寓意着好事成双,成双成对。(摄影师等不算里面)

 7、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和女方是不能见面的。

 8、结婚当天不能留宿娘家,结婚之后也就是代表正式成为男方家里人了,所以从娘家出来以后,一定要在新房或者是男方家里留宿。

 9、结婚当天结束之后,不管是新人还是新人父母在跟宾客告别时都不宜说再见这个词,因为再见这个词不吉利。因为再见有着再来一次,再婚的意思。

 10、有的地方讲究新娘在出嫁当天是需要哭的,认为越哭以后越幸福。

 11、新娘在与长辈交谈要诚恳谦逊,不可高谈阔论,信口开河;与平辈讲话要热情礼貌,注意谦恭;不可无休止地纵声大笑,或沉默寡言;对晚辈要热情友好。

 12、结婚当天的早餐一定要吃好,因为早餐吃完之后,你的精神状态会比没有吃饭好太多了,另外结婚当天也会比较忙,所以可能会很晚才吃饭,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吃早餐。

出嫁女儿有什么礼节3

  一、女儿出嫁有什么风俗

 1、女方在出嫁时,在挑选谁不能够去送亲时都是有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就是根据送亲行需要“全活人”这个规定进行。全活人在这个习俗中,所选的送亲人,得父母健在、原配夫妻双全,有兄弟姐妹陪伴,还有儿女承欢膝下。

 2、女方出嫁时,爹妈、姑、姨、舅妈不能送:民间有这么一句流传法,爹妈不送,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顺口溜,而实际上是怕这些直属亲人在送亲时由于舍不得而会流下眼泪,给新人的带来不好的寓意。

 3、忌孕妇送亲:古时候人们认为孕妇象征着血光,在新娘出嫁之时孕妇不能相送,理应回避,否则孕妇送亲会给新人带来血光之灾。

 4、新娘不可一个人呆着:需全程有人陪同新娘。陪同新娘的人要从亲友中挑选,必须是已婚、父母、公婆健在,并且有儿女,最好是儿女双全,被称为全人。民俗认为,“全人”是比较有福气的人,她们可以带给新人同样的好福气。

 5、忌吃喜饼:分发喜饼给各位亲友,寓意是把喜气带给亲友分享新婚的喜悦,但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不可以吃,新娘吃了喜饼就寓意自己把自己的喜气吃掉了。

 6、婚后三日回门不得留宿娘家,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婆家,不能留宿娘家,若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能回去,夫妻也必须分开睡,以免新娘蜜月里的血光冲撞娘家。

 7、婚礼百日内不得参加婚礼、葬礼,新郎新娘都还被称为新人,寓意新生活的开始。若是参加婚礼免不了和另一对新人见面,民间认为两对新人见面会产生冲撞,而葬礼则会给新生活带来不吉利。

  二、嫁闺女有什么讲究

 嫁女儿,套喜被是沿袭数上千年的风俗习惯了,这种喜被一般都是由丈母娘亲手动手缝制的,棉花要使用新棉花,用旧棉花缝制喜被会被认为不吉利,老人说有“旧人”的意思,婚姻生活会过的不幸福,也有些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陪嫁几条蚕丝被作为嫁妆。被子也要是双数,有成双结对的意思,因为单数在礼数方面一直以来是不吉利的象征!

 另外这种喜被在一些地区被称为“合欢被”,因为“被子”的谐音是“辈子”,所以嫁妆里面送被子就代表将女儿的一辈子都交在男方的手里。是一种对即将新婚的夫妻的美好生活的祝愿,希望夫妻二人能够白头偕老,幸福一辈子。除此之外,嫁妆里的喜被数量越多也代表女方家底丰厚。

 嫁妆琳琅满目,但一床质地精良、款式吉祥的喜被必不可少。在旧时江南,殷实人家会拉制几床蚕丝被当喜被,一来蚕丝被舒适耐用、稀少金贵,二来取“缠绵、厮守”的好彩头。

 如今,时代更替,情意却代代相传。蚕丝被的轻盈、柔软、美好,渐渐成为喜被的不二之选。

  三、嫁闺女父母最担心的事

 1、彩礼高了,人家说你贪财,彩礼低了,怕闺女嫁过去受委屈!

 2、没钱的看不上,有钱的怕被看不起!

 3、兄弟少了,担心养老负担重!兄弟多了,担心老人偏心!

汉族婚礼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看看汉族结婚习俗有哪些。下面由我为你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汉族婚俗,现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典妻、租妻等陋俗。

过去,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求婚之意、问名问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定亲、纳征送钱财给女方家准备成婚、请期通知女方家成婚日期、初期亲迎女子到男方家拜堂成亲等六道程式。除了最后一道程式外,婚姻的缔结过程都要背开青年男女当事人进行,因而极不合理。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著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著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现在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也有的旅行结婚,双双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汉族传统婚俗

一、“三书”:按照汉族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二、“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后代渐加礼物。到明代陈雁及礼物于厅堂。清代请婚人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人受书,告庙醴宾。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雍正初,定制, 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问名

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西周“六礼”中第二礼。“问名”之礼最早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充套件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因袭宋制:“宾致词曰: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主婚者曰:“某官贶kuàng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宾以函书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书。”至近代,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或并之于纳采,或更称纳币。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

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汉族婚礼习俗

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

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送礼也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了,朋友女儿出嫁我们也是需要随礼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的了解下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

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1

1、金质的婚礼摆件或是一束婚庆卡通花束,金质的东西可以说是比较贵重了,不过谁叫你作为长辈呢,而且这两个礼物都相当的有意义。

2、送一瓶好酒,注意一定要是好酒,如果是市场上随便都能买的到的话那就算了。好酒的定义并不是一定要贵的,而是要有特色的,比较难得到的。

3、韩版女士纯钛手链、定制的个性真人情侣公仔、心语心愿个性定制化妆镜,韩版的东西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4、作为传统人士你可以送她一个玉镯或是类似的饰品,虽然算不上什么时尚的礼物,不过代表长辈对后辈的一个期望和祝愿,也学这个礼物也会让新娘受宠若惊。

5、送一套纯银的碗筷也是不错的,都说结婚要成双成对,纯银的碗筷首先是品相不错,其次蕴意也好,不仅有面子,以后还有升值空间,她肯定会喜欢的。

6、送一对可爱的毛绒玩具给她,作为长辈送的礼物,个人是不怎建议送这样的礼物的,不过还是要看情况。

7、床上用品,长辈送晚辈最平常的礼物,床上用品一般都是四件套的,包括枕头套2件、被单1件、被套1件,最好是选择龙凤被套,寓意新人能够婚后幸福、和和美美、子孙满堂。

8、大件家电,这种礼物通常一般都是作为嫁妆或者礼金送给对方的,不过作为长辈送给晚辈的礼物,是非常合适的。洗衣机、冰箱、电视机,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这些产品越来越先进,送的可能更大了。

9、小车,这个礼物相对来说就比较贵重了,这个要看你个人的经济能力了。不过现在送小车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在比较有钱的人的圈子了,送小车似乎成了一种标配。小车这种礼物不仅有面子,而且非常实用。

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2

1、金质的婚礼摆件或是一束婚庆卡通花束

既然是后辈结婚,随礼是一部分,送一个金质的婚礼摆件或是一束婚庆卡通花束,有意义也算贵重。

2、酒

送一瓶好酒其实也是不错的礼物,喜酒,对于婚礼来说必不可少的礼物了。

3、玉镯或是类似的饰品

送一个玉镯或是类似的饰品,代表长辈对后辈的一个期望和祝愿。

朋友女儿出嫁送什么礼物最好3

现下流行结婚礼物

1、家用电器

送小家电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结婚礼物,一是这样的礼物足够体现心意,二是家电的实用性满分,新人婚后会经常使用到。

2、鲜花+玉镯

送鲜花是一种比较西式的礼物送法,不过现在年轻人都很喜欢西式这一套做法。送鲜花还能够祝愿新人的婚姻如鲜花般娇美,一般选择百合比较适宜,因为百合寓意着“百年好合”。如果你觉得只送鲜花不够体现心意,可以再送个玉镯子给新娘,这就很适合作为长辈来送礼物时的身份。

传统结婚礼物

1、红包

红包是最传统实用、最直接的结婚礼物,毕竟红包是我国最常见的人情往来。其实,新人结婚需要的钱会很多的,这时送一份大红包就是最贴心最实用的结婚礼物了。

2、银质碗筷套盒

作为准备给新人送一套银质碗筷也是不错的礼物选择,成双成对的碗筷能够寓意着新人婚后能够白头到老,顺顺利利。

3、床上用品四件套

送床上用品四件套是最传统的结婚礼物,一般都会送大红色的绣着龙凤呈祥和喜字的四件套,因此这样的礼物最具有中国式婚礼喜庆的感觉,也能够借着四件套上的龙凤图案祝愿新人婚后美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