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行:李时珍

孩子 0 120

逆流而行:李时珍,第1张

逆流而行:李时珍
导读:《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 蒋兆和接到郭沫若的电话,请其画李时珍肖像。因为苏联莫斯科大学要陈列世界四十位科学家的肖像。并列的有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顿,达尔文等。表明对中医的认可。一、为何叫《本草纲目》?古时的药物以草药为原料,也就是草药

《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

蒋兆和接到郭沫若的电话,请其画李时珍肖像。因为苏联莫斯科大学要陈列世界四十位科学家的肖像。并列的有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顿,达尔文等。表明对中医的认可。

一、为何叫《本草纲目》?

古时的药物以草药为原料,也就是草药为本,所以称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药物的整理顺序按照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的一个分类,也就是大纲和细目,此前的中药书籍按药性分类非常混乱。即“纲举目张”。

《本草纲目》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此书190多万字,字数超多,是李时珍不愿因自己的学识和历史原因限制了草木的作用和发展。“格物”就是实事求是!

本期讲述三难: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我们可通过这几话体会之艰难之坚韧: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一、望父全儿志,从医难

儿时体弱多病,常得痢疾,想当医者。父亲劝其放弃医者之梦,因辛苦。14岁乡试第一,父亲以医者责任重劝其放弃。中年,再次恳求父亲。父亲同意,父子二人约定并肩同行,精诚为医。

二、《本草纲目》的梦想,著书难

  李时珍的梦想与创举。父亲说:“人逃不过光明,此行艰难,靠你自己了!”中年李时珍哭的像个孩子,父亲含泪离开。有梦想的人为何多坎坷。

医者贵格物,寻药难。来自研究,修正谬误,如灵芝。首编玉米(玉蜀黍)。来自走访偶遇,旋花汤,补精气。来自真实医案,如中铅毒的矿工没能救回。妻子劝说安慰。李时珍决定记下铅毒加以预防。

大千万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

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

《本草纲目》写完了。他抚摸着书籍,李时珍满眼的安慰和幸福。孙子开心的说爷爷终于可以陪自己玩了。

四、刻印《本草纲目》,出书难

书商说刊刻工程巨大,无法完成。李时珍一时伤心至昏厥过去。

建议请大儒王大人作序,业内会竞相出版。李时针一辈子不求人,年老却要求人作序。悲痛地说:“从医难,著书难,刊印更难。千里求序难,又有何妨!!!”

百度:李时珍的信念:“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给人治病当作治理天下来对待,通过治病救人让天下太平;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来实现人民大众的健康长寿。

换句话说:医疗医药事业同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大众才能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李时珍认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么做一个好官治理国家,要么做一个好医生为民治病。他将“治身”与“治天下”看得同样重要,这正是他为《本草纲目》奋斗一生的精神源泉。

王大人(王世贞)见手稿方同意见李时珍,之前闭门不见。有了一番对话:

为何著此书?为万民谋福,付出30年心血,感动王大人。

是否已无误?我愿意再详加考定!我等你!这一等,竟然又是10年!

满头银发的李时珍和王大人再次见面。已年近70,虽感觉没有尽善,但心愿迫切 ——惠及后世,愿与天下共修之,天下医书天下人修之。

序已经做好。李时珍读着序,感动不已。

书商胡承龙叹为观止,愿刊印。称为金陵版。

毕生的愿望终实现。所有人感动落泪。

遗憾的是李时珍未看到印好的书就离世了。

五、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李时珍说:“手里捧着《本草纲目》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医者楷模,世代相传!”

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天下医术,益在天下,当天下人共修,世代永新。

结尾总是感慨万千,不舍离开。

李时珍留下了科学精神和仁者医德。

现代医务和科学工作者的启示,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守正,即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在此基础上开创新的硕果,中国会越来越好。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作者:admin 医学频道来源:生物谷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

《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看在李时珍的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纪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竞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宫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中风症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琉黄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谷、菜、果、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了。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地立 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李时珍有一子李建元。

蕲州是李时珍的家乡,据《蕲州志》记载,“蕲州”这个名字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朱元璋的曾孙朱瞻岗受封荆王后,在蕲州设立荆王府。李时珍在当地一带行医,公元1593年,李时珍赶赴疫区为百姓治病不幸逝世,同妻吴氏合墓葬于蕲州东门外雨湖南岸。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张献忠屠蕲州城。李氏族谱逸散,已经难以追寻后人踪迹。

绝对是他们的孩子啊!

他们知道有孩子了,想金盆洗手

王薄王丽夫妻二人是一对小偷情侣,在趟火车上为了实现傻根“天下无贼”的愿望,与另一个偷盗团伙展开了殊死争斗。首先王丽一开始就是动摇的,在知道自己怀了孩子后,就不再打算再干下去了,王薄知道自己有了孩子后,内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再加上王丽的劝说,他也是希望可以帮助傻根,而二人做这一切,从内心上其实是想赎罪,为自己的孩子积德。

片尾的孩子是被送到藏民的庙里,这也很符合二人对孩子希望。首先她是一个贼,不能让孩子也背负这样的污点,所以孩子不能自己养;第二,傻根以前就是在庙里打工,她希望孩子可以像傻根一样善良;第三,她希望佛家可以保佑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

孩子是他们的希望,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

相信大家对刘若英吃烤鸭那场戏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可以说是刘若英截至目前位置演技最炸裂的一次,那种听闻王薄死后的伤心感染了每一个看**的人。试问这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又怎会舍得把他们爱情的结晶轻易抛弃呢。

而且王丽在吃烤鸭的时候说会好好照顾孩子,我更倾向于这就是王丽照顾孩子的一种方式。在**里,王丽是佛门信徒,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时,自然希望通过佛门的洗礼来偿还报应。

而孩子就是她的希望,西藏是佛门圣地,是最纯净最神圣的地方,所以王丽可能认为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好过被一个曾经当过盗贼的母亲抚养成人。而且**中作为至善的象征的傻根,本身就是一个孤儿,让自己的孩子以孤儿的身份在最纯净的地方成长可以说是王丽对于他最好的祝福。

可以说,故事的最后结局,就是罪孽缠身的刘德华和刘若英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救赎,而新生的孩子代表这希望和善果。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热爱大自然,酷爱医药学。为了医治百姓疾病,他经常去深山老林采集中草药。

一天,十多岁的儿子李建元,也吵着要随父亲进山长见识。李时珍见他年纪幼小,不愿带他去,但又拗不过孩子,只好心生一计说:“进山可以,但必须猜一个字,这字在崇山峻岭中经常会碰到,你猜对了爹就带你去,好不好?”

儿子点头后,李时珍说:“左边右边全是木,中间有个喜鹊窝。大哥掏蛋叉开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小建元一时被难住了,摸着小脑袋说不出话来。李时珍笑着说:“还是在家好好读书吧,我走啦!”转身正要离去,儿子一拍小手高兴地说:“我猜出来了!”

李时珍听后,儿子还真猜对了,他只得带着小建元进山。

好像应该是'攀'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了。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李时珍有后代,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李建元。

其他亲属成员

祖父:为铃医(走方郎中)。

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

兄:李果珍。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扩展资料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

-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