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我感觉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深奥的学问,自从有了孩子,至少作为父母的我们,多了很多需要去不断学习的动力。我们常常用大人的眼光来判断类似于交换的性质。你说的现象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者除非你亲自看到了。比如,他们只是平常的交换,那这个是无须紧张的。但如
我感觉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深奥的学问,自从有了孩子,至少作为父母的我们,多了很多需要去不断学习的动力。我们常常用大人的眼光来判断类似于交换的性质。
你说的现象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者除非你亲自看到了。比如,他们只是平常的交换,那这个是无须紧张的。但如果是要送东西给他,才要和我自己玩,如果你能看到他们的表现最好了,那样更能决定该如何做,或者想些办法,套话,比如我来当那个小朋友,自己的宝贝角色不变。如果是对方教育的问题,我觉得不交往也罢。如果到要给小朋友买文具,我感觉这不是正常的交往。
我感觉,自己的东西自己可能支配,可以决定要给还是不给别人,别人的东西也可以别人决定要不要给你。但不能拿给东西来交换是不是可以一起玩。给孩子一些基本的行事规则即可,剩下的要孩子不断去练习,去取得自己的经验。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很大气,非常喜欢分享,一旦发现别人喜欢自己的东西,就会大方地把东西送给别人。对于孩子的这种“大方”的行为,父母一般有以下三种反应:
一、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和别人分享,是值得表扬的事情,因为孩子慷慨大方,总比斤斤计较好。所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他会表示肯定和赞许。
二、对孩子的行为不过问
有的父母比较佛系,觉得孩子的东西,他想送就送,爱送给谁就送给谁,父母没有必要过问,因为那是孩子的自由。
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
有的父母觉得,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要干涉。因为孩子的年纪还小,不懂得什么东西可以送人,什么东西不可以。所以,如果孩子不经他同意就把东西送人,他会批评孩子,并要求孩子去把东西要回来的。
虽然卡卡妈觉得,父母要对孩子随意拿东西送给别人的行为要干涉,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把东西送出去了,而且那件东西并不贵重,或者很有纪念价值的,父母没必要让孩子去把东西要回来,因为这样做,是很伤孩子自尊的。
不过,父母也不能听之由之,对孩子的行为不置可否,而是应该先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把东西送给别人,然而再想办法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随意送给别人的。
孩子喜欢送东西给别人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送别人东西,是因为他愿意与别人分享,这些孩子都比较开朗,也很有爱心;不过,也有的孩子送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卑,他是想用送东西的方式来取悦别人。
总的来说,孩子送东西给别人,有以下四种原因:
一、孩子想向别人表示友好
很多孩子喜欢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因为他拥有一颗爱分享的心。他看到别人喜欢他的东西,就会觉得很高兴。所以,他愿意把东西送给别人,让别人更高兴,这是他向别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所以,父母有时候会发现,孩子主动把东西送给别人时,如果别人不拿,他还觉得不高兴。
二、孩子希望帮助别人
有时候孩子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是希望能够帮助别人。例如,孩子发现同学忘记带笔了,他会毫不犹豫地送一支笔给同学;同学来向他借尺子,而他又正好有两把尺子,所以他干脆送一把给同学。
三、孩子想取悦别人
有的孩子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因为他想以这种方式,去获得别人的好感。他希望别人因为收了他的东西后,会喜欢他,和他做好朋友。这类型的孩子,心底多多少少都有点自卑感。
孩子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重视,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消除孩子自卑心理,让孩子明白,只需要表现真实的自己就行了,没必要拿物质去取悦别人。
四、孩子想向别人炫耀
有的孩子虚荣心比较强,喜欢被人簇拥的感觉,所以有时候他会拿自己的东西去向别的小朋友炫耀。为了让别人更喜欢他,他还会把东西送给别人。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想办法开导孩子,让孩子消除这些虚荣、爱炫耀的不良习惯。
例如,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书等方式,让孩子明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例如,好好学习、乐于助人、讲究卫生等等。
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不能送人虽然孩子喜欢把东西送给别人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父母都要让他们明白,哪些东西,他是不能随意送给别人的,以免出现上文中烙烙那样的情况,私自拿妈妈的东西去送给别人。
一、让孩子明白物品的“所有权”
卡卡妈认为,孩子送东西给别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孩子与孩子之间,会有他们自己的交往方式,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父母没必要过多干涉。
但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是他的东西,他才有支配权,才能送人;不是他的东西,他是没有权利拿去送给别人的。
至于什么东西孩子有支配权呢?这个父母可以和孩子作一个约定,例如,孩子的橡皮、铅笔、玩具等东西,可以允许他自由支配;至于家里的其它东西,例如妈妈的饰品、爸爸的收藏品、还有其它家庭共用物等等,孩子就不能私自支配了。
二、贵重物品不能送人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即使是属于他的,但是也不能送给别人。
例如,像长辈送给他的金饰、收藏品等等,不但贵生日,而且有纪念意义,所以,即使是属于孩子的,但是,他也不能随意支配,拿去送给别人。而且,我觉得这些物品,最好由父母帮孩子妥善保管。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宝妈刚买的一箱牛奶,一分钟就被孩子全“分光”
闺蜜家儿子今年4岁,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但是朋友说就是“手太松”,稍不留神家里的东西就被他给送人了。就比如,上周末,闺蜜到超市买了一箱奶,一路辛苦提上来,还爬了四层楼梯,结果刚到家,儿子就兴冲冲接过来。她本想夸儿子懂事,没想到儿子二话不说,赶紧拆开,给他那一帮小伙伴分了喝了。闺蜜说:“一分钟不到啊,我辛苦提回来的牛奶就被孩子分光了。”
其实,这才是她家儿子一个“大方”表现,平时家里吃的玩的也都是被他给送出去不少。有时候在公园玩,她刚给孩子买了一个小玩具,孩子转手就送给认识不到五分钟的小伙伴。对此,她在心里默念上千次:“我怎么生了一个傻儿子?”但是,她家儿子一点也不傻,就是太大方。她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才把儿子养成这副样子。
孩子总把家里的东西给别人,是什么心理?
②想用东西来换取“友谊”
孩子到了两岁多的年纪,会有一个人际交往时期,比如会跟同性别的小伙伴玩,会跟小朋友交换玩具,会在一些事情上建立统一战线。而收获友谊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东西给别人或者让别人玩。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家长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可能出现想用东西来换取“友谊”的心理。
③家长平时太惯着孩子,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
有些孩子从小就被一家人宠着惯着,想要什么家长就立马买。所以,家里玩具、衣服、零食一大堆,多到孩子一点都不在乎,也不懂珍惜。所以,当别人想要他的东西时,他就会很大方的把东西都送给别人。
孩子“太大方”,三步走方针能解决
①第一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把东西送给别人
孩子把东西送给别人,家长别一味使眼色,以及盲目阻止。而是要找个恰当的时机,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把东西送给别人?送给别人时自己是否心甘情愿?自己快乐吗?如果孩子是因为喜欢对方,真心想把东西送给别人,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担心被孤立,那么家长就不要盲目插手阻止。
只有问清楚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比如,有的孩子给别人东西,就是单纯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了,自己不喜欢,像丢垃圾一样丢给别人,这种心理,父母一定要加以纠正。不能自己不喜欢的给别人,这样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是问问别人喜不喜欢,需不需要这样的东西。
孩子喜欢送人东西怎么办
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有时会在未经大人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了别人。父母发现后,往往会有下面两种不正确的反应:
第一种父母: “洋娃娃哪里去了”孩子答:“我送给××小朋友了。”父母听后便不再继续过问。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孩子误以为得到了默许,而下次再拿家里东西时依然不会考虑父母的意见。
第二种父母: “洋娃娃哪儿去了”“我送给××了。”孩子回答。于是父母大怒:“谁让你送人的败家子!明天去要回来,否则下次再不给你买玩具了……”这类父母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对孩子动辄训斥并加以威逼,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1、了解动机,区别对待。孩子送东西给同伴的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
(1)帮助小同伴。如孩子把铅笔送给了没带文具的小伙伴等。
(2)表示对同伴的友爱。如小同伴互赠礼物以示友谊。
(3)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
(4)向同伴炫耀,这多半发生在虚荣心强的孩子身上。显然,前两种动机家长应予以支持,在肯定其动机的前提下提出正确要求,即:“妈妈知道你把东西送给他是为了什么,但,如果你先告诉妈妈一声,妈妈知道后,还会帮你一起挑选东西的。”对后两种动机,家长则应及时开导,消除不良动机。如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只要表现自己的诚意和优点(讲卫生、爱唱歌、乐于助人等),小朋友也会喜欢你,并不需要拿东西去讨好别人。”
2、对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加以指导 。
对孩子“个人所有”的那部分物品(指已属于孩子的玩具、文具、食品等),家长可适当给孩子一些支配权,允许他从中挑选送给同伴,当然,最好告诉父母一声,而父母知道后,一般不要干涉。对家庭共有的一些物品,则必须要求孩子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3、对已送出去的东西,一般说来不要求孩子要回,以免伤其自尊心 。
但孩子在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以前,有时会把家中非常贵重或重要的东西送给了同伴,为此,家长可先向孩子说明道理,尽量使孩子理解后,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由他自己去向小同伴说明并要回,而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可在成人的陪同下向对方家长讲清原由共同解决。
世上没有坏孩子 多认人就能多认字 不要随便测试孩子的情感
怎么奖励,怎么惩罚 培养有教养的宝宝 亲子游戏:父母的6个错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