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有这么一位被亲切称为“咬牙干部”的人,他是我国开国上将,95岁高龄逝世,不论是在前线还是做其他工作,他都不遗余力,他就是宋任穷,他的2个儿子和6个女儿虽然没有像他一样从军,却也有成就,那么宋任穷在革命之路上有哪些作为,他的子女现状又如何呢?本期暴走大历史人物专栏为您独家揭秘。
宋任穷1909年生于湖南浏阳县,破败的地主家庭使得他只有小学文化,但不同的是他的思想未被那些不好的东西腐蚀,反而在一点一点提高,17岁就成为了***员。成为党员之后宋任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农民运动,宋任穷带领他们勇敢斗争,分地、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活动使农民不再受地主豪强的欺压,另一方面宋任穷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到围剿,宋任穷率连队随红五军战斗,但因力量悬殊导致伤亡严重,红五军被迫转移,宋任穷也在其中,转移途中队伍又被打散,无奈之下形成了一个新的队伍——五军特务连,负责断后任务,可特务连的队员大多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再加上日夜行军大家又累又饿,基本上不听指挥,结果打起仗来伤亡惨重,队伍又散了,在寻找红军的路上宋任穷吃了很多苦,化身乞丐不说,还多次遇到敌人和细细盘问的保安队,但就是这样他才更加坚定继续革命的信念,好在吃的苦都成为了好结果,他终于找到了红军。
1935年宋任穷带领部队马不停蹄的日夜行军160里,先敌人一步抢占皎平渡,并且消灭了驻守的敌人,对红一方面军来说皎平渡至关重要,宋任穷抢占先机成功掩护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也很好的响应了主席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在冀南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宋任穷担起了冀南区的重任,当时除了日军时不时的扫荡,还有天灾人祸,旱灾虫灾导致土地庄稼颗粒无收,日军还大规模的制造水患,宋任穷带领200多人的机关干部始终坚守在最困难的根据地,一边要随时注意来犯的敌人,一边要解决温饱问题,为此,宋任穷一方面发动人民群众修挖坑道,抵御敌军,另一方面鼓励和组织人民群众生产自救,比如食盐极度匮乏时,就把硝盐放在缸里用水熬了当盐,犁地的牲畜被饿死了他们就顶着饥饿上地里耕田锄地,也因此宋任穷身体落下了病根,可即使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着,他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做出了极大贡献。
1956年宋任穷负责地质方面的工作,他被任命为第二机械部部长,开始主持对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原子能事业,搞原子弹的路又是困难重重,他首先攻克了第一大难关,就是为了和苏联专家交流他自学了俄语,接着带领大批战士和科学家不分昼夜地从最薄弱的工业基础做起,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他们靠算盘和老师傅的手工精艺加工做零件,大家上下一条心,没想到原子弹研发居然比想象的快,倾注了心血的东西当然一心挂念着,当宋任穷听到试爆成功时,泪如泉涌,再辛苦都值得。
1955年宋任穷被评为上将,2005年,95岁的宋任穷离开了,留下了2个儿子和6个女儿。儿子宋克荒1945年出生,和宋任穷一样都是有思想高觉悟的人,现在他为国家扶贫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宋京波是海归,曾在法留学,回国后在电信研究院工作。女儿宋勤比较特殊,她是被别人抚养长大的,不过一点不比其他几位差,她曾是中国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宋彬彬、宋珍珍和宋云扬都有留美经历,并且也都在美国生活,1947年出生的宋彬彬在美国从事空气质量测评工作;两个小女儿宋月飞和宋昭昭一个在北京生活,一个曾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医院工作。
观宋任穷的一生,为了祖国事业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为了革命事业哪里有困难就要迎难而上,实在是令人钦佩。关注暴走大历史,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我们下期继续为您揭秘!
当我的孩子年满18周岁以后,而他又无心学习情况下,我将打算送孩子去从军,让他投身到部队中,成为报效祖国的大军中的一员。在我看来服兵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帮助非常大,首先能够纠正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惯,其次能够从部队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和做人道理,最后还能够结识一帮能够交往一生的战友。都说战友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情感,而且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够理解和珍惜的一种情感,我想让我的孩子拥有这样一份情感。
在我们村里有一个孩子非常的调皮,从小到大就没有少让他的家人操心;当然了对于我们农村父母的管教方法,很多父母讲不了大道理,只能通过棍棒教育,让孩子学乖。即便在这样情况下,这位调皮的孩子,还是三天两头惹祸,而且每一次闯祸以后,他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回来接受惩罚。
即便是上了高中也是如此,而且他也没有心思好好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里的亲戚便出主意,让孩子父母将他送到部队去,自然有人替他们管教孩子。刚开始父母还怕孩子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谁知道给孩子一说以后,孩子竟然举双手赞成。原来这位调皮的孩子,从小就对军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就这样这位村里“第一调皮”的孩子被送去了部队,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虽然没有看到本人,但却通过他父母的讲述,知道他经过部队的培养,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顽劣的性格。现在的他已经退役回到了家中,看上去给人的感觉真不一样了;当过兵的人身上有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这是一般人所比不了的。而且他还在部队上,学会了开车这门技术,现在自己承接了一个物流点在打理。
《小英雄雨来》(原名:《雨来没有死》)是管桦创作的中篇小说,于194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雨来聪明勇敢地应对日本人的英雄事迹,他是抗日战争年代里河北省冀东少年儿童的缩影。
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十二的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强的孩子,一次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鬼子藏到了雨来家,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抓住了,在敌人的再三追问下,他坚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地,鬼子没办法,只好把雨来拉到河沿上,想杀害雨来,没想到雨来在鬼子开枪之前就跳入河中,凭着他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抢口下巧妙地脱险了。表明了雨来机智、勇敢、有志不在年高的优秀品质。
作品背景
1940年,晋察冀边区冀东地区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常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英雄雨来》,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部作品,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初期,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诉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河北省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制造假地雷迷惑敌人,带路进埋伏圈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作者简介
管桦(1922 —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
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
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