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爸爸丢百元大钞儿子转身扔垃圾桶”的视频引热议,网友对此有何评价?

爸爸 0 17

一则“爸爸丢百元大钞儿子转身扔垃圾桶”的视频引热议,网友对此有何评价?,第1张

一则“爸爸丢百元大钞儿子转身扔垃圾桶”的视频引热议,网友对此有何评价?
导读:  可能看到标题很多人会开始指责爸爸没有教好孩子,其实孩子会做出这项举动值得表扬。因为这个孩子年龄很小,看上去也不过两岁左右,对金钱根本没有多少概念。之所以把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是因为在孩子看来这个钱是废纸,理应扔在垃圾桶。这样想就会觉得孩

  可能看到标题很多人会开始指责爸爸没有教好孩子,其实孩子会做出这项举动值得表扬。因为这个孩子年龄很小,看上去也不过两岁左右,对金钱根本没有多少概念。之所以把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是因为在孩子看来这个钱是废纸,理应扔在垃圾桶。这样想就会觉得孩子非常爱护环境,他不是在挥霍资金,而是在替父亲减少罪过。

  这件事的具体情况。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走在后面,父亲走着走着扔了一张百万大钞,儿子看见后立马捡起扔到旁边的烟筒中。父亲转头想要看儿子反应,看到儿子趴在烟筒上立马跑过去想要挽留,然而钱已经掉入底部。为了拿回100元大钞,男子在现场研究了很久,由于烟囱设计严密,100块钱很难取出,最后还找了保安帮忙。母亲解释道:可能平时不太用到现金,平时对孩子也没有往 钱这方面引导,所以才会把钱认做垃圾。

  对于这件事我的看法。

  这100块钱就当买了一次教训,这次过后该对孩子怎么认钱了?虽然说现在支付宝和微信用的比较多,但人民币也不能这样子糟蹋。所谓不知者无罪,孩子绝对没有不尊重人民币的思想,所以大家不要去指责这一家人。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花了心思,不像某些家长生下孩子,每天自己出去打麻将,孩子出门没带钥匙,只能躺在过道上等父母回家。

  平时怎么教育孩子?

  我家的孩子今年也两岁零两个月,不过他已经认得人民币,知道钱可以买好吃的。父母在使用电子支付的同时,记得告诉孩子纸币也可以买东西,不要等到五六岁还不认得钱,这样就很容易闹笑话了。

对这种做法,我非常不赞同。

一般来说,好的目的和好的手段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为了好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在乎手段的正确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择手段吧。

这个事件中,父母的目的无疑是正确的——希望五岁的孩子能够去上学;结果也是有效的——孩子愿意去上学了;唯独手段(通过让孩子体验捡垃圾的辛苦对比出上学的优越),虽不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不妥当,不可取,不具有普遍价值。

接下来说一说这样做的问题。

孩子上学的结果达到了,方式上下点猛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这就好比以毒攻毒”择其效一样,毒的作用变成了好的结果,也是治病的方式啊。这也是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吧。可是这种只看表面效果,不考虑风险和个体差异的思维模式是会坑人的。

01不一定都管用

这种偶然刺激有时候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孩子厌学情绪和原因仍在,家长教育方式的错误仍在,如果这些没有解决,强逼也势不管用的。

朋友的亲戚,也就是转发文章的那个妈妈,她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去上学,妈妈觉得网上宣扬的这个方法不错,就效仿这个做法逼了孩子一把。说你不上学可以啊,但是你要自己赚生活费的,不上学我也不能白养着你,你做家务赚钱养自己吧。

后来听朋友说,管用了两天,开始孩子还勉为其难的干一点家务,后来孩子既不愿去上学,也不愿再做家务赚钱。妈妈想到可能在家里孩子容易扯皮,不太好操作,索性把孩子推出去,让他到理发店学徒吧。结果是孩子去了两天,又不去了。

目前妈妈束手无策,即便是父母的打骂,现在也不管用了,孩子和父母关系特别紧张,不断升级的强制手段,妈妈也知道,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02孩子找不到自我价值感

我也听说,有的家长用类似手段很成功,,还有的父母是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干农活儿,大人们串通好,要狠狠的让孩子吃吃苦,说不上学只能干这个了。孩子选择了上学,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是一点活力也没有,觉得非常茫然。

因为这种选择是被动的,渗透着一种不得已”的意味。孩子在这种更高压的环境下无处可逃,即使他学习再好,也没有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价值感。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吗?这是成功了吗?我们社会里那些缺乏灵性的高分学霸和空心人”还少吗?

03错误归因,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的家长用这种方法,真的展现出了好结果,孩子选择了上学,而且发愤图强。但这个好结果,父母的吃苦计划却不是成功的主因。

有个离异的爸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非常非常忙,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只愿意拿零花钱打发孩子。这个孩子觉得生活里没有爱,不愿意去上学,每天打游戏,充值游戏很多钱。爸爸觉得没有办法了,下决心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假,带着孩子山区体验生活。

在这一个多月里,爸爸带着孩子吃住在老乡家,帮老乡干农活。虽然吃不好,生活特别艰苦,但父子俩朝夕相处,互相照应,感情越来越融洽。孩子情绪也越来越好,每天都很开心。当爸爸假期满了,不得不带孩子回家时,孩子忽然说,爸爸,你去工作,我也去上学吧,不过你每天都要陪我一小时。

当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堕落”,做出一些关注和举动的时候,即使方式和手段不妥,孩子也是愿意改变的。因为有的孩子,他对学习本身的价值是清晰的,只不过,他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不好好上学的表现,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

这位老板爸爸,其实也没有搞明白孩子,他说,可能那边太苦了,孩子还是觉得上学是最好的出路。难道真的是因为艰苦的环境改变了孩子吗?不,是孩子自己想要改变!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也知道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苦难,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那些宣扬苦难,并把苦难作为拯救孩子良方的家长,是高估了苦难的作用,也是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和自我向好的能力。苦难有时候顶多是催化剂,但绝不是主要作用。这些方式成功的核心不是苦难,而是爱。家长往往忽略了爱的力量,归因为环境的催化。

放学回到家,轩轩就在家里的卧室、书房、阳台、厨房、客厅、厕所找来找去,甚至还趴在地上,往沙发底下和茶几底下瞧,问他在干嘛,他说:“我在找爸爸呢,老师说要我们给爸爸画幅画像。”妈妈哭笑不得,同时又很无奈。轩轩爸爸事业有成,人成熟稳重有涵养,但是在养育孩子方面,他却是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

最近几年,很多女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隐形单亲妈妈、丧偶式 育儿 、甚至诈尸式 育儿 。甚至对于一些孩子们来说,爸爸竟然快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衣食住行都有妈妈搞定,至于妈妈能不能上班赚钱,孩子不在意。爸爸呢?在孩子眼里,那就是个回家吃个饭,玩个手机,上个厕所,然后上床睡觉还要跟自己抢地盘的那个男人。

那么,爸爸去哪了呢?

我们来帮孩子找找爸爸看。

很对时候,童言无忌,孩子会说“我爸爸一上厕所就是半小时”,“我爸爸一玩手机就不管我”,“我爸爸总是说话不算话,这周末又没带我去游乐场,他又玩了一天手机”,“每次学校有活动,都是我妈去的,他就躺在家里玩”……

来看看,爸爸们都干什么去了?超长时间待机的上厕所,独自一人傻笑傻激动的刷小视频,嘴里喊着“冲啊,小心后面”得玩 游戏 ……

好像爸爸这个人就在家里,但是他却不太参与进我的生活。爸爸是可有可无,爸爸是可以扔垃圾桶的,爸爸是可以送人的……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对于爸爸的感受吧!

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意味着父爱的缺失。父爱的缺失,对孩子,有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说:父爱如山。作为父亲,应该是像一座宏伟的山,能给孩子安全感,能保护孩子,同时是也激发孩子积极上进,勇于攀登的精神支柱。特别是男孩子,父亲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榜样作用的。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刻入骨髓,融进血液,伴随孩子漫长的一生。

那么,让我们帮孩子找回父亲这个人物吧。

在这里,妈妈们要起一个融合剂的作用,而不是稀释剂的作用。给爸爸多点机会和孩子相处。比如,瓶盖拧不开,那就让孩子喊爸爸去拧瓶盖。如果家里没盐了,让爸爸带着孩子去楼下小卖部买盐,至于爸爸是不是还买了包烟,孩子是不是还买了零食,那你就别管了。爸爸要是一直躺沙发玩手机,那就让孩子钻他怀里,让孩子去磨他,大部分男性,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会放下手机和孩子玩一会儿的。如果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也别急着帮他解决,告诉他,这个问题,他爸爸解决起来很厉害,那孩子是不是会很开心的找爸爸“爸爸,妈妈说你很厉害,能帮我”,那爸爸拒接的概率就变小了。

有些爸爸,是真的很忙,早上一早出门工作,孩子还没起床,晚上回家,孩子已经入睡。生活的重担,很可能都压在爸爸身上。那么,妈妈也可以在中间,作为父子(父女)的传声筒。妈妈们可以这么做,早上跟孩子说,昨晚爸爸回来,发现你睡着了,他偷偷亲了一下你额头。晚上,可以告诉爸爸,孩子今天说他很想你,等了你好久,最后熬不住才睡了。这样子,虽然两人并没有直接对话,但是都知道对方对自己的爱。

爸爸在哪里?爸爸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他一下子没有融入我们的圈子,那么,我们去拉拉他的手,争取把他拽进来!

事实上,没有人教爸爸如何教育孩子,所以爸爸们并不是教育孩子的专家。

面对有缺陷的爸爸,我们只能从侧面慢慢地说他,而且用你自己的抗争做无声的抗议,随着你的长大,爸爸的脾气性格就会改观,会慢慢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