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准确的徐州的风俗

老人 0 61

更准确的徐州的风俗,第1张

更准确的徐州的风俗
导读:徐州民俗概说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

徐州民俗概说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婚 嫁 篇

择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嗣延续……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证、纳彩行聘、换帖传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看个好日子”,也就是“择吉”。

  旧俗一般由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选。有些地区还注重属相,民谚有:“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阴历的双月双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较多,取“六六大顺”之说。农村里得避开农忙时节,那时“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大家都“抽不出手”来。城里一般都喜欢选假日或双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过去“老门旧家”,传期得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专派一人挎着红包袱,裹着个“拜盒”,内装婚书、艾条、麦麸子等吉祥物。婚书上得写明:何时为“行嫁利日”,上下车轿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贵神,坐帐面向何方迎福神。还要写些祝福语。如“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现在只是双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从、女方就成。婚期临近了,得通知亲戚朋友,请他们届时光临,此谓“叫客”。城里多用请柬,农村一般口传。近亲一般都早到,一图热闹,二给打个帮手,当舅当姨母的更是理所当然。

  于是乎,“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开即新房的布置。“铺新床”相当重要一定得由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担重任。全福者须是原配夫妻、儿女双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头歌》:“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还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钱,大的领小的玩。”铺床时要在四角放些莲子、花生、红枣、桂园、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着生(有男有女),连生贵子”。

  为了预示。早生贵子,婚礼前夜,要请一未成年,父母双全的童男,陪伴新郎过夜,称作“滚新床”。大喜之日还得由他充当“压轿郎”。

嫁 妆

  “嫁妆”旧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唐宋以后,则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妆的俗规有十多种。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灯盆两种及软包袱等等。所谓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时徐州地区只有挂有皇帝恩准的“双千顷”牌或“千顷”牌的大户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妆配备有土地、奴婢、车马、服装、箱柜、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砖坯)为标记,每块土基代表一百亩。双数称著“整枝子”,单数叫著“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学士崔焘曾感叹曰:“百年所积,能嫁几女?幸得一见,后世难效。”这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奢侈铺张的见证。

  “六件”原状指配有大立柜、双门橱、八仙桌、长条几、梳妆台、太师椅双数、春凳双数等。大中之会在于家具的档次,而小八件为大柜、小橱、地八仙(矮八仙桌)、马杌子、木箱、茶几、桌椅等。大件超过八件统称“巧十三”,这是民间最高档次的。家具款式历代有所不同,还有地方的特点。如邳县农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针筐子、洗脸盒和灯盏等,且家境再贫寒也不可缺,往东南一带还有陪 的,都有黄布包好(请专人背着尾随送嫁妆队伍前往),内盛有一把红漆筷子,叫著“百子桶”,象征“快生贵子”。以上这些都是父母给女儿的,女儿一般是无法过问的。现在不同了,不仅要过问,有些甚至不达目的不进婆家门。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备好几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开始要电话、空调、摄像机;还有直接要钱的,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准备好的嫁妆,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内,由女方请人护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妆奁上须有红纸剪成的红双喜字及鸳鸯、蝴蝶等花样作为喜庆标记;柜橱内装有“喜果”和红纸包的挂面等物,以示吉祥。无论车载人抬,所有嫁妆都得公开亮相,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护送者中须有一名指导婚仪的“新干娘”专门调度,此妇必须是有公婆、儿女双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门时要鸣鞭通报,男方闻讯出迎,设宴款待。妆奁进房,新干娘要请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后将钥匙交给婆婆执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柜,并对其评头论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发”。迎  娶

  旧时婚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备好花轿。轿分三式:最高为“八人轿”,俗称“官轿” ;其次为“四人轿”,轿围为彩色,顶置麒麟送子,四周饰民间戏曲人物等;“二人抬”被称作小轿。同时还要雇好“执事”、鼓乐班子。徐州把全付执事称作“大五堂”,配有两套鼓乐;选用其一,称作“小五堂”。另外古时纳妆、填房的排场、用轿不能超过原配,只有原配夫人以“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为荣,以示正位。

  接下来就得“过嫁妆”,这也是头一天的事(也有喜日那天嫁妆头里走,车轿跟后头)。新郎要去祭拜祖宗,告诉先人本家族香火将能延续下去,以示告慰先灵。与此同时新娘则开始“饥嫁”,因为大喜之日,礼仪繁杂,新娘的行动极不方便。头两天就得少吃少喝,只吃点鸡蛋、栗子之类的食品。嫁日头天则不吃不喝,以避免嫁日“方便”,让人耻笑。这风俗现在除农村少数地方还有,城市里已免了。

喜日清晨,早早发轿,新郎“披红”带轿前往女家迎娶。花轿不空发,必有童男“压轿”,并怀抱红公鸡。“压轿娘”返回时得同时带上女方准备的花母鸡,这对鸡并称“长命鸡”,被视为新人的“吉人”,至老不能宰杀。迎亲花轿不能从原路返回,据说不能让新娘子走回头路。

  大喜之日,新娘也应尽早梳妆打扮,并要绞脸。民间称姑娘为“毛脸”,称媳妇为“光脸”。新娘得“全乎人”绞脸,谷称“初脸”,由娘家嫂子或姐妹承担,一般要绞三下,俗称“三把脸”。绞完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下滚,还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唱喜酒,明年把‘喜’见。而正式“开脸”仪式要等到了婆家,由婆婆开脸。

  花轿临近,女家放鞭炮欢迎。嫁女便换上随轿带来的“上轿红”,顶着“蒙面红”,开始“哭嫁”。“哭嫁”的泪花是“珍珠”,是撒给娘家的“金豆子”,也表示感激父母美育之恩和对全家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戚之感。

  新娘上轿的仪式各异,东南乡由新娘兄弟或舅、叔背上轿;西北乡是让新娘穿着史长的鞋子跨上轿;城里则时兴由两名“陪嫁嬷嬷”搀扶推送上轿;如今变成由未婚“伴娘”护送上轿的习俗,总之是表示并非新娘自己想走,更不是“私奔”。上轿前得拜辞祖先,叩谢父母,然后在三遍催轿乐曲中头顶红盖头入轿坐定。请“全福太太”用红线封轿门,由新娘父母发令,方可抬轿启程。

  日当中午,花轿将至男家,以三声鞭炮通报,男家放鞭相迎。临门,先有两位兄嫂拿一个用柴禾捆成的火把,迅速围绕花轿插转一圈,称为“燎轿”,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也有下轿后跨“火盆”一俗)。燎轿毕,由一至八对小姑娘隔着轿门给新娘“添妆”,象征除去了沿途灰尘。此时,吹奏《梳妆台》、《百鸟朝凤》等曲牌。然后由新郎兄嫂或叔婶领着新郎在轿前三次长揖,恭请新娘下轿。礼毕,由“全福太太”开轿门,由大姑、小姑相扶出来,还叫道:“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这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上前“叫喜门”,并喊道:“娘,开门!”此俗称“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等问题,新娘得一一回答,使婆婆满意方可开门放行,俗称“开喜门”。进门后,由迎新夫妇搀送一室小憩,待到“吉时”再拜堂成亲。

  自新娘出轿,至入洞房,都有专人手持执盘,内入麦麸和喜果,向新人身上撒落,俗称“撒帐”、“迎面麸”,同时唱着《撒帐歌》:“新人进门前,福寿两双全;吉星高照起,荣华千万年”,以示祝福。此俗在汉时就有多子多福之意。

  喜果有:红枣、栗子、花生等。红枣取“早生”意。枣树多果,又象征多子。栗子即“立子”,与红枣一起寄寓“早立子”。俗谚有:“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花生寓意男女双全。麦麸子,取谐音“福子”。生个儿子有福气。也有撒“五子”----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或是五谷杂粮)代替的,希望“五子登科”、“儿女满堂多得福”。

  “吉时”时,喜乐起。新娘、新郎披红戴花,共牵一条系有红花的红绸,由伴娘、伴郎搀扶,踏着红毡进入大堂,举行“大礼”,女左男右,徐州习俗“女人占上首,只有这一次。”乐止,司仪诵唱“香烟缥缈,灯烛煌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新人立刻就位。司仪再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婚夫妻随声叩拜。随着司仪一声“送入洞房”,新郎牵着红绸将新娘引入洞房。喝罢交杯酒,新娘更换时令红衣裙,由姑嫂代婆婆开脸、修眉、梳**妆。闹洞房 回门

  待到喜宴过去,亲戚朋友便簇拥到新房,开始“闹洞房”。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似乎由来以久。徐州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在此期间,男女老幼可汇聚新房尽情“取闹”。其形式和内容都是闹者随时发明而来,如现在流行的咬糖、啃苹果、点烟、脱“锈鞋”等。想尽花样让新人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这其中也有出格不文明的闹房。

  新婚三天,新房内灯烛不能灭,谓之“长命灯”。若是红烛,又称作“花烛”。婚礼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拜谒本族长辈,谓之“分大小”。现在都把时间提到“拜堂”之后进行。受拜礼的长者要给见面礼,谓之“磕头钱”。礼毕,请来宾入座“吃大席”。

  新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三天回门”并带礼品两样:两只大寿桃,二斤糖糕。送给父母,祝他们长寿、甜蜜、幸福。娘家对新姑爷头次临门,看得很重,必上席相待,请有声望的人物陪酒,左临右舍也来闹一阵,气氛不亚于“闹新房”。

  至于新娘在娘家住几天,说法不一,有“叫二还三”之说,就是出嫁后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返回婆家。又有“叫六住九”,即婚后第六天回门,住九天返回。现在一般都是小两口共同商定日期。

  从娘家返回,也要带些礼物。鞋子,寓示夫妻和谐。过去都是新娘亲自做,以显示新媳妇针线活功夫。现改为娘给闰女买好,婆家每人一双。也有只给丈夫一人的。白菜,取“白头偕老”之意。此时叔侄们口里就称好作“新嫂子”或“新婶子”了。

从娘家回来,新娘子生活便告结束了。

生 育 篇

祈 子

  喜结良缘、洞房花烛,那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吃喜酒、“闹喜”、闹洞房是不可少的。徐州人在闹洞房时,往往会发现,新婚床上丝绸花被的四角及枕头里放有红枣、栗子、莲子、花生等物,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枣,除表示喜事红火外,还含有早生贵子之意。枣子即“早子” ,早得孩子。栗子即“立子”,“莲子”即“连生贵子”,花生则寓意不但生男,还要生女,叫“儿女双全”,都是祈愿生儿育女的。花生还有个名字叫长生果,那就是祝愿长命百岁,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子孙万代了。

  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子了。有如下几种习俗:

口彩。婆婆或丈夫煮个“溏心鸡蛋”(外熟里生,蛋黄溏心)给不孕的媳妇吃,有意识地问好这鸡蛋生不生?她会意地脱口而出:“生、生……”一语双关。以为这“口彩”中了,孩子就会胡了。

  晒被 说是晒被。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求子心切”。大年初一,爆竹噼录剥,不等太阳露红,婆婆和儿媳便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词:“晒晒被,生个蛋(男);晒晒后里生个子女。”太阳未出来,昨晒呢?大年下讨个“口吉”罢了/拴娃娃 这是要到寺庙、道观、子孙堂、奶奶庙及某些相传可以赐子的地方(如神石、神树处)去办的事情。因大都是偷偷地进行,暗地里流传,所以形式多样,也是“心诚则灵”吧。一般都由婆婆(或别的至亲妇人)前去,烧香祷告,磕头许愿,施舍钱物,然后用一根红丝绳,拴住桌腿或树根,一边拴,一边念叨:“小(男孩)来,上家来”,“小来,家来”。如此这般祷告、许愿比,要在拴押物的旁边,取一点泥土、石头、木棍儿等物会以象征“娃娃”,用布裹了,红丝绳扎了,带回家去,放到媳妇床上,用棉被棉褥盖好。媳妇睡觉时摸一把,也应了几分意。有求子心切的,搂着睡去,梦中也就真有了孩子似人。也有拴到泥捏的“娃娃”,用意也都一样。寺庙中的观音殿里有送子观音,道观中的碧霞元君殿有三霄娘娘(又叫泰山奶奶),都是专司生男育女之事的,风俗与宗教难分难离,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搂砖 这是徐州一部分地区的风俗。即在农历三月三、七月七这两天,天未大亮之前,当婆婆的手中拿着耙子,趁无人看见时在村街上搂来搂去,直到搂到一块砖头,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着要添一个男孩了。

  生育的神圣与神秘,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及人们的愚昧无知,使祈子的风俗产生并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移风易俗已成新风尚,留在民俗文化中的只是历史的印迹罢了。

送粥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妊娠的揣摸、企盼与临产的阵痛,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与希望。“大喜”、“小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之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个“喜”字便可见心情了。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诉亲友叫“报喜”。

  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叫“喜鸡蛋”。拿到“喜鸡蛋”的亲友,要备上红糖、挂面、油炸馓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贺喜了。

  首先要去“报喜”的是产妇的娘家。姥姥盼外孙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鸡蛋”是早已送过了的。虽不可断定生的时辰,但心里也可算出八九不离十,单等“报喜”的来到,娘家就张罗着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因各地风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带个孩子去的,有还不带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过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两三个箢箕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箕里放着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红糖、童衣等。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粥米”的内容也丰富许多,风衣、毛毯、童床、童车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备宴席,把送喜礼的亲邻都邀请了;举杯把盏,都向主人恭喜,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意多得贵子,。还要吃“长寿面”,即下挂面再卧进两个鸡蛋,酒足饭饱之后,每位客人还要带上十个“喜鸡蛋”。

  吃喜面时,也有送喜礼的,叫“给见面礼”,数额不等。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娘家人带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进十枚“喜鸡蛋”,那总要给人们带去许多“喜气”的。徐州人看见“喜鸡蛋”总要问:“谁家吃喜面啦?”

挪 窝

  孩子满月,一个小生命健康活泼起来,产妇也完成了“坐月子”的使命,身体基本复元后,也可以多做些活计,吃东西也随便多了。这时,产妇要抱着婴儿,随同来接的娘家弟弟一起去娘家过几天,这叫“挪窝”。

  一来,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想新生的外孙儿,所以就打发人来接人;二来,给新生儿换个环境,于生长发育有好处。

婴儿挪窝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挪窝”的来了。

  母亲和新生儿在娘家过上三五日,回归时要带上姨姨、妗子等人给做的虎头鞋、虎头帽、“褪毛衫”(一般为红领小白褂),“鸳鸯裤”、红肚兜等物,还要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地,长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的地方又把剪头鸡、剪头羊叫“长命鸡”、“长命羊”。鸡、羊,盖取吉祥之意。

百家衣

  徐州有句俗话,“三个月看娃娃”。意思是婴儿要长到三个月时才好看。经过母亲三个月的精心哺育,孩子白白胖胖,美丽可爱,孩子百日也是最逗人喜爱的时候。

  在传统文化中,“百”是个吉祥而又神圣的数字。什么“百喜”、“百寿”、“百禄”、“长命百岁”、“百依百顺”等等。孩子百日时,徐州人要给孩子行“百日礼”。现在最流行的是给孩子照个“百日照”,作为纪念。过去,特别在偏远乡村,照相不容易,没有“百日照”,但确有许多殊异的风俗。

有吃“百日喜酒”的。也就是摆上几桌宴席,众亲友前来贺喜,喝喜酒,吃长寿面等。

  较有地方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戴“百岁锁”等。

  “百家衣”顾名思义的是用百家的布做成的衣服,也就是集各种颜色的碎布片连缀、缝制而成的,虽不一定要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其中,要数紫色的布块较为难讨,因“紫”谐音“子”,所以一般人家不愿把“子”送人家,那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百家衣来自“百家”,就是受到了百家的祝福与估护,孩子就会无病无灾、福大命大,长命百岁。

  除健康长寿的作用外,各种布片缀成的“百家衣”,经过精心拼凑、组合,图案、花纹、色彩既斑斓,又美观大方,十分好看,招人喜爱。

  还有姑姑、姨姨等给做件红绿小棉袄的。“红袄绿大襟,留住俺家一条根”,也都是既穿着美观,显示习心灵手巧,又寄予良好祝愿的。

  百岁锁又叫“长命锁”,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的习俗。比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项中所戴之物即为此类。徐州地区流行的“百命锁”,其特点是在原物上又有所变通,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简使易行。这是因为,制作金、银、玉等质地的百命锁,价值昂贵,一般人家难以置故的原故。比如,最简单、便宜的一种是用红线编串起来的铜钱充当,也有用铜、锡铸造的。当然,也有用金、银打造的比较贵重的。百岁锁上铸、刻有图案和文字,图案有麒麟、鹿、虎、龙、象、莲花等造型,文字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麒麟送子”等吉语。

  百岁锁系在孩子的脖项上,意思是把孩子的魂儿锁住,孩子也就长命百风了。

      第一次去泰山不能到最顶烧香

来月经能不能去爬泰山,烧香呀

我想请教一些关于拜泰山的一些问题

想去泰山拜拜神仙请问各位拜的时候,还有烧香等有什

怎样给泰山奶奶烧香

      第一次去泰山不能到最顶烧香

      我是泰山当地人。

      在爬山的时候,会有人说,到山顶烧香不好。其实,他们就是故意这样说的,

      目的是让你在他们那里烧香,这样,他们能挣一部分钱。其实,他们都是香托。

      哈。我也碰到过,不要理会他们。想到山顶烧,就到山顶烧。

      来月经能不能去爬泰山,烧香呀

      没有这回事个~听谁说的啊 但是ps:我刚从泰山回来,当心在泰山上被人骗 你要是懂烧香的规矩的话呢 没问题的 我去泰山去烧香 不懂规矩 结果被那些卖香的和看庙的人骗了好多钱 回头一想才明白过来 烧香心意到了就行 他们会用钱财乃身外之物啥的来劝你给钱 我当时给的少结果说当心倒霉一辈子(我晕) 注意就是了 还有烧香的地方别被人给忽悠 每个寺庙都会忽悠你去烧香 其实是想要那些给的贡钱 该在哪里烧香最好问清楚(问挑山工或者是打扫卫生的就行别问做买卖的和寺院的人)反正回来之后觉得累然后觉得黑

      我想请教一些关于拜泰山的一些问题

      1、买香:

      香最好在泰山买,而且是在登上南天门之后,过了天街,进入碧霞祠再买,因为在下面买的香太小太短,烧香那个火炉很大,里面的火很旺,一靠近就会烤焦毛发,短的香根本就够不着,碧霞祠的香大概有两米长左右,就算你在山下能买着这么长的香,运上碧霞祠也够你受的——担心损坏了,而且为了保护香,会破坏你的登山兴致。碧霞祠卖的香价位不离谱。

      2、拜泰山奶奶

      那里拜泰山奶奶的人很多,你可以依葫芦画瓢,还可以询问卖香的人,许愿的时候,只需在心里默默许愿就可以了,记住,心诚则灵。

      3、泰山奶奶不属于佛教

      据导游说,泰山汇聚了儒、道、佛三教,佛教在山下,道教在山上,好像导游说泰山奶奶属于道教;你求学业,恰好可以顺便到碧霞祠附近的文庙拜拜孔圣人,文庙所在地是当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处,据说孔子在那里看到了苏州的北城门。

      4、还愿

      拜泰山奶奶许愿是必须要还愿的,还愿期限为三年内,登泰山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也坚持登上了南天门,并且进入碧霞祠烧香还愿,因为如果过期不还愿,泰山奶奶会收回帮你实现的愿望。

      5、什么人不能登泰山

      泰山不是谁都能登的,泰山奶奶闻名于世的能力就是送子,有些多年不孕者登泰山拜泰山奶奶求子,庄户人家俗称上泰山栓孩子,得子后,必须上山还愿,那么,生下来的孩子,今生今世不能登泰山,因为万一泰山奶奶认出来,就会把这个孩子收回,据说很灵验,送子很灵验,收子也很灵验。

      6、烧香的尺度

      由于商业开发,山上山下山腰到处都是烧香处,而且有些地方外来的香不让烧,这些我认为都是鹊巢鸠占,这些地方不烧香也罢,如果你把泰山上所有能烧香的地方都烧香,估计你烧下来得近千元,这样其实也没多大意义,建议你只烧碧霞祠泰山奶奶那里就可以了,文庙当时我没进去,不知道里面烧不烧香,泰山极顶玉皇顶也可以烧香,毕竟那是极顶。

      7、小小的建议

      一定品尝一下泰山上的煎饼卷大葱,我虽然从小吃煎饼卷大葱长大的,但是还从来没吃过味道如此之好的煎饼卷大葱,建议你在登山不久就吃,否则登山饿了的时候再吃,价格就高了,从下到上的价格依次为每个2元、3元、4元、5元,越往上越贵。买纪念品也是这样。

      8、注意事项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整个景区禁烟。

      五岳当中,泰山的海拔虽然不高,但是相对高度——山顶与山下的相对高度最高,整个登山路径除了“快活三里”以外,几乎都是台阶,所以注意平均分配体力,不要虎头蛇尾,要知道南天门下的三个“十八盘”才是真正的考验,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以上为俺登泰山的时候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悟,欢迎纠错与补充。

      想去泰山拜拜神仙请问各位拜的时候,还有烧香等有什

      我来回答,拜神在于心诚,不在于你烧多少香,你说对吗,呵呵~

      要去泰山拜神,建议在泰山下面买香,然后去山上烧,这样你到要烧香的地方花10元再买两个元宝就给你点香,一般是这样,你要到碧霞慈去的话,里面的香得花100--500不等吧!

      泰山上面好象没有算命的吧,在岱庙那边有算的,但不知道准不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上你! 21119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给泰山奶奶烧香

      1、要相应的纸钱还有香烛

      2、到庙里的话就会有道士主持一切,你照办就是

      3、礼仪的话一般根据每个地方的习俗来做,不尽相同

      4、不要被庙里的道士忽悠钱财,心诚不见的在钱上

      5、忌乱讲话、讲粗话、酒后尽量不要上香

      6、时间最好为初一或十五,尽量选择早上或中午之前的时间段

      7、叩首一般为单数,三拜九叩

1、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2、拱手礼

双手相拥,左手相拥右手,意为扬善藏恶。左手遮好,右手遮恶,挺起胸膛,站立但不可弯曲。举手礼也叫拳击礼。路恋见面或路俗见面,更行此礼,以示尊重。

另外还有一种拳法,用左手拇指插入右手口中,捏住右手纹(即无名指根);右手拇指在左手拇指下弯曲,捏住中纹,呈“太极图”形,内侧为“经络公式”。这种握拳常用于冥想,意思是“持元存一”。要有规律地鞠躬或鞠躬,自然地握住你的手就行了。

3、作揖礼

鞠躬时双手交叉放在腹部前,从下往上敬礼。因其伴生弯下,故称“弓”。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形,故又称“夷”。向人鞠躬时不要屈膝,以免胳膊突出,显得不雅观。向长者鞠躬,多于向他们鞠躬。

扩展资料:

台山奶奶寺位于大柳镇李满庄。1992年,各提案国恢复了它。寺庙沿袭古代建筑风格,如檐口斗拱、雕龙、凤雕龙等。碧霞寺的大门正厅和正厅均采用黄褐色琉璃瓦盖顶,室内屋顶和柱子均饰以青花纹饰,古朴、轻盈、典雅。大殿内塑晓霞、云霞、碧霞三尊神仙像,寺内已有铭文石刻,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壮观壮观。

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独特的礼仪。道教,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被称为“礼仪之邦”,是相当完整和精致的礼仪。除了庄严的场合和重要的活动必须按礼仪进行外,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有一定的规章制度。

九胎十八子,三十六郎庄 只是传说故事

一曰:

昌乐县开发区前于刘村之东南,八里庄之西北,昔有村曰崔家庄。

崔家庄有崔姓之家,生子九胎,均双胞,共十八子。十八子皆聪明伶俐,活泼颖异。一日随父母锄草于垄亩,歇息间嬉戏追逐,或以锄裤作喇叭吹,或以锄柄为枪棒舞。头角崭露,各显其能。时有朝廷大员出行过崔家庄,视之,问曰:“此谁家雇工耶?”对之以十八子事。吏大异,曰:“如此能文能武之十八兄弟岂可留之,留之必作反于朝廷也。”遂令尽杀十八子及其父。崔家庄其余崔姓,皆四散逃避。亦有留居于今之开发区八里庄、于家庄、前于留村等地者。后崔姓妻又远嫁河南,竟再生九胎皆双胞,又十八子也。“三十六郎庄”因此得名。

崔家庄旧村落尚在,满目残垣断壁,荒凉破败。仅有一户崔姓人家留守于斯。上世纪六十年代,八里庄西北隅尚有一关帝庙,关帝庙不远处有十八小坟和一大坟,即十八子与其父之墓葬。今六、七十岁年纪之当地人均能记忆也。

余邻人刘会川,年八十,尚记幼时其老姑夫名唤崔狗子者,不知何时投居其家,每于午后工余,则不顾往返十二里路之遥,步至其崔氏关帝庙中歇晌,盖思恋故土使然。故以为果有此事,年代亦无大久远,应在晚清至民国初年之间

二曰:

颐和园东面北京大学西面有个村子叫六郎庄 ,多年来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田世光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根据北京市规划,今年年底之前要拆除50个城中村,明年这个六郎庄将不复存在了。

六郎庄原名叫三十六郎庄,这里面有个美丽的传说。记得好像是大明成化年间,这地方只有几十户人家,村中一个**姿色平平却极贤惠,嫁夫某某九年间连生九胎十八子,由于家境贫寒又遇灾年,夫君撇下妻儿自己逃生他乡去了。一家老小十九口实在没有生路,恰逢村东大户五十岁老员外丧妻无子打算续弦,听说此妇极贤且能生,随请媒婆上门,两家一拍即合,此妇带领十八个幼子嫁入员外门中。老员外视其十八子如同己出,教养俱佳。更喜的是夫妻二人鱼水和谐又连续九年生下十八子。夫妻俩教养三十六子各个成人非富即贵。这个村子也就逐渐被人们忘记了原来的名字,随以三十六郎庄冠之。多年后人们嫌三十六郎庄拗口,就改叫六郎庄了。

三曰:

话说靠山村村西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小青年,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不知不觉就到了婚娶的年龄。村东有一个温柔漂亮贤惠出名的好姑娘,早早的就被这青年的父母看中了。于是,这青年的父母托媒人三番五次的跑腿撮合,姑娘的父母最终还是乐哈哈地答应了。

青年娶了美丽贤淑的娇妻,生活顿时变的五彩缤纷。快快乐乐的好日子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就像清澈的小溪,哗啦啦唱着动听的歌儿向前流,流着流着,小娃娃们就降生了。令人惊喜的是,一胎就生了两个儿子,这小两口子的高兴劲可没法说的了。公公婆婆自然更是兴奋的笑开的嘴巴合不拢,天天一人抱着一个串门儿,逢人都夸自己的福气好,一下子就得了两个宝贝孙子。

可是,又惊喜又难堪的是十几个年头里,这对小夫妻一连生了九胎,胎胎都是双胞胎俩儿子。九胎十八子,个个要吃饭要穿衣啊!快乐幸福的小夫妻脸上渐渐地写满了忧愁,还算殷实的家境里,有几个孩子尚且可以勉强过日子,这么多的孩子,如何才能使这个日渐困顿的家庭承受的下去呢?日子穷啊,越来越穷,怎么办?怎么办?

一个大男人能够老是靠借钱借粮凑和着过日子吗?不能,人家会笑话死我啊!那么,我该怎么办呢?孩子他爹思来想去,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里,一个人丢下家里的十八个孩子和孩子娘偷偷地走了……

也是该着孩子们有福气。尽管爹爹不管了,天真活泼的十八个孩子却是一下子得到了庄邻乡亲的爱护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娘更是累死累活无怨无悔。

二十年后,这些孩子先先后后都娶妻生子成人了,并且,孩子们之间团结和睦,心往一处长,劲往一处使,开工厂,建家园,红红火火的日子风风光光。这些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们,致富不忘乡亲们,人人都有着一颗接济穷人的菩萨心肠,深受远近乡亲们的敬佩。

孩子的娘曾经许愿:泰山奶奶保佑,如果孩子们都能够长大成人,我一定带着他们到泰山烧香还愿。实践诺言的时候就这样从容不迫的来临。

于是,选了个好日子,娘领着十八个儿子浩浩荡荡地去泰山烧香还愿来了。

来到泰山脚下,望望陡峭险峻的山峰,看看曲折攀援的登山路,再观观熙熙囔囔的登山人流,孩子们就给娘雇了一顶轿子上山。非常凑巧的是,孩子们雇来的轿夫竟然是自己的亲爹。孩子们不认得,可是娘怎么会不认得呢?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给了自己十八个儿子的丈夫——虽然,在那最困难的时候他是那样绝情的抛弃了自己和孩子们……

在泰山顶上,娘带领着孩子们烧香,还愿。娘在祷告中除了感激泰山奶奶保佑自己的孩子都长大成人,更感激的是泰山奶奶把自己的丈夫奉送到了自己的眼前。祷告中,娘感动的泪眼婆娑,心却在微笑着。

孩子们在游玩的时候,娘暗暗地向其他轿夫打听孩子爹的现在状况。原来,孩子爹偷偷地跑了以后,一路奔波就到了泰山脚下,为了生计,做了轿夫。他在这里稍有积蓄后,为了生活方便,就又娶了妻子,令人再次惊讶的是,孩子的爹在这里依旧让媳妇生了九胎,胎胎还是双胞胎俩儿子——九胎十八子!

所以,他目前日子过的依旧不是很好,他当轿夫,媳妇一边哺育孩子,一边给人家做些旅游纪念品,艰难的度日……

下山的时候,孩子们给娘又请了骄夫,冥冥之中竟然还是请到了自己的亲爹,娘在心里微笑着想:这或许是缘分?孩子们也在默默地想:这么多的轿夫竟然还是一个人,缘分那!于是,下山的路上孩子们跟轿夫的话就多了起来。孩子们惊讶的发现,这个人竟然也有十八子。天那!那来的奇缘!孩子的爹麻木了的心一下子激灵起来,数了数围在自己身边的大大小小的孩子共十八个,再看看轿内的夫人,夫人正用哀怨且深情的目光望着他……他的心哆嗦起来,眼神迷茫了……

到了山下,娘面对着即将分手的面色尴尬不敢多言语的孩子的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过来。你们好好看看这个人。他,他就是你们的亲爹啊……”孩子们一个个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当从梦中醒来,他们一拥而上,把爹团团的围住,不住声地喊:“爹,爹,爹……”激情的爹爹叫喊声响成一片,大家的泪水流成小河。哭够了,老大说:“爹啊,跟我们回去吧,我们现在的日子好过了。我们再也不受苦了。你也不要在这里受苦了啊!”其他17个儿子也异口同声地邀请爹爹回家,娘看着这情景早已是泪流不止……

爹红着脸,低着头,羞愧地一边又一边地说:“我对不起你们啊!我对不起你们啊!我怎么有脸回家呢?在你们就要饿死的时候,我选择了逃跑哇……”孩子们在娘的教育下,个个很有教养。一个个抢着说:“不管过去如何,你永远是我们的亲爹!我们不养你,谁养你呢?走吧!咱们一起走吧!我们再不要你留在这里受罪了。”

爹继续说:“除了对不起你们外,我,我在这里还有十八个儿子啊……”

“知道了啊!”孩子们更高兴了,个个兴奋地嚷着:“好!更好啊!我们弟兄三十六个,力量更大了……我们都回去,都回去……”娘看到这个情景,感动的热泪盈眶,爹就更不用说了,老泪横流……在孩子们的拥簇下,爹带着他们去了他的泰山脚下的那个家。

去泰山的路上是浩浩荡荡的一娘十八子,回来的路上竟然成了一爹两娘三十六子,队伍更大了。

回来后,孩子们同心协力共建家园。他们新划了地址,重建了房屋,独立成庄。孩子们尊重老人,团结兄弟,和睦乡邻。

一娘十八子,三十六郎庄的故事,渐渐地流传开了……

泰山奶奶庙位于大柳镇李满庄,1992年由多方赞助修复。该庙沿袭了古代的建设风格,飞檐斗拱,雕龙刻凤,大门楼和碧霞祠正殿 均为黄褐色琉璃瓦屋顶,内顶和廊柱上饰有蓝白相间的饰纹,古色古香,淡洁 素雅。正殿内塑有霄霞、云霞、碧霞三尊神像,殿外有碑铭石刻,整个建筑气 势宏伟,蔚为奇观。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首先表示尊敬,然后表示写文书的原因,最后写名字。先表示对泰山奶奶的尊敬,然后写泰山奶奶文书的主要内容,最后写上自己的内容,例如尊敬的泰山奶奶:

您好!我是(您的姓名),特此向您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激。

之所以写信给您,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您的崇高精神和卓越品质怀有深深的敬意。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