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详细资料大全

老人 0 132

海昏侯墓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海昏侯墓详细资料大全
导读: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墓园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园墙、门阙、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对研究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2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按照省委、省 提出的“三四三”目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以大遗址文化和大鄱阳湖生态资源为核心,以规划引领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旅游目的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出土地点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 馆藏地点 :暂为江西省博物馆 所属年代 :西汉 墓主人 :西汉海昏侯刘贺 发掘时间 :2011年3月 发掘面积 :约1万平方米 墓地面积 :约4万平方米 启动时间 :2015年12月 别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南昌西汉大墓 发掘历程,研究进展,出土文物,开棺直播,挖掘发现,墓主考证,发掘意义,待解之迷,未来开发, 发掘历程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民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海昏侯墓全景 海昏侯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海昏侯墓所在地 通过考古,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对西汉海昏侯墓实施一个大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 人们不禁要问,公元前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一千多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张仲立表示,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15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棺进入清理阶段,主棺将整体“打包”至附近实验室,多证据指向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 2016年1月15日,整体提取到实验室。 2016年3月2日,专家组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确认墓主为汉废帝”刘贺。 2016年5月5日,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已进入后期清理阶段,“刘贺”字样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已提取。考古工作者在提取完敷面后发现了刘贺的牙齿。从数量上看,刘贺牙齿保存较完整,根据之前的考古经验,有较大几率在刘贺口中发现玉琀。下一步将进行刘贺牙齿、腰饰、琉璃席等文物的清理工作。“由于棺体受重压变形,刘贺的上下齿紧密咬合在一起,牙齿上方还能辨认出小部分鼻骨痕迹。” 研究人员清理文物 考古工作者正研究牙齿的“打开”方案,而刘贺牙齿的有关数据已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古DNA检测;并提取了刘贺上肢、下肢遗骸的少量样品标本,做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检测,为揭示其与墓园其他成员关系提供依据。 2019年3月12日,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案库曾出土5200余枚简牍,负责这批简牍文字释读工作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近期公布阶段性成果。研究人员辨识出千余枚竹简上记载了一种名为“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风尚乃至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出土文物 2011年来考古人员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 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著玛瑙、绿松石和宝石等等,都是汉代考古文物珍品。 车马坑出土了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马匹20匹,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这也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出土文物 2015年11月14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在此次主椁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组漆器屏风和两块马蹄形金器。其中,在主椁室西室被发现的漆器屏风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整个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该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万余件。 2015年11月15日,发现10余吨铜钱。 2015年11月17日上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西侧出现数量惊人的黄金、金器,包括数十枚马蹄金、麒趾金、两盒金饼等。 2015年12月,玉具剑、玉质耳杯、韘形佩、“子母”套装漆器等陆续发掘出土。这是南昌西汉大墓主椁室考古发掘的第23天,考古发掘取得的进展。 2015年12月8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又取得进展,考古人员在主椁室提取出多件玉器。其中包括一把约80厘米的玉具剑。 2015年12月14日,考古队员从主椁室提取了有葡萄般大小、两端钻有微孔、对齐贯穿的琥珀,这块琥珀中还有昆虫,属于珍贵的虫珀。 2015年12月19日,在主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一篇《筑墓记》,有可能详细记录了南昌西汉大墓建造的过程,将为揭开墓主人信息和考古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015年12月20日,考古人员们开启了南昌西汉大墓主棺的第一层棺板,在其中发现了马蹄金和玉器。 2015年12月22日,考古人员在主棺的内外棺之间发现了多块金板。经秦汉考古权威专家确认,这是汉墓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金板,或将提供墓主人的重要信息。 2015年12月23日,考古专家在出土竹简中发现《论语》,且据资料表明西汉大墓地处文献记载的昌邑王刘贺的封地,历史背景十分清楚。实用车马陪葬坑出土的雕刻精美纹饰鎏金、错银青铜车马器,与文献记载“龙首衔轭”的“王青盖车”类似。此外,墓内出土了大量带有“南昌”、“汉”、“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等文字的漆器、青铜器、印章和木牍,因此目前墓主身份已经初步明确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2015年12月24日,在提取的金器中,经初步统计,大金饼95枚,小金饼1枚,大马蹄金12枚,小马蹄金21枚,麟趾金15枚。 2015年12月25日,海昏侯墓再次出土了33枚马蹄金、15枚麟趾金以及20块金板,整个墓葬中出土的金器数量已达378件。这些金板共20块,长为22-23厘米,宽为10厘米,厚度较薄;除一块金板后有附着物外,其余金板未发现之前期待的文字或图案信息。 2015年12月27日,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临时文保用房里,文保人员正在清理前25日在主棺南侧发现的金板、马蹄金等金器。记者在现在看到,马蹄金分大小两种,大马蹄金分别刻有“上”、“中”、“下”三种文字,对此专家还未得出完整结论。25日下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柩的外棺和内棺之间的金器全部被提取出来,其中金饼96枚、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另外还有金板20块,此次出土的金板,长约23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03厘米。加上此前在主椁室出土的金器,截至目前,海昏侯墓出土金器已超过478件,重量已超过115公斤。其身家之丰厚已超出历史的记载和专家的预料。 2015年12月28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有孔子图像及生平介绍文字。北京联合大学历史专家王楚宁认为之前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孔子屏风则明确写着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将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记录。孔子屏风的第二列文字“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告诉了我们孔子三十岁时的准确纪年,由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屏风记载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记载的生年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生年早十五年。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2016年8月30日,据专家考证,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竹书《论语·知道》篇。《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如果完全释读出来,在整个学术界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2017年5月29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传来新讯息,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竹简已完成扫描,为文字释读做好准备。 2018年1月30日报导,考古人员从海昏侯墓园五号墓主棺提取出百余件珍贵文物,其中韘形佩、玉剑彘等一批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精美玉器重现世间。 截至2019年2月,海昏侯墓自2011年发掘以来,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 开棺直播 备受瞩目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工作在2015年11月14日上午9时进行主椁室开棺。央视与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各大网路新闻媒体也图文直播。 墓主身份确认时间表: 11月14日:主椁室中部、西侧室和东侧室南部进行清理,表层随葬文物亮相。 11月18日:主棺表层及周边淤泥进行清理,并继续提取主椁室中部、西侧室和东侧室南部文物。 12月10日:主棺将进行吊运,并送去实验室进行试验性考古。 12月20日:考古专家将在实验室内揭开主棺的神秘面纱,对棺椁内出土的文物等将会比较清晰。 12月25日:组织专家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正式揭晓墓主身份等信息。 2016年1月15日:整体提取到实验室。 2016年3月2日,正式确认墓主人为汉废帝刘贺。 挖掘发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从初步清理和保护情况看,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六博棋谱》等文献。其中,考古人员在这些竹简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并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 2019年2月报导,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包括《诗经》、《礼记》类、祠祝礼仪类、《论语》、《春秋》经传及《孝经》等。 墓主考证 根据墓葬、墓园和出土文物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专家认为海昏侯墓与西汉海昏侯国存在很大关联,墓葬主人就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国的某一代海昏侯,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但具体是哪一代海昏侯,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 据《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海昏侯的爵位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其中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最为曲折,刘贺为汉武帝之孙,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皇、侯三种身份的转变,被权臣霍光扶上帝位后在位仅27天就遭废黜。 据考古专家介绍,地方史料记载,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旧称百姥冢。史料记载的刘贺墓位置与此次考古发掘的海昏侯墓非常接近。 2016年3月2日上午,考古人员在首都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猜测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据考古专家介绍,主要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确认墓主人身份。 刘贺之印 会上,专家确认,经过五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海昏侯墓所发现的三重证据最终确定墓主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据史料记载,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为汉武帝之孙,曾被扶上帝位,但27天后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被废后,先贬山东昌邑,再贬江西海昏,一生经历帝、王、侯的跌宕。 证据之一:玉印刻“刘贺”二字。 2016年1月17日,考古队员开启内棺后发现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在遗骸的腰部位置,放置著一枚白色玉印,玉印上刻有“刘贺”二字。专家介绍,这是刘贺的私信。在两汉时期,印章是常见随葬品之一,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最直接证据。 证据之二:墨书金饼上有字“臣贺”。 在出土的金饼上,考古队员发现了模糊的墨书字迹,并释读出了关键部分:“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贺”字直接指明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而元康是汉宣帝刘询的第三个年号。考古领队杨军介绍,西汉酎金制要求有封地的侯和王,在每年八月祭祖时给朝廷献上黄金。金饼上的墨书,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的酎金制度。 证据之三:奏章副本署名“臣贺”。 在出土的木牍上,专家发现了海昏侯与侯夫人写给皇帝、皇太后的奏章副本,仔细辨认,木牍上“海昏侯臣贺”、“陛下”、“呈太后陛下”、“元康四年六月”等字样清晰可见。 发掘意义 1、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出土琥珀 2、海昏侯墓是江西省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 3、海昏侯墓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4、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西汉侯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 5、海昏侯墓的发掘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推至西汉年代; 6、在主椁室西室被发现的漆器屏风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7、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认为,之前墓园中的5号墓墓主身份一直存在儿子、小妾两种争议,如套箱提取的5号墓中也发现墓主遗骸,与刘贺的DNA进行比对,将能揭示二人的关系,对墓园整体埋葬形式的认识也将更清晰。 8、2017年5月29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传来新讯息,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竹简已完成扫描,为文字释读做好准备。 待解之迷 1、主墓发掘近3年为何香气不断?主墓从发现盗洞到发掘的近3年间,一直弥漫着一股香气。香气来自何处? 2、最早的南昌?出土的一件青铜豆型灯灯座上刻有“南昌”字样,且发现有大量书写“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样的漆器。说明“南昌”有可能最早是在汉代由“南昌邑”演变而来。 3、根据肉眼可见的情况,刘贺的头部附近有大量对称的玉片和玉饰件,在腰部下方位置发现管状玉饰件,是否是用来填塞或遮盖刘贺的眼、鼻、耳、肛等九个窍孔的,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发掘研究。 未来开发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已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9330平方米。该遗址博物馆按照国际一流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标准,综合容纳了展示陈列、文化交流、文物库藏、研究保护、考古研究基地、管理服务、后勤设备七大功能板块。 博物馆页面 遗址博物馆计画2018年年底封顶,并同步开展基本陈展策划工作,计画于2019年建成开馆。

河南省洛阳汉魏古城东北角金村东周古墓主要年代为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267年,发现有玉器67件、嵌玉金铜带钩8件、嵌玻璃珠玉瑷背铜镜1件。

重要的有玉耳杯、玉桃式杯、金龙凤饰玉卮、双舞女玉佩、玉双龙璜、玉龙珩、玉琥、玉梳、玉双夔龙凤佩、玉夔龙佩、玉镂空龙虎饰卧蚕纹璧、玉卧蚕纹璧、玉带钩、玉鸟等。

其中一件玉鸟和一对玉夔龙佩,具有春秋玉器的风格,其余均属战国风格。

玉耳杯的形制琢工大同小异,双耳镂空,外壁琢阴线勾连云纹,隐起卧蚕纹,耳下饰兽面纹,椭圆圈足底施阴线变形双鸟纹,为名匠所制。玉桃形杯以桃尖做鋬,圆形台足,别致秀丽,与同墓群发现的银柄杯相似,全国其他地方未见与其重复者。

金龙凤饰玉卮,三蹄足,外壁琢阴线勾连云纹,隐起谷纹图案,一边有鋬,对面有活环,盖口镶金并突起三凤和隐起龙纹,顶安一素桥纽,其外环绕一圈阴线勾云纹,极为少见。

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做工精湛,风格一致,似出一人之手。

两件玉琥也很别致,虎作低首张口状,背饰卧蚕纹,腹饰阴线云纹,二足长尾,背穿小圆孔,也是精工之作。

双舞女玉佩的两个舞女着长袍束腰,并肩起舞,双袖飘扬,舞姿婀娜,琢工亦精。镂空龙虎饰卧蚕纹璧,已断成两半,边有残缺,但其做工之精不亚于玉耳杯,还有几件玉龙佩,目瞪齿利,锐气逼人。

这些玉器代表了东周王室玉器的高度水平。

河南省洛阳汉魏古城东北角金村东周古墓主要年代为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267年,发现有玉器67件、嵌玉金铜带钩8件、嵌玻璃珠玉瑷背铜镜1件。

重要的有玉耳杯、玉桃式杯、金龙凤饰玉卮、双舞女玉佩、玉双龙璜、玉龙珩、玉琥、玉梳、玉双夔龙凤佩、玉夔龙佩、玉镂空龙虎饰卧蚕纹璧、玉卧蚕纹璧、玉带钩、玉鸟等。

  李自成的亲侄、大将军李锦有后代,李自成没有子女。

  走进太平村----寻访李自成后裔(转)

  2004年,富县太平村李志强从深圳返乡续修家谱时,意外发现了一本《李锦家谱》,经过多方考证与研究,家谱中一世祖李锦为李自成的亲侄、大将军李过。由此,一段关于太平村人是李自成后裔的传说得到了印证,太平村李氏族人的命运从此与闯王一脉相承。今年是李自成诞辰400周年,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8月18日,怀着景仰和无限好奇,记者来到富县寺仙乡太平村,这个传说中的闯王后裔居住地。这里山川秀美,绿树成荫,整个村庄一街两巷的布局,依稀保留着类似北京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

  美丽的村庄,神秘的故事

  坐落于延安地区南部的富县(原名鄜州)太平村,是古秦直道通往榆林的主要道路,俗称通山口子。这里地势隐蔽,原先的村子是一个独立的塬面,呈锅底形,站在三面均看不到村子所在。它背靠子午岭大山,周围森林茂密,唯一通往外界的出路就是南边的崾险土桥子。村子里酷似北京天安门的大戏楼(已在文革中被拆掉),村东头桃树园沟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土城堡,南北各踞一株的龙凤古槐,李氏族人谨小慎微的举止、独特的信奉以及奇怪的敬神方式……都让这个被方圆百里称为“小北京”的村庄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李志强说,以前太平村人行事十分谨慎,一般不轻易外出,即使走亲戚也不愿暴露自己的行踪。他们总是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暮色回村。说不清为什么,数百年来都成了一种习惯。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现在村里虽然修了宽阔的公路,交通相对便利,但除了上学与外出打工的以外,经常外出的人寥寥无几,人们还是喜欢呆在村子里,几乎与世无争。

  像所有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太平村的人信神,他们信的神叫显身爷。但这个显身爷与所有其它地方所供奉的神都不相同,是太平李氏族人独有的信奉。太平村人对显身爷相当虔诚,亲切地称其为“爷爷”。李氏族人每年都要给“爷爷”穿一次新衣,新衣由村里妇女们亲手缝制,帽子是风雪帽,衣服是风雪衣。每当村里遇到疑难大事或庆典时,村里人就会给显身爷穿上新衣,用轿子抬着在村里周游。每年年初的祭拜仪式都特别隆重,年饭也必须是先送到庙里敬了“爷爷”之后,自家才能动筷子,每家每户都是如此。初一要给“爷爷”拜年,除夕还要为其守夜,近似于中国传统的祭拜祖先。除此之外,每逢农历四月十五给显身爷过生日这一天,村子里杀猪宰羊,正午12点燃放鞭炮,家家户户携带酒菜、供品到庙里祭拜,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一直延续至今。

  太平村人的敬神方式也与别处不同。他们的神一般不在庙里供奉,都是被藏在村民家里,庙里只留下一个神位和一顶精巧的空轿子。到了年初的祭拜大礼和给显身爷过生日或是穿衣时才被请回庙里,完了之后还要被村民抱回家里藏起。祭拜的方式也很奇怪,在场的中老年人口里不停地念叨着“爷爷,我来给你敬香,我来给你送纸钱,你老人家收下”、“我们来看你了”,还不时地发出叹息“唉、唉!爷爷是个落难的人啊”。整个过程气氛凝重悲凉,俨然是参加一个至亲族人的丧事葬礼。

  太平村原来还有一座十分壮观的显神庙,雍容大气,酷似宫廷建筑,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掉了。那么“显身爷”究竟是谁呢?据李志强介绍,在他年少时也曾好奇地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村里有人说那是伍子胥,但从神像怀抱符锏及有关显身爷还有一尊娘娘像的传说来看,如此说法可信度并不大。后来重修家谱证实了族人与李自成的关系以后,他自己才发现,显身爷的装束与李自成竟惊人的相似;村里人对显神的敬拜及拜年、守夜的习惯也似乎是在对待一个祖先亲人;而且神是不坐轿子的,显身爷坐轿说明他是一个人。种种迹象表明,显神爷是李自成的说法也不无可能。

  村里村外都是宝

  太平村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数百年来由于偏僻与保守,这里的人们至今还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走进村庄,那种简单与朴实扑面而来,然而就是在这简单与朴实的背后隐藏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奇。

  相传陕西地带一镢头挖下去都是秦砖汉瓦,这是在说陕西文物多,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然而此话用在太平村,却一点也不过分。太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宝贝”,或是雕龙画凤的古式家具,或是祖辈传下来的古币、饰品和玉器,也有偶然从地下挖出的兵器和器皿,好多都是宫廷用物。其中有一种酷似矛尖子的兵器,被当地人称为“皇上卫”。而且在太平村至今还存留了不少永昌钱币,村民李录全家里就收藏有6枚,均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村民李小军曾在地下挖出一枚雕刻有龙图案的戒指和很多古币,其中有十几枚都是永昌钱币,后来都卖掉了,家里至今还留存着那枚雕刻着龙头的戒指。众所周知,永昌钱币是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立大顺农民政权之后铸造使用的一种货币。李自成兵败后,私藏永昌钱币也成了杀头的死罪,一般普通百姓不敢收藏,只有李自成的家人或其崇拜者才会冒这样的险。

  来到太平村,村里人向记者提的最多除了显神爷,再就是那两幅供案桌帘上绘有四爪龙的神轴。神轴也叫阴轴,是在没有祠堂的情况下,用布绘制灵位名字和三世先人的画像,供后生子孙祭拜。太平村李氏家族的神轴分大轴小轴,大轴上绘有李自成及其后世六代人的画像,但此神轴已在文革中连同数幅小轴一起被烧毁,现仅存五世李成果和三世李飞两幅小轴,制作年份大约在光绪十四年,保存较为完整。两幅神轴的中心供桌帘面上均绘有龙腾图案,形象生动逼真,足分四趾。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清朝,一般平民家族是不敢随意描龙画凤的,皇帝、王侯才有这个专利。龙的图案也很有讲究,五爪龙代表皇帝,四爪龙是王侯。而在太平村关于龙的传说和遗留还真的不少:南边村口历经数百年虽其树心已朽、但枝叶依然茂密的龙槐,雕刻有龙头的古木家具,还有李小军家珍藏的龙头戒指,特别是李氏神轴上缘何出现四爪龙的图案?理清了太平李姓与李自成的关系,这个疑问也就自然讲得通了。

  缅怀先祖,造福后人

  证实了自己的家族确系李自成的直系后裔,太平村的人们前所未有地兴奋。一个小姑娘高兴地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课文里面学过李自成的故事,现在突然告诉我说,我们就是李自成的后人,我觉得简直都不敢相信。”虽然数百年来先辈们一直口传为李自成的后代,但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过,深居简出的太平村人对此也不甚在意。重修家谱的意外发现、族人李志强的奔波考证、各有关专家的研究及最终的令人欢欣的结论,这一切开始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

  隐蔽,曾给兵败隐居的祖先带来安宁和休养生息,也让这个家族从此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留下了太多关于李自成的遗迹和传说。而如今历经数百年时过境迁,后世子孙已繁衍至第十九代,太平村也因扑朔迷离而显得格外闭塞保守。太平村到底有多少文物?究竟哪些文物与李自成有关?这大概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唯一知道的是,文物贩子的频频光顾,无知者的肆意破坏都正让这些珍贵的记忆一点点地流失。太平村人说,作为闯王的后世子孙,我们有义务把祖先的隐居地以及遗留在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推广给景仰他的世人。一则是对先祖的缅怀,二则也是造福于后生子孙。于是,他们一改往日的简居与低调,也开始在村庄建设和太平村李自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动起了脑筋。

  为了扩大影响,2005年,太平村举办了首届李自成文化节。许多李自成研究专家及各媒体闻讯争相前往探寻报道。太平村从此与李自成一起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了世人惊叹的话题。一直在深圳工作的李志强(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为此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先后投资十几万续修了《李自成家谱》,自费创建了李自成文化网站,考证并收集有关李自成的文物遗迹资料,制定了《富县太平村旅游区发展规划》等,带领村里的李氏族人一起投身宣传先祖文化、造福后世子孙的事业之中。

  今年4月,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由李志强自费设计的《李自成后裔隐居地--太平旅游风景区》招商手册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适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太平村的建设与开发规划也成了各级领导部门关注的焦点。此后,该项目还被省经济发展中心推荐为时代先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目前已在延安招商网正式对外招商。

  记者来到太平村的当天,恰逢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正式获得批准建立,村里人显得十分高兴。李志强告诉记者,纪念馆批准建立让他看到了第一丝曙光,这也是市县各级领导部门重视和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能在今年李自成诞辰40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更多的人都关注这个事情,把太平村开发建设项目理出一个眉目。

  截至发稿时,李志强还带着家族的嘱托与希望在北京、湖南、湖北等地为李自成纪念馆筹建的事情奔波。

  米脂县政协文史委的李纪元介绍说:

  “李继迁寨所属的殿市乡,原来曾经被当地人叫过帝王乡,指出了李继迁和李自成两个帝王,

  李继迁村:

  在米脂县殿市乡发现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李继迁与李自成都出生在这里。

  李自成直系后代:

  在自己的名片背面赫然印出了这样的字样:“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跋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

  《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

  李自成和李继迁有着很深的源渊。对于这一点,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经考察过,他在描写李自成进京时曾这样写道:“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我不是和姚雪垠争一个革命的祖宗,事实就是如此嘛! 她成了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也成了最典型的延安文人。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昨日黄花,当地人说,是她在这里找到了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簋(念“轨”音)、簠(念“府”音)、豆、箪等。簋,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有的簋还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后,古人就把饭从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开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来盛粮食的,簠大多有盖。最开始有说圆的叫簋,方的叫簠,后来渐渐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礼仪时,簠簋两个字还常常连在一起组成特定的词语,表示祭器。

有一个成语叫“簠簋不饰”,“不饰”,就是不整齐。字面上的意思说祭祀的时候过于轻慢,礼数不敬;引申的含义是批评为官者不清正不廉洁。可见,自古以来,贪污腐败就被认为是有伤家族脸面的事情。

豆,有点像现在的高脚盘,盘上有柄。后来,豆演变成一种量器,古代四升为一豆,就是从它的食具功能来的。

箪(念“单”),多是竹制或苇制的,用于盛饭。从材质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较大户人家的青铜制的簋簠,箪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清贫的生活;当然,更该记住的是他乐在其中的心态。

扩展资料: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