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来德国后,唯一唯系我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就是打电话,隔三差五,不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一下,心就像没有着落一样。尤其爸爸妈妈听到我声音的那一刻,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欢欣,常常让我感动涕零。 前天和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干嘛?他说村里有人盖新房上梁,请了唱皮影
来德国后,唯一唯系我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就是打电话,隔三差五,不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一下,心就像没有着落一样。尤其爸爸妈妈听到我声音的那一刻,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欢欣,常常让我感动涕零。
前天和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干嘛?他说村里有人盖新房上梁,请了唱皮影的师傅们来赏台,我一听皮影二字,许多久远的记忆就呼啦啦地推开门,潮水般涌现出来。
关于皮影戏的来源,相传始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因为思念因病故去的李夫人,茶饭不思,疏于朝政。
大臣李少翁偶然从一个小孩玩布娃娃的启示中,发明了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于手脚处装上木杆,夜晚在点上焟烛的帐幔里表演给汉武帝看,武帝看到栩栩如生的李夫人影像,不禁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推广,最后演变成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素有“**之祖”的美誉。在**、电视尚未问世的时候,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小时候的我是极喜欢看皮影戏的,因为对于生在七十年代农村的我们来说,那时候不仅仅是物质匮乏,而且文化娱乐也一样匮乏。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没有图书馆,也就看不了书,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
但是,乡亲们自有他们传播文化的方式,消遣娱乐的东西,比如皮影戏,比如听说书,比如玩地灯。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文化,和他们喜闻乐见的乡村俚语相结合,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民俗的熏陶,感知人类的真善美。
小时候的我特爱看皮影戏,一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栩栩如生的皮人,在皮影师傅们娴熟的技巧牵引下,一举手一投足活灵活现的,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二是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的将各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后来皮影师傅们一将皮影贴到布幔上,我就知道它代表着好人还是坏人,忠臣还是奸臣。
我最早知道的巜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巜三鼎甲》、《麒麟送子》、《擂鼓战金山》……等等都是从皮影戏里听到的。
虽然后来看书发现和他们讲的有出入,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那些精彩的片段早已被珍藏在记忆深处,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那时候,只要一听说哪个塆有皮影戏,就眼巴巴盼着妈妈早点放工,早点回家做饭,早点带着我们去看皮影戏。
我看皮影戏一定要坐在前三排,因为那时候没有扩音喇叭,离太远听不清,而我要一字不漏地听完,为皮影戏里的人物开心着、担忧着。听到好人落难便心急如焚,期待赶紧有人将他救走,听到坏人问斩却有人搭救便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执行死刑。
都说玄书假戏,小小的我却很认真,觉得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坏人就应该被诛杀。
其实我的性格应该属于急躁型,记得那时候每当唱皮影的师傅拖着长长的调子,几个转折还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我就很着急,心想为什么要用唱的,直接念下去多省事,那么故事的结局我也就可以早点知道了。
那时候并不懂欣赏,其实他们的一字一句都是很有讲究的。该念时就用念的,该唱时就用唱的,包括敲锣、打鼓、拉二胡都不能含糊。只是年幼的我只想快点知道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最终如何?并不关心他们唱的好还是坏。
可是唱皮影的师傅并不着急,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就会嘎然而止,让我急得百爪挠心般难受,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等待第二天再来看。
当然,唱皮影的师傅们将正戏唱完后,会加唱半小时的地方戏。那些都是地方上最流行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曲,又搞笑又轻松,让乡亲们在欢笑声中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和烦恼,轻轻松松地返回家做个好梦。
那时候尚小,并不明白那些农村小调的真正意义,只是记得那些小调很押韵,在皮影师傅们欢快的锣鼓声中,有板有眼地唱出来,逗得众人笑翻了天。
最经典的有:“吴一文,好下落,接个老婆管住了我,白日叫我兜水她洗脸,夜晚叫我兜水她洗脚。洗脚水,该我喝,我不喝,她把我打得钻床脚……”
“小白菜,包馍馍,两个媳妇打婆婆,隔墙的你莫拖,打死那个老家伙……”
还有“夫妻观灯”、“卖桃子”、“刘海儿砍柴”、“对花”……等等,唱到高潮时,许多乡亲们会跟着一起唱,整个村庄几乎沸腾起来,笑声震天。
年幼的我们虽然不明白唱的是什么,但是听得有趣,也一样会叽叽咕咕地笑个不停。
记忆中记得最清楚的唱皮影师傅,是我们镇大塘洼的金为坤先生,金师傅长得清清秀秀斯斯文文的,虽是农民,自有一种天生的儒雅气质。说话细声细语的,所以唱皮影戏里的女声非他莫属,因此我也只记得他的名字,也不知道现在的他是否健在?如果他还活着,应该说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后来长大了,认识字看得了书的时候,就不再痴迷看皮影戏了。
而且后来随着**的普遍推广,人们又热衷于看**,皮影戏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只是在人们添丁进口,或者上梁动土,许愿祝寿的时候,才会请皮影戏来表演。
但是,再没有从前那种这个塆唱了那个塆接着唱,将一整部戏完整唱下来的时候了。他们一般都赏个台,将各路神仙请到,然后再圆满送走即可,闲的时候会在主人家呆上一天,若是赶场,最多两小时,走走过场而已。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皮影戏便开始消声匿迹了,就算有人家里办喜事,请了唱皮影戏的师傅们来凑热闹,有时候看戏的反而没有唱戏的人多。
孩子们更是一窝疯地挤在电视机前,没有谁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专心致志听皮影戏。而唱皮影戏的师傅们,也没有从前那么兢兢业业的了,许多人也是得过且过,反正没有人认真听,唱对也好唱错也好,没有人会知道。
不知不觉中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慢慢流逝了……
时代在发展,许多流传民间的民俗文化却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这不知道是一个社会的幸还是不幸?
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文字里纪念,在脑海里想念。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许多难忘岁月的经典民俗,在时光深处渐行渐远,那些在我们小时候耳闻目染的许多常见的物事,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都已成了稀奇或者传奇。
好怀念以前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欢乐却并没有大打折扣,反而是现在,日子虽然过得富有,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单纯的快乐和满足。
时间那么长,散落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美好的回忆,真希望能够再次徜徉,等我回国了,我想我一定要带着我的孩子,去新县吴陈河奇龙岭看一看,将所有的民俗再次品赏,将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再一一打捞起来,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和向往的事情啊!
有棒棒金属书签,火锅磁性贴,重庆印象杯垫,重庆印象拼图,重庆风俗漫画册,重庆印象剪纸册,重庆叶脉画,重庆蜀绣吊脚楼,重庆荣昌折扇,重庆夏布笔记本,重庆十八梯小夜灯,重庆大礼堂看盘等等。
重庆的特殊礼物还有:三峡乌木梳、重庆方言软胶钥匙扣(钥匙扣上刻画重庆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的小试件),还有大足石刻的纪念品;歌乐山、渣滓洞的纪念品;綦江农民版画;重庆千秋特色纪念品;重庆城口古生物化石工艺品;重庆城口山神漆器。
扩展资料:
重庆著名的美食分别是:
1、火锅
火锅发源于重庆,已成为重庆的美食代表和城市名片,是往来游客必吃的项目。如今全国各菜系的火锅店遍地开花,但性价比最高的还属重庆火锅。
2、重庆小面
对重庆人来说,小面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火锅。不仅评过小面50强,央视还以此拍了部纪录片《嘿,小面》,就连著名主持人孟非也在长江下游开了家小面馆,以解“小面情结”。
3、酸辣粉
重庆名小吃,长期深受当地人喜爱。炎炎夏日,当地人簇拥到好吃街,即便就地而食也能酣畅淋漓。
4、抄手
抄手是川渝一带的叫法,跟馄饨和云吞类似,不过个更大,皮更厚,馅更足。最具重庆特色的抄手是老麻抄手,所谓“老麻”,即比一般的麻还要麻。不论是红油抄手还是清汤抄手,都可以加麻。吃不惯麻的人也不必担心,不加麻的抄手也值得一尝,馅料的鲜香和汤底的浓郁会更加凸显。
4、鸡杂
鸡杂是重庆人非常喜爱的江湖菜,游磁器口的人,往往少不了吃一顿鸡杂。现炒一锅端上桌,鸡心、鸡肝、鸡肠等与辣椒混杂,锅底还继续加热,越煮越辣,诱人胃口大开,米饭都要多加一碗。
5、山城小汤圆
品尝各种麻辣小吃后,来一碗香甜解辣的山城汤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可以啊,皮影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老外是很喜欢中国的手工艺品的。不过我感觉他们只是好奇,感觉好玩。真正懂的肯定不多。就是听过,估计他们也听不懂,我们这的皮影剧团去韩国演出几次了,演出时只有皮影的操纵,没有演唱。
现在各大超市的西北特产主要有狗头枣,琼锅糖,柿饼(要挑软的,硬的都是去年的)。女朋友能吃肉了有老孙家的泡馍,贾永新的牛肉,羊肉。除了吃的去书院门买点皮影,户县农民画或者剪纸(书院门要搞价)。再也没有什么了。推荐陕北的大枣或者榆林的小米,都很养人。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由剪纸和皮革制作而成。在中国历史上,皮影曾经作为一种国礼而被赠送给外国国家。
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中国向朝鲜赠送了一套皮影作为国礼。此外,在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向英国赠送了一套皮影,以表示两国友好关系。而在民国时期,中国曾经向法国和美国赠送过皮影。
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皮影戏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是我们老一辈人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皮影戏却渐渐的没落,皮影戏的灵魂要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皮影戏以它简单的外表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用自己简单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文化,皮影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欢笑更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东西。皮影戏起源于南方,南方人性格细腻,所以做出来的皮影戏也是独具匠心,非常的有魅力,零碎的皮影部件构成了皮影的身躯,一个简单的皮影造型,在后台一个慈祥的老人,这出皮影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皮影戏的好坏还在于后台的老人唱腔,一出皮影戏要走下来需要集中精力的表演,对于演员来说,皮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要做好一出皮影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例如组装皮影的形态和衣着,这些必须充分展现着这台戏的主题。
当我们真正从内心里去聆听这台皮影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皮影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一台皮影戏会花费演员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我们观众对它的评价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欣慰。皮影戏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它的每一个形态都展现了演员们的心态和这部戏的主题。
皮影戏已经成为我们中国非物质文化之一,我们要去欣赏和爱护皮影戏,不让皮影戏在不久的将来灭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皮影戏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