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简单又有创意的手工之糖葫芦:材料准备:黑色卡纸、牛皮色卡纸、水粉颜料、水粉笔、勾线笔、高光笔、牙签、筷子、剪刀、麻绳、双面胶。教学步骤:1、如下图将一张牛皮色卡纸卷成纸卷,另一张剪成流苏状,最后将两张卷在一起达到如上图效果;2、用水粉颜料画
简单又有创意的手工之糖葫芦:
材料准备:黑色卡纸、牛皮色卡纸、水粉颜料、水粉笔、勾线笔、高光笔、牙签、筷子、剪刀、麻绳、双面胶。
教学步骤:
1、如下图将一张牛皮色卡纸卷成纸卷,另一张剪成流苏状,最后将两张卷在一起达到如上图效果;
2、用水粉颜料画出各种口味的糖葫芦;
3、用筷子、麻绳、牛皮卡纸做出糖葫芦的插杆;
4、用彩泥做出几个糖葫芦,再用勾线笔点上一些芝麻、用水粉颜料点出白色雪霜;
5、用高光笔画出老北京街头背景即可完成。
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去根去蒂,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将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放冰箱冷冻2小时以上,一次可以多冻一些,吃的时候取适亮出来做很方便。糖与水按照2:1的量倒入锅中,用猛火熬,期间可以搅拌,让糖溶解。注意沸腾,糖出现均匀泡沫后转小火。不再搅拌。小火熬到像浅金**啤酒。可用筷子蘸一下糖浆,如果能微微拉出丝来,那就表示已经好了。马上关火将锅子倾斜,可以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将冻好的山楂串贴着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
无量山蓝乌龟是吧?选项有两种,一种是“我自己做的糖葫芦”一种是“爷爷的糖葫芦”,自己做的那种来源六一活动,当时npc有出售一金一个,过期了也不要紧,活动道具有个盒子,可以用砂糖做糖葫芦,都没有的话可以去交易行购买;爷爷的糖葫芦那个是瞿塘峡白帝城npc丁老三有售,不过那个道具是限时的,用的话每次都得买。
文/晓妮臆空间
今年过年,我要在所工作的城市度过了,还有一个月才过年,但我已经在考虑过年的活动了。因为,现在过年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没有年味了。可年味到底是啥味呢?
活到而立之年,成天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但似乎关于年的感觉越来越淡,反倒是儿时年的记忆越发清晰。
儿时,到了冬至二十八,早早被父母叮嘱写完寒假作业的我在家严阵以待。大人们一下班,由叔叔开着一个被叫做“拖鞋”的车(就是前面是驾驶室,有两排座位可以坐人,后面带着一个车斗,可以装货的小型汽车,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来接我们。我最先爬上车坐好,等爸爸妈妈把酒、苹果、油、米等等年货都搬到车斗装好后,我们两家人匆忙向农村爷爷家驶去。
冬天,天黑的很早,山路上只有叔叔的车灯闪亮,车厢里播放着孟庭苇、邓丽君或高胜美甜美的歌声,大人们在聊天,年幼的弟弟基本上是一坐车就睡觉,我百无聊赖看着车窗外,顺着车行驶的方向只见得到灯光延伸的路,看向一侧,有时是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有时路过村庄间或看到几盏灯光,听得见远远传来的狗叫声,有时看着看着,我的头就歪向一边睡着了。
等醒来的时候就到了爷爷家,他和奶奶已经准备好了蔬菜水果、豆腐肉肉、瓜子花生等。我睡眼惺忪的被叫到炕上和弟弟一起吃零食、看电视。妈妈和婶婶换好了衣服就开始准备做饭,爷爷奶奶和爸爸、叔叔会一起上炕,聊聊天,有时也会打一圈麻将。
到了二十九、三十,基本上就是吃和玩了,做饭和打麻将是主要活动。爷爷会用蜂窝煤炉子小火悠悠炖上大半天牛肉,筋道有嚼头,放凉切片装盘,每一片都口齿留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吃零食之外就是和弟弟抱着电视,看上一天的连续剧转播。什么《倚天屠龙记》、《新白娘子传奇》的,百看不厌。
但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爷爷做的冰糖葫芦。爷爷家有好大一颗山楂树,红彤彤、绵茸茸,尽管如此,我们也都没那么喜欢吃,因为太酸了。有一年,爷爷说,给我们做冰糖葫芦试试,家里大人小孩都很开心。大年二十九的下午,爷爷开始挑选山楂,选择个头大的山楂,一一洗好、晾干。
大年三十吃完早饭,爷爷就坐在炉子前先把山楂按照六个或八个,穿成串。然后开始熬糖,我和弟弟眼巴巴在旁边看着,看锅里的糖慢慢融化变得粘稠,然后爷爷用山楂蘸糖,然后放在一旁的玻璃板上。有时候,爷爷怕烫着我们俩小孩,会把我们赶到炕上,不让在旁边看着。
我俩会悻悻离开,但心里却惦记着糖葫芦。做好了却没得吃,爷爷说要放在外面晾凉,糖变硬就会和外面卖的一样了。于是又是新一轮的等待,我们俩从屋里的窗户上盯着外面的糖葫芦,希望会像冬天冰冷的天气一般让糖葫芦变硬。
等到了傍晚,虽然从大人到小孩,我们无数次跑到院子里小心翼翼戳戳糖葫芦,但没有红彤彤的颜色,没有硬硬的模样,依旧粘粘的。终于还是拿过来吃了,没有外面卖的糖葫芦脆,糖有些粘牙,山楂也烫的半熟,颜色并不鲜亮,第一次吃有些失望,明明和外面卖的不一样嘛。后来几年爷爷每年都试,虽然每年都有进步,但最终也没能做成和外面的糖葫芦一摸一样,可这糖葫芦确实比我吃过的很多糖葫芦都甜的多。那些等待的过程,因为对结果充满了期待,反倒显得很充实。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晚饭前各家各户会放一串鞭炮,噼里啪啦,颇为热闹。老人们说这炮仗嘣一嘣,坏的东西就不敢上门了。八点整准时坐在电视前看春晚,我就在期待着零点前放烟花。
那个时候,叔叔和姑父总会在过年准备很多烟花,从晚上十一点开始,妈妈和婶婶她们煮刚包好的水饺,爸爸和叔叔就到院子里放烟花。冬天好冷,我们小孩被勒令呆在炕上冲窗户外看,奶奶和我们一起,爷爷通常都不看,然后我趴在满是水气的窗户前,顾不得凉,用手赶忙擦拭干净,以便看得更加清楚。我和弟弟小,挤在窗台上的一边,另一边让给奶奶,可奶奶通常只在后面炕上看看,并不向前和我们一起挤着。
爸爸或叔叔会在开始前,大喊一声“准备好了啊,我要开始放了。”
空中是硕大盛开的花、是快速划过的流星、是飞窜的火箭;地上是刷刷上喷的火花,金光灿灿、绚烂夺目。
半小时后,烟花结束,大家开始吃水饺,小孩子们仔细嚼着水饺,希望可以吃到代表好运的红枣。吃到了开心无比,吃不到就会悻悻的不开心,大人们有时会特地找到那些有标记的给我们小孩子,以免我们失望。
零点的钟声敲响,给老人拜年,收着压岁钱道谢,然后带着浓浓的喜悦,饱饱的进入美美的梦乡。
大年初一的早上,在清脆的鞭炮声中醒来。大人们会来催促早起吃饭,因为一会儿会有人来拜年。看到家里的小孩子不起,会生成懒惰的印象。但对于儿时的我们,印象算什么,激励我们起床的,是有新衣服穿。
爸妈和叔叔婶婶吃完早饭会一起结伴去村里的长辈那里拜年。而我们小孩子便和爷爷奶奶留守家中,等待村里人来拜年。
爷爷早已经备好了茶,烧好了水。等待来拜年的人前来。很熟识的会盘腿坐在炕上,对着爷爷奶奶说些吉祥话,互相道一声“过年好”,其乐融融,热闹非常。
现在想来,拜年或许是一种仪式感,但却是诚恳的问候,年轻人卸下一年的疲惫,穿着崭新的衣服,一切都是新的,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开始;老人尽管不是每年都有新衣服,但看着年轻一辈辈长起来也满是喜悦,聊聊过去的光景,越发珍惜如今的好日子。
一晃儿,老人作古农村早已没了家,我们也长大了,有了各自的家,回的家也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家了;因为环保的缘故,烟花鞭炮大多都是禁燃禁放,那些夜空中的绚烂成了回忆;糖葫芦再甜也不是小时候爷爷做的味道,有些味道是独属的印记,永远不会重复;现在拜年,电话、手机微信、短信等等形式多样,即时面对面,但也不是一起围坐在大炕上的感觉。
现在过年,没了以前的内容,但也多了新的形式。 不管如何变化,合家团圆是不变的主旨;无论年味如何,与家人团聚永远是最暖心的记忆。
只是,逝去的儿时的年味,我们很怀念他。怀念那时候的爷爷奶奶身体还硬朗,怀念那时候的父母他们还年轻,怀念那时候倍受宠爱、无忧无虑的我们自己。
#羽西X 红蕴新生#,等你来参与,详情请见。
活动传送门
寒假又一次来了,回想早已逝去的岁月,我浮想联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就像那一滴一滴流淌下来的水,一去不复返。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最难以琢磨的是青年,而最透明无瑕的,是童年。
童年的天空是蒙着浅蓝色的、光洁的玻璃纸的,挡住了外界的喧嚣与尘埃,只会单纯地凝望着头顶的那片瓦蓝。童年是纯洁的,是天真无邪的。
童年的时光逝去得飞快,转眼间,我从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懵懂的少女,琐琐碎碎的心事又一次落入了我的心田,带着几分忧郁和伤感,尘封了很久的记忆大门再次打开,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冰糖葫芦,那圆溜溜的、漾着红色光泽的山楂,亮闪闪的冰糖好像泛起了金色的光辉。那诱人的香味总是让人忘不了,一闻到它,我的口水就不由自主地往外涌……
不知在哪一天,妈妈出门买菜,我在家里翻来覆去,我的馋劲儿又来了,于是便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串冰糖葫芦。这根糖葫芦的棍怎么这么长,我踮起脚尖来也够不着。思考片刻,我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我搬来板凳,小心翼翼地踩了上去,在心里对那“该死”的冰糖葫芦说:“哼,冰糖葫芦有什么了不起,我现在长高了,看我怎么收拾你!”说着,我冲着冰糖葫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谁知这样还是咬不到。为了冰糖葫芦,我豁出去了。我用力一跳,从板凳上跌了下来,糖葫芦没吃着,还摔了个大马趴。就在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狼狈样,好像明白了,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歪着嘴,不知为什么,哇哇大哭起来。后来发生的事我已不及得了,但至今我依然爱吃冰糖葫芦。
岁月就这样一点一点丢失原来的模样,让人不再透明简单,也让我们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但童年的记忆是不会被抹去的。每当我看到糖葫芦,就会想起这段往事,想起我这五彩缤纷的童年。
篇二
“卖冰糖葫芦,一元一串!”这阵阵叫卖声,把我从甜甜的梦里拉了出来。
我拉开窗帘向外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车上的玻璃箱里那一排排晶莹鲜亮的冰糖葫芦,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往事。
那也是一年冬天,我从家出来,四处闲逛,看到一个老爷爷推着车子在卖冰糖葫芦,我走上前去买了一串,咬了一口,甜甜的,脆脆的,十分好吃,我不由自主地问:“老爷爷,这是什么地方的冰糖葫芦,这么好吃?”“孩子,这你不可以不知道呀,这是咱家乡的冰糖葫芦呀!”于是,我从那时起就知道了,家乡的冰糖葫芦是吃的。
那老爷爷还告诉我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首先把山楂洗净,再把里面的籽拿出来,接着用签子把山楂穿成串儿,然后熬糖浆,最后把串成串的山查蘸上糖浆,并冻上,这样,冰糖葫芦就做成了。
我回收了思绪,又向窗外望去,那个卖冰糖葫芦的阿姨似乎要走,我忙以最快的速度拿了一元钱并胡乱套了一件外套飞奔下楼,我跑到阿姨身边说:“阿姨,我要买冰糖葫芦。”说完,我便仔细看了起来。
这儿的冰糖葫芦有山楂的、蜜枣的、香蕉的、海棠的……更好玩的是,还有一种冰糖葫芦是山楂和香蕉是粘在一起的,我问阿姨这个叫什么,阿姨告诉我这叫“兄弟连心”。我从来没有吃过,便买了一串来尝一尝,结果粘的我脸上全都有糖,我笑了,说:“阿姨,这是咱家乡的冰糖葫芦吧!”阿姨说:“真聪明。”我又笑了,因为我能记得家乡的冰糖葫芦的味道,所以我认定了,这是家乡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我爱你!
篇三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