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早在一九八六年国内就有一位陶瓷家开始注意到“主席用瓷”的特殊意义,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在最初两年里,他所收的产品中大部分是釉上彩实验品“水点桃花”,只有少部分是釉下彩“7501”产品中的碗和盘,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
早在一九八六年国内就有一位陶瓷家开始注意到“主席用瓷”的特殊意义,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在最初两年里,他所收的产品中大部分是釉上彩实验品“水点桃花”,只有少部分是釉下彩“7501”产品中的碗和盘,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工艺美术馆(今百盛购物中心)落成时,国家轻工业部在此举办了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陶研所”开发部主任黄万凯先生带队来京参展,并带来一批所藏“7501”珍品,大约有近百件,所有的碗、盘、壶、合、锅等容器均配有盖子。这是当时除中南海藏品之外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多最全的一套“7501”,这位陶艺家不失时机地将其全部买下。至于“陶研所”所剩“7501”藏品已经不多倒是事实。
从1958年起至1974年止,醴陵窑曾多次为毛主席制作生活专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由于种种原因,散落民间的主席用瓷数量非常稀少,而收藏主席用瓷较完整的中南海和韶山纪念馆又非常人所能接近的,这给研究和收藏主席用瓷带来很大的难度。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主席用瓷才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因收藏价值高,即便如此也颇受藏家追捧,最终以88万元成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藏友们的不断寻觅,多件主席用瓷陆续被发现,如四季花卉纹碗、梅花系列餐具、胜利杯、茶
壶、红山茶鱼盘、烟灰缸、牙盒等。但这些相对于主席用瓷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席用瓷探究领域尚有许多谜团,这些都需要有心人不断地寻觅、发现、研究、完善。
那些幸存入库的“主席用瓷”又是怎样流入社会的呢光阴似箭,转眼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已成为历史,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八二年,春节前夕,研究所将封存的部分“7501”连同其它库存产品一起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据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当时在分“7501”时,只分了碗、盘、杯、勺等小件物品,象饭锅、品锅等大件产品和碗盖等均未分。
更有意思的是,此后不久有一位景德镇的陶瓷商人,在“陶研所”的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素白胎,立刻被它那晶莹如玉的质地所吸引。这批素白胎就是当年开始试制“主席用瓷”釉上彩“水点桃花”时留下的半成品。于是这位独县慧眼的陶瓷商将其全部买下后,高薪聘请景德镇仿古高手、按照官窑器的纹饰进行彩绘,并在圈足内书写“雍正年制”、“乾隆年制”、“慎德堂制”和“居仁堂制”等款识,冒充古董出售,着实让一批海内外古董商和收藏家“打了眼”。这位商人很快发了财,家里盖起了豪华别墅。至于“中南海用瓷留下的遗憾”一文所谈到的海外陶瓷商对“主席用瓷”的收集是在一九九二年,时间要晚了许多。此外,该文关于“这位陶瓷商把从民间收购来的散件按照原来的设计拼组成套”的说法也令人怀疑。就我所掌握的情况.除当年送入中南海的“主席用瓷”外,流散于民间的“7501”要想拼组出完整的一套(一套是138件,而不是该文所说的30件)是完全不可能的。至于该文将当时生产的釉上彩与釉下彩瓷均划归“主席用瓷”更是错误的。
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30多年过去了,这批“神秘”瓷器的价值也由当初的几十元翻了数万倍: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个小瓷碗17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 由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八友”江野亭之女汪桂英和李雨苍设计,由市陶研所烧制的“7501”毛主席生活用瓷,日前在上海拍卖行拍卖引起轰动,单件最高价达275万元。在数次拍卖会上共有“7501”瓷9件,是一位曾在景德镇陶研所工作数十年,现旅居海外的收藏家送来的,其中3件在第一次拍卖中分别以55万元、10万元和275 万元价格成交。
电视剧《红楼梦》中妙玉
妙玉讨人嫌
只用1000多字,便塑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并给阅读者留下极其广阔的想像空间,这是我们不能不膺服老祖宗曹雪芹的地方。
我指的是他笔下的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名第六,比王熙凤还靠前,是惟一一个既无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并非嫁给这四族任何一家做媳妇的女性。在现在可以看到的真本《红楼梦》(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第一符码是《石头记》)里,妙玉的“正传”,只有第四十一回中的1000多字——按庚辰本逐字计算,是1325字;这段文字现存各抄本字数似无差别,异文也寥寥——虽然第七十六回她还有一次亮相,但那段情节里的主角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只能作为她的“别传”看。其余与她有关的文字,都属“暗场”,而且把元妃省亲时“忽见山环佛寺,忙……焚香拜佛……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的含混交代也计算在内,统共也不过四次。
在1325字的妙玉正传里,妙玉的性格主要是通过十次“台词”体现出来的,共321字。其中最凸现她性格的,是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不用多分析,读者试把这些字句读上两遍,一个天性怪僻的人物,已恍在眼前。
前几天和王蒙通电话,他问我正在做什么,我说正写“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他很直率地说出他的直觉:“我讨厌妙玉。”我想如果曹雪芹能听见这样的考语,会很得意。他仅用了1325个汉字,便能使阅读者在情感上有所付出。其实在真本《红楼梦》即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里,曹雪芹已通过书中另外的人物,表达过妙玉一定会为人所厌的性格悲剧。一次是第五十回,李纨宣布:“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一次是六十三回,与妙玉曾为邻十年,号称与妙玉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的邢岫烟,虽然对妙玉的来历和想法提供了一些信息诠释,却也批判她“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不过,许多读者嫌厌妙玉,是受了高鹗续书的影响。按高鹗的思路,妙玉是个“假正经”。早在清朝,如裕瑞这样的评家,就看出来高续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他在《枣窗闲笔》中指出:“伪续四十回……妙玉走火入魔,潇湘馆鬼哭等处,皆大杀风景。”今周汝昌先生更指出:“妙玉是雪芹书中抱着悲愤心情而重彩描绘的一个最重要最奇特的女性……乃是一个异样高洁(虽然有点矫俗太过)而不肯丝毫妥协的少女,对她的评价,在全书中恐怕应居首位。”(见《红楼梦的真故事》)我想周先生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在第五回关涉妙玉的《世难容》曲里,明写着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的结局:“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风尘”在这里是“俗世”而不是“娼门”的意思,“肮脏”在这里要读作kǎng zǎng,是不屈不阿的意思;如果曹雪芹那八十回后的真本尚存,一定会有与第四十一回相呼应,却又把对妙玉的“观感”平衡过来的笔墨,应不至于再产生出对于妙玉的“误读”。这里且不拟就“厌玉”与“尊玉”的两派观点孰是孰非展开讨论。我想强调的是,曹雪芹在其亲撰的第四十一回“妙玉正传”中,仅用1325个汉字,就活跳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且在人物关系上、悬念设置上、命运结局上,给阅读者留下了那么宽阔的想像空间,以至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是嫌厌者有其“理”,而珍颂者有其“据”。这样的文笔,实在太了不起了!
现在我们中国内地当代作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中,不少人谈及自身创作所受影响,言必及乔依斯、卡夫卡、福克纳、马奎斯、博尔赫斯、纳博柯夫等等,既是真实状况,也从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来源愈趋丰富。但我觉得,曹雪芹的文笔,实在更应成为我们营养源的首选。毕竟我们是用跟曹雪芹一样的符码——方块汉字——进行写作,上述的“言必及”者,所阅读到的诸西方大家的作品,也大体都是译成方块汉字的“符码重组”,所谓深受启发云云,其实恐怕首先是深受汉译者文风的启发。
我们这些曹雪芹的后人,有谁还能仅用不到1500个方块字,在十次“道白”中,便令一个艺术形象活跳出来,并引出阅读者强烈的感情反应,及对角色命运发展的强烈好奇呢?
“回到曹雪芹”,或曰“从曹雪芹再出发”,至少,可以成为一部分中国当代作家的追求吧。
妙玉之谜
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第五页);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关于她命运暗示的“世难容”一曲,亦安排在涉及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的曲后,仍是第六位,这是很费解的。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她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既非其血统,亦非李纨、秦可卿那种嫁到其中的女子,可是她却不仅名列于基本上由四大家族女性垄断的名册中,并且还排名居中,大有云断高岭之势,这实在值得探究。
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女性排名,并不以辈分长幼为序,更不是先贾氏成员再及其他,而完全是以该女性在《红楼梦》全书中的重要性来排座次的。所以黛玉、宝钗稳居一、二(她们在册中合为一画一诗,在曲中亦合二为一);元春因是关系四大家族,特别是贾氏荣辱沉浮的首要角色,故排第三;紧接着的是探春,她虽比迎春小,且是庶出,但作者极为看重她,该女子是在家族危难时,独能站出来支撑残局的顶梁柱,因此排第四;第五是史湘云,说实在的,把这位与黛、钗一样与宝玉有着不寻常的情感关系,并最后相厮守,且仅前八十回中便有大量篇幅精心刻画、令读者目眩心醉的角色排第五,已有委屈之感(由此也可反证出,探春这一“脂粉英雄”在作者构思中具有多么重的分量);谁该排第六呢?难道不该是王熙凤?“原应叹息”已出其二,难道不该推出迎春和惜春?可是,偏偏连霸王似的凤姐儿,以及正门正户的迎、惜姐妹都“靠边站”,第六位竟是一位不知姓氏为何、真名失传、单知其法号的妙玉!
曹雪芹著《红楼梦》,在整体构思中将妙玉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一定有他充分的道理。但在现在所留下的前八十回真本中,除去第五回的册页、仙曲中提及不算,妙玉也就出现了六次而已,并且其中四次都是暗出,真站出来亮相,只有两回罢了。
先说四次暗出。一次是第十七回至十八回中,大观园已造好,并且从姑苏采买的十二个女戏子,还有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忽有林之孝家的来跟王夫人回话,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说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于是果然下帖子将妙玉请进了大观园栊翠庵。据此,不少研究者认为,妙玉父母是获罪被除,王夫人此举,是藏匿罪家之女,并是导致八十回后贾氏“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原因之一。但是依我的思路,贾氏在此之前已因收养藏匿皇帝政敌的后裔秦可卿,导致了一场大惊恐(第十六回开首,皇帝降旨,唬煞贾氏满门,贾赦、贾政等入朝后,“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在总算安渡此次危机,且进入元妃得宠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筵期,最没有杀伐胆识的王夫人,是不会冒大不韪,作主藏匿一个罪家之女的,更何况还下帖子,留下“铁证”。从王夫人“笑道”的行文来看,她下命令请妙玉时,心态是很轻松的。及至写到贾元春游幸大观园,“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这算是妙玉又一次暗出。她是与元妃见了面的。以元妃的警惕性,是肯定要询问她的来历的。贾府犯不上在元妃眼皮底下再次藏匿罪家之女。第三次暗出,真是暗之又暗,那是在第五十回,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求红梅,宝玉乞得红梅后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第四次是在六十三回,宝玉寿诞,妙玉打发一个庵中妈妈送来一个“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贺帖,宝玉第二天才发现,不知该如何回礼,巧遇邢岫烟,这才知道妙玉在太湖边的蟠香寺修炼时,岫烟与其十年为邻,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妙玉是因为“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才投到贾府,岫烟深知妙玉“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自称“畸零之人”、“槛外人”,喜人自谦槛内尘世扰扰之人。这后两次暗出,都使得一些论家推导出妙玉暗恋宝玉的结论,高鹗续后四十回,也顺此思路一路荼毒妙玉到底。
妙玉的正式出场亮相,在前八十回中只有两次。一次是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按:本文所引回目及内文,均据庚辰本),可谓“妙玉正传”,虽涉及她的全文仅1500字,但已使她那孤傲怪诞、极端洁癖的性格凸现纸上,过目难忘。她藏有其价难估的文物磁,用梅花上收的雪烹茶,可见其家虽败而财富犹存,其人虽飘零而尊贵气度不减。她拿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斟茶给宝玉,是否可作为暗恋宝玉的佐证?我以为不可,这还是在写她的怪诞奇诡。在这1500字的描写中,因刘姥姥用她给贾母献茶的那只成窑五彩小盖钟喝了茶,她嫌脏不要了,后由贾宝玉讨出转送给了刘姥姥,确是一个“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细节。我很赞同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的真故事》(1995年12月,华艺出版社,第1版)里所作的探佚推测,在八十回后,这只连宫里也罕见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具,它很可能是由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卖给了古董商冷子兴,冷子兴又卖到了忠顺王爷府,后贾府事败,牵连到王夫人陪房周瑞的女婿冷子兴,追索此成窑盖钟来历,牵三挂四,累及妙玉,使其“终陷泥淖中”。
妙玉在前八十回中的另一次亮相是在第七十六回,当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句,吟出充溢着悲怆不祥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后,妙玉忽从栏外山石后转出,截断了她们的联句,并邀她们到栊翠庵中,挥毫一气将二十二韵联成三十五韵,她所独立创作的十三韵,不消说是值得逐句推敲的——其中一定埋伏着关于她命运走向的密集符码。
关于妙玉,我所探佚思路,与周汝昌先生有同有异。同的方面是:八十回后,贾府事败,成窑小盖钟牵出妙玉,贾府又添一桩窝藏罪。异的方面是:依我想来,王夫人收留妙玉时,并未蓄意藏匿;且妙玉可能与我所推测出的秦可卿不同,她并非皇帝政敌的后裔,确是父母双亡的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女,但她有一段隐情王夫人与众人都不知,她曾与一公子相爱,这种大逆不道的自由恋爱是“世难容”的根本原因,说“王孙公子叹无缘”,那王孙公子不必胶着于贾宝玉,在十四回秦可卿发丧时,送殡名单一大串,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句:“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从脂砚斋评语中我们已知,此处偶现的卫若兰其实在八十回后是一重要角色,且与史湘云有一段姻缘,那么,陈也俊呢?这位王孙公子为何在这里“偶现”?“叹无缘”的王孙公子会不会是他?妙玉的自由恋爱不仅惊世骇俗,更遭到诸如忠顺王爷追索蒋玉菡那样的压迫——逼婚,她只有到“青灯古殿”中躲避,后更遁入一般人难以觅踪的贾府大观园栊翠庵。关于她的命运归宿,把“到头来,风尘肮脏违心愿”中的“肮脏”解释为“不屈不阿”我以为未必中肯,因为如那样她就一定“玉碎”,关于她的册页上就该画着碎裂的玉块,而不会是“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了。周汝昌先生推想她后来因成窑小盖钟的牵引落入忠顺王手中,甚有道理;那王爷很可能便是一个远比贾赦更可怕的色魔,贾赦在未能遂心得到鸳鸯后发狠说:“凭他嫁到谁家去,也难出我手心。”忠顺王爷当然更会针对妙玉发狠说:“凭她藏到天涯海角,也难出我手心。”那当然是个泥垢般的手心。依我想来,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无瑕白璧遭泥陷”,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推断的落入了娼门,或如周汝昌先生所推想的那样,被拉入马棚、圊厕,配与“癞子”男仆,而是她竟终于不得不违心地嫁给了忠顺王爷,任其蹂躏,而那让她不能“玉碎”只能“瓦全”的原因,是惟其如此,才可挽救贾宝玉的一命!由此,妙玉提供了一个与秦可卿、与其他金陵诸钗全不类同的特殊悲剧,在曹雪芹所总体构思中,这桩个案一定承载着他内心深重的辛酸悲悯,故特地将其排在十二钗的第六位。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有时明明是很简单的道理,却经常有人把自己困在牛角尖里,不放眼新生活,一味沉溺于过去。溥仪就是这样困住了自己的前半生,不止是他,从封建社会过渡到民国新社会的人很多都摆脱不了旧时的思想,依旧沉迷于自己过去的角色,一辈子摆脱不了封建压迫。
但无论思想怎样发展,过去的事情终究是过去了,人总要生活在现状里,为未来而考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民国初期生活在北京城里的那些贵族已经失去了自己原先的身份,努力融入新的社会中,又不能像从前那样靠着宫中俸禄养活,即便曾经是皇亲国戚,如今也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生了。溥仪的妹妹便是如此,她选择了摆地摊变卖古董为生,任谁看了都不免心生感叹,唏嘘一番。
溥仪的妹妹前半生
文中提到的这位溥仪妹妹,就是溥仪的三妹爱新觉罗·韫颖,她与溥仪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常在一起玩,因此溥仪很喜欢她。她的号“秉颢”就是溥仪亲自为她起的,在紫禁城中时,她很受喜爱,宫中的老嬷嬷们因着溥仪也对她百依百顺,她是紫禁城中无忧无虑的三格格。
爱新觉罗·韫颖相貌美丽,性格要强,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宠爱就忘乎所以。即使宫中有看不上她的宫女,或是老嬷嬷欺负她时,她也没有向溥仪告状。她比溥仪早太多预料到清朝的结局,所以在1924年,她和溥仪一行人被赶出紫禁城时,也不至于那么不安茫然,那一年她才十一岁。
但她终究是个小女孩,还不能够自己独立生活,只能够跟着哥哥溥仪,从北京挪到天津。她在天津仿佛过着纨绔子弟富二代的生活,陪嫂子婉容一起唱歌跳舞,跟着哥哥溥仪学学打网球,也跟着他们一起学习日语,对于接下来日本人想对哥哥溥仪做的一切阴谋,她都毫不知情。在这样的环境下,韫颖渐渐长大,出了成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妙龄少女。
殊不知她的哥哥溥仪还抱着复辟的梦想,打算将她许配给婉容的弟弟。1932年,日本人护送溥仪去往东北登基建立伪满洲国,她也在这一年被溥仪许配给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麟,两人在长春举行了正式而又庄重的婚礼。
韫颖没成想两人结婚还没到一个月,两人就不得不迁居他乡——他们被溥仪派去了日本学习吸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理论。但韫颖对在日本的生活极其厌恶,她无法忍受时时刻刻有人监视自己,时时刻刻有人将自己当成异类。
溥仪妹妹摆地摊
1933年爱新觉罗·韫颖先行一步回国,她作为人妇与人母安心待在家里,等着丈夫回归。而丈夫在1938年才回来,作为伪满洲国的精英教官在长春高等军事学院培养军事人才。韫颖知道,溥仪与润麟的路是走不长的,但她一介妇人,那固执的二人又怎会听她的意见呢?
在1945年,溥仪抛弃了一众人,带着润麟逃亡沈阳,韫颖与她的丈夫失去联络,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流落在东北街头。走投无路的她只好给人做工养活三个孩子,这一段生活经历也让她成长了不少,尝尽了人间苦楚。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她回到了北京,到了父亲的亲王府中居住,1951年父亲病逝,她也分得了遗产和几间房屋。她将这些房屋出租,赚取租金,又想办法赚些钱来养活自己与三个孩子。
租金实在是太少了,而韫颖又沾染上了抽烟的毛病,不得不想一些正当的赚钱快的方法。那时过去的王公贵族们为了生计都把自己家的古董、值钱物件拿出来变卖,韫颖也跟着这样做了。她将自己家收藏已经的许多古董拿出来卖,在路口摆摊。她是溥仪的妹妹,有许多人都认识她,她在这摆摊很快也让不少人知道了,甚至还遇到了一位贵人。
偶遇马未都,后半生得到高评价
韫颖摆摊与旁人不同,她从来不讨价还价,往那一坐,等待“有缘者”看重她的物件,向她询问,她也会在一旁静静的坐着抽烟。因为自身其实并不懂这些古玩物件,所以她做的基本上都是赔钱的买卖,这些古玩对于她来说还没有一包香烟更有价值。
那时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正在北京收集珍贵古董物件,听说了溥仪的妹妹韫颖在那里摆摊卖古董,于是就打算前去拜访一下。马未都找了好久才找到韫颖摆摊的位置,看到她正抽着烟坐在自己的摊子前,盯着不远处的一个七寸电视机,若有所思。
于是马未都上前迎去,打算与韫颖交谈两句,并把自己收藏的极品官窑给她看看。没想到,韫颖只是与马未都敷衍寒暄了两句,对于他手中的极品官窑,连看都不曾看一眼。马未都后来回忆这件事时,由衷佩服韫颖是个奇女子。
其实韫颖原先从皇宫中出来,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相比于人到中年还不能自理生活的溥仪来说,能够变卖物件为生的她已经比传统皇亲国戚强很多了。就连***后来也评价她是能走进人民群众中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对于马未都到她地摊前,给她鉴赏极品官窑,而她连看都不曾看一眼的这件事情,笑笑也就罢了。
爱新觉罗韫颖后来改了名字,叫做金蕊秀(蕊秀是她的父亲亲自给她起的字),还被批准到狱中探望溥仪。在溥仪出狱后,她还与溥仪相互照顾,一起自力更生,度过晚年。
对于早已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他们在几十年的离别之后,在北京城中又见到了。两人远远地看了一眼对方,出乎意料的,韫颖看向润麟的眼神没有怨恨,取而代之的都是释然。最后她做上了自己小区的管理员,在对人民的尽职尽责中偿还了自己11岁前用在身上的民脂民膏,安心离世。如今这些人基本上都离世了,这些是是非非也终于不用再缠绕他们,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吧。
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历来就被国人所重视。瓷器的形成主要是在高温的窑炉中烧制,并且由于温度的不同,瓷器表面的釉料颜色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进入形成不同的色彩与花纹。瓷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不仅只是工艺上的进步,而且是从官用瓷到私用瓷的转变。官瓷是在官窑中生产的,始于唐代。其由政府监管,烧出的瓷器经过挑选,主要是用来进贡的,对象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在那个时代,官瓷也称为贡瓷。
一、官窑厂被淘汰瓷器的处理皇家的东西通常是最好的,何况是用来进贡的。因此,如果在官方窑炉中生产了次品,则必须将其处理掉,将其扔掉太浪费了,所以想出了有益的处理方式,就是向外售卖它。
二、在皇宫出售瓷器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资金,当国库空缺时,皇帝会尽力筹集资金。这时候,就会把库存的瓷器当作商品来卖掉。这样的情况,在乾隆初年就有发生过,当时,有近14万件略有破损或者是釉水不全的瓷器被变卖。而在乾隆中期,卖出的瓷器也多达八千多件。
三、皇上赏赐的瓷器一般将官窑的瓷器送到宫殿,皇上则成了毫无疑问的享有者。如果大臣或妃子,哪怕是丫鬟做了让皇上高兴的事情,皇上就会给TA们赏赐。这赏赐可能是黄金珠宝首饰,也有可能会是瓷器。例如,光绪八年就赏赐了14种圆形器皿。
四、皇家瓷器被外国人抢劫众所周知,在清末,中国由于落后而受到西方列强的欺负。其中,众所周知的圆明园,就有一大批的瓷器被掠夺并散布到全国各地。
也就是说,在古代,瓷器通常被送到宫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瓷器也需要被消耗掉,否则,如果宫殿里堆积了那么多瓷器,那一定是没地方放的。而经过历史的发展,民间瓷器也越来越普遍,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了。
为什么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一说起中国的官窑,就能联想到宫廷剧里太监或者奴婢细心擦拭宫内大大小小的瓷器摆件的画面。
在明清时期,也就一百多年前,一般百姓是看不到官窑的,只有少数流传宫外,都是宫廷里太监或者奴婢受赏送出宫外或私自偷出宫外。
明清官窑历史价值,你知多少?
全世界最值得投资的品种是中国瓷器
想想中国的英文是china,亦有瓷器的意思,投资瓷器意味着投资中国?当然不能这么肤浅,能以一个器物来给国家命名,可见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支撑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力。
其中投资明清官窑瓷器经济效益最好。为什么呢?
其一,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从洪武二年到宣统三年,中间跨度643年,在643年当中有记载的烧造的时间差不多整整将近五百年,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停灶以后中间有一段,包括中间还有明代空白期的停灶。
其二,物以稀为贵,明清官窑瓷器很稀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热衷于收藏古物,对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当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承载着帝王的思想和愿望,还有很多历史的背景。
一百年前,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是一般老百姓官窑看都没看过;
太监宫女是在皇宫后宫里边打扫时才有机会接触;上太和殿朝拜的大臣也只是瞄视旁边的彩色瓶;
直到1925年故宫开放,普通百姓才有机会看到神秘的皇家瓷器,短短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能看能摸,甚至还可能拥有一件,但是它的数量是非常珍稀的,是一种稀缺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因为现在大部分官窑都在博物馆。
在鱼目混杂的市场,鉴别真伪是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艺术品,它的收藏背景非常重要,我们在收藏时,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收藏;从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它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懂没关系,小编还带来了一堆干货喂饱你(行家可以飘过了~)
下面是明清历代官窑部分款识,可供大家参考:
1、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2、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3、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4、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5、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6、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7、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8、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9、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10、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11、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12、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往期精彩内容:
视频解析小叶紫檀棕眼知识,太全面了
硬币收藏中的“天坑币”,如果能够碰到一枚,那就是太幸运了!
哪位老铁认识这手串是什么材质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