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紧张有序推进。2019年12月13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冬奥会历史上一次非凡的成功。萨马兰奇在肯定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同时,也指出,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除了赛前准备,更大的挑战在于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
由于体量巨大、维护成本高、功能开发困难等原因,大型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已成为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奥运会主体育场赛后闲置甚至废弃的情况并不少见。“赛时风光无限,赛后难以为继”似乎成了奥运会走不出的怪圈。自然,“双奥运之城”北京也备受关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奥运场馆是否持续运营?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赛后运营有没有提前规划好?
2018年FINA游泳世界杯在水立方举行
迎接挑战,探索奥运场馆改造之路
北京国资公司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曲棍球场、射箭场等五大奥运场馆的投资建设单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承担了鸟巢和水立方的赛后运营和综合利用责任。因此,北京国有公司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奥运场馆的持续运营问题。
寻求“后奥运时代”的奥运场馆转型并不容易,北京国资公司的探索过程充满挑战。虽然奥运会结束后,两大场馆可以享受到奥运会带来的旅游红利,但随着奥运会记忆的淡化,单纯的旅游收入无法承担场馆运营和设施折旧的成本。北京国企必须重新定位场馆,拓宽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结合公司国有企业性质和场馆运营市场化规则,北京国资公司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不仅将企业转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还将奥运场馆纳入整体产业板块,注入资源,规划发展。这是北京国资公司的突破思路和重要举措。前者要求北京国资公司从国家发展和基本建设大局出发,规划场馆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开发;后者要求北京国资公司从产业化运营的角度和系统性来规划场馆运营。
后续实践证明,大局意识让位于作为国家公共体育设施的两大场馆,切实履行了国有企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充分发挥了大型国企的资源优势,各种业态的互动融合可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为场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提供了空的空间。
2015年北京国际业余田径锦标赛在鸟巢举行
屹立不倒,拓宽奥运场馆功能
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是北京国资公司对奥运会后两大场馆的重要定位。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在水立方成功举行,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在鸟巢成功举行,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头戏——亚洲文化嘉年华在鸟巢成功举行,水立方成功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开幕式。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正日益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和首都北京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确保国家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是两个场馆的首要责任。
北京国有公司还积极向两大场馆注入文化、体育、金融、风险投资等资源,丰富奥运场馆运营内容,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体育赛事方面,凭借一流的场馆设施和良好的运营服务,意大利超级杯、南美超级德比杯、伦敦超级德比杯、“沸雪”世界单板滑雪大赛、FISU Freestyle 空中国技能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足球赛事相继登陆鸟巢;FINA旗下的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国际高水平单项赛事均落户水立方。在文化演出方面,积极对接高端文化资源,把鸟巢、水立方打造成代表品质和影响力的场所。同时,北京国资公司加强了自有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一方面,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奥运场馆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了“鸟巢京韵”国粹新京剧驻场演出,推出鸟巢大型视听光影秀,为广大市民提供更有效的文化供给;另一方面,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加强“鸟巢文化中心”、“艺术水立方”、“梦幻水立方”等无形资产的输出,让体育场馆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鸟巢青少年棒球邀请赛
天鹅湖,水立方上演的“奇幻水立方”系列演出大型全景芭蕾秀。
立足公益,让奥运遗产造福大众
作为公共体育设施,在鸟巢和水立方的赛后运营中,北京国资公司一直贯彻“奥运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承担场馆举办公益活动的义务。这不仅促进了奥运场馆的充分利用,也将奥运精神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方式。
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鸟巢形成了鸟巢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少儿趣味田径赛等自有品牌公益活动,以及鸟巢半程马拉松、鸟巢欢乐冰雪季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水立方建设水上乐园,为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提供游泳培训课程,举办“北京市全国游泳比赛”等活动。
两个场馆发挥影响力,开展公益活动,倡导公益理念。如鸟巢连续多年举办“爱无国界——国际义卖”,水立方连续举办中国青少年参观旅游“寻根之旅”,自主举办“点亮蓝光”自闭症关爱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为自闭症患者提供援助。同时开展了关爱残疾人、救灾扶贫、节能降耗等多主题公益文化活动。
作为北京新的旅游地标,鸟巢的旅游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游向奥运文化游、深度游、体验游转变。水立方3000多平方米的公益文化展区免费向游客开放,“水立方冰水转换主题展”、“美丽中国江山风光”、“APEC之旅”等主题展览活动让游客赞不绝口。
自2008年10月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以来,鸟巢和水立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和观众5600多万人次,安排各类赛事、演出、展览和全民健身活动3400多场,真正使奥运场馆“走进了国际舞台和人民生活。”
鸟巢灯光秀
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
接力冬奥会,让奥运遗产永续利用
在紧张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中,奥运遗产及其可持续利用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焦点。
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体育场得到再利用,鸟巢将承担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服务保障任务,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举办冬冬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主体育场。水立方成为“艾斯·库伯”,承担冰壶场馆改造和赛时保障任务,成为首个实现“冰水双驱动”的国际奥运场馆。国家速滑馆(冰带)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在原有的射箭场和曲棍球场两个临时场馆的基础上投资建设的。早在国家速滑馆建设之初,北京国资公司就充分考虑了奥运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国家速滑馆将成为以冰雪运动为特色的新型体育综合体,成为人们冬季体验美好生活的新地标,向世界展示“冰带”永续利用的“中国方案”。
对冬奥会和冬奥会遗产可持续运营的规划,不仅体现在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上,还体现在对冰雪产业发展的长远考虑上。围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北京国资公司整合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资源和奥贝集团资源,成为2022年冬奥会赞助商,联合举办“相约2022”冰雪文化节,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奥运场馆的持续运营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罗格和巴赫两位国际奥委会主席对鸟巢的赛后利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鸟巢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大型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罗格甚至称赞水立方是“设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运营效果最好的奥运游泳馆”。鸟巢和水立方赛后运营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奥运场馆赛后“重复、综合、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这也让我们有信心期待,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再次证明,奥运巨型场馆可持续运营的“中国经验”可供世界借鉴。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中国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奥运遗产感到自豪”。(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jpg)
2022最后3个月桃花运旺,爱情最甜蜜的5大星座).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白羊座犹豫,射手座顺利,摩羯座委屈).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