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提起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另外,还有人想问爷爷去世了孙子的禁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奶奶去世了孙
提起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另外,还有人想问爷爷去世了孙子的禁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
1、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
现在的奶奶去世,我们孙女儿也是黑白非常。祭品,把一些奶奶喜欢吃了,这也是可以说明你的爱心的。
2、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爷爷去世了孙子的禁忌是什么?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老人去世晚去哪了。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去世的人越疼爱谁越不托梦。
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引魂幡孙女可以举吗。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奶奶去世孙女不去行吗。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孙女参加葬礼注意事项。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上班为啥不能戴孝牌。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孙女婿奔丧都要做什么。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办完丧事以后禁忌
1、忌直接回家
大家参加完葬礼后,时间不要回家,可以先去寺庙这类地方去去身上的晦气,然后再回家也不迟,不喜欢去寺庙的,也可以去大街上面逛一逛,或者购物,或者吃饭都是可以的,总之不要直接回家,在外面做一些事情再回去,这样也能把身上的晦气去干净。
2、忌拜访朋友
参加完葬礼后不要接着拜访朋友,因为在葬礼上,大家可能会遇到以前很好的或者很久没有见过的朋友,在参加完葬礼后就去朋友家拜访的,这样不行,可能会把身上带着的晦气直接带到朋友家去了,这样会影响到朋友家的风水和运势,所以要禁忌去朋友家。
3、忌看望老弱
老人和小孩对于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大家参加完葬礼后也不要直接和老人或者小孩子见面,身上的不好的东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老人面特别重要。
黑色是哀悼的颜色,人们常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
中国传统以白色为孝服,去探望时别谈开心的事,别大声喧哗、别大笑。丧服是黑色的,孝服是白色的。自古就有披麻带孝一说。黑色是参加葬礼的人穿的,表示哀悼。白色是死者晚辈穿的真正的孝服。这本是中国人丧礼的传统礼规习俗。
不宜穿着的服装是发亮的深色服装是绝对不能穿的,晚礼服、运动服、休闲服、洋装也是属于不够严肃的服装,因此是不可以穿的。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是讲究丧礼着装的,亲人去世时,要穿孝服。长辈去世,子孙要披麻戴孝。即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布,表示沉痛和哀悼。
披麻戴孝一类丧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这种制度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等级制。按照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装。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始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中国传统丧服的第二个特点是白色。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起,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燕国太子丹为荆轲送行时,送行者全是白衣白帽,实际上含有送终的意思。白布丧服,现在还流行于某些地区的农村。孝服是白布衣服或麻布衣服。
至亲的头上会披上一块大的白布。鞋子上也要缝上白布。一般的友人、邻居束上一根白腰带,肩上披着一根白布。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库官库吏。其焚化之库钱,灰日后埋 入墓畔。围库钱时须多烧,此为寄托死者转交早前往故之其它家族,俗 称此为「寄库」。
(15)《挂孝》:丧家于门柱「挂孝」贴用白纸,亡父贴斜左,亡母贴斜 右,门外另贴「讣白」,书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殓
入殓就是「纳棺」,置尸于正厅一二日,请道士择定时刻,将尸体纳入 棺内,其时刻非常重要,纳棺的顺序下:
(1)《辞生》:纳棺内,备十二种菜碗供祭死者,称「辞生」。此为对 死者表示告别之仪,其仪,由道士取各种食料作给食之状,而念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钱》:入殓前有「放手尾钱」(留身后钱财)之俗。俗称 「放手尾钱,富贵万年」,以为死者身后留有钱留存子孙为吉兆。则 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钱若干,而将倒入揧器中,然后取出, 分与子孙。临终前「分手尾钱」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遗 物如金饰、衣物、钱财等,子孙均极珍重之。
(3)《割 》:丧俗有「割 」者,系以长麻一端击于死者身上,他端 则由遗各执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将丝一一斩断,然后各人将手 中麻丝包入银纸烧之,俗如是可与死魂断绝来往,此后始免被扰。
(4)《洗净》:又于丧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丧家每人用指头 沾濡此水于眉下处,俗称「洗净」,意为洁净。纳棺、出葬、做功德 时,均有此俗。
(5)《收乌》:纳棺请道士供祭,称为「收乌」,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丝,为的是吸收尸体的水气。
(2):草丝上面还要放烧过的灰,也是用以吸数尸体的水气。
(3):灰上放银纸,充作旅费,银纸上天放库钱,也是前往阴府所用的金钱。
(4):放「七星枋」,乃是写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极。
(5):放桃枝,因为亡魂前往阴间的路途遥远,恐会遇到恶狗,而桃枝可用来驱逐恶。
(6):放一个石头在棺材中,这是认为人死后会复活,而是鬼不是人,由于惧怕,所以放一个石头在棺中,表示必须等到石头腐烂,才能复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个煮熟的鸡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复活。
(8):放一碗酱油曲,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再复活。
(9):放「过山裤」,也就是登山时穿的裤子,用白布剪个样子,而且一边要缝对,一边要缝错,这是因为亡魂在前往阴 间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裤子丢在路上,魔鬼发现裤子后,一定会穿上,但因有一边是缝错的,魔鬼穿来穿去,要花很多时间,亡魂就不会被魔鬼捉到。
(10):放「鸡枕」,是用红布白布缝成的枕头,中间放有银纸。
(11):在尸体旁放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盖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这是道士做的白布,长度和棺柴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银纸。
(6)《搁棺》:出葬因要择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称为「搁棺」或「停棺」。则于收殓后,佣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湿防漏,俗称为「打桶」,以后又在旬祭时,复作 此种油刷。
3.居丧
遗族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称为「居丧」。死者之卑族者须脱冠履, 披发跣足,妇人则脱去身上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着 华服,男女各依其辈份轻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丧之孝子禁止理发,夫妻不能同房,禁访朋友,参加喜宴及到寺庙 参拜等,此类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严格,以后直至「除灵」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带孝》:服丧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用之。 「苎」—-苎布。孙、甥、侄用之。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用之。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之之。 「红」—-红布。直玄孙之儿子用之。(丧事用红色系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孙,含有引为荣誉意。)「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用之。 孝帽,大人载「草箍」(丧布圈以绳者),小孩带「荖苞」(丧布迭 折帽状者)。孝鞋,男用草鞋,女于布鞋上缝丧布。带孝由于孝之轻重,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折缝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结头发。待至「除灵」后依次换其频色,则由「粗孝」换为「幼 孝」,称为「换孝」。 服父母之丧,古时至百日,须服麻布衣而不斩衰,不剃头。过了百日 ,始剃发。用麻布条扎腕,至七旬换白布条,至百日「脱孝」。女儿嫁出 者,其带孝方式多以「手尾钱」寄于生家灵桌上,限于归致祭时,始带之。
(2)《麻灯》:丧用灯类统称「麻灯」。包括「大门灯」、「柑灯」、「孝灯」、「红灯」、「富贵灯」。
4.出殡
出殡埋葬(俗称『出山』,台湾人自古以来多采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这是由于人们俗信让死者能「入土为安」,后来政府曾一度规定, 因传染病而死的人要举行火葬,为的是怕传染病的流行,结果还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传染病死者。本来在遗言中行火葬的人并不多,因规定传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贫穷人家因钱的问题,而改土葬为火葬,所以火葬 就渐渐多起。男有「招魂葬」,这是由于失踪或溺水死亡的人,由于找不 到尸体,使用其遗物来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来主持,日期由择日师决定,程序如左。
(1)《转棺》:把棺材移至门外布至好的告别式场,内称为「转棺」,如果时间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动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后再移出。
(2)《起柴头》:或称「起车头」,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孙所赠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礼则要成双成对,若是配偶还在,牲礼只要成单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几张桌子,把遗族所赠的五牲及外戚送来的礼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张桌子要点上蜡烛并烧香。此时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礼,其它遗族也要跪拜,其它遗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后,丧主就跪在桌下,对外祖,女婿,孙婿跪拜加以答礼。「礼生」(司仪)要站在供物桌边,主持礼仪,跪拜的人也要听其号令,并指挥外祖,女婿,孙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时,将稻曲放在洗脸盆里,加上酒,是为「奠酒」,再来礼生要为外祖,女婿,孙婿要行三跪九拜并哭泣,俗称其状为「喷土粉」,表示这些人的哭泣带有讽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戏称「喷埃」。喷土粉后,丧主要在跪拜者的后方随拜。最后由亲戚朋友礼拜,并向丧主跪拜答礼。
(3)《封钉》:和尚或道士于念经后,将棺盖盖在棺木,四端各钉上长钉一只,称之为「封钉」。如果死者是母亲,就由外戚来打钉,打钉的寺候要说好话,不会说的由道士代说,「封钉」的人可得到一 个红包。如果死者是父亲,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辈来说好话和打钉,同样也是有红包,最后钉下的一只钉为「子孙钉」,要轻轻的 钉下,再由丧主咬下来,并削下棺木的一点点,一同放在灵桌上的 香灶里保存,等二天才丢弃。封钉时,道士念的吉利好话如下:
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禒。
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
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
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
五点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4)《旋棺》:对钉之后,由道士鸣钟钹为先导,引导孝男孝妇绕棺材三次,称之为「旋棺」,孝妇不论在转柩或旋棺的时候,都要靠棺木上号哭,孝男则跪拜在地。
(5)《绞棺》:旋棺以后,取来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绳好,称之为「绞棺」。绞棺之后,再行「棺罩」,就是以物盖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绣,外加五色的「布球」,看来颇为美丽,现今则用毛毡做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头》:出殡,前丧妇女身穿丧服倚棺而,哭,称「哭棺柴头」。
(7)《吊祭》:起柴头时,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吊祭」。对此,丧家视其费用答以比之多额之回礼。
(8)《发引》:发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吊祭后,丧葬行列开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则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时,先将棺柩置于墓前,男人在棺的右边,女人在棺左边,哀哭一番而礼拜告别。然后由僧道诵经,又在棺木穿气孔,即在棺木上钻上一孔,使空气流入,以便棺内尸体与地下土气相通,此称「放栓」。
(10)《坚灵》:「安灵」是于埋葬后,把亡魂牵引到家中,暂时安置在灵桌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准备供物,由道士僧侣诵经,行安灵式,遗族也要烧香礼拜号哭,一直到除灵后,每天早晚两次烧香 礼拜号哭。
5.做旬
出葬后,除每日朝夕「孝饭」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称「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头旬》:第七日称《头旬》:传说人于死后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会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遗族在半夜十二点开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养供物,并烧金纸和号哭,「头旬」是由死者的儿子来祭祀,并延请僧道在灵前诵经「开魂路」,道僧举行法忏,多设法坛于葬家(一、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略。
(2)《做百日》:死后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钱皂人请来和尚和道士,举行盛大的供养,贫人只是在灵前摆供物,由子孙礼拜号哭,在这一天,要由「粗孝」换成「幼孝」。
(3)《做对年》:死后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对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来,以牲醴祭祀,但不请道士,待天亮后,大家一起把孝服脱掉。
(4)《除灵》:于尾旬或「做百日」、「做对年」时「除灵」撒灵桌。古俗,除灵次日,丧家妇女换穿素服,至寺庙行香后,始准回家省亲,称「行圆」,盖视丧中为不祥也。
(5)《合炉》:合灶是在丧事终了后,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烧掉,把各字写在大牌上。合灶的时间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后半期的十月,由于「合灶」为丧事,一般人均不愿在过年时做,有些地方则要满三年才除灵与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要把骨头挖出来,擦干后晒太阳,然后放在「金斗」中。洗骨为台湾的民间习俗,同样要选吉日良辰,请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时,头骨要朝上,并用绵包起来,细的骨头则用红纸包,如果骨头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则对子孙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岁以下于埋 葬五年做;四十岁前后于埋葬六年后;五十岁以上于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后,也就是依照年龄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 ,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
一般喜事,礼金会统称为红包,而葬礼的礼金,则可以叫帛金。
葬礼给钱要用白色纸包裹,一般是写对逝者悼念词。如 音容宛在,典范长存,永垂不朽。也有简单写个奠字,然后落款。
: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五七:北方地区在第三十五天的时候,传统叫五七,由女儿做一个纸扎葫芦,并下一碗面,俗称五七开锁。民间信仰说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锁着必须,得给死者开锁,然后死者坐着葫芦过河江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每个人在三岁前,基本都不离开父母怀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庄也是这样产生的),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介之推于这一日去世)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