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身边最感人的故事有什么?

老人 0 52

抗疫中身边最感人的故事有什么?,第1张

抗疫中身边最感人的故事有什么?
导读:1月23日封城,2月11日封小区,到商超不对外开放,再到3月18日开始出现0增长,如今的无疫情小区居民限时外出,部分的复工复产,短暂又漫长的2个多月时间,心情起起落落,我也说下这段特殊时段的武汉普通人生活。分享下抗疫期间,身边的暖人心的事情

1月23日封城,2月11日封小区,到商超不对外开放,再到3月18日开始出现0增长,如今的无疫情小区居民限时外出,部分的复工复产,短暂又漫长的2个多月时间,心情起起落落,我也说下这段特殊时段的武汉普通人生活。分享下抗疫期间,身边的暖人心的事情。

心理咨询排忧解恐,谢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

在刚刚知道人传人,刚开始封城的时候,基本每人都会有认识的人确诊,甚至死亡,朋友圈有求助。很多人夜晚偷偷哭泣,彻夜难眠。大部分人在面对一点风吹草动时都高度紧张。二十多天后,这样紧张感也才因习惯稍微缓解。

这期间,有个朋友咳嗽,发烧去社区医院抽血,看见黑压压的人,又默默走回家,大哭中写下遗书。后来华师一些院校,还有社会开始建立心理热线,社区开始排查,电话询问是否有困难,让大家知道身边有人在关心,才慢慢的踏实。所以,谢谢不远千里来武汉为患者治病的各地医护,谢谢本地医护的坚守,也要谢谢这些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人员。

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

邻里关怀 守望相助

封城封小区后,武汉社区工作人员,下沉人员,志愿者开始承担起大部分居民的生活运转,普通市民也开始互相帮助,开展自救。

公共交通被禁止,市民组建志愿者车队。没有吃的,居民自己建各种群联系东西湖等菜农,蒙牛等商家进行团购。有的社区是自己组织团购,大多送到小区门口,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还会帮忙送到户,这些配送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家送来基本生活物质。

这段时间,各种业主互助群,微信群纷纷建了起来,每天消息不断,经常在小区群里看见有人说我有车,我去帮大家采买;我有多的存货,可以分给大家;也有牙齿发炎求药,孕妇待产求奶粉。大家互相搭把手,互相打气,同时也活跃气氛。

各种团购群

微信团购物质

这次疫情拉进了邻里距离,打破了隔阂,平常没啥动静的群都变得热闹起来,一起出点子,想办法,共度难关。楼下的邻居还说菜不够先拿他家的,不要慌。

也看见有一些本地公众号会每天搜集推送片区内各小区情况,供大家参考,心里有底。

志愿团队 将危险挡在门外

因为自己身处通讯行业,2月3日就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配合保障武汉市民宅家期间网络稳定,通讯正常等等工作。家里的长辈,身边有的同学还加入了志愿者团队,用他们自己话说,闲在家里耗时间,胡思乱想,不如互相搭把手,心里也踏实。买药,送药,按单购物,劝导居民不要外出,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因为特殊时期,很多药品短缺,又不能跨区活动,所以志愿者们经常是跑好几家药店才能采集齐大家需要的药。担心将病毒带入楼栋,甚至采用绳子吊物品上楼的方法传递物质。因为穿着防护服,每天忙到深夜九十点回到家的他们,衣服湿透,还要疯狂喷酒精,反复洗手,可以想象穿着层层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多么难受,辛苦。

家人加入志愿者在社区服务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这段特殊的时期让大家联系更紧密,身边的暖心之举也频繁可见。病毒也许没那么可怕,但未知和无望会让人难宁。谢谢可爱的人,是大家的守望相助,让阳光更多的照射进来。

当武汉彻底恢复正常,最想做的是去过早,热干面,油条,豆皮,煎包,欢喜坨,糯米鸡……每天不重样!

疫情快点过去吧,武汉明天会更好

可以送:

1一件时尚T恤---贴心、精美

2迪士尼杯子----比较实用

3漂亮的口罩-----保持健康

4手机挂件-----随身携带

5星座音乐盒-----美妙、动听

6汽车模型----打动人心

7发光抱枕----时尚、新颖

8毛绒娃娃-----可爱

9遥控飞机-----好玩、刺激

10ZIPPO------时尚、前卫

11毛绒玩具---韩国土豆

12可爱公仔---摆设美观、可爱

o(∩_∩)o

★点击下面的粉色图标★

面对突然卷土重来的疫情,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却有无数暖心又让人“鼻头一酸”的瞬间给我们深深的力量。

最近上海有这样一群人,一个人能驼起一栋楼的伙食,他们就是特殊时期依旧坚持给大家送粮食的送菜小哥。小区封闭后,大家都开始线上买菜,买菜的人很难买到菜,同样难的还有送菜小哥。他们的车上放着大堆的食材,他们不顾疫情的风险,靠着一辆助力车,穿梭在城市的各大小区、各个角落,为了保障居民生活不受影响,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冒着风险,既要养家糊口,又要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份工作不论尊卑,总是要有人去做的,特别是疫情期间,这样的工作不仅增加了自己接触感染的风险,同时自己忙碌的身影与停滞的居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鼻头一酸。默默地祝福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员平平安安,注意休息。

疫情期间,有些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会在自己的防疫服上写着自己的名字,来自哪里,方便同伴相认,还有的会写上自己的小愿望。在众多愿望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想回家”,看到这些奋战在一线,不分昼夜的白衣天使,再看到他们最简单真挚的愿望时,真的觉得鼻头一酸。他们因为工作,舍小家保大家,每一次出发都是将家庭抛在身后,家里有人等他,但是他们不得不放下家人,为了所有人的健康平安。

“雪中送碳,疫情送菜”。疫情隔离期间不好买菜,上海一对老夫妇,把自家菜园里的菜摘下来送给没买到菜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刻,邻里间多了些好似亲人一般的感觉。

这些菜平常看来并不是多么珍贵的东西,但是在疫情严重,物质紧缺的情况下,别人的慷慨相助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们在疫情这样的考验中,通过这些细节来看到邻里之间的帮助和真心,觉得心里很温暖。

疫情封闭下,很多人坚守在岗位,为更多的人守护平安、提供帮助。唯有这些暖心的瞬间给人力量,这些暖心的善举让我们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耐心劝导。

可以通过耐心劝导长辈、给长辈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劝长辈戴口罩,重要的是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回家后需要按程序洗手,室内适当通风。

好好和长辈沟通,要做好三点:

1、科普法,认真的给他们科普这次病毒传播的严重性,实时播报“口罩”的最新情况,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2、夸张法,若他们依旧认为事情没那么严重,那就把事态说的再紧迫些,要让他们觉得要是不戴口罩,下一个被传染就是他们。

3、威胁法,拿自己或自己的小孩做威胁,没有长辈不疼爱小辈的,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以身作则,遭殃的就是小孩,自己做好防范措施还能给小孩起带头作用。

提醒别人做好防疫工作。

网上曾流传一个故事。一个留美学生在3月份收到家里寄去的口罩,他见周围的邻居买不到口罩,就分给邻居一些。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个邻居的孩子戴了他送的口罩后,面部起了一些痘痘,于是认为这是口罩惹的祸,准备到法院起诉。弄得这位留学生很是害怕。

因为按美国的法律,一旦开庭,他必败,而且请律师的费用很是昂贵。赠送口罩却弄出这么一档子事,谁能料到?在中国,即使出现这种情况,至多是不戴了,而且还会想,会不会是别的原因引起的。美国人完全不这么想,这就是文化差异,不相信别人。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更何况远隔千山万水的他国异乡。所以,不用说大善举,即使像赠送口罩这样的小善举,也是要看对象的,不可随意。世界上并非都不能赠送口罩,西方一些国家的人们也有互赠礼物的习惯,关键是搞清当地的风俗,不可照抄照搬国内的那一套,对吧。

有的网友说,怕就怕“他们首先想不到的不是好事,不往好的方面去想,西方和中国人的思维不一样”。有的网友说,中国人总喜欢拿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西方人的想法。实际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想角度都不同,将心比心往往是不存在的。

有的网友说,送口罩本来就是多余,弄得你像个救世主一样,傻不傻!又不是你弄出来的病毒,用得着你去送口罩吗?有的网友说,不要以救世主自居,自嗨过度,要拯救世界,在保证本民族优先的前提下要有条件地帮助别国。

特别开心啊。无论是被帮助还是主动去帮助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吧。其实也不需要什么常常帮助啊之类的,一次就够了,一次就足以让你蓦然之间就喜欢上这种感觉了,特温暖。我第一次去尝试帮助是给一个修剪草木的老爷爷送口罩,毕竟修剪的时候风沙“bulingbuling”的;然后那个老爷爷就笑了,笑得特别开心,跟我说“谢谢你啊”;然后我强自装作镇定地做出我是为人民服务的模样转身回家,再然后,嗯,我就蹦起来了。那真的是打心底里的快乐,颇有一种让我想要放声大嚎一首《好汉歌》的冲动。其实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真不假,第一步迈出去了,后面就颇有一番顺水推舟的感觉了(原谅我这着实不大好的成语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