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民间工艺品:手编蒲扇

老师 0 144

邯郸民间工艺品:手编蒲扇,第1张

邯郸民间工艺品:手编蒲扇
导读:  据介绍,蒲扇呈卵圆形状,由蒲草编织而成。蒲草是一种多年水生植物,结密且韧性好,是蒲编之良好材料。制作蒲扇,从蒲草收割开始算起,需要经过选料、晾晒、编制、水喷、破篾子、刮板压平、修剪等多遍工序。 制作的材料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

  据介绍,蒲扇呈卵圆形状,由蒲草编织而成。蒲草是一种多年水生植物,结密且韧性好,是蒲编之良好材料。制作蒲扇,从蒲草收割开始算起,需要经过选料、晾晒、编制、水喷、破篾子、刮板压平、修剪等多遍工序。

 制作的材料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

 《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

 如今,随着现代编制工艺的广泛应用,手编蒲扇的市场越来越小,在加上因为编织工序复杂,制作时间长,收益并不高,同时年轻人外出打工,劳力减少,传承多年编织蒲扇的古老手艺活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简笔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笔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易掌握的简笔画,激发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

2教会孩子们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图形来概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培养绘画的基本功底;

3通过贴近生活的简笔画图案,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引导他们于平凡的景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4让孩子们能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启发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习简笔画小动物的技巧,准确把握形状和特点。

2、 熟悉并掌握简笔画技巧,自己用简笔画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具准备: 粉笔、小图、有趣的谜语、故事、削好的铅笔、橡皮、纸张等。

教学过程

一、比比谁的红旗多(3分钟)

分发画笔,并宣布上课纪律,表现好的小组奖励红旗(画的),看哪个组红旗多,如果全班表现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奖励一个小故事。

二、猜猜我是谁(5分钟)

在正式上课之前,列出一些有趣的猜小动物谜语,让大家猜:(随堂而定,猜5个左右)

1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青蛙)

2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边。(乌龟)

3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4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水上划船子。(小鸭子)。

5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山羊)

6 头戴大红花,身穿什锦衣,好象当家人,一早催人起。(公鸡)

7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 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8身穿黑缎袍,尾巴象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又来到(燕子)

三、跟我学画画(20分钟)

1、开始教学生画小动物,从简单的教起。(如蜻蜓和鱼)

2、教学生画三种不同的小动物,画第三种(如蜜蜂)时用不同画法。

四、我手画我心(10分钟)

1、引导孩子们自己画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对动物平时的印象创作新的形象。

2、画完之后,展示作品,如果台下的同学说得出那是什么动物,就给予表扬,画的不好的给予鼓励。

3、挑选优秀作品贴在墙上。

五、作业布置(1分钟)

下一次课,请同学们自己回去观察并画一种蔬菜或水果

六、轻松一刻(剩下时间)

根据课堂表现,时间充足高年级讲故事,低年级讲小故事或者教儿歌。(如纪昀妙对惊乾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六、教学总结:

基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可能比较没有美术基础的考虑,开始的时候比较多是一笔一划示范,教会他们怎么画画,力争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绘画中来,让上课不但有益而且有趣。在后面阶段可以引导(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孩子们自己作画,学会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美好,同时在辅助的教学活动(如猜谜、讲故事)中也能增长知识。

简笔画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分步绘画小白兔。

能说出小白兔形态特征。

活动准备

小白兔一只。

图画本、画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带来一只圆脑袋、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的动物,宝贝们猜猜它是谁那?什么动物是这个样子的啊!对!就是小白兔。

2、老师这就有一只小白兔,我们来看看它正在干什么呢?出示小白兔,宝贝们不要碰小白兔,小白兔会把你们的手指头当成胡萝卜的。

3、我们来描述一下小白兔的外形特征,看看谁说的对。这只可爱的小白兔你们喜不喜欢啊?你们想不想用画笔出可爱的小白兔啊?

4、那老师用四步来教你们学会画小白兔,那我们拿起画笔画起来吧!

5、我们先画圆脑袋——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一只可爱的小白兔画完了,画的好不好啊?那我们来看一看哪位宝贝画的最好。

6、现在给小白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宝贝们画的都非常好看,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吧!

7、小白兔这么活泼可爱和宝贝们一样,我们来学小白兔一蹦一跳的出去玩吧!

活动结束

简笔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简笔画的基础知识,掌握人体的结构与比例。了解人物直立、动态的画法。提高人物简笔画的基本绘画能力。

2通过讲授使老师们了解人物简笔画的步骤和技法。

教学重点:

人体的结构与比例。

教学难点:

人物直立、动态的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二、简笔画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简笔画

简笔画就是用最简练的线条和平面图形概括表现出物体的基本形状和主要特征,亦可以称为减笔画。

简笔画注重图形体现的象征性。简笔画看起来简单,然而是对物象特征的概括和提炼。

(二)、简笔画的特点:

平面化、几何化、概括化、简略化

(三)、简笔画的绘画要素:

点、线、面

(四)、简笔画的造型原理:

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繁琐的细节,都可以归纳为几种简单的基本形。用方形、三角形、圆形、线形和组合形表现物体形象,具有可行性和简便性。简笔画就是运用这一形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创造出平面化、几何化、概括化、简略化的一切形象。

1、方形:

家具、房屋、车辆等由垂直线和水平线构成外框轮廓的物体,都可以直接用正或长方形画出它们的形象。边缘凸凹不平或外形不规则的物体,同样可以概括其形象特点用各种方形或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变异方形概括地表现它们的形象。

2、三角形:

由三条主要连线构成外框轮廓的物体,应根据其外形特点分别用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简略地画出它们的形象。

3、圆形:

圆有正圆、椭圆、半圆等不同形态。太阳、球类应画成正圆形,禽兽、瓜果可用椭圆形概括,月亮,拱桥等物体形象则可画成半圆形。

4、线形:

凡是能感知为线形的物体都可以用线条来表现,如树枝、须发等,动物、人物出可以依据其骨骼结构,用单线画出不同动态或静态。

5、组合形:

结构复杂的物体,须根据各主要部分的形象特点,分别用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线形组合成完整形象。

三、人物的画法:

(一)、人体的结构与比例

1、人体分为四大部分:头、身子、上肢、下肢。在简笔画中则用一个圆圈、和、几条直线便概括了。在简笔画中男女的区别主要在头发和衣服。

2、人体的比例(注意:同时画几种姿势要注意相互间的比例。)

(1)成年人比例。

一般以头为标准,把全身的高度和头做比较,全身约为七个半头高;躯干约为三个头。上肢共三个头长;下肢共四个头长:大腿二个头长,小腿二个头长。

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指尖距离等于全身高度。

手臂下垂体旁时,手指到大腿中段。

人坐在椅子上的高度约为五个半头长。

席地而坐约为四个头长。

(2)小孩的比例。

小孩的头略大,四肢、躯干均缩短,两三岁为四个头高,四五岁为五个头高。

(二)、人物直立的画法

注意:直立人物正面、侧面、背面各具特点,

要细心观察、刻画。

正面——五官、四肢、衣领、衣袋

侧面——发型、足尖、鼻尖

背面——发型、服饰、足

(三)、人物动态的画法

1、动态的规律:

人体动态千变万化,在这些复杂的变化中,要掌握它的规律,要抓住两点:

(1)运动局限:人有颈椎关节、腰椎关节、肩、肘、腕、髋、膝、足等关节,活动的关键在于这些大关节。人的动作姿态受到这些关节的限制,这就是运

动局限。

(2)运动方向。

2、运动的类型

画人物动态要注意重心,人的运动是在平衡与不平衡中进行的,走路时甩手的动作时头、身、手、脚的姿势都起平衡中心作用。

重心——重量中心(脐下)

重心线——通过人体重心向地面引的垂线

支撑面——支撑人体的面积

注意:人体的平衡与失重,是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重心线在支撑面内,重心平衡,在支撑面外,就失重。

四、大动态人物的画法

抓住动作的大形大势,捕捉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运用动态线画好人物动态。

1、动态线

体现动态特征的轮廓与结构的线条。一般指头颈、躯干、有力的腿所形成的动态主线。

2、几种常见的动态特征

坐——静态动作,关键部位在头与手的变化。

走——单、双支撑交替进行,手脚摆动方向相反,重心重复变化,步距和手摆动幅度大小与速度有关。

跑——单支撑状态,重心向前,身体向前,速度越快,步距越大,手摆动幅度越大。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

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简笔画就是教师创造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直观性、生动性、简洁性和辅助性对教学有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首先,我通过几组简笔画展示,让老师们对什么是简笔画有了个感性的认识。接着,我再把简笔画的概念及简笔画与其他种的区别对老师们进行讲解,使老师们对简笔画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依次介绍了简笔画的有关知识,使老师们对简笔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人物的画法,在这,我通过边讲解边演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简笔画教案 篇4

总课时:1课时 授课年级:一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画一些日常能见到的人和物的简笔画,有助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形状的认知

2加深学生对颜色的掌控

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画得最大限度地相似

教学难点:

1学生的握笔

2对形状的认知

3对颜色的辨别

教学准备:1 铅笔

2有颜色的画笔(每人一筒)

3画画簿(每人一本)

4打印一些示例(自行解决)

教学过程:

1、跟学生互动认识

2、教学生画画的时候,如何握笔和动笔?

3、提问学生画笔的颜色,让学生举手回答

4、开始教学生画简笔画

1)给学生展示

2)在黑板上示范,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画

3)最后让学生自行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写上今天的日期

5、最后总结陈词

简笔画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大班的孩子探索欲X较强,蜜蜂幼儿都知道,但是蜜蜂的相关知识却不知道。这是幼儿所好奇的,所以,幼儿绘画的同时熟知了相应的自然知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掌握简笔画的技巧。

2、完整的画出蜜蜂的身体结构,体验绘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懂得劳动是最美的。

4、感受儿歌与绘画相结合。

活动准备

蜜蜂的彩笔记号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1、打开给小朋友讲解蜜蜂喜欢什么样的花朵?含苞未放的和刚刚开放的蜜蜂不会钻进去,蜜蜂喜欢的是怒放的'花朵。因为这样的花朵里花蜜和花粉比较丰富;蜜蜂是靠触角来判断花的气味;蜜蜂的后腿上有一个凹槽,周围长满了绒毛,想一个花篮。蜜蜂把收集来的花粉花蜜都放进这个花篮里去,等盛满了再回家。

2、了解完了关于蜜蜂的知识现在开始学画蜜蜂,老师在黑板上按照顺序画,先画一个圆圈这是蜜蜂的头,接着画眼睛,嘴巴,触角,然后再画身体,斑纹,翅膀。最后画上蜜蜂的腿这样一张简笔画就完成了。

3、提问幼儿蜜蜂是什么颜色的?再给蜜蜂涂上正确的颜色。

4、活动结束:

作品完成后教给幼儿一首自编的儿歌《小蜜蜂》

小蜜蜂 嗡嗡嗡

飞到西 飞到东

采花粉 把蜜酿

爱劳动 做榜样

小朋友 要学它

好好学习本领大

简笔画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认为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

人物头像,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大家在一年级时就从《画自己》开始学习了一系列的人像画的方法,对人像早就不再陌生,(师出示一组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来欣赏一下,说说这些人像作品各有什么特色(绘画风格、人物特点)?

二、新授

出示课本中提供的素描、油画、版画、中国画等大师作品。

1、简单归纳脸型、五官的的基本特点。

2、欣赏作品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特点

3、简析作品的绘画特色及风格:

a素描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表达;

b立体派油画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简化人物的细节;

c中国画强调笔墨的韵味、民族的特色。

4、添画指导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可以怎样添画它的另一半呢?

学生答: 可以用圆珠笔勾线,画线描; 可以用彩色水笔添画,用夸张的色彩来表现;可以用油画棒添画,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另一半; 可以用颜料来添画,模仿印象画派的风格。

三、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根据不同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有创造性地画出人像的另一半。

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

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表情呆板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简笔画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绘画中学会牵牛花的儿歌。

2、边说儿歌分部学画牵牛花。

活动准备

1、《牵牛花》儿歌。

2、牵牛花的分解图。

3、一张大篱笆墙的海报。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在上美术课之前,我们先来学一首儿歌,看看有谁知道儿歌里说的是什么?

2、小朋友要随着老师一句句的读。

3、读《牵牛花》儿歌。

4、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猜出来了吗?那是什么花那?

5、那么来看看这张图,就知道答案了。

6、对就是牵牛花,那老师画得好不好看啊?

7、那和老师来边说儿歌边学画牵牛花好不?

8、根据儿歌学画牵牛花

——花萼拽个大气球,

——星星画在球里头,

——拿支黄笔涂一涂,

——红花绿叶挂枝头。

9、小朋友是不通过儿歌,可以学会画牵牛花,颜色也可以一起涂完啊!

10、小朋友们都举起你们手中的画,让老师看看画好没,画好后把属于你自己的牵牛花我们一起粘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篱笆墙上吧!

蒲草葳蕤,羽扇纶巾。“蒲扇”这两个温情的字在华夏词典里摇曳多姿,芬芳暗涌,饱含人间烟火,浓蘸民俗调子。

蒲扇是最大众化的纳凉器具,在夏日介入人们的生活。蒲扇一摇一晃舞蹈,小调哼唱,微风轻送;蒲扇一俯一仰律动,呵护之情,涌动世间。

折扇儒雅排场,在王孙公子之手,在青青子衿之侧,演绎丰满的传说和峰回路转的戏文;团扇在豪门贵妇之手,在玲珑千金之阁,闭月羞花,掩映成趣,是一阕衣香月朗的花间词;唯有蒲扇,粗襟大袖的婆娘模样,风风火火地行走着,它是烟火民间的,是喧闹市井的,它饱尝柴米油盐,阅尽酸甜苦辣。

蒲扇是草扇,取自于大野、树林、河滨、田埂,由一片棕叶,几把蒲草,甚至是一些麦秸草、野草秆,编织而成。蒲扇取自天然,朴实无华,简单实用,像极了手拿蒲扇的老百姓。它的扇体或直接截取一枚叶子,或梳理了数茎柔韧细草,扇面藏着季节的口令,虫唱的余韵。不着一字、不染一色、不勾一花一叶的蒲扇,本身就是风俗的书卷,是摇曳的花草,是沉淀了色彩之后的缤纷乡土画。

蒲扇不与风雅的折扇比,不与华贵的团扇比,它就像一个淡出江湖的隐逸者,粗衣淡裳地过最朴实的日子。老百姓手里有了这柄蒲扇,就像拥有了运作天地的法器,有时候,或许不为扇风、遮阳、驱蚊赶蝇,手里拿一柄老蒲扇,只是一种踏实和心安,握着蒲扇,他们仿佛就握住了日子的指针,握住了时光的桅杆。

蒲扇的细柄承载着油汗的黏腻和粗糙大手纹理的抚摸,蒲扇的扇面掀起柴米油盐边角的风,蒲扇的边缘缝着国风民谚,蒲扇的叶脉褶隙里蕴藏着朴素的夏日风俗。蒲扇送凉的惬意浸润着老百姓的烟火生活。岁月有结,蒲扇心直口快,噗噜噜给扇开了;日子泛涩,蒲扇一潮叠涌,日子就活泛了。

蒲扇就是乡下的母亲,粽叶扇也曾如碧玉一般长在枝头眺望未来,也曾微雨里和着呢喃的音韵设想着翩然公子。岁月的剪刀不看梦想,只有规矩,它千篇一律,毫不营私,一圈剪下来,那些心往高处的梦想就被打入尘埃。被规矩修剪过的叶子就是即将踏上花轿的新娘,它们在刀剪的训教下中规中矩,天南地北地嫁了,嫁给了性情酷烈的夏天,嫁给了老百姓的稠密日子。棕叶蒲扇是南国的女儿,对待炎热最有办法,它薄而密的叶面携带一腔饱满的风情,它轻而硬的质地于窒息般的闷罐空间里凭空制造了清风,“无中生有”这天地间最庞大的哲学命题,在最简单的蒲扇叶子那里迎刃而解。一物降一物,以风解暑的相对辩证在草秸密集的蒲扇江湖里浮出水面。

嫁了的蒲扇就不再有枝头摇曳多汁的梦想,它踏踏实实地进入了民间的日子,它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间走动,在酱醋油盐的腌渍间走动,在一群儿女和耄耋老人间走动,驱蚊赶蝇、解汗消暑,扇风助火。有它在,火旺了,烟熄了,饭香了,日子亮堂了。走着走着,它的青翠就逐渐退场;走着走着,它就走成了黄脸婆;走着走着,衣襟破损了,牙口松动了,一把破蒲扇,在烟火的鼎盛中委顿下来,一朵曾经的青葱之花,凋敝了。

蒲扇熟谙乡村的节奏,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它呵护着摇篮,伴随着老人。那些拿惯了蒲扇的手,一离开蒲扇就空落落的。不紧不慢摇晃几下蒲扇,或许只为了让岁月起一点风情和浪花,只为把匆忙交织的日子稳下节奏,只为用蒲扇为梭,把平静的时光织出些什么。他们还在阳光下用蒲扇打一个宽阔的眼罩,若一尺阳伞在头顶洒一片凉爽,在蒲扇下张望四野里澎湃的庄稼,是乡下人最惬意的心情。

蒲扇在手,似乎生活的裉节都能迎刃而解。摇几下,日子就不燥了,从头开始,顺须顺尾;摇几下,庄稼就熟了,田野就满了;摇几下,蝉儿就唱了,蟋蟀就弹了;摇几下,灶火就红了,屋里就亮了;摇几下,儿女就大了,光阴就沉了。

蒲扇简单的页面里盛满了温馨厚重的旧时光,它似乎是一个老物件,渐渐被现代生活遗忘,它遥遥地站在记忆深处,像极了我们颤颤巍巍的祖母。它是草木编织的,菖蒲的、粽叶的、麦秸的,带着乡野的清风和水滨的意蕴。蒲扇是人文的也是乡土的,它有遥远的身世,更有丰满的民间汁液。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里的现代人几乎快要忘记蒲扇了,那些关于蒲扇的慢时光和记忆已经如一祯画面,珍藏在乡愁深处。

一把岁月里轻摇的老蒲扇,摇落了银河的流星,摇睡了树梢的蝉鸣,摇香了篱笆上的花朵,摇醒了人们疲惫都市里的思乡情。

大师丰子恺的经典漫画里多次捕捉到蒲扇,捕捉到了百姓生活中的朴素灵魂,这个恒久温馨的道具,成全了他画作的淳朴和晶莹。两把蒲扇构建成的儿童车,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祖母跟孙子去看玩景,手持一把蒲扇,使生活的图景陡然温馨。谁的童年不是在祖母的蒲扇呵护下长大的呢?在这蝉声渐响的时节,那些老蒲扇下的岁月又穿越时空,逶迤而来,使都市生活中日渐粗糙的心,拥有了难得的清凉。那把岁月里的老蒲扇,古朴、敦厚,与浓浓的亲情相牵,把远远的往事穿起。

蒲扇是坐在时光深处的祖母,它已经老去,却永远牵动我们最甜蜜的回忆。回望童年,祖母的蒲扇遮盖了太多成长的疼痛。炎夏清晨,坐在院子里的花阴下吃饭,祖母用蒲扇给我将绿豆粥扇凉,有时候还悄悄在粥里埋下粒冰糖。尽管粥饭已经凉到很受用,吃饭的时候我的脑门子还是茁壮地生长出细密的汗珠。祖母不吃饭,她慢慢地摇动着蒲扇在我的后背上扇凉。直到我吃完,她才放下蒲扇吃饭。每次我从街上回来,祖母立即掀起我的小辫子,在发根湿漉漉的地方扇出清凉的惬意,有时候还顺便给我的辫梢上插朵茉莉豆花。

旧时乡村的夏天是摇着蒲扇的夏天。村口、街巷、树荫下,聚集着坐草墩的老人、绕膝嬉戏的孩童、吸烟的汉子和叽叽喳喳的婆娘,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蒲扇。那个慢时代,是蒲扇的时代。乡下的傍晚,人们吃过晚饭便坐在街巷口或者村头摇着蒲扇乘凉,我们小孩子在旁边跑来跑去,追蜻蜓,扑葫芦蛾子,做小猫捉鼠的游戏。我们跑出满身的汗水,实在累极了,就各自凑到自己的祖母、母亲跟前,祖母就用手里的汗巾给我擦擦额头的汗,用蒲扇扇几下,一阵阵凉风舒服至极,凉快过了,我们就再跑出去玩。等我们彻底跑累了,就偎到老人们堆里,听她们讲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嫦娥在月宫里的故事,也讲穆桂英、樊梨花的故事。蚊子闻到了童子肉的鲜美,在黑暗里酝酿阴谋,它们吹着细小的喇叭,进军号子“嗡嗡”吹响,可还不等吹完,祖母就扑打几下蒲扇,将它们的偷袭计划完全扇灭。祖母不紧不慢地摇动着蒲扇,那清凉的风和娓娓道来的故事,成了我的催眠曲,蒲扇呵护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祖母的蒲扇最初是用麦秸做成的。收了麦子,挑一些麦秸茁壮的麦棵,把麦穗剪去,把麦秸梳去叶子,干净金黄的麦秸铺在一起闪闪发亮,祖母用线把它们穿起来,裁出边缘,缝制上扇子把,就是土生土长的蒲扇。每年麦收后,祖母都忙着梳理麦秸草,缝制蒲扇,送给这家,送给那家,在盛夏到来之前,将它的清凉送到需要的人手上。这种麦秸蒲扇,风大、结实耐用,但是笨重,摇一会儿就会觉得手脖子酸疼。蒲草编制蒲扇叫起来才名正言顺,那金黄柔软的蒲草被劈成一绺一绺的蒲篾,经纬交错又婉转迂回,一把小巧的蒲扇就像一件工艺品。蒲草编织的扇子轻快但是软,扇不得疾风和烈风,也许这样更适合祖母的节奏,成了她手上的宝贝。祖母用蒲扇扇风纳凉,遮挡阳光,扇旺灶火,扇灭邻家夫妻的口角,扇走了岁月的潮气和杂秽。祖母在村庄里慢慢地行走,一把蒲扇什么场子都能圆下来。只有跟我一起出门的时候,她的节奏才会快起来,她慌慌地踮着她的小脚,追着我,用蒲扇护着我的头顶,还啧啧着:慢点走啊,看看,把脸晒成桃花了,看看,又晒成石榴花了。我就像蒲扇边的一缕淘气的风。

母亲喜欢用棕榈叶做成的蒲扇,那种蒲扇结构简单,由一只硕大的棕榈叶子裁边成圆,一圈草辫或竹篾镶边,泛白的草绿色,看着就凉快。棕榈蒲扇扇面大,风力足,母亲劳作回家,满脸通红,一身热汗,她抓过大蒲扇忽忽猛扇一气,将太阳留在她身上的火印子一股脑儿地扇走。母亲的大棕叶蒲扇还经常用来扇火,夏天的灶屋常常炊烟低旋,灶间窝回柴草的烟气,母亲将风箱拉得呱哒呱哒像快马疾驰,无奈那风箱年老齿松,根本不兜风,烟还是一个劲地冒出灶口,灶房里腾云驾雾般。母亲手握她的大蒲扇,拉开架势抡起来,用蒲扇将烟气往灶口扇,逼它走回烟囱。有时候饭做罢,母亲像个武士一般,站在满屋的烟中,手持蒲扇忽忽舞动,幅度大而夸张,将屋内积攒的热气烟气统统扇跑,却又把自己热成个大红脸。

蒲扇坦然面对生活的起落,一把新蒲扇被日子养成了老蒲扇,但是蒲扇的心性一点没变,褪去了 青葱的蒲扇更温和从容。风扇空调趁着年轻摩登上场,这形如糟糠的蒲扇怎比得上红唇蓝眼冒火的欲望,它被冷落得尘埃日厚,如文物蜷缩在蛛网下。人们被短暂的享乐噎得喷嚏不断,风湿复发,才悟到:时尚终究太猛烈,弄不好就要闪腰,于是想起蒲扇的种种好,羞愧地抚摸它褶皱的脸颊,拂去它久积的尘埃,重新拾起蒲扇,拥入生活。

岁月里的老蒲扇啊,像我们健忘的记忆一样满身尘埃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摇着蒲扇的祖母和母亲已经走远,她们像蒲扇一样,一辈子在简单地重复着生活,把自己丰满的生命汁液一点点耗干。行走在中年的我,厌倦了风扇空调,越来越渴望一把老蒲扇,那些喧嚣狂躁的日子,实在是需要一把老蒲扇来稳一下节奏了。我特意去乡村大集买了两把蒲扇,一把蒲草编织的,一把棕榈叶裁制的,我在夏夜将它们拿在手中,在冬日挂在墙上,在我内心,它们何尝不是一种图腾。

我摇着蒲扇,自己也感觉是要进入大妈行列了。但我更明白,这种对老蒲扇的情怀恰恰是我走过了人生的风雨之后沉淀的感悟。像蒲扇一样简单,没有应对不了的日子。涩的炉火可以被蒲扇扇亮,凝滞般的热浪可以用蒲扇扇出浪花。一平如水的日子,蒲扇及时守住安宁的佛陀,是开出花朵的圣手。手握一把蒲扇,在路灯斑驳的影下慢悠悠摇起,突然感觉时光慢了下来,心境静了下来,握住一把老蒲扇,我握住了最真实的生活节奏。

盖垫

人靠衣衫马靠鞍鞯。人的衣着打扮不光是御寒,还遮蔽尊严,产生美观效应。

盖垫就是器皿的衣衫。一口锅,大半个身子在锅灶里接受烟火的烧烤,巨大的锅口张着。盖上一顶崭新的盖垫,胡黍秸细长的挺秆泛着淡**油亮亮的光泽,新锅盖蒸出的馒头都有草木的香味。没有锅盖蒸不熟饭食,锅盖不仅是顶好看的帽子,它还要严丝合缝地堵截从锅内升上来的热度,让那些热在锅里升腾成一炉高温,将坚硬的鲜地瓜蒸成面的软的流油的美味,将软塌塌的玉米饼子捏出棱、捏出角,捏出脊梁骨;将搅合得混混沌沌一盘散沙般的炖酱与鸡蛋撮合成香喷喷的一家人,将腥气弥漫的咸鱼炖出海潮深处的鲜。香喷喷的日子怎么缺得了一顶锅盖?

不盖锅盖饭不熟,不盖锅盖菜不烂。一个火头军最看重的是锅盖垫的严实,如果新晒过的锅盖听过风的赞美、日头的褒奖,有些轻飘飘,那一角的虚荣有些翘,农妇自有对付它的计策。灶门口有块压锅石,深沉稳重,是轻浮的克星,还有风箱上的洗菜盆,盆里盛着半盆水。将它们压在翘起尾巴的锅盖之上,这下好了,锅盖这时候知道自己究竟几斤几两了,服服帖帖安安分分地继续自己的使命。

一顶锅盖每一次蒸煮之后,都会失重,一些水既不愿意随着蒸汽在灶屋的墙壁上凝结,也不想回归到大锅里成为溜锅沿的水,它们看好高粱秸中间暄暄软软的内穰,藏进这个温柔乡里做起美梦。晴朗的日子,收工之后的锅盖要拎到院子里晒,放在窗外的箔上,支在草篮菜筐的沿上,放在挂水桶的丫形木桩上,沉甸甸的盖垫在阳光下褪去臃肿的负累,甩掉过多的欲望。当一个人心里结了茧子,就有人警告它说,该晒晒盖垫了。

家里需要盖垫的地方太多了,米缸面罐,油盐酱醋的坛子,各种各样的器皿,大小不同的开口,都要一顶盖垫。如果没有盖垫,鸡蛋就被蚊子钻缝吸干了;如果没有盖垫,面罐里会留下壁虎的脚印;如果没有盖垫,麦子、苞米的缸里会留下老鼠干巴粪粒儿;如果没有盖垫,盐坛里会经过香大姐;如果没有盖垫,菜油坛里会落进蜘蛛。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向农妇要盖垫,农妇的手“嗤啦嗤啦”,拿麻绳和散碎的时光穿起一个个盖垫。

穿盖垫就要种高粱,不种高高粗壮的那种山东大汉式的武士高粱,那是盖房用的;不种身体窈窕、美人一般穿石榴裙的红色高粱,那是编席用的;要种那种细细弱弱的身子、脖子细溜溜老长的长脖子高粱,那种高粱穗子像开花的荻花,在秋天的庄稼上空有婉约的美,最美的是它的长脖子,像河滩里那只叫做“长脖子老等”的鹤。女人们将这些长脖子高粱剪下来挑挑拣拣,粗长的穿锅的盖垫,大缸的盖垫,甚至粮食囤的盖垫,中溜溜的穿水缸盖垫、麦子缸盖垫、猪草面糠缸盖垫、最短小不成气候的也闲不下,一个个铜锣大的盖垫、海碗大的盖垫,甚至巴掌大的盖垫,富富有余的盖垫,用去女人大半个冬天的时间。

穿盖垫是在冬闲的时候,将高粱穗子下的那一段细脖子秆剥净外皮,挑选长短粗细均匀的在炕上摆草稿,你看见的是一溜站队的高粱秸,而穿盖垫的女人看见的是一顶完好的盖垫,她不懂胸有成竹这样文雅的修辞,但是她知道,心里没有一个漂亮完整的盖垫,就一定穿不出好盖垫来。穿大盖垫要用粗针大线,线是麻绳,大针穿上麻绳,将挺秆一根根穿透。穿挺秆要穿中央,挺秆穿起来平展不平展,关键是看穿的线直不直。看似简单的穿盖垫,也像行军打仗一样,坐镇指挥的村妇要排兵布阵,盖垫中间用粗大的挺秆,边角用弱一些的,也得强壮与纤弱的搭配,这搭配既不能在外形上有凹槽和缺陷,也还得是强弱能搀扶共济。将穿好的两层同样盖垫帘子交错铺好,上面一片的挺秆跟下面一片的挺秆十字交叉。接下来的环节是钉,把两片挺秆帘牢固地钉成一体。毛毛刺刺的长脖子挺秆被麻绳钉成结实的一道屏障。最后的环节是切盖垫,找来盖垫胚,就是你想要的多大的一顶盖垫,铺在盖垫片上,拿锋利的刀具,沿着一顶老旧盖垫的边缘割掉多余的部分。当一圈切完,一顶完整的圆圆的新盖垫就诞生了。

农家的器皿基本都是圆口的,所以盖垫就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长脖子高粱秸秆不光穿圆口盖垫,还有长方形的,这类盖垫有时候也叫盘子,每户人家都有几个挺秆的“长盘子”。“长盘子”的用途也很广,擀面条的时候,切好的面条要摊开放在盘子上,包饺子的时候,饺子们也是先在盘子上列队等待出征。煮熟的饺子,一人一小碗,剩下的,全部晾到盘子上,家里的碗具有限,况且,盛在盆里饺子会互相粘连,稀稀拉拉往盘子上一晾,不粘连还凉得快。淘洗麦子的时候,盘子在锅口斜斜地站立,洗净的麦子在盘子上沥一下水,然后端到晒席上去晾晒。

盖垫是个双面器具,有正有反,凡事都讲究里与表,盖垫也不例外,“盖”与“垫”都是它的职责。盖垫的里面朝向粮食米面,永远是干净崭新的,它的外面遮挡了风沙落尘,日子久了就模糊了容颜。一只盖垫,或许是在农妇挑选挺秆的时候就分好了里表,或许就是在遮盖器皿的刹那,随意就将某一面当成了里子。也许盖垫的外表伤心沮丧过,完全一样的材质,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使命和前程,生活就是这样,修得千般好,也得看运气强与弱,那有里有表的事,总得有站出来当护佑的,盖垫里子贴近粮食是一种荣耀,外壳遮挡风尘更是一种担当。盖垫不仅仅是遮盖,还有“垫”的使命,要不怎么叫“盖垫”呢?有时候它与麦香近距离接触,这家要擀单饼吃了,把盆盆罐罐上的所有盖垫收集过来,盖垫的外表顶着世间的落尘和烟熏火燎,内里却新鲜如初,女人将盖垫那新鲜干净的内里朝上,摆在大炕上、八仙桌上。她擀好一张面饼就用擀面杖卷起来,放到盖垫边摊开,单饼在盖垫上等待鏊子点火。此时的盖垫行的是托举的职责。吃单饼的时候仍然离不开圆圆的盖垫,将热饼摊开在盖垫上,把鸡蛋捏碎,撒上盐末,或者是放上一棵鲜嫩的葱,涂抹些春酱,折叠,卷筒,来犒劳嘴巴和肚腹。那些圆圆的小盖垫有时候还客串一下筛选种子的差事,在簸箕里铲起一捧豆粒,小小的凹槽作它们的跑道,把那些圆滚滚的种子选手从芸芸众生里挑选出来。

穿盖垫不仅是个手艺活,还是体力活,手上没劲穿不好盖垫,那粗大的针带着粗大的麻线,在高粱挺秆的铠甲处破冰,在它的体内游过,然后洞穿,这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将两片挺秆帘子钉在一起的过程,手要把得稳,一松劲,盖垫就走形了,看起来歪偏,用起来跑热气;割盖垫时手上更要有劲,菜刀要齐茬斩断高粱秸,稍微一犹豫,斩茬就丑了,藕断丝连怎么行,快刀斩乱麻还得胳膊上有力道。所以有些乡下女人,做针线是一流的,描红绣花是行家,论起穿盖垫就草鸡了,舞岔数日,顶多能成就起小盆小罐的盖垫。乡下的巧男人在冬天里就饱受崇敬,他坐在炕头上,替这家穿顶锅盖,替那家穿顶盘子,麻线“嗤啦嗤啦”响成动听的音乐。

一顶盖垫盖在米缸面罐上可以用上几年,盖在油坛盐坛上的也极少折损,但是盖在锅上,天天跟水打交道,一日三餐还连带煮猪食,盖垫的苍老是看得见的。一顶金灿灿银闪闪的盖垫在锅上厮磨几个月,就变成褐色,就像那光鲜明艳的小媳妇,在锅台灶屋里、在犁耧耕种里、在孩子的屎尿哭啼里过几个年,就皮肤暗黄,丰润凹陷了。锅盖由暗黄变成褐色,最后变成黧黑,被一次次拎出拎进,掀起盖上,筋骨也松动了,蜷曲在锅边,像一个缩在岁月边角的老人。

腊月里,女人说,过年总得要顶新锅盖下饺子吃,于是她又在炕头上展开了楚汉棋谱。当那顶饱餐了一家人磕磕绊绊日子的黑锅盖被拎下锅台的时候,这件破旧的黑物颤抖了一下,女人感觉到了,她把锅盖盖到仓房一个玉米缸顶上,叠在另一个盖垫身上。为咱的锅护佑了一辈子,总不能劈了烧火。黑盖垫知道自己在这里只不过是混差事,有它没它一个样,可是,鸡零狗碎的日子新锅盖怕是顶不下来,偶尔,煮猪食的时候,女人还来拎起黑锅盖去遮挡一番。老锅盖有点豁口的嘴,突突地笑出些热气,把女人抱住了。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400字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4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时隔几个月,再一次坐在影院里,荧幕上放的正是《我和我的家乡》。回忆起上一个国庆节,正值建国七十周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引无数中华儿女落泪。作为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乡》也在万众期待中上映了。

 《最后一课》是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一个故事。范伟老师饰演的老华侨原本在瑞士某大学教授水墨画,但他由于一次突发脑梗塞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只停留在多年前在某乡村里做了10年小学老师时的上的最后一课,范老师的儿子请全村村民帮忙还原老人当年教授最后一课。起初我在思考学生们为了帮助老师重拾记忆而大费周章地砸掉厂房、复原一间老教室是否太过于极端。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意识到这并不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师生感情。

 对了,小花你的鞋底没纳好,下课来找老师,老师帮你纳。

 二加二等于几啊?错啦,你怎么还是不记得,二加二等于掰,记得了吗?

 你啊,老师下课就不去你那吃饭了,告诉你爸,你好好学习,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倾盆大雨中范老师用蒲扇给颜料盒挡雨,给小峰送去颜料。但是不幸滑倒,他奋力去捞,却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调色盘和被颜料染红的河水。

 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农村孩子的天梯和希望。阿尔兹海默症使他忘记了自己的儿子,但最后中心小学的出现,范老师却一眼认出了长大成人的姜小峰。当年的颜料未能画在纸上,但是却随着河流画在了这片土地上。姜小峰用自己的双手为村子建造了色彩斑斓的新学校,也使得范老师化解了自己内心的执念。

 我们很庆幸,你曾来过,我的家乡。多年岁月,终把这儿,也变成了你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