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
1、《悼春》(五绝)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2、《别父》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3、《思父》(七绝)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4、《思父》(七绝)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5、《思父》(七绝)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乡愁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6、《咏梅》(七绝)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7、《思乡》(七绝)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8、《七绝忆父》(新韵)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9、《忆王孙·诞辰》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10、《想父亲》(新韵)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11、《深秋--驻胆心惊》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岭上苍松映旧容 青鸟若能传家信
菊花开尽子孙情
12、《浣溪沙 念父》
骨血亲情唤不回, 冥钱飞舞泪难持。
松涛百鸟亦悲啼! 隔断阴阳音信绝, 十年冷暖诉谁知? 夜台长睡忍相离? 13、《祭父》(七律)
如戏人生道尽愁 风花雪月梦悠悠
提笔乱舞红尘事 携酒轻吟四海收
一枕相思何处愤 满膛乡恨问谁求
慈严驾鹤仙游去 唯有诗词祭杏州
14、《秋思》(七律)
远山枫叶渐红妆 湖上残荷入暮香
一地寒霜秋统领 半盘弃子影无双
人生如戏时光短 岁月留痕日记长
欲赋太平无翰墨 只题杂乱有文章
15、《春伤》(七律)
东风猎猎送寅春 细雨绵绵润景新
岁月无声多少事 人生慢步几回真
青瓷盏具今还在 绿水茶香不见人
把酒浇愁添乱绪 扶锄挥泪葬花魂
16、《思父》
庭外梅兰迎远客,严君异域归犹?橙黄硕果曳枝头。
凝眸似父笑,神黯泪长流。三月桂花香满院,相偕共逗弥猴。天伦慈爱永停留。 阴阳音信断, 苍雁望儿愁。
17、《七律(新韵)伤情》
萧瑟寒风冻骨骸,凄凉苍雁漫天哀。神形已倦红尘冷,躯体只合白雪埋。慈父温情终幻化,幼儿孝意岂疑猜。篱菊独立犹江岸,怅望渺茫薄雾来。
18、《西江月·睹物思亲》
春雨黄花遍地,寒风落叶何移?
杜鹃泣血泪湿衣。泉下严君会意?
丹桂花开几次,田七叶绿之时。
音容宛在总追思。夜梦君颜醒泣!
19、《鹧鸪天》
一隔阴阳两不知,十年梦碎自怜惜。
归来惟见遗容笑,挥手常为幻影痴。
思往事、记依稀,团圆竟是断肠时!
闻人尽孝心酸涩,唯有撰文慰楚凄。
20、《七律·忆父亲》(新声)
梦里千回忆父亲,醒来泪水湿衣巾。
生前历历慈祥貌,耳畔时时肺腑音。
处世随和凭睿智,持家俭朴靠恒心。
今朝不恋功名利,他日更需手脚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 秘色青瓷-越窑
用于一体。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鸡首壶和青瓷虎子。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型。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关于鸡首壶的用途,根据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当时煮茶的方法,用鸡首壶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国饮茶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载:“神农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们已经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东周西汉四川等地逐渐形成饮茶习惯,东汉时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下游,两晋时发展很快,尤其是东晋,饮茶已成为王室贵族的一种嗜好。 因此,鸡首壶流行较为普遍。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画飞翼。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那时出的青瓷虎于造型简单未呈虎形,到六朝时期开始有所变化。它的用途有两说,即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时期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观念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殊格调的时代个性,表现在对瓷器造型的审美追求上,则有别于汉代的浑厚,流露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明显地受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生活时尚、审美意趣的影响。从三国到南朝,其造型的演变一脉相承.从摆脱单纯的日用到追求质拙灵巧的美与实用有机结合,形体由扁矮硕圆到修长瘦俏,轮廓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些时代特征在六朝青瓷盘口壶、鸡首壶、虎子等器形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北青瓷胎骨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无黑斑,釉色深浅不一,有的带青褐色,有的是青**。莲瓣纹粗壮质朴。北方青瓷采用馒头窑,成形普遍采用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北方青瓷器重实用,多素面少纹饰,最常见的是弦纹,主流纹样是莲瓣纹。典型器有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鸡头壶、狮形烛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种人物、动物佣等。造型新颖,粗犷厚实,实用美观,一般器物的器底多厚重。从釉色、器形和胎质上,南北方青瓷有许多不同之处,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釉色泛黄;南方造型轻巧秀丽,北方青瓷粗犷厚重;南方瓷含氧化铁多,北方瓷中参杂氧化铝和氧化钛成分。可见,在北方瓷器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与南方风格迥异的新体系。
朝鲜早期白瓷中折沿盘在高丽时代开始制作。朝鲜的折沿盘比起一般盘子来数量要少,只是以高档白瓷和青花瓷器来制作。同时期的粉青沙器以高丽末期青瓷盘为模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但朝鲜早期的折沿盘则以金属器为母体并高度模仿其形态上的特征。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内底较浅、较平,口沿有微小突出的边沿,但越到晚期,平内底逐渐隆起,器皿的高度也随之增加。
朝鲜折沿盘器型的渊源可以进行两种推测:第一,从器型方面看,很有可能是模仿了金属器;第二,在新安遗物中发现了几件被认定为是元代中期遗物的元代折沿盘,与元代折沿盘器型非常类似,这不能排除从中国传入的可能性。其中韩国新安遗物青白釉双叶釉里红诗文盘的器型是折沿盘稍微变形后的椭圆形,但其基本型还是折沿盘,尤其“诗文纹”是16世纪朝鲜初期青花白瓷最普遍的纹样,有可能元代折沿盘已经传入。比较中国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盘和朝鲜早期的白瓷折沿盘,我们会发现: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形态特征为口沿到胴体的部分成阶梯状锐利的角,口沿的边沿部分被处理得厚而圆,底部较平缓。这种器型的特征与金属器制作中使用的手法非常类似。
由于能够适应元代初期蒙古族残留的游牧生活习性,金属器作为一种生活器皿而倍受青睐。朝鲜折沿盘是以金属器为基本形态而生产的,这一点已非常明确,但大小有所不同,有可能是为了配合陶瓷制作的特殊性及其用途而发展起来的,不能完全排除其受到已流入的元朝折沿盘的影响。
朝鲜早期白瓷折沿盘在元代瓷器中也能找到其渊源,元代折沿盘在龙泉窑、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青花瓷、卵白瓷等中都出现过,使用了阴阳刻、青花、贴花、点彩等多种多样的装饰技法。
龙泉窑的青釉系盘和青白瓷及青花瓷系折沿盘的区别在于其足底的形态,因此器物的整体高度也略有区别。龙泉窑的青釉系盘多为圈足,青白瓷和青花瓷系的折沿盘多为平底。朝鲜早期青花折沿盘与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釉折沿盘整体器型非常类似,但底足在制作上与中国的盘子有很大区别。中国龙泉窑盘子一般口径16cm、足径38-56cm,足径与口径比为25%—35%。朝鲜早期折沿盘的口径20cm左右,到了中期逐渐变小,为16-17cm,但是足径比元代龙泉窑盘要宽。在整体高度上,中国龙泉窑系列青瓷3cm左右,朝鲜盘子2cm左右。
朝鲜早期青花折沿盘的圈足没有平底的,底足的形态与朝鲜早期青铜器盘非常类似。韩国弘益大学李仁镇教授认为:用韩国的白土制作像龙泉窑足径的产品,较窄的底足极有可能因无法承受面积较大的盘子的重量而变形。如果制作为平底,极有可能因底部面积增大而使得中间部分鼓起来。因此底足的直径与器物的直径比在50%以上是适合韩国胎土的比例。
综上所述,朝鲜的青花诗文纹折沿盘与北京首都博物馆所藏的青白瓷折沿盘、朝鲜早期的白瓷折沿盘整体器型上非常类似。新安遗物中发现了有几件折沿盘,由此可见其受中国元朝的影响,并在那个年代属于非常流行的器种。两国折沿盘受当时金属器的影响以及胎土、审美感的地位差异,使得底足的形态和大小上有所不同。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