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接送交谈的实效性

老师 0 42

如何提高教师接送交谈的实效性,第1张

如何提高教师接送交谈的实效性
导读:第一,我认为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基本信息。因为家长的职业、性格、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你可以通过走访、电访或和学生的聊天中,了解家里父母的立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觉出家庭是否和睦,什么是他们

第一,我认为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基本信息。因为家长的职业、性格、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你可以通过走访、电访或和学生的聊天中,了解家里父母的立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觉出家庭是否和睦,什么是他们忌讳的,什么是他们喜欢的等等。这样,在和家长的沟通时,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对不同的家长,一定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对于那些对孩子相对宠爱的家长,交流时,首先应该肯定他孩子的优点,在充分、客观的赞扬中,家长会对你的尊重回报尊重,之后,你再委婉指出他的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让他接受你的观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又比如对于那些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的家长,我们要不断激发家长的责任感,积极主动让他们参与到对孩子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也必须对他们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再比如对那些后进生的家长,我们不能总是横向比较,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家长对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主动跟我们班主任交流,配合我们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发达的当今,我们可以用多种先进科学、便捷有效的的方式提高交流的实效性。像笔者所在学校,交流形式就是丰富多彩。比如家校联系通,每周一次的反馈,包括学生的近况,家庭作业,要交的费用,家长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比如班级QQ群,一般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群,有必要时家长(或兄弟姐妹等)都加入进来,可以聊下当天的作业,学生的表现,教育的心得等。比如电访,学生有任何特殊表现或要请假出校门,班主任都要告知家长,当然不是随意把学生的缺点放大,更不是打小报告。比如走访,这是最有效的家校联系手段。像我们学校,每个学期期末都会组织全校教职工,自上而下,大面积的对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在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及早发现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还有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家长之间多交流心得,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也是深受家长喜欢并有很好效果的沟通方式。

当然,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策略多多,我想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遵循下列几条原则:

1、坦诚相对,有礼有节。班主任要本着诚恳的态度和家长进行交流,尊重他们

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他们合理有益的建议。家长都是要面子的,我们不能为了孩子一点错误,就立马让家长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可能还会引发家长的反感甚至抗拒心理。只有我们先积极主动,诚心诚意去打动他的心,再循序渐进,慢慢实现教育目标。共同的坦诚,换位思考,有礼有节,才能让沟通和谐、持续。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能沉得住气,不能性急,更不能辱骂家长,否则一切工作前功尽弃。

2、天时地利人和。和家长的沟通,一定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和地点,还要找准话题的切入点。假如是很小的问题,可以电话通知;假如是私人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在办公室里交流;假如学生犯错比较严重,也适宜选取走廊、或人少的地方交流。话题的切入点要合适,比如学生父母,可以直接入正题,而学生的爷爷奶奶,最好能以拉家常的形式进入话题,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只有场合找对了,人的心情才能舒畅了,交流就顺利多了。

3、平等独立,不卑不亢。我所说的平等更多意义上是指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相信每位班主任都能在工作中遇到那些蛮不讲理甚至仇视班主任的家长,在他的咄咄逼人下,许多年轻班主任会招架不住,委曲求全,甚至痛哭流涕。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发言,无须过多解释,只要我们的处理合情、合理、合法,我们不必庸人自扰,更不必低声下气,有损了教师的形象和人格。

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技术。和家长说什么,怎样和家长说,都需教师深思熟虑。把家长说恼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遇障碍了;把家长说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顺了;把家长说开心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如虎添翼,处理学生事件将得心应手。

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育本身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只有三方面和谐了,教育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也有不少家长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方式方法的,下面五点,一年级的家长可以参考借鉴:

一、利用接孩子的时间可以做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

一年级的孩子是需要接送的,一般情况下,在放学后班主任基本上会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等候家长来接。这时,家长可以与班主任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当然,要记住的是,班主任的事情很多,因此,家长要控制好交流的时间,询问孩子情况一定要具体,并且最好是当天的一些情况。比如:上课表现如何?听课情况怎么样?

不过,现在接送孩子的任务一般老人比较多,因此,年轻的家长要多和老人沟通,让老人适时地向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

这种方式随时智能手机的出现,用得是越来越少了,但确实也是一种较为有用的方式。家长可以就孩子回到家里的表现捕捉在学校的表现信息,以便条的方式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除了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外,也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另外,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对沟通内容斟酌得更详细到位。

幼儿园接送交谈由于其“短、频、快”的鲜明特点,成为家园沟通的有效方式,并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交谈过程短暂、交谈主动缺失、交谈对象偏差、交谈角色错位等误区。为此,教师在接送交谈中,应通过制定计划、细致观察、丰富知识、提升技能等,以提高其实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搞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双方通过交流彼此的观点、感情,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其中,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间加强家园联系,因其“短、频、快”的鲜明特点,起到了很好的协调和沟通作用,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接送交谈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尝试对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对策。

交谈过程的短暂

小莉刚入园不久,还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所以,小莉的妈妈想在接送的时候和老师交流一下。可是,早上送孩子的时候老师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常委婉地拒绝她:“小莉,跟妈妈说再见。”希望家长快走。下午接得早,老师又怕影响别的孩子的情绪,又说不了几句。偶尔接得晚,老师又要下班了,小莉的妈妈也不好意思说了。

教师和家长之间未能进行充分的交谈,一是时间短促。入园时整个接送过程往往发生在短短几分钟内,老师无暇和家长交谈,离园时大多是老师看到家长便喊孩子的名字,然后把孩子交给家长,家长接到孩子就离开幼儿园。二是分工不当。在接送时,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接待家长,即使教师和家长都想与对方交谈,但在人员集中、场面混乱的情况下,单独交流是不现实的。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可实行相关制度,计划好一个月内第一周与哪些家长沟通,第二周与哪些家长沟通……尽量做到一个月内与每位家长都能沟通一至两次;也可在接送高峰到来之前,一位老师负责组织孩子活动,另一位老师负责接待家长,就可以充分利用接送时间。

交谈主动的缺陷

蓉蓉的妈妈很想和教师沟通,但每次都是她主动发起和教师的交谈,并且总是她问一句老师答一句,而且答得非常简洁,要不就海阔天空地聊一些空泛的教育经。至于蓉蓉在这个班集体中的各方面表现,日常教学中琐碎而又精彩的细节,老师好像总是说不上来。

教师不主动与家长交谈,一是疏于观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孩子没有细致观察,所以会“言之无物”,只能空泛地说教育经。二是技巧缺乏。有些教师不太善于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面对孩子的时候还自如一些,而面对幼儿家长时却往往不知说什么好,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三是知识欠缺。有些教师害怕家长咨询教育问题,因而不能主动地与家长探讨教育问题,以免暴露自己职业知识的不足。四是自信不足。维护自我形象是人的本性的要求,有些家长的地位、学历等较高,教师与家长在地位、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害怕被对方轻视,惟恐交谈失误而影响自己在家长心中的形象。

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一个过程。为提高接送交谈的有效性,教师在工作中应做有心人,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细心观察记录孩子一天的表现,如吃饭、睡觉、喝水、游戏等,及时跟家长交流。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尽快学会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表现;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的质询,以宽广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家长的不同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对总不放心孩子的父母,教师要主动帮助其调整好教子心态,向家长推荐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经常与家长交谈。只有沟通有效,我们的家园共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交谈对象的偏差

圆圆是个内向的孩子,平常在幼儿园总是不太爱说话。圆圆妈妈很希望能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在幼儿园给予孩子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孩子活泼开朗起来。但每次圆圆妈妈询问老师孩子在园表现时,老师总是回答:“很好,很好。”似乎不愿多说,却主动和别的家长交谈,且侃侃而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观念的偏向。如果某一幼儿在班中被忽略,那么其家长也往往被忽视。即使家长主动沟通,教师也可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只谈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有的教师甚至偏向于与那些孩子在园表现较好,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并对幼儿园有所贡献的家长进行沟通,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我们教师在与家长交谈时应做到机会均等。所谓沟通机会均等是指沟通的次数均等或者教师很乐意与任何家长沟通。教师、幼儿、家长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主体,三者之间是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要认同家长也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要尊重家长、信任家长,要从赞赏的基础上进行家园多主体对话,同时要建立一种亲密的感情。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会产生很大的信任感,并由衷地尊重老师;当家长感受到教师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理解和尊重自己,就会消除心理上的距离,就会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教师沟通和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如果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就会为家园沟通和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谈角色的错位

童童的爸爸来接童童时,老师反映:“童童在幼儿园吃饭时老爱挑食。”童童爸爸刚想说:“可童童在家吃饭就很……”老师就打断他的话:“我们现在关键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在家也要以身作则……”“哦,好。”童童爸爸只得答应着。

尽管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家长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而事实上教师和家长在互动中都不自觉地扮演了某个单一的角色。幼儿教师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家长扮演的是“接受者”的角色,且这种角色定位一直左右、影响着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每次互动。幼儿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双方单一的角色定位、这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而从互动本质来看,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互动中就是双主体的地位,彼此之间只有通过多重角色互动,才能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沟通,才能进行有效互动。

教师只有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要做到这点,一是确立平等意识。教师要避免以教育专家自居,或是在与家长交谈过程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利用家长接送幼儿之际,面对面交谈,彼此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对方,及时交流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并能够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最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二是及时捕捉信息。教师不仅要会说,还要学会倾听,及时捕捉家长发出的信息,并能够用家长的视角来看同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双向流动。三是唤起主体意识。教师要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教师本着尊重的原则,尽量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教师可以帮助孩子的家长,共同分析原因,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但不是去替代家长履行教育的职责。教师应促使家长重视自己的角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接送时间,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