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

孩子 0 69

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第1张

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
导读: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会问,米粒妈,你也太崇洋 了,为啥美国父母能把孩子教育得有礼貌,中国家长也一样可以呀!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周末,米粒妈的亲生闺蜜Rebea回

看美国父母是怎样教出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内附礼仪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不是会问,米粒妈,你也太崇洋 了,为啥美国父母能把孩子教育得有礼貌,中国家长也一样可以呀!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周末,米粒妈的亲生闺蜜Rebea回国探亲。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她已经定居纽约12年了,从当年青涩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儿一女俩娃妈,纽约的几家便利店店主,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俩在咖啡馆聊天的时候,她的一双儿女(儿子3岁,女儿5岁),安安静静地在一边自己玩、看书、画画儿。用iPad看动画片的时候,不用提醒,就双双戴上耳机,不影响周围的人。上了一盘点心,俩孩子对服务员说谢谢,然后自然而然地递给妈妈先吃,自己才开动。

我的天!啥情况!这俩孩子是天使么?

如果带了米粒来(周末米粒爸带他去上冰球课了),他估计是上蹿下跳,追跑打闹,不到半小时就吵着要回家了。因为闺蜜一直带着孩子在美国生活嘛,自然受美国育儿理念的耳濡目染, 我正好问问她,美国育儿理念跟中国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Rebea说,她觉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隔代育儿。

在美国,不管是白人还是华人家庭,基本都没有老人帮忙带娃,必须妈妈亲自上阵。美国老人非常潇洒,退休后很多都搬去了佛罗里达养老,天天坐游轮啊、环游世界啊,几个月见不了孙辈一次。爸妈教育孩子,没有老人做“挡箭牌”。

国内呢,如果不是妈妈亲自带,又不放心保姆,就只有老人帮忙带了。老人带娃受苦受累,功不可没,但毕竟隔辈亲,比父母直接带更宠溺些。

我闺蜜说,她家俩娃,一见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马上“熊”多了,眼瞅着大变样儿。她一教育孩子,姥姥就上来拦着,说“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这杀手锏一出,她的各种教育方法就瞬间失效。

Rebea说,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儿就是同龄人的影响。

她刚回国,她一个特别好的大学同学,带儿子去她家做客。她跟同学在客厅聊天,她同学的儿子,在小屋跟她家孩子玩。

聊到一半,只听“咚”的一声,估计哪个孩子磕着了。Rebea屏气凝神,没听见哭声,估计不严重,就想继续聊。她同学跑进屋,她儿子(这会儿已经磕了半分钟了)看到妈妈来了,赶紧放下玩具,准备开腔大哭。

Rebea说,这不没啥事嘛,看见妈妈才开始哭啊?同学儿子被“揭穿”了,恨恨地跟Rebea喊:“你滚开!”

没一会儿,Rebea三岁多的小儿子也学会了,跟妈妈说“你滚开!”,被Rebea拎到角落就给了一巴掌。她说,这同龄人影响力真大,往上学得慢,往下学可快了。。。

Rebea还说,其实都是学校教得好!美国的学校和幼儿园天天教礼仪。

美国幼儿园大量强调,要孩子把thank you(谢谢)、please(请)、sorry(对不起)、excuse me(劳驾/打扰了)挂在嘴上,老师、家长对孩子说话也都是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习惯。

美国家庭一般两三个孩子,家长也从小教sharing(分享)、taking turns(轮流来)、helping(帮助别人)这样的概念(要不就真乱了套了!)

Rebea朋友圈,美国学校的礼仪海报:

上周,Rebea跟女儿、姥爷一起过马路。姥爷一看是红灯,也没车,就想直接过马路,Rebea一把拦住她爸,说:“爸,你怎么闯红灯啊!万一来个车呢!”

最逗的是,她女儿特认真地跟她说:“你怎么能这么跟你爸说话啊!太没礼貌了!”旁边的人都逗乐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力量。

其实米粒妈总结啊, 除了Rebea提到的这些,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比如“区别对待”。

像咱们有娃的家庭,或多或少,孩子都有些特权。比如买的高级水果啊,有机蔬菜啊,只给孩子吃;比如自己吃快坏了的香蕉,给孩子吃最好的;比如吃的掉地上了,扔了觉得可惜,就自己吃掉,久而久之,孩子只要掉了东西,就指着地上的吃的喊,“妈妈吃”。

我们刚回国的时候,米粒姥姥也经常这样,超市里很贵的有机蓝莓,只舍得买给米粒吃。后来,我怕这样的特殊待遇会让米粒觉得,自己比其他家庭成员重要,就特意跟米粒姥姥“约法三章”:如果舍不得买,就不买。否则,就大家一起吃。不能给米粒同学搞特殊。

我想,得让米粒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里的皇帝,更不是宇宙的核心。他和我们一样,是家里平等的一份子。

还有一点,米粒妈觉得,是美国孩子“社会化”得特别早。

美国不是没有老人带娃么,如果妈妈是职场妈妈怎么办呢?宝宝出生没多久就可以送去daycare(日托中心),很像咱们小时候去过的“托儿所”。一般几个月、1岁左右就可以送去daycare,最早甚至2个礼拜的婴儿就可以送(每家daycare规定也不太一样哈)。

中国现在普遍取消了大院里的托儿所,3岁才送去幼儿园,之前其实“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兄弟姐妹又少,所以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美国孩子,1岁,甚至2周就被送去daycare,家里也有兄弟姐妹,更早学习秩序和规则。再加上daycare和幼儿园也在教礼仪,孩子就更容易彬彬有礼。

总结完毕,客观的说,在中国,独自带娃,不需要老人帮忙的家庭确实非常少;像美国那种daycare也非常少见;但是我大天朝可是礼仪之邦啊,我们带孩子坚决不能输给歪果仁,是吧。

或许你在朋友圈读过这样的文章《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没人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教养》《孩子,我允许你没出息,但是不许你没教养》……是的,孩子的教养,体现的是父母的格局。身为父母,给孩子留下几套学区房,不如教给孩子立足于社会的规则――教养。

米粒妈碎碎念

昨晚,米粒妈写稿写到2点半,今儿早上6点就被米粒捏鼻子、揪耳朵、在床上蹦蹦跳跳地弄醒了。我现在非!常!不!爽!我顶着熊猫眼,正在制订一份计划,立志要把我家上蹿下跳的皮猴子,变成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哼!

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见闻,在评论区分享下吧!我要再去补个回笼觉了。。。:P

米粒妈推荐礼仪书单

这些绘本,能帮你培养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1、《Learning to Get Along》情商绘本

虽说绘本不是药,但却可以一点一滴改善孩子的“体质”。咱们团过的这套《Learning to Get Along》是美国各大幼儿园和众多家庭必备的一套书,是不少学校机构的必备“宝典”。

这套书涉及到15个孩子经常遇到的问题:分享、倾听、诚信、坚持不懈、理解他人、克服恐惧、情绪和愤怒管理、安全意识……让这些力量,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心里,静待它生根发芽,等孩子独自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他的力量。

举例来讲,出国旅行去餐厅,点餐的时候,不要说“I want a pasta”(听起来非常粗鲁),而是“May/Could I have a pasta, please”(谦逊有礼)。生活中,我们要求米粒,如果要让爸爸妈妈或旁人帮忙做什么事,也要有礼貌地说“请”;得到别人的恩惠,必须要真诚地感谢。

2、《No, David!》大卫不可以

每一个看过《大卫,不可以》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最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温情的一笔让故事情节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大卫”呢……

3、Karen Katz系列:《Excuse Me(劳驾您)》《No Biting!(不咬人)》《No Hitting!(不打人)》《I Can Share(我可以分享)》

卡茨的书都适合低幼宝宝。当宝宝弄坏了姐姐的玩具,该说什么?对啦,该说“I'm sorry”孩子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好习惯啦!

比如,去别的小朋友家做客,小朋友妈妈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你想喝点什么吗?如果想,可以说yes, please。之后再根据情况说具体想喝什么;而如果不想,可以回答no,thank you 千万别简单的只说一个no哦,那样听上去很生硬、有点不礼貌。

4、《How Do Dinosaurs Eat Their Food》(恐龙如何吃饭?)

你知道恐龙是怎么吃饭的吗?它们会狼吞虎咽,会杯盘狼藉,会糟蹋食物,还是大声打嗝?它们一定是用最狂野,最原始的方法来吞食,而且肉食性的恐龙,肯定是个爱挑食的小捣蛋!

不过,在这本书中的恐龙们却不是这样子的喔!它们不但会细嚼慢咽,各种食物都愿意尝试看看,坐姿端正,最棒的是,它们在用餐过后,还会感谢辛苦作菜的爸妈!

孩子们借着最感兴趣的各种恐龙,来学习一般的餐桌及用餐的礼仪,并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哦!

5、《Llama Llama Time to Share》(小羊驼,来分享)

新邻居前来拜访拉玛家,邻居家有一个小宝宝还有一个与拉玛年纪相仿的小女孩――奈莉。可是拉玛却不愿意和奈莉分享他的羊驼玩偶,于是在争抢过程中把玩偶给扯坏了,但这也让拉玛学会了分享。

6、《My Mouth is a Volcano》(我的嘴巴是火山)

这是美国亚马逊排名第一的礼仪绘本。

Louis是个小男孩,他总有非常重要的话说,因此经常打断别人。这本书告诉孩子如何礼貌地加入别人的对话,不要像火山爆发一样哦。

愿我们都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一起做有礼貌的中国人。

怎样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①早晚要向父母、老人问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诉父母; ②对父母、长辈说话要恭敬,不惹父母、长辈生气;

③有好吃的食物,先请父母、长辈吃。吃饭时不抢食、不挑食、咀嚼时不要出声; ④大人问话时,要认真听,并有礼貌地回答;

⑤家中来客时,要热情接待,有礼貌地称呼。家长同客人谈话时,不打扰不插嘴; ⑥不随便向客人要东西,别人给的东西必须得到家长同意才能收下,并要致谢;

⑦求人家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事后,要向人家道谢; ⑧打喷嚏时,要用手绢或用手捂住嘴鼻,向下或向朝外,而不要向着别人;

⑨在别人家做客,不乱翻人家的桌子抽屉、书籍玩具,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如果主人让吃,少量用些; ⑩不在他人面前,挖耳朵,剔牙齿,搓身体上的污垢,抠脚趾。

最重要的就是听话

碰到人了要说叔叔好阿姨好等等

别人给你东西要说谢谢

大概就是这样吧

请记住:我们不是为别人的喜好而活,而是为了借助前人的认知尽可能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先天特质(即恩赐)为他人的需要提供确实的帮助,也就是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活。

见到客人打招呼,见到老师要问好,做错了事真诚道歉,说声:对不起!

为啥在中国有素质有教养有礼貌的都是上流人士?

下流人士光是为了生存就已经费劲全力,哪有精力再关注素质教养

国庆节问候父母有礼貌的短信

问候一下就好,都是自己家人的,也不用太正式了,说说笑笑不是很好吗?

懂礼貌的父母会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礼貌的人 英文翻译

The parents who have good manners can try their best to make their children have good manners

大班主题教案:怎样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2让幼儿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人带来麻烦。

3培养幼儿能主动地参与活动,有自信心。

教学重点:

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得到主人的允许。

教学难点:

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教学准备:

1松鼠动画、故事《松鼠借水桶》。

2情景剧表演《一节美术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育理论依据: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学过程:

出示松鼠

让幼儿认识松鼠,了解松鼠的习性。

听故事《松鼠借水桶》第一段。

师:1松鼠乐乐在采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了,它是怎么做的?

2松鼠乐乐为什么没告诉熊大婶,就拿走了她家的水桶。

3师:松鼠乐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二、讲述故事《松鼠借水桶》第二段

师:1乐乐拿走了熊大婶家的水桶以后,熊大婶家发生了什么事?

2熊大婶为什么这么着急?

3.全班交流:乐乐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为什么?

4.小结: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造成麻烦,耽误事情。因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貌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三、乐乐知道错了吗?它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幼儿继续听最后一段。

师:1松鼠乐乐听到熊大婶的喊声后,是怎么做的?

2乐乐为什么要道歉?

3小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知道错后,应该立即道歉,求得别人的原谅。

4讨论:如果确实需要用别人的东西,应该怎样做?

5.小结:别人的东西如果确实需要用,必须要得到主人的允许,而且用完后还要及时还给人家。

四、情境表演《一节美术课》。(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1情境一:在美术课上,一名幼儿想借水彩笔涂颜色,他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就到别人书包里拿来用。

2情境二:在美术课上,一名幼儿想借水彩笔涂颜色,他很有礼貌地向坐在前面的一位同学借,于是这位小朋友很乐意地把水彩笔借给了他。(让幼儿用上“请、谢谢、不用谢”等礼貌用语。)

五、总结

拿别人东西,一定要得到主人的允许,用完后还要及时归还。希望小朋友都能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做一个诚实,有礼貌的好孩子。

《幼儿基本礼仪,从小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读后感

小时侯,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要懂礼貌,做个好孩子。但是什么是礼貌,我一直没有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有几件小事让我逐渐懂得礼貌的含义:礼貌就是亲切和气地待人,文雅谦逊地说话和做事。

上小学后的某一天早上,在路上遇见了我幼儿园时的石老师。我一低头,装做没看见。这时候我班的小明同学大方地和石老师打招呼:“石老师早上好!”。石老师高兴地说:“小明真懂礼貌。”在旁边的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想打招呼,石老师已经走了。望着石老师的背影,我后悔极了

 美国是移民大国,每年有不少家庭移民美国生活,最近,有人发帖称父母移民美国自私,简直就是断送自己孩子的未来,到底什么情况呢想必是不少出国人士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和一起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移民美国是断送自己孩子未来

 移民美国

 中国人移民美国,90%以上的原因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为了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为了孩子在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中长大……

 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华人孩子的父母,却很少去问孩子是否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否与其他族裔的孩子相处愉快是否受到别人歧视……

 近日,一位7岁随父母移民美国、毕业于常春藤大学的华裔二代在美国最大的BBS网站(Redditcom)发帖,称中国父母口口声声“移民为了孩子,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移民梦,却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他分享了早年移民美国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希望正在考虑移民的父母三思而行,慎重思索来美国让孩子抛弃了中国背景会给他们产生什么长远问题。

 移民只是父母的“梦想”

 作者认为,大部分中国父母决定把年幼的子女带到美国的时候,实际上根本没弄清楚在美国文化(甚至西方文化)长大究竟对华裔孩子到底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搭建人脉圈子的能力,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多大的打击。

 着急移民美国的中国父母,大多时候,对美国社会对华裔的态度和待遇一窍不通。他们执着地认为,中国空气污染,教育系统压力重大,地域歧视泛滥,风俗不健康,人们普遍素质欠佳,等等原因造就了他们对美国的浓厚向往。他们对美国的知识和了解很有限,一般都是从其他中国朋友,网上,电视等等渠道听到的。

 但是这种信息来源是片面的。中国父母听不到美国华裔遭受的苦难和不公等待遇,各种日常生活之中的歧视。关于美国长大的 ABC (美籍华人)的生活真相他们更从来没接触过。所以中国父母有什么依据来一味,执着地认为让子女变成“美国人”就一定对他们将来利大于弊呢

 三大阻碍无法冲破

 作者认为,从来没有见到美国长大的ABC亲自站出来告诉中国父母他们自己在美国长大的感受,因为ABC已经没法用中文和他们的父母交流,更没法倾吐衷肠,父母就以为孩子们在美国活得很滋润。

 但事实上呢长在美国的ABC普遍遭受更隐形的三大心理迫害——

 1 永久的文化隔阂

 在美国长大的ABC虽然英语和白人一样流利(经常会比他们更好),但是由于他们长得一张中国脸,几乎融入不进美国主流文化的。 ABC大部分还是和其他ABC一起玩儿。

 美国文化认为华裔族没有白人优越,对华裔族设定了诸多很难推翻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华裔只会埋头苦干,没有领导能力,不善言辞,没有人格魅力。

 而另一方面,ABC被中国留学生嘲笑的丑相,很多中国留学生会嘲笑美国ABC,笑话他们为什么长的中国人的脸而中文一句都不会说。ABC 既不被美国圈子欢迎,同样也不被自己的中国人接纳,进退两难,无比尴尬,没有一个群体真正接受他们。

 2 终身摆脱不了二等公民待遇

 中国父母来美国是因为他们觉得美国比中国好,机会多,生活好,但后果就是剥夺了孩子将来在美国还是回国生活的选择权利。孩子只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之下而生存,华裔在美国普遍被视为二等公民,比白人低一档次(甚至比黑人都低)。

 作为父母,可以说“大不了以后回国”,但ABC没有选择,父母给他们设定的就是终身只能作为白人之下的二等公民。

 年龄大了越会感到对家乡的渴望,但ABC终究没有真正的家乡。中国人也不认他们,美国人也不认他们。他们没有家乡,无法落叶归根。他们一辈子只能忍气吞声地当美国的二等公民,受到重重的压抑和歧视。这是一个很凄惨的事实。

 3消除不掉的种种事业障碍

 作者在常青藤大学读本科,在纽约和香港的投行均工作过。他发现,早年移民美国而失去中国文化和背景对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打击。ABC的这种“不伦不类”的身份在商业,政治,法律,创业,甚至科技界均遭很大的劣势。

 因为他们既不能融入美国圈子,也不能融入中国圈子。这些领域的发展很依赖和与客户,政客,投资者打成一片。

 ABC的背景与本地白人和来自中国人的背景都无法对接,他们自然会遇到发展瓶颈,因为没法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也没法和他们达成共鸣。

 最后,作者想对所有移民美国的父母说:不要光为了你们自己想逃避中国的眼前利益就潦草得把孩子一生的尊严和归属感扔出门外。别认为来到美国之后,学习还是一切。在美国,很多ABC学习非常出色成绩很优越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然后父母也不懂或者不想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弄得孩子终身孤独和无路可走。

 还不如让孩子高高兴兴做个中国人,在中国长大好。将来孩子成年之后可以自己来美国呀。为什么非要这么着急把他们带到一个本身就瞧不起中国人的西方国家,让他们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长大

 父母得意识到,在他们忙着相让孩子融入美国之时,同时也失去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中国身份和背景。这种愚蠢的选择使孩子没法将来有回祖国发展的途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在中国或者美国都终身陌生,以后中国发展得再好孩子也没法回去生活,享受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尊严。

 以上是我转载自今日头条的ABC发帖称父母移民美国“太自私”,是断送孩子的未来!,谢谢您的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