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书画。中华 武术 和中医药一源三歧,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因此,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下面我就为就为大家整理关于拜师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关于拜师的礼仪
代为转达拜师的请求
师傅在正式收徒前,一般要对弟子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较长时间的考察,以决定是否择其为徒而收入本门。
师徒讲求的是一个缘份,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弟子入门后,对师徒双方,就都有了一份责任。五行八作多见:师择非其人而不传,弟子不正,欺师灭祖而有辱师门。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
拜师的完整程序有:
1挂师祖和师爷画像,摆香案,由师父向师祖和师爷上香、上表,行大礼,奏告祖师和师爷,吸纳弟子,该派传承有人;然后师父端坐于旁侧特设的座位上,而不是正位、正座与师祖和师爷画像并列。
2拜师弟子跪于师父面前,听司仪介绍弟子的情况;
3弟子顶帖拜师,将拜师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师父呈上,并面对师父行三叩首礼;
4弟子为师父献盖碗茶,名为"改口茶",即从今以后改称"师父";
5师徒互赠信物,弟子递上红包以图吉利,师父回帖并送徒弟礼物,如:书、画,练功器物等;
6师父训话,赠语和加勉,宣布门规,教诲徒弟尊祖重德,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艺要刻苦等。
7师父再率领新入门的弟子向祖师行跪拜大礼。
8师父与弟子单独合影,然后参加拜师仪式的全体人员合影。
9以师父的名义设宴,请全体参加者。拜师仪式结束。
举行拜师仪式后,徒弟就入了师门,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父对爱徒要精心传授技艺,弟子对师父要尊敬如父并侍奉,称师父的夫人为"师母"。日常遇到师父和师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弟子要主动前去;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师父,在心不在物。弟子如果取得成绩,都要一一向师父汇报。送礼,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师父的栽培之恩,这叫"报师"。
近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文规定:恢复中医药师承的培养方式,我看到官方和私人都在举办隆重的薪火传承拜师礼仪。中医药界拜师的徒弟,多用传统的磕头"拜师"礼,敬献"尊师"茶,呈上"敬师"礼,师徒双方穿唐装、换帖、互赠礼品,参加拜师仪式者,师徒、引师、保师、证人齐全,惟拜师的程序有所简化。
中医药界拜师的弟子行拜师礼后,就有了师承关系(称为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艺,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但是,薪火传承的本师只能有一个,"博采众家"的先生可以有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弟子都要称呼为师父。
介绍一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小常识:传统叩拜礼:"九拜"。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是拜礼中最敬、且最重者,为臣对君、下对上之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为稽,手在膝前,头在后。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是平辈间的常礼。我们在古人书信和今人的文言文中多见到。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是君对臣、上对下之还礼。
振动,是两 手相 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这几种都是正拜的变通。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也就是今天的作揖。这是军礼,因为古代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扩展资料:
“束脩”的引申义、象征义:
“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据我们统计,《盐铁论》有1处,《汉书》有1处,东汉碑志有7处,《后汉书》中则有9处。《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刘宋,但其史料以《东观汉记》等为依据,故可视同东汉史籍。在汉代,随着《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
第一,源于《论语》的记载,使得作为肉脯的束脩,引申出从学事师之义。以往视为年龄标志的例证,作为从学之义更为切当。如《盐铁论》桑弘羊谓“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史记》主父偃自言“臣结发游学”,《汉书》施雠“结发事师”。据此则“束脩”相当于“游学”“事师”,盖言自幼即从学于师。
第二,在汉代的经学观念中,贽见之物有象征意义,承载着“叙情配志”的功能。如《周礼》“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郑玄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鸡取其守时而动”。《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也有相似论述,当是汉儒经说之通义。《东观汉记》“圭璧其行,束脩其心”,“束脩”与“圭璧”对举成文,两者本为贽见之物,但皆用其象征意义,可以作为确切佐证。
参考资料:
——束脩
光明日报——说《论语》“束脩”
新入门弟子正行传统跪拜礼上香、磕头、敬茶,7月6日晚一场武术传统拜师礼在福州举行。3个“00后”加上一个准“00后”通过拜师礼,拜香店拳门人潘立腾为师。省武协副秘书长张晋生说:武术的传统拜师礼,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这些仪式有助于传承传统武术的文化。
这一场拜师礼是在福州一酒店内举行的,参加拜师礼的除了福州香店拳门人之外,还有省武协副秘书长张晋生和福州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黄希作为见证人出席。举行拜师礼的是4名新弟子入门,这4名弟子中,除了一个是1999年出生的以外,其余的都是“00后”。而他们的师傅则是省武协香店拳委员会秘书长潘立腾。
拜师礼开始前,先是众嘉宾、见证人和香店拳的门人向潘立腾的先师上香,在这一程序上潘立腾门下的弟子全部行跪拜大礼。上完香之后,即将拜师的4个小孩当着现场见证人的面,诵读拜师帖,表达入门意愿并将拜师帖呈递给师父潘立腾。潘立腾点头收下拜师帖之后,再接受拜师者的敬茶。喝过茶的潘立腾将香店拳的入门书赠与4个小孩,并赐号(按辈分起艺名)才算礼成。
潘立腾告诉我,之所以要把这个拜师礼做得这么慎重,是要让弟子懂得尊师重道,也让武术的传统礼仪得到传承。
福州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黄希表示,这些年来跆拳道、空手道等由外国传进来的武术在国内开展很好,这些“舶来拳种”在福州也是遍地开花,甚至有些比传统武术开展得更好,造成一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更应该发力多多宣传,把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都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学习传统武术。
省武协副秘书长张晋生表示:武术的传统拜师礼,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传统武术的拜师礼很隆重,不过限于大都市环境下,这些礼仪都不好推广,渐渐的这些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简化掉,很可惜。这些传统礼仪是很好的教材,能教会小孩如何尊师重教。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